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第四三四集) 檔名:29-519-0434
因為方老師的介紹,所以我就開始逛寺廟,星期假日就常常到寺廟去看看,知道這裡頭有大學問。可是寺廟所呈現的,跟方老師講的不一樣,還好方老師曾經告訴我,佛經哲學不在寺廟,他告訴我在哪裡?在經典。這個方向指得非常正確,如果不講這句話,我可能對方老師有懷疑,你講這裡頭有大學問、有哲學,我到寺廟去找怎麼一點看不見?我就會懷疑。所以他指點得很清楚,他告訴我,從前的寺廟出家人真的是大德,高僧大德,有學問、有德行。他說現在出家人他不學,寺廟裡有經典他不學,所以不像從前;從前真學,真的開課,真的講學。這以後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古代的寺廟庵堂確實講學是沒有間斷的,上課講學不間斷。它不是像現在的寺廟,它確實像學校一樣的。所以在中國歷代這些有學問、有道德的,成功立業的許許多多人,他們年輕人所學的地方都在寺廟,在寺廟讀書。所以寺廟,這叫寺院不能叫寺廟,寺院,寺院裡面收藏的典籍非常豐富。那個時候念書的人到哪裡去念書?到寺院裡去,寺院的藏經樓就是圖書館,它收藏非常完備,不僅是佛書,在中國儒釋道諸子百家它統統蒐集,你在那個地方都能看到。而且和尚各個都是好老師,你學習有問題,向他請教,他都給你講,義務的指導你,為國家培養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沒有學校,學習都在寺院。現在佛教真的變成宗教,它是從教育變質,變成宗教,對經典不再學習。所以老師這句話點醒了我,在經典裡面。我們到寺廟去幹什麼?到寺廟去找《藏經》,去查經、去抄經。因為那個時候經書很少,一般商店裡買不到,書店買不到,所以我們想讀的經典就自己抄。智慧的來源。
健康長壽,我健康還可以,壽命很短我自己知道。怎樣去延長壽命?我們沒有求,以後遇到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很慈悲,看到我們一些年輕人,我認識他時他七十歲了。對於這些沒有福報的、短命的這些年輕人,特別慈悲,有憐憫心。他教我們講經,講經的目的是什麼?是延壽。積功累德裡頭最大的功德是講經教學,這是法布施,又是無畏布施,幫人家破迷開悟,自己破迷開悟,幫助別人破迷開悟,這是世間法裡頭積功累德第一法門。他發心教我們,我們也認真學習,真的從這個地方延長壽命。這個延壽多長?我們在古書裡面看到,像我第一本看的書《了凡四訓》,我看了很感動。那個時候還沒有接觸佛法,浙江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的,送這本書給我看。我好像是在一個多月的樣子,不到兩個月,我把這一本書從頭到尾看了三十遍,非常感動。了凡先生的毛病我統統都有,他的好處我比不上他。看到這個知道什麼?要改造命運,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知道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以後學佛遇到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幫助我改造命運,我就真的聽他的話,一點一滴從一毛、兩毛開始學布施。因為寺院裡面有印經,常常拿一張單子來,大家湊一點錢,一毛兩毛都可以,不拒絕;還有放生也是這種方法,也可以一毛兩毛都行。從這個地方開始修布施很歡喜,以後真的愈施愈多。我到晚年七十歲以後,孔老夫子說「隨心所欲不逾矩」,我沒有到他那個程度,但是有一點像,確實有很多事情心想事成,愈來愈順利,愈來愈自在,愈來愈歡喜。這是什麼?這都是我們一般講佛力加持。什麼加持?佛是把理論、方法加持你,你自己得去學,去真幹,果報才現前;你要不肯真幹,佛怎麼加加不上。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佛加持你是經教加持你,理論上加持你,方法上加持你,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效果就能現前,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對我們是增上緣。親因緣決定有,為什麼?心現識變,這是人人都有的,平等的。所緣緣不同,我的目標在哪裡,我的方向在哪裡,這個要立得正確,愈單純、愈專一,成就就愈快速。
所以我在李老師會下,他教我們學經只能學一門,你想同時學兩門,他老老實實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那是什麼?那上根人,你沒有那個能力,只能學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學習的標準學一部經,一部經學完之後,自己要講十遍。到哪裡去講?同學道友那都是居士,他老人家本身是居士,在人家居士家裡去講。聽的人呢?三個人、兩個人,一個星期一次,星期一在張家講,星期二在李家講,星期三在王家講。老師不上課,我們總是找機會去講,你得要找人家來聽,基礎從這地方奠定的。講完之後再讓人提問題,看看自己有沒有能力解答?解答不了再去問老師。學習也是鍥而不捨,一門深入,決定不許可學兩門東西,老師規定得很嚴。可是旁聽呢?旁聽可以,他教的東西很多,教講經、教講演、也教古文,還教《論語》,也教《禮記》,還教詩詞,我那個時候好像看到至少有七、八種科目,他很忙。但是學東西時候,同學報名學哪一門只能學那一門,不可以學第二門,但是他跟別人上課,你可以去旁聽,這個他不禁止,你可以旁聽,你不能專攻,專攻決定是一門。我們在台中十年是這種方式學得的。說這些話都是講「既唯心現,從緣而起,無定性也」。下面講舉例子說,「所謂小非定小,於一微塵能含太虛。大非定大,輪圍無數入毛端中」。
節錄自:02-039-0065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