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把品德教育擺在第一 (第六O六集) 檔名:29-519-0606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上兩句初讚諸大士之實德。無量者,其多其大,無法稱量」,就是說不出來,「名曰無量」。「《攝大乘論釋》云,不可以譬類得知」,譬喻能夠知道的,譬喻也沒有辦法譬喻得那麼樣的恰當,這稱之為「無量」。無量行願,「行謂六度四攝等大行」,前面我們報告過了。「願謂四弘誓與十大願等勝願」,四弘誓願是大乘教裡面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願,只說了四句,四句把菩薩在因地裡面無量的大願全都包括了。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協助,成就他們。眾生無量無邊,經教裡面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佛菩薩決定不會捨棄,為什麼?菩薩們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比一家還要親。一個眾生有苦有難,怎麼可以捨棄!既然一個眾生都不捨棄,現在苦難的眾生這麼多,佛為什麼不度他?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經上有解釋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三無差別的意思很廣,不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解釋,這三個是平等的,一而三、三而一,眾生、佛、心,是一樁事情,不是三樁事情,是一不是三。第二個解釋,這三種力量是相等的,眾生的業力、諸佛的願力、心的力量是平等的。心是體,佛跟眾生都是作用,一個是正面的作用,佛是正面的,眾生是負面的作用。也可以說,佛是善的作用,眾生是不善的作用,力量均等。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罪業沒有消除,佛的力量加不上,就是心的力量也加不上。心、佛、眾生,必須眾生不善的業力能消除,佛的力量就幫得上忙。這個心,它無所謂善惡,它是本體,但是無論是真,無論是妄,都是從體而起的作用。心是隨緣的,能隨染淨緣,眾生造罪業,它隨染緣現六道輪迴,現三途果報,它隨緣。諸佛菩薩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它也隨緣。華藏世界是心的隨緣,極樂世界也是心的隨緣,它能隨染淨緣,它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所以佛才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指的是我們的念頭,現代人講心態,它來作主,主宰這個千變萬化,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是度眾生的本願,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業障沒消除,幫助他消除業障。消除業障又不能勉強,要恆順眾生,眾生幾時覺悟,悟有小悟、有大悟,等級差別太多了。菩薩對於沒有覺悟的眾生,總是以善巧方便幫助他覺悟。開始覺悟之後,也以善巧方便幫助他提升,希望他的覺悟愈深愈廣,一直達到圓滿。圓滿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成佛,成佛就圓滿了,這是度眾生的這一願。實在說,真正講到願就是這一條,後面三條是完成這一願。我們今天也發了這個願,願是發了,沒有能力幫助眾生,所以後面三願是成就自己。你看,教別人得先教自己,度眾生也是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沒這個道理。你要想幫助別人,一定先成就自己。所以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習氣得要斷除。斷除是什麼?成就自己的德行,這一點很重要。古今中外聖賢的教育都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人要沒有德行,他愚痴一點還好一點,不造大罪業;他要是聰明,那他害人就害得多了。所以把品德教育擺在第一。
品德成就了,再底下一願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講要求知識,要求智慧;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幫不了自己,也幫不了別人。最後一願,智慧跟學術都要達到究竟圓滿,你才能普度眾生。所以末後一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就是好像我們現在念書拿到最高的學位,博士學位。佛、菩薩、阿羅漢是佛門裡面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稱為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阿羅漢覺悟了,小悟,菩薩大悟,佛是大徹大悟,就這麼回事情。這個佛學常識我們也知道。所以四弘誓願,曉得我們願要發,為什麼?願是個動力。我們煩惱習氣很重,為什麼要斷煩惱?不是為自己,是為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力量太大了!我煩惱早一天斷掉,我就早一天幫助眾生,眾生就早一天得利益,他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懶惰一點沒有關係,我遲個兩年,遲個一、二劫無所謂。你看到這麼多苦難眾生,你於心何忍!所以這是大慈大悲的動力來推動,願力來推動,希望自己趕快把煩惱習氣放下。
放下之後才能夠成就法門,智慧才能成就。如果煩惱習氣沒有放下,就來廣學多聞,那你所學習的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跟知識的差別就在此地。知識裡頭沒有煩惱習氣,就是智慧;還帶著煩惱習氣,那就叫知識。所以知識只能解決局部問題,肯定還有後遺症。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有人說現在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一點都不錯,人人都在求知識,可是不懂得倫理道德。也有人說,現在人會做事,不會做人,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長,甚至於年輕的父母不知道怎樣來教兒女,這就是煩惱習氣沒斷。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家庭教育(從前的私塾是家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把倫理道德擺在第一位,倫理道德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把它擺在第一位。人沒有知識沒有關係,會做人,知道孝悌忠信,知道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他是個好人,他不會造罪業。他對國家社會縱然沒有貢獻,他不會傷害,這個教育你就想它多重要!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求知識,那個知識就是智慧。煩惱習氣斷盡,在佛法裡面講,這叫根本智,你的智慧有根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是根;所求的知識全變成智慧,叫後得智,後得智的作用就叫善巧方便。這個智慧它不用來求自己的利益,它用來為一切眾生謀福祉,這是好事。但是如果不成佛,你的德行、智慧沒達到圓滿。沒達到圓滿,你度眾生就不圓滿,為什麼?你只能幫助福慧比你低的,你能幫助他;福慧比你高的,你就幫不上他。所以發願要成佛,成佛能夠幫等覺菩薩,只有成佛才幫得上他;不成佛,幫不上等覺菩薩。你是等覺菩薩,你幫不上等覺菩薩;如果你是十地菩薩,那你連十地、等覺都幫不上。這是四弘誓願裡頭的大意,一定要要求究竟圓滿,我們中國人叫完美,完美就是沒有缺陷,到佛陀才沒有缺陷,等覺菩薩還缺了一角。
節錄自:02-039-0100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