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  (第四八九集)  2017/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48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O七二頁倒數第四行,科題,「歎信受實難」。這個「歎」字是嘆息的意思,也有讚歎的意思。信受,前面所說的,實實在在很難。佛陀說這些話,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看到經文,或是聽到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似乎釋迦牟尼佛就在我們面前,為我們宣說。末法第二個一千年,距離佛陀當年在世(那是正法)三千年了,三千年的今天,佛法遇到的難,不是一般的難,是很嚴重的問題,難信!我們看經文: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這幾句話一直都說這個「難」字。我們今天遇到了,無比的幸運。怎麼樣?是不是真的信受奉行?如果是真的,那就恭喜你,你實在是佛陀,釋迦、彌陀所稱讚的『難中之難』,你真難得,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如果我們不能降伏習氣,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你遇到了,這一生也不能往生,也不能成就,那就是此地講的「難中之難」了。

  我們看下面念老的開示。「右嘆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聽了怎麼?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信、願、持名這四個字他缺少,缺少一個都難成就,四個都缺少,四個字都沒有,那這一生這個緣分錯過了,你沒有抓住,空過了。釋迦牟尼佛看到了,阿彌陀佛看到了,在這個地方說出難中之難。我們接著看下文,「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我們聽了,有沒有生起對這個經典、對這個法門生起稀有之心,敬重、稀有。『興世』,「出興於世也」。《資持記》裡面說,「佛身充滿,隨物現形。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群品就是人品類不齊,有善根深厚,有善根淺薄,有聰明才智,品類眾多,都是佛菩薩度化的對象。「據娑婆所見」,這是說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誕育王宮」,他生在帝王家,貴為太子,「厭世修行,降魔成佛」,這個降魔,就是放下一切煩惱習氣。魔裡頭最大的魔是煩惱,叫煩惱魔,折磨你,讓你沒有辦法成就。所以出興於世。

  下面是念老的話,「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幾句話的意思很難懂。佛身確實遍法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所以你念佛,佛就現前,念菩薩,菩薩就現前。為什麼我們念了這麼久,佛菩薩沒有現前?我們念得不誠懇,念得沒有恭敬心,不相應。為什麼沒有恭敬心?念佛裡面還夾雜著念頭,所以沒有感應。念佛如果是一心稱念,沒有一個妄念夾雜,就有感應。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的雜念?這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太重了,連我們念這一聲佛號,這麼短的時間「阿彌陀佛」,你看這麼短的時間,每一個字裡面都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真難!為什麼難?煩惱習氣難斷。

  下面這幾句,我們要記住,這是事實真相,不是假的。佛身法身遍法界,應化身也遍法界。我們每個人跟佛沒有什麼差別,每個人都有法身,你的法身也遍法界,佛身也遍法界,佛覺了,我們迷了。如果我們覺了,我們也立刻就知道,自己的法身遍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遇到有緣眾生,什麼叫有緣?心地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我們經題上說的,這就有緣。遇到這樣的人,清淨、平等、覺的人,他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想見佛,佛就現身,沒障礙。證明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我們今天見不到佛,見不到菩薩,是自己的業障深重。

  底下這幾句,我們接著說,「三際一如,本無生滅。祇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出興於世。為什麼要這樣做?做個榜樣給我們看。根性利的,過去生中修積累積的功德很深,這些人一看到這個現相,他就覺悟了。有沒有?有,這些人都是菩薩、羅漢化身,他們知道。他們來幹什麼?幫助佛教化眾生,佛是主講,他們是助教。根利的人,不必很長的時間就開悟,得定、開悟!像世尊當年在世,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都是根熟的眾生,不必聽佛說法,看到佛一舉一動他就明白了,上上利根之人。沒有生滅,示現生滅,這只是為應機度化,現出生在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

  『難值難見』,不常見。釋迦牟尼佛出世,滅度了,下一尊彌勒菩薩,要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成佛,時間長。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好多次的成住壞空,才有一尊佛出現,所以佛出現在世間,真的是稀有難逢,難遇到,「值」是遇到,難見到,我們今天算不錯了。「《淨影疏》云:明值佛難。生當佛時,名之為值」。值就是遇到了,你生到這個世間,正好佛在世間教化,跟釋迦牟尼佛同一個時代,有緣遇到,稀有難逢,見到佛了,聽到佛講經說法。「諸佛經道,難得聞等」,這是說明法難聞、佛難遇到。「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名為得,耳聽曰聞。亦可領誦名之為得,耳餐稱聞」,這都難。所以說『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有個註解,「謂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引導我走善道。「知謂知心」,心真誠善良。「識謂識形」,是認識他的相貌。「如《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叫知識兩個字,「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益是利益,幫助我認識菩提大道,幫助我學習菩提道,幫助我,成就我,菩提道上一帆風順,這都叫善知識。「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形之義」。善知識也稱之為善友。「相識相知導我於善之人,稱為善友,即善知識也」。

  「又《圓覺經大疏十五》」,有幾句話解釋善知識,「善能知真識妄」,這個意思深,知道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知真識妄,「知病識藥」,知道你病在什麼地方,也知道用什麼方法對治,這樣的人「名善知識」。念老說,「是謂能了別真妄,通達真際,知眾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這幾句話很不容易!通達真際是對佛法通達;了別真妄,哪是真的法,哪是假的,現在這樣的善友很難找。現在這個時代,善知識愈來愈稀有、愈少了,為什麼?學佛的人很多,都學佛的形式外表,也讀經,經裡面的意思不明瞭,也遇不到善知識,這都叫業障。

  要學佛,首先得消業障。消業障也要靠善知識,為什麼?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哪些是業障,換句話說,修行無從下手。我們在一起學習講得很多。毛病、習氣很多,這不是一生造成的,過去生生世世無量劫來,薰染成了習慣。六根,真的修行人都知道,怎麼個修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事,那是什麼?般若智慧。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隨時很快的就起貪瞋痴慢,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麻煩就大了,這是眾生六道輪迴的因,真正的因。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一接觸是不是就起貪瞋痴慢?就想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叫業障。障礙什麼?障礙我們的清淨心,真心,障礙我們的平等心,障礙我們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是真心,真心迷了,真心裡面有嚴重的障礙,變成了妄心,妄心造生死輪迴,造業,真心才能往生極樂世界。於是念佛不能往生,原因我們明白了。明白之後,重要的是細心的觀察,高度的警覺,這些妄想雜念一出現,立刻就把它降伏,不讓它繼續,這叫修行,這叫功夫。古人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是正常,為什麼?你是凡夫,你有業障,這是正常,起來隨它起來,要覺悟。你覺悟得太遲了,你覺悟,它已經造業了。覺,最好的方法就是佛號,阿彌陀佛,妄念一動,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把它壓住、把它轉變了,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無比殊勝的法門。念經也好,像《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夠在業障現前的時候,立刻提起這兩句經文,馬上就壓下去了。要會用!用在對治煩惱,對治起心動念。這些人教導我們,提醒我們,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下面《安樂集》,依《法句經》裡面所說的,「佛言,善知識者」,什麼是善知識?「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這些話真的是有深度,句句都是有深度,說了怎麼樣?我們聽不懂。什麼叫空?什麼叫無相?什麼叫無願?《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你身上周邊拔不掉的,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怎麼樣?放下,真的要提起。最明顯的就是念頭起隨它起,把念頭集中在佛號上,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念掉,一掃而空,這就對了。這是對付煩惱習氣的好方法,用經文、經句,用佛號。或者是用,方法很多,就八萬四千法門。決定要覺悟,決定要把煩惱降伏住,正念生起來。讀經是正念,念佛是正念,念菩薩也是正念,養成正念的習慣。

  我們再看下文,「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是佛陀,這個善知識是菩薩。下面接著告訴我們,「善知識者,是汝父母」,我們菩提道上要依靠他,「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該經復云: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是覺,三翻作正,中國意思是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所證得的,菩薩跟他接近,還沒有真正得到,是等覺菩薩,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滿成佛了。

  下面「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裡面也有這段話,「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一句在大乘經裡面很多,到處可以看見,佛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通常把它省略掉,叫發菩提心。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翻成中國的意思。這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法華經》裡面說的這個,也是講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這一段話提醒我們,有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到哪裡去找真善知識?如果不是善知識,他把方向導錯了,不是走的菩提正道,很大多數的都是走向三惡道,很麻煩。三惡道裡頭最可怕的地獄,誘引我們入地獄道的,太多太多了,到處都看得到;引導我們到三藐三菩提的,太少了,沒看見。這是我們現前的社會,所以我們成就難。首先我們要培養一個,有能力觀察善惡、是非、邪正,要有這個能力,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如果自己不先幹,你講給別人聽,人家不相信,人家先看你的樣子,再聽你的說話。

  什麼是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什麼叫住相?住相就是著相。你所看到的,你記在心上,你忘不掉,為什麼?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的人,有善根的人,他知道,所有現象都是假的,他看到了,看得很清楚,看了怎麼樣?不放在心上,叫不住相,心上乾乾淨淨。住相是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他有取有捨。取捨都錯了,為什麼?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取它幹什麼?你取不到。捨什麼?根本不需要捨,根本就沒有,不存在,你捨它幹什麼?沒有取捨。不生好惡,不會在見色聞聲,產生你喜歡它、你討厭它,沒有這個現象,這都是妄相、都是錯誤,為什麼?你的心被染污,你的心不清淨。清淨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平等心裡頭沒有高下,是非、高下統統沒有,見色聞聲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現前,好,這就是三藐三菩提。

  「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善達,達是通達,通達什麼?覺性。不是修行所生的,覺性是自己本有的,這個要知道。本有的現在被無明障礙住了,無始無明的煩惱障礙住了,它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妄心阿賴耶識。覺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真心。記住真心本覺,與修行不相干,不是你修它就有,不修就沒有。但是這些話不能聽錯,聽錯麻煩可大了,這是教你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覺性,曉得它是本有的,只是現在不覺了,現在生煩惱,不生覺性。我們只要斷煩惱,不要斷覺性。只要斷煩惱,覺性自然現前,覺性現前就是所謂開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悟、小悟與覺性統統有關係,就是你的障礙去掉一些了,覺性現出來了,再去一點,覺性現得大了,就這麼個道理。虛妄的、假的不去理它,也不必去明瞭,就對了,就正確了。它是假的,你也不需要去著相,也不必去遠離,遠離也是相,都是在迷,都不是覺。覺,覺了沒事,有事還是不覺,沒事是覺悟。這些話要聽清楚,要搞明白,不能夠囫圇吞棗。

  覺性,下面寫得好,《圓覺大疏》裡頭這幾句話說得好,「善達覺性,不因修生」,很重要,不因修生;「抉擇無疑」,你選擇沒有疑惑,這叫正知見。「覺性者,性覺妙明也」。《楞嚴經》上佛常說,覺性是什麼?「性覺妙明」。性是自性,自性本來是覺的、本來是明的,明上加個妙,告訴你它是自性覺。它這個明不是修來的,自己本有的,只要障礙去掉了,它就放光,它就遍照大千世界。所以「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性是覺,覺而不迷,識是迷而不覺。教下有所謂轉識成智,把我們迷而不覺的識,六識,眼耳鼻舌身,再加個意,這是前面六識;第七,末那,末那是染污;第八,阿賴耶,阿賴耶好像資料庫一樣,無量劫來所有你這些妄心裡面東西統統裝在裡頭,像倉庫一樣,裝在這裡頭,它變成了六道輪迴,變成了生死苦海,輪迴很難出去,轉識成智才能出輪迴。

  輪迴是妄心變現的,覺性是正知,所以佛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什麼是真心?誠意正心儒家講的,就是佛法講的真心。修行要在這上下功夫,處處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不用虛妄,這就對了。真誠幫助你正心,幫助你回歸到真心。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誠意正心就對了。儒家用這個來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太平。中國傳統文化太好了,不能不學,不學不是中國人,中國人必定要學,哪有不接受聖賢教育的道理!善能,不必人教,無師自通。怎麼通法?放下一切煩惱,放下一切惡業就通。儒跟佛在這方面講得完全相同,儒家講格物致知,格物是什麼?放下欲望,致知,智慧出現,都從這下手的。所以下手是相同,成就果報一樣,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陀,聖人就是佛陀,佛陀就是聖人,是一不是二。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走菩提路,看破,放下,意就誠了,心就正了,到意誠心正就身修了,身心健康,你這一生才能快樂幸福。我們要身心健康,從《大學》、《中庸》學習,從大乘經典裡面學習,好,真的能達到,能滿足你的願望。我看孔子就像佛陀一樣,看佛陀像孔子一樣,他們下手處相同,果報也相同。

  「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心不住相」。第一義這是佛學的名詞術語,不好懂,我們這個資料裡頭有,諸位可以查查看,第一義,《佛學辭典》也有。第一義是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時候如如不動。菩薩所修的,主要就是要到第一義。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下一次,我們從「心不住相」這個地方看起,一O七四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學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