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二三集)  201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2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五十四頁,我們從第五行看起:

  「望西設問曰」,這是假設的問題,是教學一種方式。「既是修因感果之土」,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面,他是個國王,出家了,初出家的時候叫法藏比丘,以後開悟了稱他作法藏菩薩,這有始,有始應該就有終。所以「寧容得言」,怎麼能,容也是容許的意思,怎麼能可以說「非因非果,凝然常耶」,有因有果,這是一個問題。「復自答曰」,然後望西師自問自答。「修因感果,是始覺智」,修因感果。「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無非本覺」,始覺跟究竟覺統統是本覺。所以從體上講能講得通。這還是前面所說的這三種常,建立常然,這三種:本性常、不斷常、相續常,說這三樁事情。相上有,有這三樁事情,性上沒有,體上沒有。我們還用比喻說,在我們電視屏幕上說,沒有,三種都沒有;在畫面上說,有,畫面沒有離開屏幕,屏幕是真心,畫面是妄心。這個要搞清楚,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這個對於修行人關係非常大。《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包括實報土,為什麼?實報土不能說它是虛妄,它是常住,它是沒有間斷的,自性沒有生滅。

  中國人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一個族群,歷代聖賢多,他們不說出來,細心去觀察你會認識的,世世代代都有。你看,連來佛寺的海賢法師都是一個,他在世,誰看出來,誰認識他?他自己不說,別人說他也不承認,真的不是假的。我聽說湯恩比,湯恩比自己說了,如果真有輪迴,他希望來生做中國人,他要到中國來投胎。他認識中國,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認識中國文明的偉大。比我們強,我們生在中國不認識中國。他們生在外國,他出生在倫敦,英國人,對於中國歷史瞭如指掌。所以這三種常,前面我們學過了。本性常住,我們學佛要能記住。六祖惠能大師中國人,他《壇經》上講得很透徹,《壇經》非常精簡,不囉嗦,分量不多,講絕了。開悟的時候五句話,什麼是真心,什麼是自性,什麼是本性,講得很清楚、很透徹。本性是中國人講的,大乘經上多半講自性,佛講自性,自性就是本性。

  在中國童蒙教科書裡,《三字經》頭一句話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這一句話,不是佛經來到之後才有的,佛經沒有傳到中國來之前,咱們中國古人就講本性本善。佛經來到中國證明,證明中國古聖先賢說得沒錯。釋迦牟尼佛開悟說出來的,中國老祖宗裡面很多都是開悟了的,我相信他們的境界、他們的地位跟釋迦牟尼佛是平等的。中國人不稱佛,稱為聖人,聖人就是佛,賢人就是菩薩,君子相當在小乘境界,從初果到四果。本性什麼樣子?能大師用了二十個字五句話講清楚了。大乘教終極的目標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什麼?第一個,回歸自性的清淨,「本自清淨」,沒有染污。我們現在看自己嚴重的染污,染污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染污,不清淨。這是什麼?這習性,不是本性。習性不是真的,你要認清楚,你把它放下,本性就現前。本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它不生不滅,所以它是自性常。這是真的,真心人人都有。我們的妄心是依真心起來的,沒有真心,哪來的妄心?妄心怎麼來的?真心上有迷惑就變成妄心。但是這個迷不是全迷,真的是局部迷,不是全迷。要是全迷的話,諸佛菩薩就會受到干擾。不是全迷,我迷,對我有干擾;你不迷,對你沒有干擾。它是一樁事情,也可以作兩樁事情來看。

  學佛怎麼個學法?我對於老師章嘉大師很佩服,這麼複雜的問題,他只兩句話就給我解答了。我年輕剛剛接觸到佛法,方老師介紹的,給我講了個單元,佛經哲學,哲學概論最後的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裡頭叫高等哲學,我們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原先是真天大的誤會,把佛教看成迷信,認為它是宗教,從來就沒有念頭去碰一碰它。我這樣認識的,知道這個東西好。老師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這一輩子感恩,要不是老師教導我,我搞清楚、搞明白了,那我這一生活得很辛苦,哪有這麼快樂?這一生環境是很清苦,法喜充滿!老師講的話在我身上兌現了,人生最高的享受。

  當年我出家的時候,沒有人原諒我,都說我學佛迷得太深了,怎麼去做和尚去了?實際上大家不知道和尚兩個字的意思,和尚是最高的,世間法裡頭最高的,不知道,不曉得這兩個字的意思。這兩個字是梵文,意思是什麼?親教師,親自指導我的老師才稱和尚,跟法師不一樣。像我們學校,學校很多班級、很多老師,直接教我的才稱和尚,不是直接教我的一般稱法師,有差別的。和尚不能隨便稱的。主持教化的人稱和尚,在一個寺院裡,寺院是學校,和尚是校長,只有他一個人稱和尚,別人不能稱,他主持教育,教育政策掌握在他手上。阿闍黎是教授,是執行教學的。寺院裡面三個綱領執事,跟現在大學一樣,維那,訓導長,管訓導的;監院,總務長,你看現在大學不是這樣嗎?有教務,教務是首座,管教學的,管秩序的,訓導的,管總務的,組織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佛教裡頭是用印度的名稱,它是學校。所以講經教學、研究討論,就是學習之後的心得分享。學生上台做報告,同學們都參加,老師最後做印證,這是課堂的作業,這是佛陀教育的正業。我們講不務正業,正業是什麼?正業就是教學,講經、教學、分享。現在這三個都沒有了,正業沒有了,現在是經懺佛事變成正業了。

  經懺佛事到底從哪裡來的?怎麼這麼厲害,把佛陀的正業取而代之?我年輕的時候就有這個問題。那時有一個老和尚,也對我很愛護,對我們年輕人很照顧,提拔,給我們機會,道安法師。這個老法師慈悲,沒有嫉妒心,很難得,沒有好高騖遠,腳踏實地,老老實實,搞佛陀教育。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告訴我,他說這樁事情的興起,應該是在唐明皇。唐明皇大家都知道,為了寵愛楊貴妃,幾乎把江山都丟掉。安祿山造反,勢力很大,幸虧郭子儀這班將軍把這個叛變平反了。平定之後,明皇也很慚愧,也很慈悲,那個時候是中國佛教最興旺的時候,所以他就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院,就像忠烈祠一樣的性質,建個寺院超度死難的軍民,都叫做開元寺。大陸上開元寺很多,就是開元年間建的,唐明皇建的,像現在的忠烈祠一樣,建了很多個,這個帶頭了。

  皇上這一帶頭,民間老人過世,也請和尚來主法,來超度。在那個時候是副業,附帶的。一般常人他也想不到,國家提倡了,那些大富長者,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這些人,他們請法師,做一個小型的超度法會。這麼來的,應該是這樣形成。他說在以前很少,大規模的一年一、二次,不是平常都有的。這個流傳到現在,到明清,特別是清朝末年,超度的愈來愈多。人民也慢慢富起來了,他沒有錢他做不起佛事,要花錢的,佛事不是義務的。現在一般寺院出家人靠這個生活,主要收入。為什麼不講經?講經沒有人供養,講經是要貼錢的,經懺佛事是賺錢的。所以經懺佛事在今天變成主流,變成正業了,講經說法就變成副業了。現在連副業已經沒有了,看不到了。如何恢復正業,這一點很重要!現在講經在佛學院,還有大學,大學裡頭有排經典做課程,多半在哲學系,都把它當作一種學術來研究。

  所以真心、妄心你要不把它搞清楚,怎麼個修法?生活用妄心,工作用妄心,待人接物統統都用妄心,結果你念經、講學、教學還是妄心,原地踏步沒動,還是搞六道輪迴,沒有辦法出離。所以真妄首先搞清楚,然後我們就懂得真正修行綱領是什麼。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修學綱領就是四個字「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倒過頭來幫助你看破,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互相幫助,愈看得透愈放得多。學經教不能放下,不能把所學的變成生活、變成工作、變成處事待人接物,那是世間學問,對你修行的功夫一絲毫的幫助都沒有。學了要管用。大乘教裡頭總的指導原則,就是《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佛說得很清楚,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有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修行,都不離這個綱領,最高指導原則。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我是選了五科,這五科就是戒律,我們必須遵守的。第一個就是三福。三福不但淨土宗,任何宗派都要學,頭一個「孝養父母」,第二個「奉事師長」。孝養父母,孝,奉事師長是敬,孝親敬師這是大根大本,世出世法都離不開它。你不孝、不敬,那怎麼行?那我們就知道,孝敬是真心,妄心裡頭沒有孝敬,孝敬在真心。我們的攝影棚、我們的講堂都供奉老師的遺像,為什麼?提倡孝敬,孝親尊師,讓大家來看看我們還沒有忘掉。我兩次訪問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小乘佛教,每個教室裡面有佛龕。像我現在供的這個佛龕,斯里蘭卡全國,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教室裡頭有一個角落有佛龕,供佛。沒有供父母,沒有供老師,應當把父母、老師也供上去。凡是到那個地方觀光旅遊的一定去看寺廟,看到每個講堂都有,就會感動人。一、二個講堂不行,每個講堂都有,大家就知道你對這樁事情這麼重視。根,根沒有了還搞什麼?接著第三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叫三福,三種福,這個福是世出世間真實的福報,從這麼修的。孝親尊師是大福報。對一切眾生不能殺害,不能去傷害它,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兩舌)、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很好聽,目的是騙他)、不惡口(惡口是說話難聽,讓人聽了生煩惱,要和顏愛語),這是身、口;意,起心動念沒有貪心,沒有瞋恚心,不愚痴,貪瞋痴,不貪、不瞋、不痴,一共十條,很簡單。這是佛門的根本戒。戒律很多,甚至於成立一個宗派,也無非是把十善業擴大了細說而已,這十善是綱領。在小乘細說,三千威儀,三千條展開,大乘展開八萬四千,這不就是總綱領嗎!我們不專學這一宗,好像大學裡的一個學系,但是無論在哪個法門裡頭,必須要學習的,就抓住綱領就行了。這是根本的根本,沒有這個根,上面全是假的。像蓋房子,這是地基、基礎,一百層的高樓基礎要不堅固,蓋不上去,會倒下來的。

  第二福是從第一福上去,這是最底下一層,這第二層。第二層,「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具足眾戒是指的三皈五戒。再沙彌律儀,在家出家都可以學,它有十條戒,有二十四門威儀,威儀是規矩,我們中國人講規矩。要守規矩,這些規矩好的,讓別人跟你接觸生歡喜心,對你讚歎。這就是小乘戒。

  第三條是大乘,大乘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跟我們淨土宗完全相應,底下這兩句「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經很多,你只選擇一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為什麼?它是修定,用這個方法修定。為什麼要修定?自性本定。就是真心是不動的,從來沒有動搖過的,真心是本定。所以,只要是定,跟真心就相應。妄心不定,前念滅後念生,這個念我們講念頭,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因為念頭是動的,不是靜的,剎那生滅。真心是不生不滅。勸進行者這一句,是我們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要幫助別人,要勸勉別人。勸勉別人是無條件的,只要他肯學,他歡喜學,就要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讓佛法有傳人,世世代代傳下去,佛法要靠這些人發揚光大。所以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這種人不能捨棄,要全心全力照顧他、成就他。這是淨業三福。你看總共十一句,十句是對自己的,最後一句是教別人,自己成就了要教別人。

  釋迦牟尼佛開悟,一生教學,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佛弟子要記住釋迦牟尼佛一樁了不起的行法,那就是佛門永遠不跟別人作對、對立,他把這個擺在戒律裡面第二條。第一條是無我,一定要認清楚這個肉身不是我,你才能入門。你看小乘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破了五種見惑,五種見惑頭一個就是身見,他明白了,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像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身體不是我,是我所。「我」,大乘教講得好,我不生不滅,我就是真性,我就是法界。這個身怎麼是我?真認識清楚了,你就不會為了這個身去造業。眾生不知道,誤會了,把身當作我,為了養這個身,造無量無邊罪業。這些業有善業、有惡業。善業也不好,為什麼?善業你生天,天有生死,比人的壽命長,比人的福報大,但是他壽命到了之後,還是要墮落,還是要搞輪迴,不究竟。所以真搞清楚了,對天不留戀、不嚮往,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成就。天只比人好一點,實在講好不了多少,不要常常羨慕天,要羨慕極樂世界,這是無比殊勝莊嚴。一切大乘經,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菩薩,所說一切經教,都出不了這部經。這部經是大乘佛法的總綱領,分量不多,包羅圓滿,都包羅在這裡頭。這一經通,當然一切經就通了。這些年來我們不斷的提倡,現在認識這部經的人多了,以前沒人知道,好事。

  由三福,由小乘的,提升到小乘,三皈五戒、沙彌律儀,一直到小乘出家在家戒,都包含在這裡面。大乘最後這一條。這三條是整個佛法的根本,學佛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這上下功夫。人與人相處,我們沒有我見,好!你的思惟大公無私,起心動念都是想到整個人類的幸福,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幸福,只想這個,好!心量就大了,我沒有了。邊見,邊見是對立,對立沒有了,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壇經》上所說的,末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自性是我的自性,是我們自己自性。自性是共同的,只有一個自性,像大海水一樣,佛經的比喻,把大海比作自性,把水泡(海裡頭起的水泡)比作個人。水泡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沒有離開大海,起泡的時候好像有自己;那個泡一裂掉了,回歸大海,大海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水泡是臨時,是自己所變的,錯認了,那叫妄心。這個比喻得好,我們能體會到,會有一個概念。

  見取見、戒取見,這兩個合起來,中國人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他認為他是對,正確的,不容易跟人在一起,成見太深,不能隨緣,這個是錯誤的。真心裡頭沒有成見,真心沒有身見、沒有成見、沒有邊見,就是沒有對立。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到至少要像海賢老和尚那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老和尚眼睛當中,天下都是好人。毀謗他的,好人;侮辱他的,好人;陷害他的,好人,沒有一樣不好。沒有感覺得我很委屈,對這個世界一切法裡頭沒有怨恨,沒有懷疑,不生煩惱。老和尚一生沒有跟人紅過臉,沒有說哪一天你看到他發過脾氣,沒有。你見到他的時候都是和顏悅色,很快樂。這個要學,真的要學,你的法緣才好,人緣好,每個人都願意跟你往來。到底誰佔了便宜?自己。順境裡面不生貪戀,逆境裡頭沒有瞋恚,真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標準就是戒律。

  中國古聖先賢也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倫常八德,五倫、五常。特別是五常,主要的標準,仁義禮智信。仁是什麼?愛人,仁慈博愛。你要愛人,愛人你就不會怨恨人。那些障礙我們,毀謗的、陷害的、找麻煩的,要原諒他。為什麼?他無知,他沒有受過聖賢教育。他要跟我們一樣受這個教育,就不會。所以他迷了,迷了,做錯事要原諒。他有果報,他的事情,我不能多加一點罪給他,這個不可以。何必?清淨心裡頭一無所得,為什麼把這個事情看得那麼重?放下好,放下,快樂,放下就圓滿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方老師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特別是最高這兩個字。不是真修的人他享受不到,他過的生活很苦惱,真正明白之後,確實法喜充滿,世間這些喜歡的、討厭的,在他若無其事,真正你把它看清楚,放下了。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放下,初步學的時候就是戒律,戒律就幫助我們放下,把它養成習慣,跟自性一樣,自自然然不會犯錯,這就好。照顧別人,我們有的,別人沒有,他需要比我還需要得切,我要先讓他,先幫助他,先滿足他,我還能過得去,以後慢慢再來。特別是財物,他迫切需要,我也需要,但是他需要比我急,我先幫助他,我們自己過幾年慢慢來,不放在心上。佛告訴我們,老師也告訴我們,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攢積,攢積是死水,不流通。財,中國老祖宗說叫通貨,它要流通,出去多,進來多,不能只進來不出去,變成死水,死水會造成災難,講得非常有道理。人,財從哪裡來的?布施來的。我們命裡頭沒有財,老師囑咐我們,學佛,自己沒有財沒關係,苦行僧,能成就。弘法利生離不了財,怎麼辦?布施。沒有財,要有布施的心,不能沒有布施的心。遇到緣隨分隨力,圓滿功德,我身上只有一塊錢,一塊錢全布施了,圓滿功德。不在乎多少,在乎你用心。財,財施,財愈來愈多,愈多愈施,不要留,不要為自己,自己適可而止,這就對了。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最常見的就是素食。你看素食,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了。吃眾生肉這是殺生,一般人不能接受,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不幹了。

  我從接受佛法半年,我就開始吃素。那時候還在工作,機關裡頭還不錯,因為吃素的人還有好幾個,有一桌,有一桌人吃素,我們就到那一桌去了。所以好,素食不殺生。再有機會放生,放生是無畏布施,這是舉一個例子,令一切眾生離開恐怖、離開困擾、離開危險,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長壽。我們年輕的時候福很薄,相貌不是很好,一看就曉得短命,沒福。我們跟李老師在台中,我們那個經學班裡面,有十幾個學生,差不多三分之一都是命很薄的。老師有一次告訴我們,命薄不怕,要培福。什麼福最大?講經教學這個福最大。為什麼?三種布施具足。講經要身體,要體力,這叫內財布施;我們沒有收學費,沒有收供養,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財比外財還要足,還要殊勝。你講的是經教,勸人為善,法布施,法布施長智慧。人能夠修福修慧,破迷開悟,許多困難他就能突破,這屬於無畏布施。所以,一個講經,三種布施都具足。所以他勸我們這些沒福的人、沒壽的人,發心出來講經。老師慈悲,他懂得,他真幫助我們。我們只要明瞭,真正接受、肯幹,壽命真的轉過來了。現在財用不缺,幫助別人的多。

  我們所幫助的,教育,佛陀教育,宗教教育,這一方面,我們總盡心盡力成就它。興建道場,我不贊成,我聽印光老法師的話。印祖告訴我們,在我們末法時期,建道場小規模的,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他說得好,為什麼?道場小,人少開銷少,有幾個(三、五個)護法,有福報的護法就夠了,你的心定下來了,清淨心現前才能修道。如果道場大,開銷大,你不做經懺佛事,不做法會,收入從哪來?有錢有勢的信徒,緊緊的把他抓住,操多少心,讓他得歡喜心,他來護持你。心不在道上,清淨平等覺五個字全沒有了,變成世間法了,這就錯了。所以出家,出家人以無事為高尚。如果要管那麼多事情,在家就好了,何必出家呢?

  我出家曾經遇到一個和尚,我受戒的時候是我的尊證和尚,台灣基隆大覺寺的方丈。這個老和尚建了個大廟,有福報,收的徒弟全是退伍軍人,而且這個道場是完全男眾。我在他那裡去住了一個月,那段時間,他這個道場上上下下將近一百人,退伍軍人難搞,習氣很重,每天都有吵架的,都有找老和尚來評理的。老和尚見了一個,「你沒錯,你好」,那個來的人,「你也好」,很有趣味,老和尚修忍辱波羅蜜。老和尚是現身說法,身行言教,把這麼多人擺平。那一年他是找我去講經,我四十五歲,講《楞嚴經》,夏安居的時候,我好像只講了一個多月,就生病了。那一年很多算命的都告訴我,四十五歲是關口,過不去。我這個人一生很少生病,頭一次碰到病魔,我知道壽命到了,所以我也不找醫生,也不吃藥,我的一個觀念,醫生能醫病,不能醫命,我是壽命到了。

  所以找一個地方靜養,養了一個月,身體慢慢復原了。生病的一個月當中,我吃稀飯、吃醬菜,盡量油水統統都減少,念佛求往生,壽命到了。念了一個月,好了。我們同學出家的,同戒三個人,命運相同,我們三個還同年,都過不了四十五歲。那一年三月,法融法師走了,第一個;五月,明演法師走了,第二個;我是七月得的病,第三個,所以我很清楚。病好了,到第二年,有一天在善導寺,遇到甘珠活佛,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我十幾歲,碰到我,很歡喜告訴我,來,坐旁邊,咱們好久沒見面了,告訴我,你的命轉過來了。他說以前我們在背後都說你。我說說我什麼?說你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個,這個不必背後,當著我面我能接受,我自己很清楚。他說你現在轉過來了。那個時候我講經十二年。他說你這個十幾年講經,把你的命運完全改了,不但長壽,而且福報很大。那我們是姑妄聽之。

  福報是清福,沒有道場,一生不要道場。到香港,有個小地方,小房子,是這邊的信徒供養的。何澤霖老居士,他往生了,往生之後囑咐他的夫人,這個地方要送給我,供養我,讓我在香港常住。我去看了之後很歡喜,很小,大概只能住五、六個人。五、六個人很好,釋迦牟尼佛最初轉法輪,在鹿野苑五比丘,有五個人在一起,將來五個人都能往生,那就是正法道場,圓滿道場。同修不要太多,太多意見多,真正志同道合沒意見,沒有想法,沒有看法,想法、看法都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就正確。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多幫助別人,勸進行者。團結佛教的事業,團結宗教的事業是好事,這些事情來找我,我都會盡心盡力幫助。我們希望將來真正能做到世界宗教是一家。宗教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仁慈博愛,宗教的任務就是化解衝突,促進社會永續的安定和諧,這好事情,宗教做出真正的、正面的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這就對了。所以,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佛菩薩安排。這一生走的道路,統統都是佛菩薩安排,我自己沒想到。佛菩薩這樣安排了,我們有這個機緣就做,沒有這個機緣就不做,絕不去找這個機會,找這個機會是攀緣。攀緣,自己動了心,是妄想。真正佛菩薩有感應,他給我們鋪的這個路,正大光明,我們不費心思,安安穩穩的依教奉行就好。

  所以基本的戒定慧,我們完全明白了。修定用什麼?用《無量壽經》修定,就是讀經。讀經不想意思,有時候自然會想起,自然想起來好,不要理它,還是老老實實念下去,那個念頭馬上就消失掉了。為什麼?讀經是修定。真正有悟處的時候,那是開智慧了。智慧有小悟、有大悟。小悟常常有,一個星期有一、二次很好,天天有那就最好了,那距離大悟就不遠了。一個星期有一、二次就很難得,你不斷在向上升,不斷在進步,這是好事情。

  我們再看望西師自己答的,答得好。始覺智,無為凝然,則本覺理,始覺究竟。這一句就是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我們中國人講的本善。《大學》裡面講的至善、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至善是本覺。始覺合本覺,始覺就是本覺,本覺迷了,現在回頭又覺悟了,還是本覺。無非本覺,後面這句話說得好,始本是一,不要在這裡去分別,不要執著就好。下面他舉《釋大衍論》一句話來給我們做證明,「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始覺那個覺就是本覺,本覺沒有生滅,本覺就是大乘經上講的自性,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本性,是一樁事情,哲學裡面所講的萬有的本體,也是講的它。「談能證曰」,談到能證時候說:「雖似有始,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始覺,始,在始這個字裡頭,他還是不覺,到所證的時候真正覺悟,真正覺悟才知道,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本有常住。始覺就是本覺,本覺就是能覺。

  望西末後這幾句話要著眼。談,談就是說,至就是到。「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好像是有始,開始了。「當到家時」,到家就是你證得的時候,「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念老這幾句話說得好,把它說白了。我們現在在迷,我們在修學,特別是念經,念上幾百遍、念上幾千遍,覺悟了,這個覺悟的時候好像是有始有本,真正覺的時候,始本是一不是二。這個時候怎麼樣?念頭沒有了,覺跟不覺的念頭全沒有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自性本定,自性起作用,智慧。不覺,迷,是妄心,就是念頭,念頭起作用生煩惱;覺心起作用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它的差別。

  下面,「復據密部」,引用密宗的講法。念老顯密圓融,他們那個時候法緣比我們殊勝,密宗確實還有幾位大德住世。李老師也遇到,也學過,學過禪、學過密、學過教,最後歸淨土,淨土宗是跟印光大師學的。我們所親近的這些大德,無論在家出家,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這個緣分非常難得。《密嚴經》裡面說,《大乘密嚴經》,「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佛已超過彼,這個彼底下有註解,《密嚴經疏》裡頭有。又說:「密嚴佛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此密嚴中諸佛菩薩,並餘國土來此會者,皆如涅槃」,都證得大般涅槃。上面這是《密嚴經》裡面的話。

  下面這有註解了,「《密嚴經疏》云:如無為者,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於法性土,以悲願力建立故」。這句話還是不好懂。如無為法這句重要。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環境是有為法,有為什麼意思?有生有滅,是有為法。如無為法,它不生不滅,它有沒有相?有,密嚴淨土就是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的。為什麼它沒有生滅?它沒有通過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我們用真心、妄心講好懂,它完全是真心現的。真心所現,在顯教裡面就是極樂世界,就是佛的實報莊嚴土,在密宗裡面稱為密嚴土,是一不是二,名稱不一樣,境界是相同。密嚴土裡頭,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土,跟無為法相應,它沒有生滅,也就是說,它沒有起心動念,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在大乘這麼多年,這個概念有了,不生不滅。

  西方淨土有沒有菩薩?有,四十一位菩薩住在極樂世界實報土。這四十一位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加上十地,四十;再加上等覺,四十一。這四十一個位次居報土,這個報土是無為,無為就是它沒有生滅,人沒有生滅,萬物都沒有生滅。花永遠那麼新鮮,永遠是在開放,沒有花開花謝,只有開,沒有看到謝,而且開是永遠開。還隨眾生的心,我喜歡,它就都開了,我不喜歡、不要,它就沒有了,那個不是生滅,是隨我們自己的念頭。為什麼?全是自己念頭變現出來的。這個念頭裡面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就叫無為。如果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我們這個世間,那就有為。《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教我們看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不一樣。極樂世界不但實報土是無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也是無為,這就不可思議。十方諸佛剎土,實報莊嚴土如無為法是對的,方便土是十法界,同居土是六道輪迴,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是有為,不是無為。所以這極樂世界就特殊了,它全是無為,全是自性所現,沒有妄心。

  那我們要把妄心放下,完全用真心,太難了!說得很容易,做不到。我們眼見色,你能不能見色的時候同時不起心不動念?如果是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你是用佛眼所見的,佛眼沒有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菩薩都做不到,菩薩起心動念,他的本事是不分別、不執著,比我們高。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阿羅漢分別有,執著沒有,阿羅漢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他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我們凡夫這四個具足,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見色有、聞聲有、鼻聞香有、舌嘗味有,統統都有,這叫什麼?六道凡夫。

  真看破了才放下,放下就證得了;看破沒證得,沒放下。所以看破之後知道事實真相,承認了、不懷疑了,就要真幹。真幹是什麼?不把它放在心上,就這麼一句話。我感謝章嘉大師,一輩子不會忘記他,他教給我的,看破之後明白了就要放下,就證果了。不放下不行,不放下還是凡夫。從哪裡放?先放下執著,於什麼都不執著。現在阿彌陀佛來,來看到我,「來,我帶你去往生」,馬上就走了,快快樂樂,歡歡喜喜。不能說「我這裡還有事情沒處理好,那個人我還要去跟他見一面,打個招呼」,沒有這個念頭,真放下了。放下之後就有本事,為什麼?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那種分身的本領,我們可以分無量身,再到這個世界來,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辦好的,再來處理。這是正確的,為什麼?來去自由了。現在不行,去去不了,去了之後回不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馬上可以回來,回來什麼?應以什麼身度這就用什麼身,神通廣大,智慧無邊,這個機會可不能丟!所以要想到,阿彌陀佛這個時候來了,我怎麼辦?手忙腳亂不行,去不了,阿彌陀佛走了。一絲毫留戀都沒有,真放下了。什麼時候?時時刻刻都是放下的。別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佛號,就是西方淨土。想,想極樂世界,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念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全不要想。不要想能辦事。辦事不要靠思想,思想是煩惱,是妄心。用什麼?用真心,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事情來了自然就看清楚,自然就能處理,而且處理得非常妙。

  所以《密嚴經疏》裡頭好,如無為者,這一句是關鍵,要特別注意。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諸佛有沒有自受用土?沒有。他不需要,他是法身,法身是他的受用土。法身沒有相,一片光明,大乘教裡頭說的大光明藏就是法身,形容法身。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妄是依它起的,它要是沒有了,妄連邊際都找不到,妄依真起。所以它在哪裡?它在妄中,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互相不妨礙。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為什麼?真不可得,妄也不可得。真是覺悟的,妄是迷惑的。妄心沒有智慧,真心有智慧。真心有德能,妄心雖然沒有智慧,也有德能,德能小,限於六道輪迴,善的得三善道,惡的罪業三惡道,他迷,他不覺,真苦!

  密嚴土,大日如來,密宗,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怎麼建立的?於法性土上悲願力建立的,大慈大悲。給誰建立的?給菩薩建立的,給阿羅漢建立的,沒有一個建立是為自己,都是為他。諸佛他受用土,建立實報莊嚴土是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雖然破了無明,雖然是大徹大悟,還有習氣沒斷。習氣有沒有方法斷?沒有方法。那有方法你又起心動念了,他不起心動念,他哪來的方法,怎麼斷法?時間長了,自然沒有了。所以經上舉酒瓶做比喻,酒瓶裡頭盛的是酒,把酒倒乾淨了,擦得乾乾淨淨,確實沒有酒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那個沒辦法斷。把瓶蓋打開放在那裡,放個半年、放個一年,自然就沒有了。所以實報土的作用,就是幫助這些菩薩,四十一位明心見性的菩薩,他的習氣沒斷,這個地方幫助他們斷習氣,他受用,而不是自受用。所以有這些菩薩來了,就要現這個土,讓這些菩薩在這個地方修行,是這麼一回事情。

  所以「此淨土如法性土」,就是實報土很像法性土,法性土沒相,這個有相。但是它離過,「離無常過」,這個無常就是生滅,它不生不滅,只能說它有隱現。有這些菩薩在,需要這個地方修行,它就現;沒有這些菩薩在,它就沒有了,它土也沒有了,它有隱現,它不是生滅。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確實有生有滅,動物,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花草樹木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沒有一樣不是生滅法,叫無常。實報莊嚴土真常,它沒有生滅,它永遠不變,人無量壽,花草樹木也無量壽,山河大地沒有成住壞空,只有隱現,沒有生滅。隱現跟生滅不一樣。所以說「如無為性」。

  「又云:今此密嚴藏,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成就的,它是如來藏心所現。如來藏心,真心的別名,什麼意思?如來是法身,是自性,自性就在這裡頭,那個心就是真心,不是阿賴耶藏在裡頭。那妄心裡面是什麼?妄心裡面所藏的是無明,無明就是愚痴,什麼也不知道,是這麼個性質。妄心跟真心咱們搞清楚,妄心裡面充滿了煩惱,煩惱的反面是德行。初學的人,染淨是混合在一起的,盡量往清淨心這邊靠攏,慢慢的遠離迷惑顛倒,這就對了。具體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有這個功能,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今天選擇的,用念佛的法門,這個方法很容易修,成就特別高,我們能夠把它做到。但是先決的條件,還是要把大概狀況搞清楚,你才會相信,你要不相信就沒法子了。這個法門易行難信,是真的,不是假的。

  黃念祖老居士,最近有他最後的一本書印出來了《淨修捷要報恩談》,不是他寫的,他講的。不是正式講經,大概有五、六個親近他的,很熟的,在他家裡講的,像聊天一樣,拿著經本,非常自在,講得真好。他這個裡面好幾次提到我。我在年輕的時候,接觸佛法三十多年,我才相信淨土,所以經上講難信之法,我有很深刻的體會。最早的時候,懺雲法師介紹給我,那時候我沒出家,本來對淨土很輕視。懺雲法師,我在他茅蓬裡住了半年,他叫我看《彌陀經》三個註解,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彌陀經》三個權威的註解,我把它看完了。另外叫我看《印光大師文鈔》,我讀了之後,對淨土恭敬,不反對了,但是沒有意思想學。以後跟李老師,我在李老師那裡住了十年,老師至少提醒有五、六次,勸我專修淨土,我都沒有接受,年輕喜歡大經大論。

  我相信淨土,完全態度轉過來了,講《華嚴》,講到善財五十三參,恍然大悟,原來它就是修華嚴最近的一條道路。我們要到華藏世界,走近路就是走淨土。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華藏,就是密嚴。原來如此,那我就趕緊找近路了,不找彎路了,不再走冤枉路了,這才回頭了,果然沒錯。早年我還勸不少年輕人,你們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好,先讀《華嚴》,然後就會講得很好。《華嚴經》講得細,吃大菜;這殊勝,冰淇淋,點心,輕而易舉,通!《無量壽》跟《華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就找最簡單的,分量非常適中。《彌陀經》太簡單了,做早晚課誦可以。要幫助眾生信解行證,這個時候,《華嚴》太大了,細講,我要講一遍,估計是兩萬個小時,誰有時間聽?所以我們轉過頭來,講中本《華嚴》,這是中本《華嚴》。

  底下說,這個後頭有一句,極樂世界、密嚴、華藏都是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就的。微塵成,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合相。一是什麼?微塵,全部都是微塵組成的。這一段老居士有補充,「依上經疏,極樂乃如來妙心之所現」,如來藏心就是妙心,「法性妙土之所成」。不是八識的相分,不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相」,《金剛經》上說的一合相。「微塵者,非指塵埃」,不是說塵埃,「乃組成物質小而又小之粒子」,佛經上叫微塵。「前」,從前,科學家所知道的,電子是最小的。「今已發現更有小於電子者」,暫時給它取個名字叫「夸克」。現在科學家,又知道夸克不是最小的,那麼小而又小的,實在講不可窮盡。括弧這一段是老居士後加的,補充補進來的,「自一九八O年後,科學家發現微中子」,這是最小的,再分就沒有了,不能分了。微中子「在空間所占之區域,只等於一個電子一百億分之一」,這麼小,一百億個微中子把它合在一起,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這個微中子彌漫在太空,到處都是。「微中子能穿透十億公里厚之鋁板或鋼板,如穿薄霧。」它有這麼大的能量,這麼大的速度。「如是小而又小之粒子」,就是佛經上講的微塵。「今經謂」,這個經上講,「極樂與密嚴,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這個粒子的相分,現相,就是物質現象,這就是物質現象。

  物質現象從哪裡來?從念頭產生的。確實,這些科學家把微中子打破了,打破之後沒有了,空了。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佛經叫它做極微色,色就是物質,物質裡頭最微細的,最小的,它不能分了,它再一分就沒有了,所以也叫做鄰虛塵,跟虛空做隔壁,它一分就沒有了。沒有,看見什麼?看見是念頭波動的現象。科學家才恍然大悟,原來物質的真相,是念頭在高頻率波動之下產生的幻相,實際上根本沒有。所以,普朗克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老師),他專研究這個東西,他的研究報告裡頭就向世界宣布,這個世間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相,跟佛經上所說的,物質是夢幻泡影,絕對不是真的。就像我們看電視,畫面不是真的,我們看從前的電影,銀幕上所投射去的影像,不是真的。過去的電影,我這裡還有,它是動畫組成的,動畫組成的,一秒鐘多少張?鏡頭打開放一張,畫面上完整,關起來再換第二張,一秒鐘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就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認為是真有。那電視比電影進步多了,電視,以前黑白電視,早年間的,年歲大的人記得,一秒鐘多少張?五十張。現在彩色電視一秒鐘一百張,假的。一秒鐘一百個畫面,我們人是這樣的,那就一秒鐘已經有一百個我,哪一個是我?假的,不是真的。這是我們用科學做比喻。

  實際上,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波動的頻率多少次?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是兆。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是假的?相續相,前個相沒有了,後面馬上就來了,不是真的相續。我們看小部分,看這個小環境,好像前一秒跟後一秒沒有兩樣,但是你要看整個地球、看整個太空,那變化太大了,它所現的相是整個太空,是全體的,不是局部的。所以真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的一合相,這個一就是中微子,科學家說的,佛經上講的極微之微,微細到不能再微,或者叫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了,它再一分就沒有了。科學,特別是量子力學出現之後,把阿賴耶的三細相慢慢的揭穿了,這是宇宙的奧祕,物質現象被揭穿了。

  現在第二個,念頭。現在年輕的科學家,研究念力的很多,我們在書店裡看到很多書籍,都是研究念力的,念力就是我們叫念頭,思想。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心想從哪來的?心想也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從業相生出來的。業是什麼?業就是波動現象。我們講造業,極其微細的念頭是從無明,是從完全無知,無知波動裡頭生的現象。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由智慧產生的現象,它不是無知。我們這個世界它是無知,貪瞋痴,就是痴,從痴這個念頭波動現象產生的,產生的念頭,念頭產生的物質現象。那個念頭從哪來?那個念頭,佛經上講一念不覺,把自性變成阿賴耶,就是真心變成妄心,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原因,如果有原因就是有真的,有因就有果,它沒有。只要你不要去理會它,你不要去想它,想它,它就存在,你不想它,它就不存在。所以,功夫就是要修定,定到極處了,一念不生,恍然大悟。這種恍然大悟是人人都有分,不是說佛獨有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分。只要你把妄念放下,真相就現前。佛教的教學沒有別的,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幫助我們回歸常寂光。回歸到自性,我們有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相好,一切具足。絕不是在外頭,外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佛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末後這一句我們把它念下去,不是粒子所成的,「舉體是如來妙心,是當人自性。故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如無為性」。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跟無為性是一不是二,完全是法身菩薩境界,距離無上菩提常寂光,就差一步了。好,我們今天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