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修行沒有別的,斷煩惱而已  (第七二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62集)  檔名:29-513-0728

  【喻此人道眼未開,無明未破。雖學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

  這一小段我們實在是要注意!可能就是我們現前犯的毛病。雖有這個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還以為學佛學得不錯,到後來學佛得不到結果,他也找不到他什麼地方出了差錯,他不曉得;出了差錯就是沒有見性。見性談何容易!但是這個地方一句,實在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要想見性,一定要把真性裡面的障礙去掉,我們的心性才能現前。什麼東西障礙我們心性?見思、塵沙、無明,這是經上所講的三種煩惱。由此可知,修行沒有別的,斷煩惱而已。從哪裡斷起?從最粗、最明顯的煩惱先斷起。最粗的煩惱叫見思煩惱;這是兩大類:「見」是見解上的錯誤,「思」是思想上的錯誤。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總綱領,那個名字叫「觀行」,觀是改變我們錯誤的見解思想,行是改變我們生活上錯誤的行為。依什麼標準?經典。依經典修正我們思想見解,依戒律修正我們生活行為,行依戒律,知見依經論;經律論它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改正錯誤。如果只是研究經教,不能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這個沒用處。如果懂,只管修行而不能斷煩惱,這個修持也沒有用處。煩惱從哪裡斷起?也要從最重的下手。假如我們的貪心重,先斷貪心;我們的瞋恚心重,先斷瞋心。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反省,哪一個毛病最重,先對付它。最重的毛病轉過來了,其他比較輕一點的很容易轉。就像治病一樣,一定要首先治療要命的重病,對於性命還不太相關的小毛病可以慢慢來,致命的疾病一定要首先來治療它,道理是相同的。

  道眼未開。破無明對我們來講難,那是真的不容易,開道眼比破無明容易太多;道眼開了,你可以說是正知正見。我們學佛的同修,也常講我們是正信的佛教徒。什麼叫正信?道眼開了叫正信,不迷信了,不再迷信了,道眼開了,正信。所謂道眼,簡單的說,有能力辨別邪正。現在這個社會上很亂,佛門裡面也很亂,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團體,佛門裡面亂、其他宗教裡面內部都亂,有真、有假、有邪、有正,你能夠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這是道眼。換句話說,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有這種能力辨別,你的道眼開了。如果沒有能力辨別,怎麼辦?要依靠老師。就如同小孩,小孩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他怎麼辦?依靠父母,不能離開父母,父母保護他;離開父母,他就非常危險,可能就要遭遇到致命的災難,一定不能離開父母。必須等他長大成人,有了經驗閱歷,他才可以離開父母,可以獨立。我們學佛亦復如是。

  道眼未開要依靠老師,決定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不會有成就的。在老師的會下慢慢的去培養,這個培養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了相當的基礎,功夫能得力了,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老師叫你去參學,標準在哪裡?你有了道眼,你能夠辨別是非,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成就你的定慧。你出去參學,這個意思就是說明,除了老師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可以接觸。這個接觸對你決定不會有傷害,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觸的時候,像《金剛經》世尊教給須菩提,實在講就是教給我們大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怎麼會受害?「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定功成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了。不被境轉,你就有能力轉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轉境界,不為境界所轉,我們要有本事轉境界,這就是要開道眼。剛才說了,沒有這個能力,依靠老師。依靠哪一個老師?現在我們遇不到善知識,我過去給大家傳授三皈依的時候,曾經給你介紹一位好老師,你要記住!哪一個老師?阿彌陀佛。依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哪裡會錯?阿彌陀佛在哪裡?供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不行!那個像不能保佑我們。阿彌陀佛要教導我們,天天給我們說法才行!《大乘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生當中,在道眼未開的時候專依《無量壽經》。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就不做;哪些事情應當要做的,我們就去做;依教奉行,這就是依靠老師。別人講的,我這個經上沒有講,我依我這個經,我不依別的經,我專門跟阿彌陀佛學,這樣學法,縱然道眼未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迴向偈裡頭曾經念到,「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道眼就開了,就能夠分破無明。如果道眼沒開、無明沒破,換句話說,就以佛法而論,哪個是真的佛法?哪個是假的佛法?哪個是正佛法?哪個是邪佛法?你都搞不清楚。你把假佛、邪法當作正法,你去修布施供養,這是盲修瞎練。不但功德沒有、福德也沒有,不但福德也沒有,恐怕還有過失。這是不能不謹慎,不能不明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