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如果地球上心都善,天下太平 (第六七四集) 檔名:29-519-0674
今天諸位都知道,全世界,不是某一個地方,災難太多了,中國、外國歷史上所沒有的,這奇奇怪怪災難現在都爆發了。昨天還有個同學在網路上下載一個新聞給我看,在國外發現一種新的病毒,現在在傳染,從南亞傳到印度,那邊傳到歐洲,非常可能這個瘟疫會傳遍全世界。很可怕!這個病毒很嚴重,這是瘟疫。地震、火山、海嘯、旱災、水災,全世界都是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們大乘教裡面學了這麼多年,明白了。我在講席裡常常告訴同學,我們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從理上講毫無差別。不僅是這兩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就是我們夜晚看看太空當中無數的星球,那個世界平等平等沒有差別。統統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怎麼會有差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華藏、介紹阿彌陀佛的淨土那麼樣的美好?看看我們這個地球災難這麼多,這怎麼回事情?佛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不能忘記。從心想生,那我們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的居民,那個地球上所住的人,那些人想什麼?那些人想的都是大乘佛法,就跟此地講的於幻不迷,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他們是這種人。這個宇宙之間諸佛的剎土,跟我們的世間不一樣。你看我們在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沒有聽說有國家、沒有聽說有國王、沒有聽說有大臣,沒這個事情!士農工商,沒聽說過。
西方極樂世界兩種人,這諸位要知道,這世界多單純!兩種人,一個老師,阿彌陀佛是老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學生,西方極樂世界人每天幹什麼事情?上課。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往生的這些諸菩薩天天聽佛講經,聽佛教誨,他沒有妄想、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那個地方學習確實沒有中斷,日夜都沒中斷。極樂世界沒有日夜,比天人高,色界天就沒有日夜了。所以用我們的話來說,那個地方是學校,是佛學院。宇宙之間,阿彌陀佛辦了個佛學院,十方諸佛如來,你看沒有一尊佛不勸他的弟子們到極樂世界去上學去。往生極樂世界就到極樂世界上學,咱們現在講留學,到極樂世界去留學。到那邊去肯定成佛,而且非常快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十二劫就成佛,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這決定不是假的。在我們這個世間要想成佛,佛說要經過無量劫,到極樂世界十二劫,你看看省了多少時間!這講得最慢的。如果你是修行功夫還不錯,你能夠中上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只兩劫、三劫就成功;如果真的念到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這樣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生實報莊嚴土,他不是同居土,也不是有餘土,他直接就生實報土。這些理事,佛都在經上跟我們講得這麼透徹,我們要感謝,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恩大德。我們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念佛這個心才真正發得起來,真幹,真念佛了。為什麼?我對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對這個世界也搞清楚、也明白了。一切剎土所有眾生,生生的遭遇,講真話就一句話,都是自作自受。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怎麼想,外面環境怎麼變,誰主宰?自己主宰!這個佛在千經萬論不知道講多少遍。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心;唯識所變,誰的識?自己的分別執著,與別人不相干。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如果我們的地球上人心都善,不違背佛在經教裡面跟我們講的戒定慧三學,那不學佛的人,像中國人能夠相信老祖宗的教誨,遵守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開這個標準,這個世界非常美好,這個世界就是講的盛世。首先,每個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人心所感的,人心善,山河大地那些災難完全沒有了,這是佛經上所講的。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的相貌、我們身體健康,是念頭轉的。我念頭好,人就健康長壽,就不生病;我的心好、行為好,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這一點都不稀奇,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環境都是由意念,所以意念了不起,力量太大了。不善的念頭就是災難,你的心行不善,對自己來講,自己一身的毛病;你家庭不和、工作不順利,居住的地方常常有旱災、水災、地震這個東西就來了。都是自己念頭引發的,都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講了幾千年。
中國的老祖宗,歷代祖師他們記載的、他們所說的跟外國人講的不一樣,外國人講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二千五百五十多年,我們中國老祖宗記載不是這個說法,記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出生是中國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寅是老虎,釋迦牟尼佛屬老虎的,甲寅年。佛滅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要從這個來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三十七年,這是我們中國祖祖相傳都是這個說法。過去虛雲老和尚,他是用這個說法的,這中國老一代的,印光大師他們統統都是這個說法。當然外國人他也有他的根據,我們中國也有根據,這個用不著爭論,這不是大事,小事,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對於祖祖相傳的要有信心。中國過去這些歷代祖師有修、有學、有證,那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這些是真正叫再來人。我們對他要是不能相信,沒有信心,那就沒法子學習了。
節錄自:02-039-0113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