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老祖宗留給我們智慧的財產  (第一O五二集)  檔名:29-519-1052

  我們的老祖宗,這是智慧、這是發明,留給我們後世子孫,智慧的財產、方法、經驗,還有過去歷朝歷代的效果,都在這些典籍裡面。不但是無限豐富的精神財產,精神財產能夠帶給我們物質的財富,能夠帶給我們美滿幸福的人生。我們這一代疏忽了,也不止是這一代,上一代疏忽了,再上一代疏忽了,照曾國藩先生的話來說,我們已經疏忽了兩百年,兩百年至少有七、八代了。所以,今天我們生活過得這麼苦,這樣的迷惑顛倒、造業受的這些果報。這都是老祖宗不願意看到的,老祖宗希望我們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殊勝。能做得到嗎?能,智慧的累積、善巧方便的累積、經驗的累積,所謂是踩著前人的肩膀一定比他高。中國過去,你看做官的人戴的帽子,你們在戲台上能看到,那個帽子叫進賢冠,像樓梯一樣,前面這一層低,後面高起來。表什麼意思?前面是自己這一代,希望後一代高過我這一代,世世代代都向上提升,步步高升,這是祖宗對於後世子孫的期望。期望不是只有期望而已,他有行動,他真幫助你。發明文字,文字是智慧的符號;發明文言文,文言文是能夠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它有這種能力,不受時空的限制,把原汁原味世世代代傳下去。在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族群找不到,唯獨中國人有這個工具。

  學起來不難!我們是沒學,好像看到它很難,其實它很容易。民國初年,兒童所讀的這些書,小朋友所寫的文章,我以前手頭上有十一、二本的樣子,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全是文言文。現在大學文學院的學生不但寫不出來,可能有很多都看不懂。當時寫這些文章的小朋友多大年歲?十二歲以下。我不相信我們這一代人的聰明智慧不如前人,我們覺得現在小朋友比從前人聰明很多,為什麼在這方面不如前人?沒學,疏忽了,沒學習,學習肯定超過古人。學習不是難事,從小背書,背書的好處太多了,背書第一個目標是讓小朋友保持清淨心。為什麼?小朋友也會胡思亂想。怎麼叫他不胡思亂想?教他背書,這個方法最好,他每天背書,他就不胡思亂想了。這也能夠幫助他,這是一種方法,背書是個方法,等於修定。背書好像是戒律、方法,目的是讓他得到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裡面把自性裡面的德行開發出來了。

  自性裡頭德行,最重要的是孝敬,世出世間法都從孝敬裡頭流露出來。所以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教學,學生那麼多人,向四面八方去傳播。有些地方一、二百年就沒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有些地方七、八百年,唯有傳到中國這一支,到今天兩千年了。不但不衰,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歷代這些高僧大德,居士成就的我們稱高士,高僧、高士不勝枚舉。我們要問,為什麼有些地方傳一、二百年就消失了,四、五百年就滅亡了?包括印度本土,印度本土佛教滅亡到現在至少是一千年了。原因雖然很多,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重要。外面的因素是其次,主要的因素是在自己,自己到底出現什麼毛病?給諸位說,就在孝敬這兩個字。對父母盡孝衰了,對學業、對老師那個誠敬淡薄了,問題就出現了。孝敬有形式沒有實質,逐漸逐漸愈來愈淡薄。

  在現前這個社會,佛法衰了,衰到低谷,當然外面環境有關係,現在的社會都講功利,道德、倫理沒有人提了,它能不衰嗎?佛門裡面本身也不講。我們就說這個一百年,這一百年社會的風氣確實是每況愈下。但是佛門裡面還保持到一點形式,實質很難說了,但是形式還保存,保存到我這一代,還有這個形式。我們下一代,比我們在形式上都差得很遠,再下一代我看恐怕就沒有了,這是危機!孝敬要知道,父母、老師那是個典型,是個樣子,對父母盡孝,對師長致敬,它真正的意思,是要把對孝敬父母的心,《菩薩戒經》裡面所說的,孝順一切眾生,不是只有父母。《戒經》上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是菩薩的孝。對老師的敬也是如此,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恭敬,必須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的恭敬,跟對佛的恭敬沒有兩樣。這樣做,佛法才能夠興旺起來。不是我的老師,跟我沒有關係,我對他敬什麼?錯了!大乘經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佛恭不恭敬?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頭一個你自己是佛,不孝父母就是不孝自己的佛,不孝眾生也就是不孝自己的佛,自他是一不是二。在世法裡面講這是聖學,在佛法裡面講是明心見性,那個時候態度自自然然就像經典上所說。

  所以,我們要留意在經典上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你去讀《論語》、讀《孟子》,你看看孔子、孟子當年在世,他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事對物,你就明白了。學儒,確實孔孟是我們的榜樣;學佛,釋迦、彌陀,彌陀四十八願,彌陀、諸佛如來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學到跟他一樣,這叫學佛。無論處什麼環境,再不好的環境,心裡還要有怨、還要有恨,那就錯了,你完全是凡夫。連儒家都說,「君子憂道不憂貧」,不怕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這個不要緊,這不在乎,問你有沒有道德;也就是說,譬如五倫有沒有做到?五常有沒有做到?禮義廉恥有沒有做到?孝悌忠信仁愛和平有沒有做到?這些東西做到,你成就了,你是聖賢君子。雖然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你看顏回就是個代表,他沒有憂慮,他一天到晚非常快樂。孔子那麼多學生,讚歎最多的是顏回,這是君子的一個好榜樣、好模範。所以讀書明理。

  

  節錄自:02-039-0234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