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現在這些年輕人,心都是浮動的  (第一O八五集)  檔名:29-519-1085

  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諸佛菩薩在欲界天裡面度眾生,也常常在那裡講經教學,但是沒有在天道裡面示現成道的,八相成道不在天道,一定在人間,不在餘道。所以大乘經裡面佛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就能聯想到,這個法門不僅僅指佛說的一切法門,實際上它包含到世出世間所有的法門。像世間不同宗教,他們有法門,學術裡面也有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如何能夠契入境界的,那就叫法門,法門無量。諸佛菩薩沒有不通達明瞭的,還是一個原理,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全通,一部經開悟了,一切經都悟了。由此可知,學習之所貴就貴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人有一句諺語說,學習不能貪多,貪多嚼不爛,囫圇吞棗,真正的法味你沒有嘗到。一開頭想廣學多聞,他嘗不到法味,學了多少年還是煩惱重重。照理說,真正在佛法裡面修學,或者在聖教裡面修學,儒家、道家都不例外,你修學的時間愈長,心地愈清淨,煩惱愈輕,智慧愈長。這是你修正了,你路子走對了。如果修行很多年,煩惱沒斷,甚至於煩惱一年比一年重,那你就要認真反省,你的路子走錯了,趕緊回頭。為什麼?你不回頭,你的光陰浪費了,精力浪費你還能補得起來,光陰浪費,你再也得不到了。這個不能不珍惜,決定不能夠浪費你的時光,你要能把握住,在短短的時光之內要有無比殊勝的成就。通常這個時間要十年,「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沒有這種耐心,他怎麼會成就!

  成就的人更沒有耐心,為什麼?心不在焉。我們現在在學校裡面講堂上課,你看看學生他的注意力、精神真正貫注時間很短,大概只有十幾分鐘。十幾分鐘之後,你看他交頭接耳,心就散亂了,怎麼能學到東西?早年我們在求學的時候,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們跟他學《禮記》的時候,他就講到註解《禮記》的鄭玄,漢朝人,漢朝大儒,他的字叫康成。鄭康成先生年輕求學的時候,老師是馬融,也是漢朝大儒,《漢書》裡面都有他們的傳記。馬融講學,他有個嗜好,喜歡聽音樂。他的官做得很大,相當於現在的部長,所以他家裡面養著有一個樂隊,可以表演歌舞,他有個樂隊。他上課,講堂當中拉一個帷幕,布幕、布幔拉起來,布後面就有女孩子在那裡彈琴、奏樂,他講學也要有音樂來伴奏,這麼一個講堂。學生很多,沒有學生不想在幕後看看裡面的女孩子,只有一個學生鄭康成,就是鄭玄,聽他講經三年,從來沒有在幕後望一眼,那樣專注。所以他這個老師心裡有數,馬融,馬融知道,他一生所學的東西,三年鄭康成完全學去了,知道這個學生將來一定超過自己。他有嫉妒心,學生鄭康成真的超過他。所以學東西,你看到的,老師看學生,哪個學生將來有成就,哪個學生沒有成就,從哪裡看?專注的人有成就,心浮氣躁的人沒有成就。

  我們想一想,現在這些年輕人,在這裡學習經教,或者課堂上課,幾個人是在一堂課裡面用心專一?幾乎找不到,心都是浮動的,這怎麼教法?所以我們很感嘆的說,不是沒有好老師,是沒有一個認真學習的學生。真正好老師,他一生所期望的,就是希望有學生來承傳他的學業跟道業,世世代代傳下去,不要叫它中斷。但是人到哪裡去找?早年李老師單獨跟我談話的時候就非常感嘆,他說學生找老師難,可遇不可求。老師說,一個老師找學生就更難,比學生找老師還難,到哪去找?一生當中要遇到一個人能夠傳道的,這種機緣他非常珍惜。中國古諺語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的東西要有人傳;你沒有人傳的話,你死了,你一生的事業都等於零,不能說有成就。我這一生的事業平平凡凡,沒有什麼成就,學生有成就就是你的成就,你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成就,那真正是你的成就。所以中國人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裡頭,第一就是傳承道業。

  

  節錄自:02-039-0247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