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為自開口說至此處,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義趣甚深 (第三二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26集) 檔名:29-513-0325
【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為自開口說至此處,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義趣甚深。】
一般同修們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過去在五祖會下,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他開悟了,大徹大悟,後面就不要講了。一悟是一切悟,不但《金剛經》的意思他明白了,大般若的意思他也明白了,乃至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但出世間法,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他向老師,就是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雖然言語不多,忍大師聽了之後,點點頭給他印證,證明確實是明心見性了。我們知道六祖能大師沒有讀過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做粗活之人,沒有出家之前砍柴賣柴度日,那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在古時候那個時代,我們一般家庭燃料都是柴火,燒大灶都是要用柴火,有些人,窮苦之人在山上砍柴,挑到城市裡面去賣,是相當苦的工作,他沒有讀過書。到五祖的道場,五祖的徒眾很多,剛剛到那邊去,他去的時候發心想出家,出家要具備出家的條件,有出家的環境,忍大師徒眾學生那麼多,惠能去了當然不能例外,也得按著順序排班,他排在最後一名。這個道場,老法師徒弟幾百人、幾千人,他排在末後。所以他並沒有剃度,沒有剃頭,先派到碓房裡面去做工,碓房就是廚房裡面的工作。我們知道那個時候,忍和尚的道場差不多有二、三千人,二、三千人吃飯,那個米要舂,柴火要有人去砍,要有人劈柴。所以他就分配在碓房裡面,做舂米、劈柴的工作,做的苦行。別人看到好像是到寺廟裡做苦工,我們現在說做義工,做苦工,其實他在那個地方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他是真修。他的緣分,跟《金剛經》可以說是非常非常之深。最初他因為賣柴,聽到一個客人念《金剛經》,他在這個窗外聽,聽得很歡喜,就問這個客人,你念的是什麼?客人就教他,客人對他很尊重,雖然他是一個賣柴的人,但是從他談吐問答,知道他有相當的智慧,所以就告訴他,五祖忍和尚在黃梅傳法,你要是對《金剛經》有興趣,聽得有心得,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參訪,這才到黃梅。工作八個月,老法師年齡太大,要傳法了,傳法也有條件,必須真正開悟,法才可以傳,沒有開悟縱然跟老法師時間再久,也沒有法子得法。老法師傳法是相當的民主,公告給全寺這些信徒,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要大家作一首偈子呈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看他的見解有沒有開悟,如果開悟祖位就傳給他,忍法師是第五代,傳到下面這就第六代,衣缽就傳給他。這個衣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用的,一代一代傳下來,衣缽就是證據,得到這個衣缽的,這就是一代的祖師。
世尊滅度之後,這個衣缽就交給迦葉尊者,一代一代相傳,傳到第二十八代就是達摩。達摩到中國來,把佛的衣缽也帶到中國來,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在中國算是第一代,中國的初祖。代代相傳,傳到第五代忍和尚,這個故事我們不必多說,諸位都相當熟悉。從這一首偈,就是這一段經文當中,徹悟了,五祖將衣缽傳給他,他是居士,沒有出家,衣缽就傳給他。由此可知,傳衣缽不一定要出家,問題是你有沒有明心見性,這個重要,剃頭不剃頭不重要,這是我們從這裡看,很明顯的這樁事情。諸位現在有很多想發心出家,你聽聽這個故事,你就曉得那個形式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
為什麼惠能會開悟,神秀沒開悟?神秀跟忍大師十幾年,在那個道場裡面他算是上首和尚,常常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有能力代替老法師講經說法,他還得不到衣缽,原因在什麼地方?諸位聽了這二十幾天《金剛經》,應該明瞭,他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金剛經》就是教我們離分別執著的,神秀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你看他作的那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們想想,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不能見性。惠能大師高明處,就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留意。
這一段經文,註子裡說了,不僅是前面這一節,這一小段,可以說是自從《金剛經》開始,一直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算是一個總結;「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點睛結穴是比喻,關鍵的所在。世間人常說畫龍點睛,取這個意思,所以意思很深很深。不少人以這兩句做為日常生活當中觀照的依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說,《金剛經》上任何兩句四句,都可以做為觀照的功夫,不一定是這兩句,但是這兩句的確是好。用這兩句觀照的人非常非常多,關鍵就是你能不能提得起這個功夫。禪家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念是妄念。往往我們妄念起來,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妄念止不住。經文雖然常常念,到那個時候忘掉了,把經文忘掉了,妄念繼續不斷起,這就叫功夫不得力。觀照要緊!前面我們講過,要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本來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跟《金剛經》這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講都是整個佛法修持的總綱領,不能夠侷限這兩句話一定是用在般若,用在禪宗的,其他的用不上,你就錯了,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不侷限在念佛,參禪、學教、念咒統統用得上,關鍵是觀照要相繼,不能斷。一斷,妄念就起來了,妄念起來那就是搞六道輪迴。由此可知,用功是功夫決定不能間斷,要把自己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打掉。
《金剛經》一開端:「降伏其心」,這兩句話很好。境界現前,想到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論什麼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所有一切境界現前,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這就是應無所住的意思;也是前面我們所讀到的,得無所得,行無所行。得,無論得什麼,出家修行人得禪定、得智慧、得正果,前面說過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在然燈佛所,得八地菩薩的果位,人家不執著,心裡面乾乾淨淨,得如不得,這是講修行。無論在果位,無論在法門上,都是這個態度,心地永遠保持清淨。在世間法裡面,譬如你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們得財富了,得榮譽了,世間上得地位了,你學了《金剛經》,得無所得,你的心是平靜的,沒有得就沒有失。得的時候歡喜,歡喜是煩惱,心要平靜才好。歡喜,心動了。丟掉的時候,覺也睡不著,苦得不得了,又生煩惱。得也是煩惱,失也是煩惱,你看那個多苦,那個都叫搞輪迴業。佛教給我們,我們要過正常的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在所有境界裡頭不動心,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生也沒有滅,這是何等的自在!這就叫做觀照。我們要把這個觀念轉過來,念念不能失掉,一失掉麻煩就來了,煩惱就起來了,業障就現前了,所以不可以失掉,念念都用這個功夫,那叫會用功。
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一段經文,就是穿衣吃飯,每天上班工作,就這個意思。佛的工作就是出去托缽,他上班工作。我們穿衣吃飯,所有一切工作,全用觀照功夫。穿衣,不著穿衣的相;吃飯,不執著吃飯的相,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都隨緣,那就自在了,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是很莊嚴、很慎重,認真去做,一點都不馬虎。穿衣,衣是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不會是很凌亂,讓人家看到起恭敬心;吃飯也有威儀,也吃得很規矩,我們現在常講的,你能夠講求衛生,保持身心的健康,要少吃。我們通常講,吃飯最好是吃七分飽就夠了,狼吞虎嚥,那個相也不好看,也不衛生,吃了一身的病來了。吃飯有吃飯的規矩,現在不太講究了。從前我們中國人,吃飯規矩很大,諸位讀《禮記》就知道,連菜怎麼擺都有規矩的,都不能亂擺,菜也按陰陽五行來擺,這個很麻煩的事情,你擺錯了,人家會笑話你的,你沒有學問、沒念過書,現在不講求這些了,所以從前一舉一動都有規矩,而生其心是說這個。換句話說,佛菩薩一舉一動,都給我們世間人做榜樣,做好的榜樣。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學佛菩薩的生活,學佛菩薩怎樣過日子,也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在家庭是一家人的好榜樣,在社會是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叫做佛法。學佛就是把我們從前那個凡夫的生活,六道輪迴的思想,把它拋棄掉,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以大菩薩的思想,自行化他,自度度他,這樣學佛才能得真實的受用,才能得真正的好處。
學佛,《金剛經》自始至終,我們才講到四分之一,後面還有四分之三,愈往後面愈精彩,要緊的意思都在後面。《金剛經》不太好講,難在這裡,精彩的在後面,前面要是都講出來,到後頭沒得講了,所以前面含含糊糊的,愈到後面愈清楚,這就是講的時候比較困難一點。我們因為聽眾同修們,不一定能夠從頭聽到尾,有時候今天來了,明天他不能來,前半部他來聽了,後半部他沒有緣分,因此後面重要的,往往我們也提出來講幾句,雖然不能講得很多,但是都透一點消息,使我們真正能夠得到好處,知道怎麼修行。真正發心修行,《金剛經》是教我們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心地。心要真誠、心要清淨、心要慈悲。應無所住就是清淨,行於布施就是大慈大悲。布施涵蓋一切法,行於布施,實在講就是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經文上行於布施的意思。大家不能把這個經文錯會了意思,以為行於布施,到寺廟去捐一點錢,這就搞錯了,大錯特錯。釋迦牟尼佛沒有到哪裡去捐錢,他每天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他沒去捐錢。這就是說明,行於布施就是日常生活,布施是捨、是放下,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樣樣放得下,樣樣看得破,這就叫行於布施,是這個意思。行於布施,實在講就是說,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世間人看,讓世間人看到之後,生羨慕之心,生仰慕之心,他來學佛。
佛法是師道,師道過去中國跟印度這是相同的,都是很尊重的,尊師重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看看大藏經,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拉信徒?沒有。不但釋迦牟尼佛沒有拉信徒,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有沒有一個人在外頭拉信徒?也沒有。宗教裡面有拉信徒的,教育裡面沒有拉信徒的,學生怎麼來呢?自己來的,來求學,學生要求的,你自己要來求,哪有老師去找你,沒這個道理。這些人怎麼會知道釋迦牟尼佛有這樣好的教導,我們應當去跟他學?方法很多。這些方法就是學生,佛的弟子們,做學生一定要把老師的道德學問,要向外頭宣揚,宣揚的目的不是要人對老師恭敬,不是要人對老師供養,不是這個,宣揚讓大家知道,真正發心想求學的,曉得哪個地方某一個人教得好,這樣的。所以學生有義務去宣揚,但是不可以拉人。用什麼方法去宣揚?方法也很巧妙,就是自己修持。你修得好,人家一問,你從哪裡學來的?我的老師什麼人,這樣介紹的,並不勸他,他要真發心,他自己就去了。所以是自己認真修行,老師怎麼教,我就怎麼做,這個方法。
由此可知,我們學了佛,皈依三寶,或者是受了五戒、菩薩戒,你要做得很像樣,讓你的鄰居、親戚朋友一看到你,對你起恭敬心,你怎麼會這麼好?頭一個讓人家有個觀念,你的日子怎麼過得這麼快樂?你怎麼會這麼幸福?我學佛,學佛就會幸福,學佛就會快樂,學佛就會身體健康,學佛就會相貌圓滿,這個很吸引人的,用這種方法宣傳佛教,用這種方法替佛招生。所以不勸人的,用實際的行動,用這個方法。在言語裡面,就是讚歎。像我們今天這一開經,我們要唱爐香讚,這些讚是讚佛的,是不是要拿這個來供養佛?錯了,這個讚就是招生的,讚歎佛的智慧,讚歎佛的德能,讚歎佛的慈悲,讓別人聽,聽到之後,佛這麼好,我們應該去親近他,是這個意思。所以讚要唱得莊嚴,要唱得很穩重,要唱得字正腔圓,讓人家聽起來聽得很清楚。如果唱的時候不曉得這裡面的用意,跟著這個音調譜唱的時候,字句都分不開,效果就沒有了,聽到你呀呀嗚嗚的搞半天,不曉得在唱些什麼,一個字也沒聽清楚,這個效果就完全失掉了。讚的用意,使那些沒有學佛的人,聽到之後,佛有這樣大的智慧,這麼好的學問,使他感動,他來親近。所以佛門裡頭招生有它一套方法,這就是不捨眾生,這就是大慈大悲的方便法門,我們必須要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