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方向目標正確,行就正  (第六O七集)  檔名:29-519-0607

  與十大願等。十大願在前面略說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等,等是等其餘,像法藏比丘在這一會裡面所發的四十八願,諸菩薩們他們在因地上發無量無邊的殊勝大願。「願以導行,行以滿願」,願是引導你修行,如果沒有願,你的行就不能成就,為什麼?它沒有方向,它沒有目標。好像在大海裡面行船一樣,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我們知道這很危險,不但達不到目的地,隨時有滅頂的危險。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人不能沒有願,在佛法裡講願,在中國一般世俗裡面講志,人不能沒有志,所以志跟願常常合起來,佛家叫願。一切諸佛菩薩共同的一個願就是度眾生,普度眾生,普是平等的意思,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意思。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什麼?就是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種種幫助的行動當中,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太重要了。佛菩薩曉得眾生所有一切的苦難、果報,不善的果報,他的根源都是迷失了本性,迷而不覺,這是一切苦難根源果報的總源頭。佛菩薩的教學從這裡開始,從根本抓起,才能產生殊勝的效果,所以救苦救難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樣我們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教學,每天沒有間斷過,只要遇到他,都是有緣人。遇到一個人就教一個人,遇到兩個人就教兩個人,他的教學沒有時間性,也沒有一定的處所,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遇到了他就會教人。這樣的老師,古往今來很少見,那麼樣的熱心,為什麼?他知道人跟自己的關係,他知道。這是佛家的倫理,倫理也講到圓圓滿滿。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一體,遇到了,他迷了,他造作不善,那怎麼能不教!不但要教,一定要幫助他覺悟,這叫不捨一人。所以願非常重要,願正確,方向目標正確,我們的行就正,思想言行就正了。思想言行不正,換句話說,他的志願沒有立,志願不堅固,所以在日常思想行為他才有偏差。

  行以滿願,一定要修行才能滿足你的願望。我們要斷煩惱,要學法門。煩惱沒有斷,法門怎麼個學法?法門一定要幫助你斷煩惱,為什麼?你在這個階段,斷煩惱是為主,煩惱不斷,法門不能成就。斷煩惱的方法,學法門的方法,無量無邊,「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可是在斷煩惱,只能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選擇幾種,不能太多,太多又惹一大堆煩惱,不但斷不掉,反而增長了。這種現象很普遍,古今中外都有,沒有例外的。所以讀誦大乘,這也是八萬四千法門的一個法門。我讀誦的目的在哪裡?不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這個目的,是幫助我斷煩惱。煩惱裡面最麻煩的是妄念妄想,你看,前念滅,後念就生,它絕對不會終止,當然更不會斷掉。妄念紛飛,許許多多不善的念頭,用什麼方法?無量的法門歸納起來只有幾種,持戒是個方法,修定是個方法,作觀是個方法,就是止觀,念佛是個方法,讀經也是個方法。讀經要怎樣讀?用讀經的方法把我們的妄念打掉,不讀經妄念就很多,讀經就是要把心集中在一處,制心一處。也就是說,把所有的念頭統統放下,恭恭敬敬來念這部經。像《無量壽經》,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讓妄想滲透不進去,以這個為目標。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這就是你修行修一個半小時、修兩個小時。讀經是斷煩惱的,一定要曉得這個目標。所以一部經讀下來之後,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功夫不錯了!讀一部經,兩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這很好的功夫。兩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在一般講要訓練多久?大概訓練三年到五年,才能達到這個程度。所以這一部經念下去,起個十個、二十個妄想是正常的。如果到起二、三個妄想大概是三年功夫,沒有三年功夫做不到;能夠起一個妄想,大概到五年的功夫。你心得定了,定久了就開智慧,讀誦是這樣的讀誦方法。

  讀誦決定不要想經裡頭是什麼意思,因為你一想意思,意思是妄想,妄想又滲透進去了。只是念,沒有意思,用這個來把妄想打掉。念佛、修定、持戒都是用這個方法,目標是相同,用意是一樣的。所以讀誦這個方法對於知識分子最有效,我這麼多年來就用這個辦法。我念佛不行,念佛一天念個一萬聲佛號,照樣打妄想,但是看經行,讀經,所以這是個人根性不相同。開始學的時候都可以試試看,持咒、持戒都可以試試看,哪一個方法適合自己,用起來很方便,自己也很歡喜,那就用這個方法。所以我現在每天,通常客人少的時候,我讀經的時間不會少過四個小時,用這個方法把自己的念頭打掉。絕不想經裡的意思,想是屬於求解,那是另一個法門的。我現在讀經,我的目的是修定,是要把妄念給它止住,功夫在此地。研究求解,一方面是提升自己境界,幫助自己的止觀,止觀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人生觀,提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境界。另一方面,我們在大眾當中分享學習的心得,也幫助大家對經義能夠了解。了解之後,知道自己在日常當中怎樣去生活,那就是修行,修行是生活。換句話說,我們不過六道輪迴的生活,我們在此地要過佛菩薩的生活,會得到清涼自在,世間人所講的幸福美滿,佛菩薩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換句話說,用經典指導我們怎樣生活,是這個意思。所以行才能滿願,把我們錯誤的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用一個行把它包括了。我們想錯、看錯、說錯、做錯,依照經教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哪裡?修行是一切時、一切處。真的,在起心動念之處,這是行的根。起心動念善,你的言行肯定善;起心動念不善,言行當然就不善,它的根源是在念頭。所以行以滿願。「行如足,願如目,互相依持」,這是說行跟願的關係,願是領導你的,指導你一個正確的方向目標,你才能走得到。

  

  節錄自:02-039-0100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