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樹沒有根,稍大一點就枯死了 (第一一七九集) 檔名:29-519-1179
這多少年來我勸大家,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紮三個根。《弟子規》我們要把它看成是佛教的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隋唐大德放下小乘,用儒、道來代替,我們今天不學小乘,如果沒有儒跟道,入大乘那是笑話,佛不承認你。佛說得很俐落,「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佛說的話,佛不承認你。唐朝初期之前,十個宗派那時候建立的,律宗是道宣律師,終南山的,小乘當時兩個宗,成實宗跟俱舍宗,是學佛人必須要修學的,這是根。你有這個根,然後再進入大乘,大乘八個宗派,由你自己選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戒學是共同科目、必修科目。我們今天,你不學《弟子規》、不學《感應篇》,你就得學小乘,小乘的經典很多。這些祖師大德為什麼放棄小乘,教你學儒、學道?儒道可以代替小乘,而且儒、道的思想更接近大乘。你看差不多隋唐到現在一千五百年,這一千五百年當中,宗門、教下,還有在家學佛的這些居士,成就的人有多少?開悟的、證果的,念佛往生不算,那算起來太多了,至少有三千人以上。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神僧傳》裡面看到,每個宗派語錄裡面記載的、山誌裡頭記載的你都能看到,證明用儒跟道代替小乘這個方法沒錯,我們應當接受。不從戒律,你沒有根,你怎麼樣苦修、怎麼樣聰明,像種樹一樣,你認真努力在種樹,這樹沒有根,長不大,稍大一點就枯死了,沒根。扎根是多麼重要!無論是世法、佛法都要根,根是相同的。
我們是沒扎根,現在希望大家補習。現在的社會民主、自由、開放,誰都沒有權利干涉誰。父母教子女,不能罵他,不能處罰他,為什麼?你侵犯人權,你虐待兒童,法律保障兒童,法律保障學生。所以現在倫理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六十年前,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那個時候我的願望就是希望他老人家答應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不知道,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想到課堂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因為之後我出家了,我出家在學校教了五年書,文化大學,在哲學系裡面開「佛經哲學」。方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錯,現在只能勸人,善言相勸,老師態度嚴肅一點,學生掉頭而去,理都不理你,你有什麼法子?方老師慈悲,沒有捨棄我,給我開了個特別課程,每個星期天在他家裡小客廳,給我上兩個鐘點課,每個星期兩小時。我跟他學的是這麼學來的,不是在學校,沒有同學。
我感恩!如果不是聽他老人家這堂課,我們怎麼知道佛法?不可能認識佛法,不可能知道這是個好東西,那一生當中當面錯過。從形式上看,你看從寺廟門口經過,裡面都是敲打唱念,在超度死人,我們誤會了,以為這叫佛教,不知道佛教裡頭有這麼大的學問。老師把佛經哲學介紹給我,告訴我,第一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跟他學哲學,「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今天要問,特別是你們這些出家同學,你們是不是已經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證明你們真的學佛,真的契入境界了。我常常告訴你,我感激老師,老師不在了,天天對著他的相片拜他。為什麼?我真的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是什麼?讀經、教學,跟大家在一起分享,每天快樂無比,與名聞利養不相干。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顏回之樂,《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快樂。快樂從哪裡來?從學習當中得來的,不是外面物質什麼精神刺激,不是,內心裡面的喜悅。佛法更殊勝,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怎麼會有憂慮,怎麼會有煩惱?佛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佛經看懂了,字字句句裡頭無量義,一字一句講不完。
節錄自:02-039-0297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