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煩惱延伸下去就是分別執著 (第一一七七集) 檔名:29-519-1177
「絕煩惱之相,謂之寂。」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那是煩惱的起端、開頭,延伸下去的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阿賴耶起作用,它就能把一真法界扭曲變成十法界。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有分別,執著很輕。六凡法界執著嚴重,分別也重,什麼起作用?塵沙煩惱起作用,見思煩惱起作用。這兩種煩惱起作用,讓這個萬花筒千變萬化,就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用三昧常寂就能夠醒過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常,不必去管它,常是真的,永遠不變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絕煩惱之相叫寂,在這上下功夫,這是定。換句話說,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舉這一個例子,眼見色相,當體即空,你就看空了,這個相是什麼?幻相、假相,從分別執著而生的,我們離開分別執著,外面相就不可得。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本質是自性清淨圓明體,跟我完全一樣,你從相上見到它的性,性原來是一樣的,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花草樹木的本性,我們稱它作法性,跟我們也是一個性,山河大地的性跟我們還是一個性,虛空法界同一個性。
我們從這個地方認知,這是佛知佛見,世間人、世間眾生無論做什麼顛倒過失,你都不會再放在心上,心量突然大起來了,夫子所說的你會完全用上。「成事不說」,已經做成的不說,不管是好是壞不說,好事讚歎,壞事不說了,不讚歎也不說,就跟十大願王「稱讚如來」一樣,好事稱讚,不是好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你心多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夫子忠恕之道,這也是弟子們讚老師的,讚歎老師「夫子之道無他,忠恕而已矣」。三昧常寂是忠,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恕。別人有一點小小的過失就斤斤計較,不肯饒恕,這錯了,你在生煩惱,你在造業!你讀《大藏經》,你看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發過脾氣?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罵過人?沒有,責備人也是和顏愛語,勸導他。為什麼?忠恕存心,夫子之道。在今天這個社會,所以英國人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什麼?今天這個帶來了,孔孟學說是「仁義忠恕」,大乘佛法是「真誠慈悲」,確實可以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我們把它刻在這個印章上,我們想請聯合國贈送給每個國家的領導人,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是湯恩比博士提出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疏忽了傳統教育兩百年,這個帳要從慈禧太后算起,她不重視,所以上行下效。在她以前,讀書人非常認真,你所學到的一定落實在生活。大概慈禧太后的煩惱習氣很多,聖賢教誨好像處處都在責備她,她聽了一定感覺到很難過,算了,別聽了、別講了,把宮廷裡面禮請儒釋道這些高僧大德講經教學這個制度廢止了。她有了問題她問誰?在從前帝王都是找專家學者來請教,她問誰?她問鬼神,她喜歡駕乩扶鸞。宮廷裡面上課廢除之後,宮廷裡頭設乩壇,扶鸞,她喜歡這些。上行下效,於是讀書人只讀聖賢書,不幹聖賢事。清朝亡國之後,到今年一百年,這一百年當中,不但沒有人行聖賢事,說的人也沒有了。所以今天提到聖賢教育很多人非常陌生,不是一般人,知識分子,大學生、大學教授,他真的不知道,從小沒學過。《弟子規》,剛剛大家在學的時候,許許多多人,什麼叫《弟子規》?莫名其妙!所以,從慈禧算到今天兩百年,兩百年多少代?至少是九代。
節錄自:02-039-0297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