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永遠不生病,你做不了主 (第一O九O集) 檔名:29-519-1090
我們今天真正是道道地地的凡夫,我們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我們學佛可以說是在佛教的幼兒園念書,沒有上一年級。一年級這個見惑要斷掉,這是一年級,二年級以上就斷思惑了,思惑難斷,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這五個級別才把思惑斷掉。如果我們用小乘的說法就很清楚。你看我們今天的位置,用小乘來說,我們是初果向,沒有證得初果,是向著初果,是這個方向,是這個目標,沒有達到。如果要是達到的話,那你就叫證得初果,就是小乘初果。證得初果之後,再向上提升,叫二果向,這是第三個,二信位的菩薩,三信位的菩薩就證二果,四信位的菩薩是三果向,五信位的菩薩是三果,證三果,七信位才是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了。所以小乘阿羅漢等於《華嚴經》上講的十信菩薩的七信菩薩,第七個果位。到第八以上,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薩,十信位是佛,這三個階級是斷塵沙煩惱跟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斷了,這是入實報土,但是習氣沒斷。這讓我們能夠理解,實報土裡面的菩薩,真的他是證平等法門。平等,為什麼佛還說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今天理解,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要說它沒有,這裡面這些菩薩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你要說它有,他已經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放下,他還有什麼,有習氣,不是真的有煩惱,只習氣而已。所以實報土不能說有,不能說無,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那個世界是永恆的,沒有變化的,就是人沒有生老病死,他們居住的世界沒有春夏秋冬,春生夏長在那個世界完全見不到,那個世界裡面你所看到都是永恆的,所以叫一真法界。
這些東西我們粗略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要緊的就是這裡一個字「離」。我們怎麼樣離開?要離開六道輪迴,要離開十法界,要離開實報莊嚴土,才能回歸常寂光,常寂光是永恆不變。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那是什麼?那是講的常寂光淨土。「本自清淨,本不生滅」,實報土裡頭清淨,但是有生滅。「本自具足」,常寂光本自具足,實報土不是本自具足,它那個具足是心現的,它是所現,實報土是所現,常寂光是能現,不一樣。「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全是講的自性,常寂光。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時候,把他所見到的一些境界說出來,講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他講的詳細,能大師給我們講的簡單,能大師的五句就是《華嚴經》的濃縮,能大師五句的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今天怎麼個離法?這裡教給我們離,離就是放下。
生,這個生是六道裡面的生死輪迴,大乘教裡面一般講的就是「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是云正性離生」。自性裡頭沒有六道輪迴,自性裡頭沒有的統統要離,自性裡面沒有身,不能說沒有我,自性裡頭有常樂我淨,那是永恆不滅的,這是性德。「我」是什麼意思?主宰的意思,第二是自在的意思。我們這個身裡頭沒有我,身我做不了主,我要做得了主的話,我的身相貌好,我們人人都想!身體健康,永遠不生病,做不到,你做不了主。人人都想長生不老,還是年年老化,這就是你做不了主,你不自在。你有八苦,有生老病死苦、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你怎麼會自在!這是佛告訴我們的,點醒我們,你要覺悟,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並沒有離開這個身體。
就像楞嚴會上,波斯匿王擔心自己老了,老了要死,怎麼辦?怎麼能夠不死?佛告訴他,你這個身體有生滅,有生滅就有生死,可是我們身體裡頭同時存在一個沒有生滅的東西,沒有生滅它就沒有生死,身體裡頭有兩樣東西,用現在的話講,一個是精神、一個是物質,物質有生死,精神沒有生死。精神在哪裡?他就問他,舉一個例子,眼,眼睛會見,這個見性沒有生死,它沒老。釋迦牟尼佛舉個例子,問他,你什麼時候看見恆河水,最初第一次看見的?三歲,母親帶著他經過恆河,看到恆河的水,見到恆河水。我現在只講見,不講別的。你十年之後見恆河那個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外面恆河有變化,外面境界有變化,我說見沒有變化。三十歲的時候,再過十年,三十歲你的見性跟二十歲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佛問他,你今年多大年歲?六十二歲,六十二歲的見跟你三歲那個見有沒有變化?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它不會生滅。我們今天講老了,我的眼花了,那是你的物質,你的眼有了問題,不是見有問題。為什麼?你戴個眼鏡不就又恢復年輕一樣的視力嗎?是我們生理上的問題,不是見性問題,見性沒有問題,如果見性也老花了,戴眼鏡也不行。所以說是你的見性,你的聞性,你見聞覺知六根根性沒有變化,沒有變化的,佛就說那個不生不滅。有變化的是你的身體,你的肉體,你的肉體有變化,肉體有生滅,你的靈性不生不滅。波斯匿王聽懂了,非常開心,感謝佛,知道自己什麼?自己不死!沒有生死,原來生死是身體,不是我,身體不是我,我是靈性。我們世間一般人講靈魂,靈魂跟靈性是一不是二,但是有差別。差別在哪裡?靈魂迷惑,就是沒有智慧,它愚痴;靈性有智慧,靈性不迷。我們修行,身體是其次,靈性最重要。如何把這個迷惑顛倒的靈魂,把它修成靈性,讓它放下愚痴,放下貪瞋痴慢疑,回歸到清淨平等覺,靈性是清淨平等覺,靈魂是貪瞋痴慢疑,功夫要在這個地方下,這叫做真功夫。
所以我們今天,第一個,佛慈悲,慈悲到極處,他都做出好樣子給我們看,這個身體在世間需要的是什麼?飲食、衣服、遮蔽風雨的地方,就可以了,就夠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個示現告訴我們什麼?身體在這個世間它所需要的很有限,你只能保持它最低的這個極限,這身體就不會壞。這個叫做什麼?中國古人叫知足常樂,真正做到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世間人爭來爭去的是什麼?還不就是這些資生之具,他要貪圖享受,還不就是這些。像釋迦牟尼佛那種生活誰要?誰都不願意過那個生活,絕對不會有人跟釋迦牟尼佛爭這個生活的資源,不可能。他表演這個東西給我們看,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功夫,那叫真功夫,他心地真的是清淨。我們從他這一生行誼當中看,他的身體確實是金剛不壞身,每天露宿在外面,他養成習慣了。這是學習古印度宗教跟哲學裡面那些大德的苦行,把物質生活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他得自在,他心永遠是定的,他不貪、不瞋、不痴,沒有傲慢,不懷疑,他沒有了,這個叫得大自在!這是大自在的生活。我們應當要向他學習,飲食、衣著、居住環境適可而止,不需要講求華麗、奢侈,那是錯誤的,那就是罪過,我們的心才能回歸到清淨。
節錄自:02-039-0248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