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這個世間修行非常困難 (第五八O集) 檔名:29-519-0580
地藏代表的是孝親尊師,我們淨業三福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世出世間一切善的根、一切善的本,菩薩代表這個法門。所以,我們見到菩薩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就要想起孝親尊師。如果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那其他的別談,修得再好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他跟性德相違背。因此,在中國古代,國家選拔人才,這些人多半將來都要從政,先決的條件就是孝,這個人能夠孝親,他一定能愛民,一定能夠忠於國家、愛護人民;第二個條件,廉潔,孝廉,廉就不貪污。從漢武帝制定這個制度,「舉孝廉」,舉是選舉,哪個地方小朋友有孝子、廉潔的,地方官員就要好好照顧他。是真的,果然不錯,就要把他選拔出來,國家栽培他。這個制度一直到滿清政府亡國都還在實行,只有清朝亡國之後,民國成立了,這個制度就沒有了。這個制度好!你看多少朝代改朝換代,這樣一個制度永遠保持下來,沒有一個朝代不重視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朝代敢把這個制度廢止。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
賢劫,一千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悲華經五》曰」,這個五是第五卷,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此佛世界」,此佛是指釋迦牟尼佛,現在住的這個世界,「當名娑婆,時有大劫,名曰賢善。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有這麼一段話。說明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將來出現這個世間,這個世界都叫做娑婆,這個大劫都叫做賢劫,賢善。娑婆是世界的名稱,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這個名詞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界名,又作沙訶,娑訶樓陀」,這個都是梵文,音譯稍微有一點不同,這個音大致上還是可以。新譯為「索訶」,新跟舊是以玄奘大師作分界線,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都稱為舊譯,前面講的幾個名稱都是舊譯,玄奘大師把它翻成索訶,比較跟梵音接近,這是新譯。我們學經教,因為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經不少,所以新舊譯意思我們都要能懂得一點,不至於產生誤會。娑婆什麼意思?「堪忍之義,因而譯曰忍土。」堪忍,你真能忍受,這個世界很苦,這個地方的居民能夠忍受得了,所以稱之為索訶。因此,也把它翻作忍土,土是這塊土地,這塊土地的眾生真能夠忍受許多的苦難。苦難從哪裡來的?我們知道,這在《華嚴》裡面講得很清楚,苦難是我們迷惑了自性,隨順習性,習性不善,造作種種不善的業,所感得的果報。因果報應很現實,到處都是,隨時都有發生,只要我們心裡冷靜細心去觀察,你就知道這個事情叫絲毫不爽,善有善果,惡有惡報。
為什麼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叫做極樂世界,我們這裡叫做娑婆世界?極樂跟娑婆有什麼差別?說個老實話,是平等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可是,釋迦牟尼佛在《往生經》裡面跟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那一邊世界真好,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不善的人,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不善的言行,也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什麼災難,水災、風災、地震,沒聽說過。什麼原因?佛也慈悲為我們說明了,那個世界皆是諸上善人居住一處,我們就明白了。極樂世界是個新的世界,好像我們這個世間一個新的社區,剛剛開發的;娑婆世界是很古老的一個地區,世世代代累積的一些業障習氣沒斷。新社區就好辦了,裡面有沒有居民?沒有,新社區沒有舊的居民,都是阿彌陀佛以本願威神,所謂接引十方世界的人來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它是新社區。
到他那裡去得有條件,條件是什麼?條件就是十善。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那我們就想到,我們必須要修上品十善,才能去得了。每天念佛念得很好,一天念個十萬聲佛號,臨終能不能去?要看你的心地善不善。十萬聲佛號沒錯,功夫是有了,如果你是修十善,上品十善,馬上就批准了,可以移民到極樂世界。一天十萬聲佛號,心地不善,還有貪瞋痴慢、還有自私自利,這個人去不了。為什麼?念佛功夫夠了,及格了,打五十分,另外分數不夠,去不了。所以要記住,上品十善。這個要真幹,不真幹不行!現在這上品十善怎麼修?我們就這些年來特別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那就是上品十善,所以不能疏忽。《弟子規》都沒有落實,極樂世界去不了,《感應篇》不能落實,極樂世界去不了;《感應篇》跟《弟子規》這兩樣東西都落實了,上品十善就差不多了,我相信肯定可以做到。經上佛講的這些話不能不注意,不能疏忽,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這一生具足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穩穩當當取極樂世界。這跟現在移民是同樣的一個道理,我具備這個條件,我可以移民到極樂世界去。
這個世間修行非常困難,最大的困難是壽命太短,就是說我們修學時間不夠,還沒成功,壽命到了。來生到人道、得人身繼續再幹,至少中斷二十年,這一個死生二十年,把前世所修的東西幾乎都忘得乾乾淨淨。這一生來接著幹是快一點,總不如有足夠的壽命在一生當中就圓滿成就。這個事情到極樂世界就解決了,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無量壽,極樂世界人人都是無量壽。所以叫一生圓滿成就,他有時間。就憑這一點,我們真明白、真清楚了,非去不可。佛教導我們,這個世間不能帶到極樂世界去的全放下,能帶到極樂世界去的要好好學習、修行,這帶得走的,這不能不知道。什麼東西帶得走?戒定慧帶得走,禪定、般若帶得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帶得走,這能帶走。世間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帶不走,帶不走的要真的把它放下,一絲毫留戀都沒有,帶得走的要認真學習。
學佛,終極的目標是希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的是回歸自性。我們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肯定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怎麼叫一生?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生。要知道,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這個諸位同學一定要清楚。所以往生不死,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並沒有斷氣,你還是活人,你看到佛來接引,跟佛去了,跟家人再見,打個招呼再見,就走了。身體不要了,丟了,身體帶不去,這是很骯髒的東西,極樂世界是清淨世界,沒有這種骯髒東西,這是一切的染污根源,要把它丟掉。所以到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沒死,活著去的。去到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是化生,不是胎生,極樂世界是化生,沒有生老病死苦。而且這個體質,佛給我們介紹的,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身。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跟佛一樣,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真的要是看到了,真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去嗎?你在這個世間還有什麼留戀的?絲毫留戀都沒有了,一心嚮往。一心嚮往,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這一個念頭就是發無上菩提心,講得好!換句話說,你往生的條件完全具足了。所以這是兩個世界的比較,我們對這個要很重視。
節錄自:02-039-0095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