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福報從哪裡修? (第五七一集) 檔名:29-519-0571
淨宗學會成立了,那時候在美國,我們勸勉同學學習五個科目。佛經內容太豐富,一起學太繁雜也記不住,簡簡單單舉五個科目好記,不要用書本,你會牢牢的記住。首先我們要學三福,人不能沒有福報,先修三福,這三福性修不二,自性裡頭有,我們肯修跟自性的三福就對應了。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什麼?這修福,這種修福跟自性性德完全相應。佛重視,佛家你看常講福慧雙修,把福擺在前面,把慧擺在第二。我們世間人也是希望先有福,再求智慧,佛滿眾生願。所以你的福報從哪裡修的?從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福報從這來的。我們照這個修,發了這個心怎麼修也修不出來,修幾年沒效果就算了,不要了,還是我行我素,退轉了,這種人太多太多。所以我們深深去反省,為什麼古人能做到?不必提得很遠,一百年或者八十年,八十年前的人能做到大概還有一半,一百年前至少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可以做到。現在人做不到,這什麼原因?我們在兒童時候扎根的教育疏忽了。這個根是什麼?儒釋道的三個根,就是最近這幾年我們提倡的,儒的根《弟子規》,用它來做代表,道的根《太上感應篇》,佛的根《十善業道》,這三樣東西在八十年前小孩必須學的,他有根。誰教他的?父母教的,父母統統做到。小孩從出生他會看、他會聽,耳濡目染,他自自然然就學會了。中國古人有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是什麼?做父母的,父母正,兒女哪有不正的;父母不正,兒女怎麼可能會正?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提出這三個根的教育,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所以很多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為什麼提倡《弟子規》跟《感應篇》?這都不是佛教的。」他不懂,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不學小乘,佛在經典上說過「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怎麼不按照佛的規矩去做?所以小乘經論,我們中文經典翻譯非常完整,我沒有細心去研究過,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南傳小乘的三藏,跟我們《四阿含》對照,它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將近三千部經典才只多五十幾部,可見我們的《四阿含》翻譯得相當完備。佛教傳到中國,真的是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在小乘上奠基礎,為什麼唐朝中葉之後就不要了?小乘兩個宗沒有了,成實宗跟俱舍宗,現在連名字都聽不到。而是中國祖師大德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可以!你看這一千七百年來,世世代代多少高僧大德、多少祖師出現,也就是說用儒、用道來代替好,更親切,而且儒跟道的心量比小乘還要開闊,不輸給小乘。這個歷史我們要曉得,我們就知道祖師大德的用心,用儒道落實三福的第一福,第一是根基,有這三個根你的德行成就了,有德行就有真的福報。沒有德行那個福報是假的,不是真的,往往是曇花一現。所以諺語有所謂「富不過三代」,道理在此地,為什麼?他沒有根基。他要有根基就能夠世世代代綿延下去,他知道積功累德,得富貴他還能修德,繼續不斷的修,世世代代享不盡,這都是真的。
有第一福這才能入佛門,你看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入門了。以前入門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第一福,第一福就是經典上常常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他具足《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他是善男子善女人,才可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這是入門。三皈、戒律、威儀都能修得不錯,德行成就了,像阿羅漢、像菩薩。這才讓你真正在大乘裡面修戒、修定、修慧,那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我們此地念的這十種心,這十種心都是菩提心,每條都是,每條都圓滿具足其他的九條,菩薩發心是第一,發心你有方向、你有目標。接著是深信因果,這句話重要,最重要的一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能相信這個因果,你就回歸到淨土,這一生肯定成就,再不會走錯路,讀誦大乘,自己成就了。最後一句是教別人,自行要化他,菩薩要度眾生,不幫助別人不是菩薩。所以後面勸進行者,你要勸別人,要幫助別人精進,要幫助別人成就。你看這三福,三福成就自然像菩薩了,菩薩什麼樣子?菩薩是六和,六和敬是菩薩,六和敬無損害心,六和敬無逼惱心,六和敬是真正樂守護。有具備這樣的德行再深入經藏,修戒定慧,修菩薩行,菩薩行是六度,修普賢十願,接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的時候,我們寫了一篇緣起,緣起提了這五個科目,做為我們修學的標準、我們修學的方向、我們修學的目標。現代人所說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
節錄自:02-039-0093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