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O五集)  2015/6/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二十三頁第三行,科題,四十八願最後一願,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這一願還是為他方世界菩薩大眾所發的。我們看經文: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換句話說,這些菩薩聞阿彌陀佛的名號,都能夠『現證不退轉』,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圓證三不退。如果不能達到這個境界,法藏菩薩就不成佛,『不取正覺』。法藏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這就為我們證明,他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沒有一願是虛願,統統兌現了。

  下面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曰」,這願文說的,「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者」說的是什麼?「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略云」,簡單的說就是「不退」。「即梵語之阿鞞跋致」,前面註解裡頭說過,也翻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三種不退轉他都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最重要的是念不退。我們接著看下文,「蓋以菩薩行願」,這就一般來說,我們現前都明顯的能體會到,體會到什麼?菩薩行、菩薩願「難發」。為什麼?要捨己為人,要捨得乾乾淨淨,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所以,很難發心,很容易退轉。

  「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這《仁王經》上。別教,天台大師所判的藏通別圓,不容易了,別教菩薩,什麼地位?十信位,別教十信位的菩薩。這些菩薩們也叫做輕毛菩薩,這是用比喻來形容他,為什麼?隨風東西。意思就是說隨著境界變了,他不是不變,他變了。又南本《涅槃經》,《涅槃經》有兩種,一個稱南本,一個稱北本,南本《涅槃經》裡頭有這麼一段話,「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別教菩薩,也就是說別教十信菩薩他發了心,發菩提心,「見少微緣」,少是很少,微是很輕微,說明外面的緣不是很嚴重,是小緣,是微緣,他怎麼樣?動心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像池塘裡面的月亮,水中之月,水要有波動,月亮就跟著動。這就是說輕毛菩薩,禁不起考驗。

  從這個地方我們要能真正體會到,發心之後修行,在哪裡修?一般人說我們要找個清淨的環境去修,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跟過去不一樣。過去,我們不要說遠,十年、二十年,現在社會的動亂跟十年比,那十年前比現在好多了;跟二十年前比,二十年前社會就更好,我們能體會得到。現在的社會不是十年十年比,明顯的看到問題嚴重,現在是一年比一年嚴重,過去要十年十年看到不一樣。想到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六十四年之前,那個時候雖然說社會不好,比現在好太多了。人還講信用,人還有禮貌,小孩還很聽話,悖逆的兒女少,已經有了,少,不多,不常見。現在不行,現在小孩都有他的想法、看法,不順從父母,不尊重老師,這孩子怎麼教?沒法子教了。

  六十年前,這一甲子,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父母對兒女有體罰,有打有罵,小孩不敢反抗。在學校,老師有體罰,我們都經歷過,我們念小學,不聽話的時候打手心,罰跪,我們罰跪罰在教室靠牆邊,還不錯。我們上面一代,李老師,李老師大我三十九歲,告訴我,他們那個時代,罰跪不是跪在平地上,叫你跪在磚頭上,多難過。換句話就是說,我們那個時代跟他一代就輕得多了,他們那個時代重,罰得重。所以它社會安定,還有秩序,人人雖然知道,做壞事,還有廉恥的心,還有一點不好意思,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現在社會沒有了,沒有標準了,不能辨別是非善惡,這還得了!連殺人現在都是平常事情,小孩,不當作一回什麼事情,殺人遊戲,到這個樣子。再十年以後,這個社會變成什麼樣子?不敢想像。現在不是十年,我剛才說了,一年不如一年,明年是什麼樣子,不知道了,問題愈來愈嚴重。誰能解決?佛菩薩不能解決,孔子、孟子到現在這個社會也不能解決。那到最後演成什麼?演成感應,感應就是因果報應,作善,降之吉祥,造惡則降之災禍。這就是講災難,災難從哪來的?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所感召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勸人,實際上是勸自己,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四好。好的標準在傳統教育裡面,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標準;在佛門裡面,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標準,都有標準的。與這個標準相違背的就是不善,十善反面是十惡,殺生、偷盜、邪淫,身惡;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口惡;貪、瞋、痴是意惡。如果三業造這種十惡,經上講五逆、十惡,將來到哪裡去?到地獄,地獄的業因。翻過來這就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語,就是不欺騙人,說實話;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這口四善。口是最容易造業的,四條,身三條,意三條,口四條,它最容易犯過失。意,起心動念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標準,這個標準要是丟掉之後,災難就現前。十善造成太平盛世,十惡那社會就動亂了。極樂世界是人的善心善行,四好感應的。

  我們今天的社會,倫理道德全丟了,沒人講了,講這些東西甚至於別人還恥笑你,這是封建時代的落後的思想,你怎麼還會想到這些?他看笑話。欺騙人、殺人、放火他看到正常的,還在旁邊欣賞、讚歎,做得好。今天社會到這種地步。我們要明瞭,要不然佛白學了,古聖先賢典籍也白念了。古聖先賢的這些東西,至少是二千五百年,再往上去,這三千年。三千年是從伏羲、神農到我們現在,三千年,二千五百年從黃帝算起,漢族的老祖宗。漢族這個族群,黃帝的後裔,黃帝前面是神農、是伏羲。所以我們的家譜,第一句話伏羲之後,伏羲的後代,姓氏來源這從黃帝,這有了姓。家譜,家庭歷史,一代一代記下來,到我們是多少代。

  我的家譜上記得很清楚,我們這個姓氏,最初的老祖宗是黃帝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後代。昌意後面五代,戎,被封在徐這個地方,徐國,這是諸侯國,就是現在的徐州。周穆王滅了徐,我們這個族人就用國做姓,這個在古時候很多姓都是這樣來的。從黃帝傳到我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這清清楚楚的。人不知道家庭歷史,他對家怎麼會愛,這個愛心怎麼生得起來?世世代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愛家,愛這個族。那就愛國家了,齊家而後國治,道理在此地。人能夠愛家,就會孝順父母,就會想著祖先,人在世間要做個好人,給祖宗、給父母增光,讓父母有面子,這叫孝順。如果要是做惡事,惡言惡行,縱然在歷史上有名,那不是善人,所以遺臭萬年,丟祖宗的人,你家怎麼會出這麼個壞人?怎麼對得起父母、怎麼對得起祖先?

  古時候的教育,社會上無論是聖賢君子,還是一般販夫走卒,沒有智慧、沒有文化、沒念過書的人,基本的道德觀念都有。他從哪來的?他從日常生活當中學來的。為什麼?看別人都遵守,自己自自然然就明白了。小時候父母做榜樣,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那時候父母年輕,他的父母還在,你看父母是什麼樣子對待他的父母,孩子天天在看,看熟了,自自然然會孝順父母。所以父母教孩子是身教,不是言教,他太小了他聽不懂。《弟子規》不是念的,不是講的,是要把它做出來給孩子看。小孩一出生,睜開眼睛他就會看、就會聽,他就開始學習了,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表現的都是最好的榜樣,他就這麼學會的。要表演多久?古人所說的,三年,一千天,小孩天天看到,自自然然他就變成很守規矩。《弟子規》他也不認識,但是《弟子規》上一百一十三樁事情他全做到了,而且他能夠一生保持住。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養成的這個習慣,到八十歲都不會改變,不會隨風東西,不可能的,根深蒂固。

  現在,我們中國這麼好的教育,大概在清朝末年,西洋文化到中國來了,這個風很大,把中國傳統文化吹翻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慢慢起了疑惑。到民國初年,信心失掉了,居然有人提出全盤西化,中國東西不要了。非常難得,英國有兩位學者,德國也有兩位學者,他們對中國文化有相當的研究,有認識,認為全世界二十多種文化當中最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讚歎、他們欣賞,他們把這樁事情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看了他的這些資料,對中國文化認真反省,才生起信心。外國,沒有聖賢君子,也能讓我們看到聖賢君子的教育,這些是聰明人,有德行的人,真正有愛心,愛人民的人,愛天地萬物的人,他見到了,他來提倡。我們今天有不少人醒悟過來,受這幾位大德的影響,回過頭來了。雖回過頭來,信心不足,遇到高名厚利還是會動搖,這什麼原因?欲望。

  人生在這個時代,都有很強烈的願望,願望沒有止境,這就說的是貪心,沒有止境。認為自己能夠貪得的,是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聰明智慧比別人強,別人不如我。他不知道那是罪業,那是惡行,在佛法裡面是三毒,貪瞋痴。貪瞋痴天天膨脹,天天增長,自己不知不覺。心是貪瞋痴,那行為、言語當然十惡具足。十惡具足的人,大乘經裡面常常說到,他將來到哪裡去?無間地獄。他現在沒見到,他不怕;他如果見到了,他不敢了。

  有人辦道德講堂,效果卓著,七天能把一個惡人轉變為善人,把一個貪官轉變為廉潔,這很了不起。我向他請教,你用什麼方法把他改變的?他告訴我,因果教育。因果在哪裡?就在眼前,一般人粗心大意沒有看到,就在眼前。他有方法一樁一樁把它指出來,你看這個人,什麼因、什麼果。舉出來都是真的例子,都是眼前不遠的例子,給他指出幾十種,他沒有話說,真的不敢了。聖賢教育,人學多了不好意思造惡,為什麼?他有羞恥心。因果徹底,因果教育能叫你不敢造惡,為什麼?造作惡,過幾年報應就來了,嚇住他了,不敢造惡,比聖賢教育的力量還大。

  我們看中國古聖先賢,那個時代,社會安定,人民日子過得幸福,靠什麼?家庭從小養成道德的概念,師長認真的教學,社會大眾從老到少,沒有不遵從的、沒有不歡喜的、沒有不奉行的,這個效果收到了。所以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那就是現前,現在,他為我們提供建議,是中國孔孟之學跟大乘佛法。孔孟講的什麼?我們把它總歸四個字,一句話,「仁義忠恕」,這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大乘,「真誠、慈悲」。現在的社會就少了這個東西,如果用這八個字,社會祥和,人人幸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過去提到這個,半信半疑,沒有信心,現在對於孔孟學說、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太難得了,這個社會還是有救,不至於毀滅。

  下面,《涅槃經》裡頭還有比喻,比喻得很好。「又喻曰: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鮮是少。魚,我們知道,魚生的子很多,魚子,魚子能不能長成小魚、長成大魚?很難。為什麼?那小魚都被大魚吃掉了,漏網的小魚才能長大。這個比喻我們都看見了,不難懂。下面,又「如庵羅樹,花多果少」,這個樹是生長在印度,花多果少,花雖然多,有很多花,風一吹,樹一搖動,花就落了。佛在經上用這個做比喻,「眾生發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真的,眾生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是大慈悲心。初出家的都發這樣的心,老師帶著,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甚至於天天念,早晚課裡頭都念這首偈子,天天發心,念了就忘掉了,只是早晚課誦裡頭念一下,念完就忘掉了。所以說發心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太少了,幾個有成就的?為什麼不能成就?隨著外面的緣轉變了,他禁不起小風小浪,何況是大風大浪?今天的社會不是小風小浪,是大風大浪,這個我們都要細心去觀察。

  所以佛在經上常說,「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都是一句話說,禁不起考驗,順境,貪欲增長,逆境,瞋恚增長,他生煩惱,不生菩提。菩提是覺,順境裡面覺悟,要保持如如不動,能夠隨緣不變,通過了,逆緣亦如是。順逆境界都不能障礙他,他在一切境緣當中他是慢慢向上提升,他不會墮落,不會受障礙,這能成功。

  佛法的成功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是教導我們回歸自性,就叫成佛,成佛就是回歸自性。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是手段,這個手段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保證我們回歸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沒有一個漏掉的,個個成就。學佛的同學在這個上面生起信心,肯定了,承認了,這叫真智慧,這叫真覺悟。為什麼?就是海賢老和尚說的,成佛是真的,回歸常寂光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包括極樂世界也是假的,極樂世界有生有滅。彌陀建立極樂世界到現在十劫,十劫是時間,十劫之前沒有。極樂世界無量壽,十劫說明它很年輕,它剛剛成就不久,我們要珍惜這個機會,早一點過去。在那個地方,你看它有四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淨土,真正保證我們一生圓滿成就,跟我們在現前搞六道輪迴完全不一樣。輪迴不能再搞了,往生不難。

  我們看到大概是在兩個月前,謝總的父親,一生沒念佛,也不相信極樂世界。往生前兩個小時,他兒子念佛,兒子相信淨土,心裡很著急,父親要不能往生,隨業流轉,這多辛苦。最後這個關頭,勸他,勸他爸爸,西方有極樂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點頭。不像從前,從前問他他搖頭。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相不相信?點頭。他說,那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你跟著我念。念了一個多小時,真往生了。當然這個與他的兒子做好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有關係,兒子把所積的功德迴向給爸爸,爸爸臨命終時才點頭、才接受,兩個小時的時間就往生了,平常不念佛。這些都是給我們做證明,經上講得不錯,經上是這麼說,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只要你不懷疑、你真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來度我們的,為我們發的,要這樣相信。

  這個世界是假的,你看現在一年比一年嚴重,社會的動亂,地球上的災變,你們看新聞、看報紙,你天天看到。你要把這個報紙跟十年前的報紙對比一下你就曉得,十年前報紙上有刊登災難,很少,不是天天有,再往十年前更少,要這樣看法。看到人心在變,不是向善變,它向惡變,向善變好,人天福報;向惡變麻煩,這個世界就變成餓鬼、地獄、畜生。地獄在哪裡?在人間,那個人過的是地獄的生活,過的是餓鬼的生活,過的是畜生的生活,這人不像人,你要會看。往後,沒有看到減緩,愈來愈嚴重,這就可怕了。這些事情都在眼前,只要你心地清淨,冷靜,你就看得到。

  下面又舉《十住菩薩斷結經》,它節錄的。這個時候舍利弗尊者告訴來會的菩薩,《十住菩薩斷結經》裡面說的。他說我過去,從前,或者從一住慢慢進進到第五住,怎麼樣?還退墮到初住。這就是修行難,他退轉,好不容易十住菩薩了,十信圓滿修十住,提升到五住,突然就退到初住。又從初住至五、六住,就是在這個當中拉鋸,時時上升,但是時時也退轉。「如是經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轉」。不退轉就好了,不退轉就是阿惟越致。這個經上這樣講的,我們馬上就曉得這是別教,不是圓教。圓教初住那就證不退轉了,明心見性;別教沒有,別教要到初地才見性。

  又《寶雨經》裡面說,「有世界名娑婆,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佛名,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願力故」。這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佛菩薩的名號,實在講佛菩薩沒有名號,中國老子都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沒有名是真的,名是假名。因此,諸佛菩薩名號都是屬於表法,表現階段修行之法,表這個意思,你要懂得。他的名號常常換的,換了聽眾,換了處所,換了不同的環境,他名號就得換。

  在我們現前,名號實在講就是他教學的總綱領,總的原則。你看釋迦,釋迦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能仁,能,能不能的能,仁慈的仁。能仁就是他能夠愛人,推己及人,這就是愛心。我們學佛了,是佛弟子,你能不能推己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才是佛弟子,做不到不是佛弟子。這是佛教,佛教教什麼?就在這名字上。寂默是什麼意思?心地清淨、平等、覺悟,一塵不染。寂是清淨寂滅,斷惡不著斷惡的相,行善不著行善的相,這叫寂。心裡面有什麼?心是空空如也,沒東西,一塵不染,心是清淨平等,它覺,它不迷。這是自性,自性有清淨之德,有平等之德,有覺、不迷之德,覺而不迷,那就是智慧;換句話說,真心充滿了智慧。真心是什麼樣子?是清淨,沒有染污,是平等,沒有高下,沒有分別。牟尼是這個意思。釋迦是仁慈,牟尼是寂滅。

  若諸有情聞彼佛名,真正懂得佛名號的意思,依教奉行,所以於阿耨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得不退轉。這是什麼人?大乘菩薩。什麼地位的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願力故,為什麼不退轉?釋迦牟尼佛加持你,釋迦牟尼佛照顧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學佛這麼多年,怎麼都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心,這心有所感,我們這個感力量有限,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達到標準,跟佛就感應道交。像海賢老和尚他做到了,我心裡想,他什麼時候想見佛佛都現前,他都見到。為什麼?他把釋迦牟尼佛四個字做到了。我們明白這個意思沒做到,我們推己及人還有限;我們的心地清淨,比一般人是清淨多了,跟菩薩相比差遠了。我們不能跟一般人比,要跟佛菩薩去比去,我們才能提升自己,才不至於墮落。

  古代澄憲法師讚此願為,讚歎「必成正覺願」,第四十八願最後這一願,就是現證不退,「釋尊五百大願之中,最勝願也」。這就是聽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於無上菩提不退轉。聽到這個名號的人多,有幾個不退轉?是不是如來本願力加不上?不是佛的願力加不上,是他自己不接受,他不接受,佛就沒辦法了。所以大乘經教裡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無緣?不肯相信,不願意跟佛往來,不接受,這就是沒有緣。雖然沒有緣,佛的種子還是給他種下了,他知道有個釋迦牟尼佛,阿賴耶識裡頭有落謝種子。這個種子現在不能現前,要等到緣成熟,這個種子現前,他將來還是由這尊佛號這個種子起作用,他能夠修行證果。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句我們要記住,要時時刻刻記住,跟一切眾生結佛緣,把佛把菩薩介紹給大家。這是世尊五百大願當中最勝的宏願。

  「可見兩土導師同發此最勝之願,正是一路涅槃門也。」這是講諸佛如來,這一願是諸佛如來共同的大願,願願都是為度眾生,都是幫助眾生現證不退轉。我們要學,這是學佛人最低限度的願心,不能捨棄眾生,不能不管他,無論這個人是善人、是惡人,統統平等得度。不能有偏愛、有私心,我喜歡這個人,我幫助他,我討厭那個人,我不幫助他,錯了,這個標準錯了。真正的標準,他願意接受就要幫助他,他不願意接受,那就沒辦法,就不必去理他。等待他什麼時候願意接受了,什麼時候幫助他,這就對了。

  我們再往下面看,「蓋以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雖極勇猛,如救頭燃,但以障緣競來,屢屢退轉」。這一段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為什麼學佛的人這麼多,成就的人那麼少?在世間法裡頭,求學的人很多,真正成就學問的人不多,那是什麼原因?道理是一樣的。現前的關鍵還不是在會教,會教是老師,問題在哪裡?會學,你才會有成就。會教的老師遇到學生不願意學,老師束手無策,無可奈何。這樁事情,六十四年前方老師告訴我的,六十四年,一甲子了。

  那個時候的學校,我們想到學校去旁聽,老師阻止了,不讓去,告訴我,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那時候老師給我講這個話我不懂,過了若干年,我才明白,完全明白了。怎麼明白的?想想抗戰時期我們念中學的時候,在大後方,在貴州,那時候真的師徒如父子,相親相愛,老師把學生看得比兒子還重,學生對老師看得比父母也重。為什麼?患難期間。我們自己離開,失掉家庭,孤兒,那個時候國家辦這個學校叫國立中學,就等於孤兒院一樣,國家收養這些失去父母、失去家庭的孩子們。所以我們那個學校就是家,校長就是父母,我們對老師有個親情,老師對待學生真的愛護,不一樣。勝利以後,經過十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六十年前了,六十年後的今天更不必說了,所以學生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誰教他學?沒人教了。

  古人守住的原則,幾千年不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中國幾千年教學的理念。你果然能守住,你就搞一樣,一生就搞一樣,有老師教也是一樣,沒有老師教還是這一樣,久久會有悟處,會得三昧,會大徹大悟,這妙不可言。這種教學理念是佛教從印度帶來的,這個方法在中國實行有效,所以儒家接受了,漢朝時候道家也接受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變成中國傳統教學理念了。在歷史上確實有不可思議的人才出現,最著名的,佛教裡面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上過學。家庭清寒,沒有兄弟姐妹,父親死了以後,母子兩個人相依為命。沒有念過書,靠砍柴賣柴,古時候的樵夫抗戰時期有,抗戰以後現在沒有了,這個行業沒有了。砍柴、賣柴,挑水到城市裡面來賣水,這都靠勞力生活,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非常辛苦。

  他有慧根,他聽別人念經,他能聽懂,這個很了不起,念的人還不懂,被他聽懂了,這些事情都記在《壇經》裡頭。有緣,這些有緣人都是菩薩,為什麼?見到這個人能造就,是個人才,讀書不讀書沒關係,他有那麼高的悟性,所以要幫助他,成全他,幫他解決困難。大家捐一點錢給他母親養老,還有學佛的這些同學幫助他照顧他母親,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好好去學道。他到黃梅八個月,真的,五祖衣缽傳給他了。像惠能這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不少,可以找到很多。但是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頓悟,這確實很少,他是第一個例子,找不到第二個。至於開悟,到他那個境界跟他平等的人不少,禪宗《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個人,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看海賢老和尚的《永思集》,我有很明顯的感觸,他開悟了,他的境界也是能大師的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所以佛教的教學跟世間教學不一樣,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方法、理念完全不相同。

  我這次在英國訪問,查爾斯的大學,校長是查爾斯王子,這是副校長,實際上他是副執行校長,帶了另外一個副校長,兩個副校長來看我。我給他講中國傳統這些東西,他們能聽得懂,而且非常歡喜,很難得。他希望再跟我見面,希望我們這些理念、這些方法能夠融入他大學教學理念上去,這是好事情。所以倫敦我還是要去一趟,他們是真心,真誠熱心,我們只要目的能達到,讓他去辦多好,現成的大學。我們編排課程,介紹老師,介紹學生,這他歡喜,我們就省事多了。我們的目的是培訓一些能夠讀古書的這些學者,專家學者,將來他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面向全世界。他們所學習的範圍,就是一部《四庫全書》,中國的國寶,中國古聖先賢留下來,對全人類最大的貢獻,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能夠幫助全世界,從個人身心修養,到齊家、到事業,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能做到圓滿,都能達到頂尖。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國際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共存共榮,這就是世界大同。這個大學歷史很悠久,是英國歷史上排名第三,牛津、劍橋在他們之前,這最早的大學,它是第三個。下次我到倫敦我就專門到這個學校去,參觀考察,跟他們校長、教授們交流,我能出主意,他們好好辦學,能救全世界。

  我們再看下文,「蓋以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沒有達到這個地位,就是圓教初住,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到這個位置。「雖極勇猛,如救頭燃,但以障緣競來」,像競爭來找你,逼著你不得不退轉,進進退退是一種自然現象。底下說,「遂令學道者如牛毛」,比喻多,「得道者如麟角」,麒麟的角,少,這世間已經沒有麒麟。「彌陀因地憫其勤苦,發無上願。以佛威德,令聞名人,即得三忍,證不退轉」,這要靠佛力。阿彌陀佛在因地,因地就是法藏比丘,憐憫這些勤苦修行的人,菩薩,就是法藏比丘發無上願。以佛威德,他成佛了,阿彌陀佛的威德是十方一切諸佛都不能相比的,讓這些聽到名號的人都能夠得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前面一願所說的,都能得三種忍,證不退轉,這個願都成就了。

  我們如何得到彌陀加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也都是在願文裡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上上品到下下品,雖然品位不一樣,不是沒有,但是待遇平等,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不退轉,圓滿證得三不退,位不退,阿羅漢;行不退,菩薩;念不退,法身菩薩。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這三種不退轉,三種不退轉保證你一生圓滿快速成就。你不信就沒法子,這個東西要相信。真難信,我給大家做證明,我學佛三十年,對淨土才相信,五十年,才把一切經教放下,一門深入《無量壽經》,真難,不是假的。如果我的善根深厚的話,像海賢老和尚,一出家就相信,就一門深入,我今天也可能到圓證三不退了。當中浪費五十年的時間,真難!

  所以看到經文,難信易行之道,我的感觸非常深,這個路是這麼走過來的,從不能接受,就是勉強接受,勉強接受,我好處就是沒有丟掉經教,大乘經沒有丟掉。早年廣學,真的像黃念老所說的,廣學是為了深入,真搞清楚了,別的才放下,才一門深入。過去學習講的經教也有幾十種,很多、很雜。誠信淨土,真心求生,八十五歲以後的事情,你就曉得多難。為什麼回頭?看看過去所學的那些法門,我們這一生想成就,難!幾乎不可能。這個法門行,有信心,有把握,別的都放棄了。

  「原在退位,乘佛願力,唯進不退,疾至菩提,實為大慶」,慶是慶幸,歡喜。我們如果捨棄求生淨土這一門,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進進退退;換句話說,你不能不退。壽命到了還搞六道輪迴,那是大退特退,不曉得退到哪裡去了。不是從五住退到初住,不是,那是菩薩,是修行人,我們沒到那個地步,一退就退到底了,底是什麼?底是無間地獄,不是開玩笑的。「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這個多難得,你說怎麼能不求往生?真正往生極樂世界了,一得是你得生極樂世界,一切得,全得到了,三不退跟三忍同時具足。前面講的三忍,到後面還會細說。於這三種忍同時具足,這句話太難得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得,為什麼?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深顯彌陀一乘願海,究竟方便之妙用」。

  《十住毘婆沙論》這裡頭有幾句話,「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這個稱名號就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那個心要真誠、要恭敬,才會有感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如本性流現出來的,所以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又《小本》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小本《阿彌陀經》,《阿彌陀經》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已發願的成就了,都往生了;今發願的是現在,誰發願誰往生。要真發願,發願,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對這個身體還有留戀,還捨不得,他去不了;必須身心世界一起放下,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真正發心學佛,一般三年成就。三年是不是壽命到了?與壽命到不到沒關係。三年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放下了,沒有了,這個好!這個境界裡面就能跟佛感應,所以多少人三年往生是什麼?不是壽命到了,功夫成熟了,見到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要求,我還有的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阿彌陀佛很慈悲,他就帶你走了。《淨土聖賢錄》可以做證明,《往生傳》可以做證明。海賢老和尚如果真求往生,他二十歲出家,二十五歲他就有這個能力,壽命不要了,跟阿彌陀佛走,阿彌陀佛真帶他走。他是個特殊的例子,阿彌陀佛要他住世表法,做個榜樣給人看,是這麼一回事情,要不然早就往生了。所以,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三不退裡頭的念不退。

  下面又舉《會疏》裡面說,《會疏》說:「三忍不退,悉攝在名號中。稱名時,名義不離,自得此等德。」這一句很重要。三忍,三種忍,三種不退,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你念這句佛號,就能感得三忍、三不退。「可見凡聞名者,但能信願持名」,這四個字蕅益大師說的,他把它說到最簡單,四個字,這就是淨土宗。真信,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決定想生,這就是願;用什麼方法?持名就是念佛,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你就能往生。這叫三資糧,信、願,持名是行,信願行。《會疏》說得好,但能信願持名,就這麼一樁事情,也能,「悉能」,個個都能,一個都不漏,「現證不退」,現是現前,當下就證得三忍、三不退。

  「彌陀一乘願海,妙德難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四十八願,願願攝眾生,願願顯真實」,攝眾生是事,顯真實是理。分開來講有四十八,合起來講就是一法句。什麼叫一法句?《往生論》上說得非常好,說得清楚,「一法句者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完全從果德上說。真實智慧是自性本有的,無為法身,不生不滅,是自己的法身,是自己的真身。大乘教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來了,這就是他的畢業論文,他的心得報告。他只說了二十個字,自性「本自清淨」,一點污染沒有;「本不生滅」,不生不滅,不像我們身體有生有滅,連地球、連星系都有生滅,這科學家告訴我們。第三句,「本自具足」,這個具足是一切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具足多少?整個宇宙,一樣都不缺。為什麼?它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不是具足它怎麼能生萬法?萬法都是從自性生的。這裡頭還有一句,「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自性本定,自性從來沒動過,從來沒搖過。地球還有地震,還有海嘯,地震是動,海嘯是搖。所以一切法統統都是,只要見性,一切問題全解決了,見了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得大自在。

  往生到極樂世界,等於明心見性,你沒有見性,但是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起的作用跟見性的人沒有兩樣。那不是你修來的,是佛加給你的。久而久之,自己的自性全現出來,不必佛加持,那就圓滿功德,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今天活在這個地球上,活在這個環境當中,要認清這是一場夢。最難得的是我們認識了淨土,我們知道有個方法能夠永遠離開六道輪迴,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不能不念佛,時時刻刻不要把佛號忘掉,有事就辦事,事情辦完了,念佛。辦事是出力的,不是用心的,辦事也可以念佛。讓這句佛號不間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這一品經,第六品,是很長的一品,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這不是世尊說的,彌陀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