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二集)  2014/1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1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八十七頁第四行,科題「才德超異」。這還是讚歎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上修菩薩道。請看經文: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請看念老的註解,「本段盛讚法藏比丘出家後修行之德」,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我們看經文,『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能是能力,智是智慧,才能智慧。「哲」這個字的意思,「明知」,明是明瞭,知是認知,認識。「《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逸群就是超群,在大眾當中,他的才幹,他的能力,他的智慧,都沒有人能跟他相比,這叫『與世超異』。《嘉祥疏》裡頭說,「能自勝勝他」,自勝是自強不息。為什麼叫能勝?勝過一切不善的煩惱習氣,勇於改過,這叫自勝。唯有自勝,然後才能夠超越大眾,這勝他,這稱之為勇,高才勇哲。「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斷邪行正,一切錯誤的知見,他能改過,勇於改過,認真的學習,這所謂稱為哲。

  「又《淨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巧是慧,叫巧慧,才能巧慧都不是一般人能夠跟他相比的,這稱之為高才。「志強名勇」,這個人有大志,奮發圖強。從什麼地方看出來?從他的發心,從他的修行,他一出家,修菩薩道。前面我們讀過,一般人出家循序漸進,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菩薩道是一乘法,最後才修一乘。他超越了,沒有說小乘,沒有說權教,直接就修菩薩行,這裡講菩薩道,這是明哲。念老註解裡面,「志強名勇。心明稱哲。蓋謂法藏菩薩才能過人,勇猛精進,心明智朗」。心不迷,心,明智這兩個字,一般是對於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說的。由此可知,法藏比丘,古大德都稱為他是再來人。他做國王的時候,已經是菩薩的階位,法身大士,所以一聽經他就明白了,他來給我們表法捨棄王位。王位,世間法裡面地位最高,中國古人所謂的是,「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人間富貴到極處。誰都想得到,他是已經得到了,聽聞佛法就能夠把王位捨棄,出家去做比丘。這種表法告訴我們六道眾生,出家修行超越世間一切諸法。我們讀到了,冷靜細心的去觀想,佛法如果不是真正高明,怎麼能叫一個國王捨棄王位出家?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如果不出家他是國王,也是做這個示現。真正顯示出修行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正因為無爭無求,所以才顯示出高才勇哲。

  下面一句「與世超異」。《淨影疏》裡頭說:「此德孤出,名世超異。」稱讚法藏比丘的大德。孤出,孤是一個人,這種人真的不多。在這個世間,誰不爭名,誰不逐利?世間人忙忙碌碌,今天社會為什麼動亂?爭名逐利是六道眾生之所不免,但是名利要取之以道,這是古聖先賢教給我們的,不以其道取之決定不能接受。今天這個道沒有了,爭名逐利不擇手段,社會就亂了。這是最近這一個多世紀科學技術發達了,東方人對老祖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西方人宣布上帝已經死亡了,不要宗教了。古時候維繫到今天,西方的文明靠什麼?全靠宗教,相信有神,相信有天堂。隨著科技文明,不少科學家研究物理,研究心理,把神給否定了。神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他跟我們人類都是宇宙之間的眾生,跟我們的空間維次不相同。也有一部分被科學家肯定了,科學來給我們做證明,真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所以現在對於神聖,不少人半信半疑,完全不相信的大有人在。

  東方人對於祖先、對於聖賢產生懷疑,盲從科學技術,把祖宗真實智慧的教誨拋棄了,這個是地球今天動亂的根本原因。像這種對於法藏比丘的讚歎,一般人看到,這只是讚歎,不是真的,哪有這種人,哪裡會有這種事?說之為迷信。只有善根深厚,深入經藏的,也要幾十年的工夫才能夠斷疑生信。這算不錯了,還能回頭。還有許多人到一輩子,就像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出家人到老死,對西方極樂世界不相信。是不是真的?細心去觀察,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什麼原因?這是從小疏忽了扎根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中國幾千年世世代代相傳未曾丟失,在我們這一代當中丟掉了。這個根怎麼紮法?我們今天明白了,是要父母做出榜樣讓兒女學習。在什麼時候?要在出生之後一千天,就是三年,到他滿三歲,這個根要紮穩。古諺語有句話說,「三歲看八十」,如果在三歲這個根紮得穩,八十歲他都不會改變。這句話是經驗之談,在中國幾千年就看到了。

  中國過去這個時期非常不幸,把這樁事情從信心動搖到完全拋棄,接受西化,造成今天痛苦,不是沒有原因的。現在我們接受了佛法,佛法教什麼?佛法教我們離苦得樂,它從更深一層去觀察,幫助我們離究竟苦得究竟樂,它真能做到,而且有非常好的效果。佛法承傳,中國歷史上記載三千多年了,這三千多年成就的人不計其數,太多了!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小乘在中國傳到唐朝晚年,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不用小乘了,用儒、用道代替小乘。行不行?行,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宋元明清這一千年,在家、出家確實出了不少的高僧大德。中國人不是由於傲慢捨棄的,是智慧的選擇,大乘,中國傳統文化比不上,小乘,我們傳統文化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不用儒道代替小乘?古人真的這樣做了,做出令人佩服的成績。

  我們要怎樣度過這個難關?要如何度過亂世?英國人湯恩比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就是現在,這個世紀問題是指整個地球的,不是局部的,他說需要依靠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我沒有讀到他全部的著作,他的著作非常豐富,我看到的是片片斷斷的一些翻譯,我感覺到他說的話是真的,不是隨便說的。他的這些話能幫助我們恢復對老祖宗的信心,對中國古聖先賢的敬仰。我們把老祖宗找回來,就能幫助我們度過眼前的苦難,前途呈現一片光明。所以,復興傳統文化比什麼都重要。只有社會安定和諧,人民生活幸福,文化才能夠繼續發揚光大,佛法才能夠興旺。如果社會一直動亂下去,文化會毀滅,佛法也不能存在這個世間。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像法過去了,末法一萬年,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四十一年。我們中國歷史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三千零四十一年。中國人非常重視歷史,我們要相信古人,歷史是經驗,承傳的是智慧,是理念,是方法,是經驗。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人的歷史是完整的,幾千年不斷,非常珍貴。

  下面這句「與世超異」。「《淨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又《會疏》曰:不常人所及」,古人用不常人所及,就是我們現在講非常人所及,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說,「與世超異」,超越了。「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地前稱世間,登地稱聖人。下面念老跟我們說的,蓋《合贊》的意思,「對於法藏菩薩」,當時他是什麼地位,他做國王,聞法開悟了,捨棄王位出家修行,他是什麼地位,真發菩提心了,「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用猜疑這種方式來說,不敢斷定,所以才說或約。或約這兩個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如果是,就這個意思,這也是懷疑的語氣,不敢斷定。如果是地上發心,法藏菩薩的地位高了,地上菩薩是聖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地前不能稱大聖,稱賢人,聖賢,登地是聖人,法身菩薩,地位很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能跟他比。

  「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這個世間意思就深了。登地以前,這是講的別教,天台大師所判的別教,聲聞、緣覺住在十法界四聖法界裡面聲聞法界、緣覺法界。那些菩薩呢?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些人在哪裡?在四聖法界菩薩法界,在這個裡面,沒有出十法界。初地以上出十法界了,出十法界才叫出世間。世間比我們想像的六道輪迴要大,大很多,沒有超越十法界都叫世間。六道輪迴叫內凡,六道是一個界限,這裡面叫內凡。六道以外的,就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不是聖人。登地這就是聖人了,超越十法界,他們住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在實報土修行,這個地位就高了。所以註解裡面說,世字當指初地以前的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叫出世間。

  「竊窺《合贊》之意,亦偏於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唯未率言之耳」。法藏菩薩初發心,他是什麼地位,什麼樣的程度,經上也沒有肯定的說,說法藏比丘何位發心,發心的時候什麼地位,「注經家頗有異解」。後世讀誦的這些高僧大德,有不同的看法。「淨影云」,這是隋朝慧遠大師,他說,「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淨影大師他這樣解釋的,義寂、望西這些大德跟遠公的說法相同。「蓋謂此段之發心,位在地前」。第五品,下一品,下一品裡面講的發心,「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有這個說法。至於曇鸞法師、嘉祥法師、善導大師,他們與《甄解》的說法跟前面不一樣。《甄解》,《甄解》包括善導大師,他們說法跟前面不一樣。《甄解》裡頭說,「破淨影曰:說有前後」,前就是這一段,後面就是第五品,「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這裡頭包括善導大師。我們知道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應化在中國所表法的,日本人非常相信,他們都承認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日本的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就是善導。日本這些大德也很了不起,他們在隋唐時代到中國來留學,親近善導,親近天台智者大師,人特別多。所以淨土宗跟天台宗在日本非常興旺,絕大多數的寺廟都是屬於這兩家的。

  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話,「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後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發心。又後說亦只是重述此發心。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別,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並無有二也。《甄解》之見甚是」。這是念老肯定,《甄解》所說的是有道理的。《甄解》與善導大師,嘉祥、曇鸞大師,都是這樣說法。下面又引了,「《甄解》復云: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龍樹是初地菩薩,「或為八地」,也有人稱他是八地。「亦是從果向因」,不是從因向果,從果向因這很特殊,「大與諸師別也」,跟其他諸師看法不一樣。「蓋據《大論》」,《大論》是《大智度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故大不同於餘師也。《甄解》之說實有所據」。《甄解》是根據《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所說的,所以說他有根據。

  「《法華壽量品》曰:我」,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是在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說出真話來了。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這一次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成佛的?他是來表演的,舞台表演,八相成道,成佛了。小乘認為是真的,大乘人心裡很明白,世尊早就成佛了,不是現在才成佛的。《梵網經》裡面世尊說,他這一次到世間上來,到這地球上來,表演八相成道成佛是第八千次。像這樣的表演,表演了八千次,我們完全不知道。這就說是久遠劫就成佛了,跟此地所說的,《法華經》上所說的,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就成佛了。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這一次在那邊真正成佛?我們看錯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是表演的。因為他這一次成佛時間到現在十劫,釋迦牟尼佛成佛滅度之後,包括他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十劫,所以我們從這些地方就能體會到,阿彌陀佛肯定也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了,在遍法界虛空界作此示現,也是無量無邊,不止一個。極樂世界無量無邊,阿彌陀佛千百億化身,在經典裡面都能找得出這些跡象。「經中復云釋尊與彌陀」,《法華經》上說的,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的關係,世尊與彌陀,「於無量阿僧祇劫前」,這無量是真的無量無邊,「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這就是古佛到這裡來示現的,早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也是,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就成佛了,都是從果向因。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是信受,《大乘義章》第二卷說,「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三寶是佛法僧,那個等是依佛法僧、依三寶修成證果的這些高僧大德、菩薩聲聞,能用清淨心去感受,沒有絲毫懷疑,這才叫信。《晉譯華嚴經》第六卷,這在中國第一次翻譯的,稱為晉譯,「信為道元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佛為什麼人示現?這個世間有相信的人,佛才示現。如果沒有相信的人,他不示現。所以今天佛不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佛要示現一定會引起人毀謗,說他妖言惑眾,說他欺騙眾生,說他迷信。真正有相信的人,善根福德深厚!《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道理在此地。確確實實只有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接觸到三寶深信不疑。

  我們跟這些人比差很遠。我接受佛法的時候,是跟方老師學哲學,把大乘佛法看作高等哲學,從這入門,對經裡面所說的半信半疑,是從哲學這個角度去看佛法。算是不錯了,但不是正知正見。老師到晚年接受皈依,那個時候他老人家七十九歲。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經,在香港聽說老師正式皈依了,為他授皈依的是廣欽老和尚。這老和尚我認識他,早年我在法華寺講《地藏經》,記得他來聽過兩次。方老師接受皈依,大概半年就往生了,也很不容易。年輕的時候,我估計他也不過三十幾歲,年輕的時候生病,在峨嵋山養病,看到佛經,他有智慧,很聰明,他能看得懂,產生濃厚的興趣,一生沒有離開過經本。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應該在五十多歲。所以這信字多難!我對於佛法能生信心,是受到朱鏡宙老居士、懺雲法師、章嘉大師,受他們的教導,但是對淨土的信心,是在講《華嚴經》那段時間裡才真正相信,真正接受。我學佛大概三十年,講經也有二十多年才相信,所以經上講難信之法,我體會得很深,是真的不是假的。

  「解者,了解,開解,解了」,有這些意思。「《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麼?就講這四個字。清涼大師判《華嚴》全經為四分,就用這四個字,信解行證。「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這四個字最重要的信。沒有真信就不能真解,為什麼?你有懷疑,雖然你講經,會把經講偏了,會把經講錯了,那就是你有疑惑。方老師在早年,我跟他學習的時候,他講這些大乘經用哲學來解釋,是很高明,但不是如來真實義。又二十年,方老師是真幹,一天不離開經本,終於搞清楚搞明白了,這信心才生起來。雖然晚,用那麼長的時間,信心一生起來,非常可貴。如果遇到淨土法門,廣欽老和尚學禪的,但是一生勸人念佛,因為我在香港講經,那一段時間沒有在台灣,我不知道方老師臨終是不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是念佛求生淨土,他決定能得生。這是什麼?這是他的信心提升到這個階層,能信能解能行能證。他最欣賞的是《華嚴經》,當時給我介紹的《華嚴疏鈔》,清涼大師的,李長者的《合論》,要我去讀這兩種註解。以後我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講《華嚴經》,我所用的參考資料就是《疏鈔》跟《合論》。所以真信真解才有真行真證。

  下面「又明記者,記憶分明也。於所聞法,記憶不忘,了了分明,故云明記」。記得很清楚。人的記性,記憶,年輕的時候好,年老的時候衰退了,記憶力衰退了。我們看到有不少人臨命終時病苦,記憶喪失了,自己的兒女都不認識了,來看他,他還問他,你是誰?你叫什麼名字?還問,這是說明記憶會喪失。怎樣保持記憶?清淨心管用,平等心管用。我們這個經題上特別提醒我們,人生在世要用清淨心,不要被世間法染污,也不要被佛法染污。《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非法是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要放下,為什麼?它不是真的,真的就是自性。一切放下,自性就現前。我們自性不能現前,就是因為沒放下,沒有放下障礙。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是自性的障礙,這三樣東西放下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那就無所不知,像此地所講的,「信解明記,悉皆第一」。悉皆第一也有兩種解釋,一種,「至高無上,人莫能超」,沒有人能夠超越他,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所信所解所契」,契就是入,就是證得的境界,「悉契第一義諦。故云悉皆第一」。這第二個意思深,為什麼?跟自性相應了,這叫契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真如自性,本性,六祖惠能大師稱自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真正叫第一。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科「行願精進」,前面說信解,這個地方講行願。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無能踰』,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又有殊勝的大行大願,還有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念,念念相續,五力裡頭的念力、慧力現前,所以堅固不動。「殊勝者,佛教術語」。殊,特殊;勝,超勝。「事之超凡絕俗,世間希有者曰殊勝」,這是這兩個字的意思。「行願者,乃身行與心願相資」,資是互相增上。「《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發者,信願也,修者,行也」。行是真幹,我們現在講落實,將我們所發的心行,所發的願,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行。我們看到很多信解,很少看到行證,如果只有信解沒有行證,佛法就變成世間法了。現在的佛教,在現前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們不能不知道。具足信解行證,這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有信,沒有解行,這是迷信;有信有解,沒有行,變成世間的佛學,現在合在哲學裡面,佛經哲學。他有信,他有解,研究,也講經教學,甚至於著作等身,但是他沒有修行,來生依然在六道輪迴不能超越。這個我們不能不懂,學術的佛法,哲學的佛法,將來很可能還會演變成科學的佛法,都不能了生死,都不能出三界,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所以只有釋迦牟尼佛的法,具足信解行證,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證果。講到證字,淨宗法門最殊勝,無比殊勝。因為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全靠自力,自己斷煩惱證菩提。菩提就是菩薩的階位,像《華嚴》所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是菩薩的階位。為什麼難?一定要斷煩惱才能證得。煩惱慢慢的斷,菩薩的階位慢慢的向上提升,這叫通途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這樣的,沒有例外的。淨土是例外的,它不靠自力,完全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通力,神通力,不靠自己,完全靠阿彌陀佛,靠定了。有沒有效果?有不思議的效果。例子太多了,《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記載的,《往生傳》裡面所記載的,都值得我們效法。最難得的就是在我們面前,許許多多念佛往生的,你看他往生的瑞相,最殊勝的瑞相無過於自在往生。誰不求?在這一生當中沒有病苦,沒有老苦,沒有死苦,真能做得到。在我們眼前,不算太遠,去年海賢老和尚往生。我們沒有親眼看見,但是我們在光碟上看到了,這個過程都有人把它錄像錄下來,我們看到了。還有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跟海賢老和尚住得很近,在一個小鎮,一個鄉村,常常跟老和尚接觸,他們這些人回憶老和尚生平點點滴滴,現在也有人把它記下來。這個資料非常寶貴,為什麼?給我們作證轉,特別是信心不足,一知半解,對於這些人會起很大的作用。

  我們要不要離苦得樂?老和尚在世學佛九十二年,二十歲開始念佛的,一百一十二歲往生的,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你看他的效果,效果就是離苦得樂。他一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你見到他,他都笑咪咪的,表現的是非常快樂。一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兩句話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了,真的無爭無求。生活過得非常簡單,非常自在,非常踏實。小時候生在農家,父親是耕田的,家境清寒,兄弟姐妹五個人,父母帶他們多麼辛苦,所以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但是對於農作的經驗非常豐富,從小就在田裡面長大的。所以出家之後,他也是以農耕為修行。因為寺廟貧窮,沒有香火,生活沒有來源,他年輕,懂得農耕,這方面知識非常豐富,而且又非常勤快,鄉下土地多,開荒,他一生開了十四塊荒地,總面積一百多畝。種糧食,種蔬菜,種水果,還種樹,一生種樹種得多,喜歡種樹造林。小廟只住了五個人,生活需求不多,多餘的糧食、蔬菜、水果,他沒有拿去賣,完全救濟貧苦。周邊這幾個縣,哪個地方人沒有糧食吃的送糧食,沒有蔬菜的送蔬菜,布施,內財外財,天天修布施。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句佛號具足眾戒,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律,全在這一句佛號當中,持戒精嚴。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你細細去觀察,每一條他都做到了,做得很徹底,做得很圓滿,確確實實是念佛修淨土的人最好的榜樣。稟性溫和善良,有愛心,能幫助一切眾生,所以人都喜歡親近他,在這個地方上,雖然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大家都稱他為善人。

  念佛的感應很多,最常聽到的、見到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很熟悉,為什麼?見佛了。我們相信,《楞嚴經》上「大勢至圓通章」裡面說,「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佛,口裡頭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真想佛,佛會現身給你看,甚至於極樂世界被你看到了。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東晉時代的,遠公大師一生四次見佛,見極樂世界,他相信。在那個年代,淨土宗的經典就是一部《無量壽經》,其他的,《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沒有翻譯出來。所以他老人家在廬山結社,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個個成就,不可思議。他四次見佛,前面三次沒告訴人,最後一次第四次,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他才告訴大家,佛來接我往生,這是我第四次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別人問他,極樂世界什麼樣子?跟經典上所說一模一樣。遠公大師第一次見阿彌陀佛在什麼時候,他沒說,只是最後一次見到的時候告訴大家,這個境界我第四次看到。

  我們有理由相信,海賢老和尚念佛時間長,九十二年,九十二年一句佛號不中斷。你要問他見佛多少次,說不清,我是最保守的估計,不會少過十次。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他念佛的功夫。通常經上告訴我們,念佛人最淺的功夫,也就是說保證你往生,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二六時中,我們今天講二十四小時,心裡面的佛號沒有中斷,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都沒有,統統放下了,只有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念佛人念到這個功夫,就會見佛。大勢至菩薩講得沒錯,「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當來是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重視現在,現前見佛。這個時候見佛,佛會告訴你,你的壽命還有多久,到你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你。等於說給你授記,極樂世界已經有你的名字了,到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第二次見佛,也就是接近壽命終了,一般三個月、一個月,佛會來通知你,告訴你哪一天什麼時間,這第二次。第三次就是接引你往生,跟你約定的時間佛真來了,帶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念佛人現前見佛至少是三次,第三次他來接引你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見佛,你就不離開阿彌陀佛了,那叫當來。

  在功夫成片,有許多人見到阿彌陀佛,就向阿彌陀佛要求,帶我往生,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很慈悲,一定答應你,帶你走。我們相信海賢老和尚,他念佛三年,頂多五年,一定得到這個境界,這個人老實。老實、聽話、真幹,這就是他成就的條件。有這三個條件,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老實、聽話、真幹,所以他念佛五年,決定得功夫成片。他求不求往生?阿彌陀佛告訴他,你修得不錯,在世間多住幾年,給佛門弟子、給淨宗學人做一個好榜樣。佛給他的使命,不帶他往生。在這個基礎上,他繼續再用個三五年的工夫,肯定得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念掉了。如果要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成片是生凡聖同居土,這地位就高了。佛還是不帶他去,還是叫他在世間表法。再過三五年,會提升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往生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阿彌陀佛還是不帶他去。我相信他的壽命大概也就是七老八十,哪有一百一十二歲!那佛為什麼還不帶他去?他說過,好多次向老佛爺要求,老佛爺都不答應他,說他修得很好,留在這個世間給大家表法,做個好樣子,所以他有使命的。佛給他一個終極的使命,就是表這個《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本書,應該是說,你看到這本書,我就來接引你。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一定做到了《楞嚴經》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就是說,他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眼前,就給他現身。

  什麼事情他都知道,開悟了,明心見性了,不是普通的開悟,這非常難得!佛知道,佛法在現在這個世間有災難,俗話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今天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的人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那有什麼法子?我們遇到了。所以他表這個法,表這個法是說什麼?肯定了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是真經,不是假的,字字句句都是世尊所說的,原譯本上的話,沒有改動一個字,最忠實的會集本。第二個給我們作證,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是正確的,沒有解釋錯,他所引用的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來註解這部大經,是正確的導向,沒有錯誤。第三個表法,是我們這批人在這十幾年當中,依這個本子修行沒有錯誤。依這個本子修行,有不少人往生,這我們都親眼看到的,讓我們對這部經、會集本,對這部註解,對我們勤奮的修學,沒有錯誤。所以表這個法第三天,老和尚就走了。走了的當天,他是晚上走的,白天還幹了一天活,沒偷懶,在菜園裡面整地,澆水拔草,做了一天,晚上走了。給我們作證,為這三樁事情。那更重要的,在根本上的,他為我們示現,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真有,四十八願度眾生是真的,不是虛假的。我們能夠真信,真正發願,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成就我們的信願行,幫助我們真正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不可思議!

  所以在此地講,「信願行三資糧,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往生的條件。資糧是什麼?古人旅行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到處有旅館、有飯店,古時候沒有。出門怎麼辦?資,就是錢財,身上總要帶一點,還要帶糧食,帶米,無論到哪個地方,自己煮飯,還要帶一些醬菜,總要帶些這些東西,你才能走路。現在方便,只要帶錢,什麼都具足了,在從前沒這麼方便。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從這裡到極樂世界,資糧是什麼?一句佛號,信願行,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決定不是假的;願,我願生極樂世界,願意親近阿彌陀佛;行,是一心專念名號。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六個字、四個字都可以。平常我們念四個字,拜佛的時候我是念六個字,一拜正好念兩句,我念得很慢,南、無、阿、彌、陀、佛,比這個還慢,因為配合動作,這一拜下去到兩個手翻掌,佛字,阿彌陀佛,起來的時候,把這個掌翻過來是念南、無,起來,我是兩句佛號一拜。平常念,那個念佛要慢,為什麼?你能夠反聞聞自性,就是我的佛號念出來不出聲,默念,清清楚楚,自己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不要聽外面東西,這樣容易攝心。

  我是一次拜一個小時,一個小時拜下來,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我用的是這個方法。平常念佛默念,在心裡頭,也是專心聽心裡頭的,阿、彌、陀、佛,聽得清楚。要不是專心去聽,外面的干擾就進來了。就是專心,海賢老和尚說,「世間無難事,只怕心不專」。特別用在念佛上,心要專,心專聽不到外面的,注意力統統注意在佛號上。印光大師還教我們計數,從一到十,從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就是從一到十。要記不得,分作兩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這個方法。再記不住,那就用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這個方法。這是印光大師的十念法,很好用,能把妄想念掉,能把雜念念掉,讓清淨心、平等心慢慢恢復。不要著急,不要害怕,穩穩當當念下去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