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五集)  2014/4/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0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八十四頁,從最後的三句看起,最後一行:

  「又天壤之間」,天壤意思就是天下,也就是講我們這個世界。天下之間,「見聞者少」,見是看到修行的人,聞是聽到說法的聲音。在現在這個世間,講經的人少了,真正修行的人也少,所以很難看到一個真正修行人,也很難聽到講經。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間人過得這麼苦,災難這麼多,濁惡從什麼地方來的,五濁惡世從哪裡來的,這都是說的原因。「幸獲見聞」,能夠見到修行人,能夠聽到經法,是非常幸運,是很稀有的。我們有幸見到、聽到,可是真正「親近步趨者少」。看清楚了,聽明白了,真正發心學習這樣的人很少,一層一層的淘汰,到最後真的變成稀有難逢。「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這是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有很多菩薩、阿羅漢都出現在世間,但是比起世界人口來說,他還是少數,所以還是非常珍貴,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佛當年出世,在世間講經說法,聽眾一千多人,這是常隨眾;臨時來參與法會的(那個時候法會是講經,不是像現在的超度,那時候沒有超度這些法會),比起地球上的居民還是少數,少得太多了,像眾星,像微塵。「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這個世間眾生跟聖賢同住在一個地球上,所作不一樣。釋迦牟尼佛住世,帶領著一千二百五十五位比丘,為世間人來表法,確實這個僧團並不是每個人都遇到。經上告訴我們,當年在舍衛大城,舍衛是個大都市,有幾萬人口。古時候人少,不像現在這麼擁擠。經上告訴我們,舍衛大城認識釋迦牟尼佛的,見過面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聽過名字沒見過面,還有三分之一完全不知道。居住在一個城市,何況其他城市,所以所作所辦不一樣。

  「按《要解》義」,蕅益大師所說的,「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遜是比不上。我們這個世間現在也是凡聖同居土,跟極樂世界相比差別很大。略說有四種,第一種「暫同」,不是長期在一起。「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證阿羅漢他就滅度,他就不住世,你就遇不到了。初二三果住在世間修行,從前多,現在沒有了,正法時候有,像法時候少了,末法時候沒有了,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大權菩薩,度生機盡便不復示現」。佛法在興旺的時候,中國隋唐那個時代,魏晉隋唐,到隋唐佛法鼎盛,講經說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到像法衰了,末法時候逐漸逐漸減少,現在好像都看不到了,這些菩薩、羅漢他不再來了,為什麼?眾生沒有跟他相應的。佛法如是,世法亦如是。

  我們這個年齡,八十八歲了,八十年前,七、八歲的時候,那個時候社會上確實還有不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還有講學的,跟再往前推二十年比,人數少了,還有,我們能夠記事。這八十年當中,要用十年十年來相比,一個十年不如上面的十年,這是我們自己親眼看到的,我們這一代跟老師那一代就不能比。有人說我這一生超過李老師,那是什麼?緣分不一樣,老師沒有出過國,在國際上沒有影響,我們有這個緣分。除這一點之外,無論在德學,道德、學問上,跟老師比相差很遠,老師能打一百分,我們跟他比頂多不過三十分而已,你說差距多大。我們以後,往後真叫一代不如一代。原因是什麼?大家細心冷靜觀察,你不難發現,孝心、敬心,孝順父母的心不如,社會影響太大了;誠敬心沒有了,清淨心沒有了,恭敬心沒有了,縱然有好的老師,不教。為什麼不教?沒有學生肯學;有學生,沒有認真學的,都是來敷衍的,真正老師不教。最明顯的讓我看見的,方東美先生,他在學校不是不認真教,認真教沒有用。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一再教導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誠敬得十分受用。你能夠學多少不在老師,在你自己對老師、對所學的這個課程有幾分真誠恭敬,關鍵在這個地方。有真誠恭敬,老師差一點,你也能夠得到利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超過老師,有,歷代都有。為什麼?他有真誠恭敬心,老師差一點也能成就。現在這種真誠恭敬心到哪裡去找?

  我早年在國外弘法很辛苦,一個人,沒有同參道友,孤家寡人一個,時間很長,幾十年。我每年都要回台灣去個一、二次,每一次回到台灣都去看李老師,我都向李老師請求,希望老師多培養幾個同學,我們在外面有這些師兄弟互相支援,弘法利生順利。我說了很多次,最後老師聽煩了,老師跟我說,你去替我找學生,我來教。從此以後我不再提了,我找不到。不要像古人,像我這樣的,真誠恭敬心只有三十分,我就找不到了。我在朋友當中找到一個徐醒民,把他送到老師那裡去,很不錯,他很有成就。他在台中成家立業,這對弘法利生就有相當大的障礙,他沒有我這麼自由,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沒障礙,他有家累。但是在國學上有相當的成就,這也很難得。像徐醒民這樣的朋友再也找不到了,真難。所以我們看到蕅益大師這個地方講的幾句話,大權菩薩度生根機沒有了,他就不再示現,「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而不是永久,「非究竟也」。我們再回頭看極樂世界,「在彼淨同居土」,它是淨土,我們是穢土,「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直至成佛」,一直到成佛。在極樂世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們天天在一起。極樂世界等覺菩薩、後補佛太多了,無法計數,可見得那個地方興盛,我們要想成就,不去極樂到哪去?這些大菩薩,跟他們在一起,對我們的利益太大了,佛給我們講經,有不懂的地方,有疑難的地方,可以向菩薩請教。所以在極樂世界進步非常快速,這是不能不去的。這是第一樁,第一樁不同。

  第二,「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五台是文殊菩薩道場,九華是地藏菩薩道場,峨嵋是普賢的道場,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大迦葉尊者的道場在雞足山。我們去參訪的時候,當地的人告訴我們,他們真在這裡,有時候會遇到,上山的人會遇到。但是不是常常遇到,偶爾遇到,遇到不容易親近,他頂多給你說兩句話,一轉身就不見了,所以很不容易親近。「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在極樂世界不一樣,跟這些大菩薩,等覺菩薩在一起,他就像我們的老師,就像同學。因為在極樂世界導師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到極樂世界去講經教學,統統是以菩薩身分,等於說到那邊是教授的身分,不能做校長,校長只能一個,別的學校校長到這個學校來上課是教授,如師如友。極樂世界的佛多、菩薩多,多過學生,所以從早到晚都在一起。

  第三,「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這是說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很難遇到,真的是稀有難逢。我這一生還算遇到三個,真不容易,稀有的因緣,不是都能遇到,遇到沒有真誠、清淨、恭敬得不到法益。還得要有長時間,時間短了不行,要常常見面、常常請教,常常為我解答疑難,這才真正能受益。極樂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這一句讓我們感到真正不可思議,這是菩薩位到頂頭了,一生補處,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都是一生補處。而且這些大菩薩,若要說他的本,早就成佛了;說他現在示現的身分,是等覺菩薩,是後補佛。這些人常常在身邊,常常得他們的加持、得他們的提攜,所以極樂世界修行成佛快,快速的程度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第四,「所作不同。在此土,聖者咸遊聖域,而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這一比,差別就太大,小乘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他們不斷向上提升,離開我們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超越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證得四聖法界(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到這裡去了),跟我們同居暫時的,他一提升就走了,眾生還在六道搞輪迴,永遠沒有出離的機會。「凡聖雖同居此土,而其所作與成就則迥然不同。在極樂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跟這些大菩薩可以同時斷盡無明煩惱,同時證得妙覺果位,證到妙覺就回歸常寂光,不住在實報土。實報土裡面居住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從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住實報土,妙覺住常寂光淨土。跟這些等覺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同時並進,同登妙覺。「故知同居淨土之同居,勝於此間無量億倍也。」勝過我們不是十倍百倍千倍萬倍,無量億倍,我們無法想像,實在講他們太殊勝了!

  下面說,「又此土之凡」,我們這個地方凡,同居土,凡夫,「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除這三惡道之外,還包括修羅、羅剎。「而彼土同居則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沒有羅剎,沒有阿修羅,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又何況那邊的人天,他們所受的法性身,所居的法性土,無異於法身菩薩。「得往生者,不復更入三惡道,永離惡趣」。真正能往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究竟就是圓滿。生到極樂世界,受的是究竟圓滿之樂,永遠離苦。「不似此間眾生,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輾轉惡道,苦趣時長。」這幾句話我們要熟記,太重要了!也就是告訴我們,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再搞六道輪迴,決定是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我們要想想,這世界還能住嗎?真正明瞭,這一次的機會一定要掌握住,千萬不要錯過。

  「更有進者」,再進一步說,「如《要解》云」,蕅益大師的話,「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大事就是生死大事,「同居一關,最難透脫。」為什麼?「同居土之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這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走這條路,見思煩惱能斷乾淨嗎?真正斷乾淨了才得漏盡通、證阿羅漢果。這個漏就是見思煩惱,他斷盡了,他沒有障礙,他永遠離開六道輪迴,到哪裡去了?往生十法界聲聞法界,他到那裡去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是真難,不是假難;換句話說,太難了,我們一定要珍惜。「今此往生法門」,它妙,妙在哪裡?「乃捨同居穢,而生同居淨」,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生極樂,即斷生死,故名橫出三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斷生死,六道生死輪迴永遠沒有了。前面一個等級一個等級往上提升叫豎出,淨宗不經過這個等級,不需要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要經歷二十八層天,沒有這個必要,從人間就出去了,所以叫橫出,不是豎出,橫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斷此見思二惑」。見思煩惱斷,難!這個法門帶業往生,帶什麼?帶見思煩惱。「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至易」,容易到極處了,「故名易行道」。我們真的要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要抓牢,不能放鬆,決定在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

  經上講,但能發菩提心,想想這不容易,菩提心發不起來。我常講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難,真不容易。我們聽蕅益大師的說法就行了,用蕅益大師所說的,我們人人都能做得到。蕅益大師怎麼講?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持名,你看信願持名四個字。我真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我真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就是發菩提心。印光大師為蕅益大師做證明,印光大師在《要解》裡看到這四個字,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講得太好了,這人人都可以成佛,這真普度眾生。過去古來祖師大德從來沒有講得這麼簡單、這麼容易,讓人家一聽就明白,了不起!《彌陀要解》裡說的,信、願、持名就能往生,真正是萬修萬人去。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講的。善導大師有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我在日本訪問的時候,向日本的法師們請教,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們都知道,他說我們日本有這個說法。天台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佛菩薩再來,我們要知道。這是身分暴露的,還有許多祖師大德佛菩薩再來身分沒有暴露的,我們不知道。甚至於在眼前,無論在家出家,裡頭也有佛菩薩再來的,要不然他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成就?夏蓮居、梅光羲、歐陽竟無、楊仁山,這都不是平常人,黃念祖。應化在世間救苦救難,以出家在家不同的身分來做同樣的工作,護持正法、弘揚正法,令正法久住不衰。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對佛法的復興就充滿希望。世道是在衰退,一個十年不如一個十年,這個跡象我們看得很清楚。如何復興?有佛菩薩再來,所以可以復興。只要我們人心向善,就能感得佛菩薩再來,我們誠心誠意的祈求,這個能量非常之大。

  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就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決得往生淨土」,語氣非常肯定,沒有絲毫懷疑,你決定得到往生極樂世界。「其事至易」,很容易,不難!前面給我們說的,男女老少、賢愚不肖,人人有分,只要具備四個字的條件,信願持名。「故名易行道」,跟其他法門比,這個容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確實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個事情,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把極樂世界抓穩。

  國內有個同學給我發了一個信息,不長,短短的,他說最近國內出現許多個人發明的念佛方法,很多居士一窩蜂的跟著跑了。第一個,他說念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出現在東北、河北地區;另外有三字念佛法,出現在貴州,自稱三個月就可以功夫成片,在念佛時加上呼吸觀想。都是自己的知見。他來問我,這種現象是因緣為何,我們如何看待這樁事情?我在此地答覆大家,我們要依蕅益大師,我們要依《無量壽經》會集本。我現在專依這部經,這部經上沒有的我不相信,我也不說話,沒有說話的必要。我要說話,我還承認他是真的,跟他辯論,我不說話、不理他沒事。我修我的,他修他的,將來到極樂世界看看,有沒有他的極樂世界的席位。阿彌陀佛講堂上貼的有名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上也有名字,不會錯的。

  世尊滅度之前告訴我們四依法,佛在世我們依佛,佛不在世依靠誰?佛教我們四句話。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依靠經典,人就是這些人自己創造的方法,這個不能依,我們要依經典上有的。經典還要依是不是真的經典,偽造的經典不能依。標準是什麼?《大藏經》,《大藏經》上有的可靠,《大藏經》上沒有的不可靠。那麼會集本,會集本是根據《大藏經》上會集的,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原本,這就可以相信,就是佛所說的。沒有一句話是人加進去的,甚至於沒有一個字是人把它改動了,沒有,字字句句是經典原文,重新編排組織成為會集本。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帶給現代學者許多方便,否則你要讀五種原譯本很麻煩,數量太大,現在讀這一本,五種原譯本裡頭有的經文全都在此地,沒有漏掉。

  「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超過我們這裡,極樂世界超過娑婆,也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末後這一句說得好,我們是帶業往生的,帶業往生就是凡夫。成聖要斷惑,小乘初果就算是聖人,見思煩惱,見煩惱斷盡了,才能證得初果,我們一生做不到。我們只能到極樂世界去斷惑,那個地方斷惑快,往上提升很容易,為什麼?那個地方沒有惡緣。就像中國古代童蒙養正,母親教育嬰兒,嬰兒才生下來,從才生下來一直到三歲這一千天,媽媽要把孩子看好。所有一切與倫理道德相違背的,我們今天講一切負面的,不是正面的,一切負面的,不能讓他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他能夠看到、聽到、接觸的,統統是正面的。這一千天的薰陶管用。古人有一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這三歲的薰陶到他老,八十歲都不會改變,這力量太大了。所以扎根教育是從小孩一出生到三歲之前,不是三歲之後,三歲之後已經學壞了,你教不了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好像慈母,把往生的人都看得緊緊的,他看到的、聽到的、嘗到的、聞到的、接觸到的統統是正法,不可能在那邊產生邪思邪念,不可能,念頭都不可能,就是負面念頭都沒有,哪有負面的行為!

  這個地方是培養、教化,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的好老師,極樂世界在培養這個老師,這個老師畢業就是佛陀,每個人都拿到佛陀的學位。佛門裡面,佛陀、菩薩、羅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決定拿到佛陀的學位,拿到阿羅漢、拿到菩薩不能離開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雖然是羅漢、菩薩的身分,如果你慈悲心重,想到娑婆世界,在這住了很久,很多家親眷屬,想去幫幫他的忙行不行?行。幫完了回到極樂世界去,不能長住在這個世間,道理在此地,長住在這個世間,沒有證到三不退會被染污,會退轉。所以暫時來教化可以,事情完了趕緊回到極樂世界。

  所以往生一定是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也就是圓生四土,生到極樂世界四土統統有分。四土三輩九品正好像學校讀書級別不同,他不斷的上升,他不會後退,永遠沒有退轉。上升有快慢不同,有勇猛精進的,他上升快;有喜歡安樂的,不是那麼很用功的,他也上升,上升速度慢一點。極樂世界,他在享樂,所以他慢一點而已。但是看到許多人精進,我相信他也受感染,他也會非常精進。凡聖同居土。

  我們再看方便有餘土,我們還是看念老的原註,一百八十六頁倒數第四行,「二、方便有餘土。若人念佛功深」,這講功夫。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有信有願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功夫的淺深,現在講功夫。生凡聖同居土的功夫淺,只是把煩惱伏住,沒斷,念到功夫成片就伏住了。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提高警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只生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頭起來阿彌陀佛,念四字、念六字沒有關係。有人問過我,到底是念四字還是念六字?都可以。蓮池大師當年在世,有人問他老人家,你老人家教人念佛怎麼教法?他說我教人念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問,你自己呢?我自己念四個字。為什麼?我決定要往生。決定往生就不要客氣了,經典上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就四個字,阿彌陀佛,這聽話。南無等於說客氣話,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這不必加了。勸人為什麼加?因為他未必求往生,不求往生加這兩個字好,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歸命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緣,不一定這一生能去。假如真正發心這一生要去就學蓮池大師,四個字,不念六個字。愈簡單愈好,大道至簡,就這四個字就能出離六道輪迴,就能往生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給我們表法,這還能錯得了!第八代的祖師,淨土宗。蕅益是他的學生,是第九代的祖師。蕅益大師是蓮池的私淑弟子,他修淨土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怎麼辦?蓮池大師有留下來的《疏鈔》,他也是一門深入,依蓮池大師的《疏鈔》。他自己也寫了一部《要解》,那是《疏鈔》的精華篇,太難得了。《疏鈔》的內容非常豐富,《要解》的內容非常精彩。所以印光大師說,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寫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你看,像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沒人說過,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沒這個說法。我們都疑惑,很多人是念佛,沒發菩提心,那不能往生;但是也有看到很多瑞相,就有疑惑。他這一解釋,我們疑惑沒有了,原來真信、真願就是發菩提心,解得多好!有真信、有真願,然後一向專念,淨宗的行門圓滿具足,沒有一個不往生。我們自己好好修學這個法門,我們也勸人修這個法門。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意思,有經典、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依據,給我們做證明。這是念佛功深。

  下面說,「以離雜亂之心」,這個離很重要,「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心裡想著佛,口裡念佛的名字,或者心裡面也想阿彌陀佛四個字,也很好。心裡想著字,口裡念著佛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事一心把見思煩惱念掉了,怎麼知道念掉了?你看這裡寫的,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上真正有佛,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把見色聞聲,六塵境界不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你能看,你能聽。凡夫把看到、聽到都放在心上,這就錯了,被染污了;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不放在心上,沒有染污。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事一心。

  念佛沒有間斷,工作的時候需要用思惟,就把佛號放下,認真去工作,工作完畢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都叫做無有間斷。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方法,我們非常適用。他教鍋漏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不分晝夜。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去,什麼時候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再念,他念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沒有病痛,站著走的。走了之後,這寺廟周邊還有一些念佛居士,幫他到觀宗寺去報信,請諦閑法師來替他辦後事,這一去一來三天,他站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古來傳記裡頭有記載過,但是往生之後站三天沒聽說過,大概他是第一個人。往生之後還站三天,真難得!鍋漏匠不認識字,一生過著非常辛苦的生活,苦不堪言。他是怕苦,出家念佛,也不知道有這麼個好處。諦老教他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告訴他一直念下去,將來準有好處。這個人老實,他也不問,反正師父說有好處,大概一定有好處,不問,就老實念。如果我們學鍋漏匠,心也是定的,絕不聽外面人的閒言蜚語,你一聽別人的心就動了、亂了,那就毀掉了。鍋漏匠老實,三年不出廟門,就像閉關一樣。他那個廟是破廟,沒人住的,是個小廟,鄉村裡頭的,也只幾間房子而已,應該都很破舊,住在那裡僅僅可以遮蔽風雨,一個人修行足矣。一句佛號,太方便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

  「若達此境界」,達到這個境界,「雖不求斷惑」,沒有想到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真的,念佛往生的人念到這個功夫,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一定是先用光照你,佛放光照你,你被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所以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說「一心不亂」是非常有道理的。梵文原文上沒有這個意思,梵文的原文是「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有人看到一心不亂,覺得這個太難做到,大概我做不到;一心繫念,這就比較好一點,想想我可以做到。實際上做到一心繫念,佛來接引的時候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鳩摩羅什大師沒翻錯。玄奘大師是依照經文,是因上說的,羅什大師是果上講的,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把你提升一倍就是事一心。玄奘大師翻的本子雖然忠實可靠,可是中國修淨土的還是念鳩摩羅什的《阿彌陀經》,沒有人念玄奘大師的。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搞清楚、搞明白。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此界之同居穢土,橫生極樂方便有餘淨土。」見惑斷了生下品、中品,思惑要是斷了生上品。這是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下面再給我們介紹實報莊嚴土,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的境界。念老介紹的文字長,我節錄的也不少,為什麼?他東西太精彩了。我們還是看他的原文,一百八十七頁倒數第五行。「三、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這是生方便有餘土的。這都是要勘驗我們自己的功夫,我們自己在現前就能夠估計,我到極樂世界大概是什麼樣的品位,完全看現在的功夫。「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智慧沒開。他是屬於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淺深也是千差萬別,我們重要的是要把我們念佛三昧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在什麼地方見功夫?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看到外面境界會不會起心動念,會不會對外面境界生起貪著。會起心動念,沒有貪著,這功夫就不錯了,順境沒有貪著,逆境沒有怨恨。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別人毀謗你,別人侮辱你,別人陷害你,你聽到了,你看到了,心裡生怨恨,你就被境界轉了,你生煩惱了。喜怒哀樂都是煩惱,中國人講七情五欲,接觸境界會生七情五欲就錯了;能不生七情五欲,這就有了一點功夫。功夫深厚的人無論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如如不動,不為境界所轉,不受境界的干擾,這個人有功夫,這就是念佛三昧。

  得念佛三昧時間久了,不但不生煩惱,生智慧,順境生智慧,逆境也生智慧。智慧是什麼?照了事實真相。照了事實真相之後會生起大慈悲心,憐憫那些造罪業的眾生,為什麼?看到他們的果報。你不但不怨恨他,你還會發心怎麼樣救他,怎麼樣讓他少受一點苦。有人造作重業,他自己不知道,造得好像很少,沒有什麼,小事情,但是影響很大,最大的影響無過於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你看看造謠生事,念佛勸人要在佛號上加個什麼天元太保,這好像很容易、很淺顯,可是你把那個人,本來念佛是如法的,現在變得不如法;本來可以往生淨土的,現在又搞六道輪迴,這個責任誰負?斷人法身慧命比殺他的身命的罪還要重!為什麼?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他得人身聞到正法,你把他改變走邪道,這叫迷惑顛倒,自己迷了還害別人。所以生智慧就能看到前面的果報,如何幫助這個人回頭,這是功德事情。什麼叫老實?什麼叫聽話?遵循經典上的教誨就是老實、就是聽話。自己自作聰明要想一套方法,那是錯誤的,那是決定不許可的。所以「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經典,五種翻譯不一樣,三種會集本也不一樣,看它經文的意思,意思一樣,語言文字不一樣沒關係。古大德看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裡面有很大的差別,這些本子都是從梵文本傳到中國來的。最明顯的願文,五個本子裡頭有二個本子四十八願,有二個本子二十四願,有一個本子三十六願。這就是說明,翻譯決定不能翻成這樣的,這太明顯了,而且是這部經裡頭最重要的經文。所以古大德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這三遍都被記錄下來了,所以才有這樣的差別。那麼會集就有必要了。會集不能加自己的意思,要把四十八願、二十四願、三十六願合起來看,有相同的、不相同的,重新,相同的三個本子取一個本子,另外兩個本子不取它;不相同的,那個地方不相同再加上來,要做成一個完整的本子。要知道世尊當年講經,時間不一樣,聽眾不一樣,處所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所以他講經的時候就有差別。不是每句話完全相同的,可是意思相同,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意思相同就可以,語言不同、翻譯文字不同沒有關係,最重要的經的義理。

  第三個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能幫助我離開六道輪迴,幫助我證果,這是了義,我學這個法門我能夠得到,這叫了義;我沒有辦法做到,對我就是不了義。所以了義、不了義因人而異,上上根人《華嚴》、《法華》是了義,下下根人一句阿彌陀佛是了義,這就是了義沒有一定。我們自己心裡要有數,我用這個方法,我一定會成就,這對我就是了義。第四個,「依智不依識」。智是我們今天講理智,識就是感情,對人對事對物,對佛法的選擇,都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他學這個,我要跟他學,他能成就,我不能成就,這就錯了。他學那個法門能成就,我學這個法門能成就,各人都是了義。

  四依法,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告訴我們的。還有總的綱領,以誰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要持戒,要不怕苦。苦有什麼好處?出離的心強,不想在這個世界上住,一心嚮往極樂世界。如果這個地方的環境太好,覺得還不錯,極樂世界我還沒看見,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那就錯了。所以世尊在世為我們表法,一生沒有道場,過游牧生活,而且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樹下只住一晚上,明天換一棵樹,不要以為這棵樹很大、很陰涼,天天都到這來,你對這裡起了貪心,捨不得離開。所以戒律規定只住一晚上,第二天一定要找別的地方去。這就教你什麼?沒有貪戀,真正叫人自在隨緣,做出最好的典範。衣服只有三衣,在印度,印度屬於熱帶,三衣足夠了。晚上三衣可以當被子蓋,有一個具,叫尼師壇,那個就是墊被,墊在下面的,這麼簡單。

  印光大師是現代人,知道現代人的體力比不上從前人。佛陀在世都能夠露宿,在野外過日子,那個身叫金剛不壞身。我們現在要學他,晚上到樹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加護病房了。體力不許可,做不到,不能學。那怎麼辦?我年輕的時候想到住小帳篷。學校念書的時候,童子軍有帳篷,那個小帳篷可以遮蔽風雨,還可以。常住,養成習慣,能適應了,身體一定能健康,我們相信有三寶威神加持,問題是你有沒有真信,真正發願得佛力加持。過這樣的生活,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很強,念念都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道心強,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念頭全沒有了。我們跟世間人走兩條路,他們走六道輪迴,我們走西方極樂世界。

  「實報莊嚴土。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這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這是得念佛三昧,沒開悟。「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這是什麼?這是從念佛三昧上開悟了,開悟是理一心。開悟必定通過事一心,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是開悟,開悟就是見性。所以我看海賢法師的光碟,我的判斷,他具足念佛的條件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而且是真精進,從二十歲接受老師的教誨,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不間斷,功夫一天一天的向上提升。念到功夫成片,三年他就得到了,這是一般講法。三年能得功夫成片,他就能往生,還有壽命可以不要了,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帶他往生?有能力往生就一定見佛,念佛三年,他有資格見佛,眾生有感,佛就現形,感應道交。這個不是在佛那邊,在自己這邊,我想見就見到。你想見見不到是你用妄心,用真心就見到。也不是純正,我們常講的真誠、清淨、恭敬,有這三個心就能見到佛。那見不到呢?見不到,這三種心分數不夠,如果只有三十分不能感應,如果有七、八十分肯定有感應。全操在自己,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完全是我們感,自自然然的應。

  阿彌陀佛在哪裡?沒有離開我們,法身佛,法身彌陀是常寂光,遍一切處一切時,我們都在他光中。就是我們的心真誠不夠、清淨不夠、恭敬不夠,所以沒有感,他就沒有應;如果有感,分數夠了,肯定就見佛。見佛的時候就面對面談話了,佛一定會告訴你,你還有多久壽命,一定會講,等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等於來給你授記,你曉得什麼時候走。但是你如果要求我壽命不要了,馬上就帶你走。帶你走一定留幾天,為什麼?提升你的功德。就是你往生的時候,別人知道這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功德。你讓很多人生起信心,你讓很多人發願求生淨土,這是功德;如果當時帶你走,這個功德你就沒辦法得到了。佛慈悲,通常會給你三、四天,讓你去宣揚。尤其你沒有生病,身體好好的,怎麼說走就走,哪有這種事情?到時候真讓你看到,這才佩服,這才知道不是假的。

  更進一步就開悟了,根性利的,根性利鈍與識字不識字、有沒有學經教沒有關係,這一點要知道。海賢老和尚沒讀過書,不認識字,他能夠老實念佛,我們這經上所講的,理事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的判斷是三年,二十歲到二十三歲得功夫成片;再三年得一心不亂,事一心;再三年,換句話說,他應該三十到四十之間,他就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要生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可以示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要是活在中國隋唐朝代,他可以以祖師的身分出現,那個時候中國佛教是最盛的一個時代。今天佛教衰微,社會大眾都認為是迷信,所以他示現一個老實念佛。一生什麼身分?農夫的身分,種田的。也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表演大乘佛法理事相應、理事不二,演出三福六和,演出三學六波羅蜜,演出普賢十大願王。最後拿著書照相,那是演出六和敬。世出世法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不和就要崩潰,同歸於盡,必須要和睦。最後表法勸導僧團、勸導社會、勸導國家統統要和。人民和睦,國家興旺,長治久安;家庭和睦,這個家一定興旺;公司行號,老闆與員工和睦,這個企業一定成長、一定興旺;世界各國、各族群、各宗教和睦,天下太平,地球上出現盛世。你細細觀察這個老人,他表這些法。他說他什麼都知道,我相信,大徹大悟哪有不知道的!所以他的心清淨,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佛號不間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到這個境界。

  「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我們今天用海賢老和尚所表現的這個境界,跟經上相應。「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這就是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也沒有辦法能說得出來。「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自性的理體他見到了,「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一定有定,定才開智慧。「念佛若達理一心」,這個時候「破一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沒有了。起心動念一般人做不到,這個境界見到了,見到什麼?微細的念頭。用什麼見到?定功,甚深的禪定見到,大乘經教上常說的八地以上,也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覺是大徹大悟,不是一般的覺,八地以上的覺,他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阿賴耶的業相、轉相、境界相,科學家稱這三個,業相是能量,轉相是信息,科學叫信息,境界相是物質現象。這三種現象科學家看到了,在八地菩薩也見到,比科學家講得更清楚、更明白,破無明才能見到。「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沒有完全證得常寂光,所以是分證。分有少分、有多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常寂光淨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住在常寂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我常常講的常寂光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無明斷了,無明習氣沒斷。習氣很難斷,沒有方法斷,必須長時間它自自然然就消失了。要多長時間?三個阿僧祇劫,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說的。我們相信,在極樂世界一定不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大幅度的把時間縮短了。所以他從分證常寂光,最後他契入常寂光,契入常寂光就是證得妙覺果位,圓滿成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