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把煩惱的根拔掉  (第六三四集)  檔名:29-519-0634

  一切經裡面,大乘經、小乘經都講到,一般都把它講成四魔,四種魔,「魔類有四」。《淨影疏》裡面,這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它講這個四種都是經上常說的。第一種「煩惱魔,謂貪嗔等,能害善法」,我們想想,這不在外,這是我們自己貪瞋痴,經上講這三樣東西是三毒。貪瞋這些煩惱也稱之為魔,貪瞋痴都是魔,這裡說貪瞋,它下面有個等,這個等就是講的根本六個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惡見是錯誤的見解,這是煩惱魔。煩惱要不能放下,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古今中外,多少修行人,修行人多,成就的人有幾個?為什麼不能成就?修行中途退心,為什麼退心?煩惱習氣太重必然退心。這些煩惱如果不是徹底放下,到最後它會起作用,它會把修行人全功盡棄,非常可惜。必須把煩惱的根拔掉,貪心要連根拔掉,不是換對象,有些人他不明白,對於世間財色名食睡放下不貪,可是怎麼樣?貪佛法,貪戀佛菩薩,這也不行,還是貪。佛教我們斷貪瞋痴,不是叫我們換對象,這是一定要知道。貪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這是不善的法,對於善法也不能貪,佛叫我們斷貪心,這要記住,絕對不是叫我們換對象。

  瞋恚也得要斷,瞋恚要不斷,冤親債主這個結解不開。瞋恚斷了,不但現前冤親債主很容易化解,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這個問題也能夠解決。人不能有貪心、不能有瞋恚心,菩薩修學的科目有六門,這六門叫六波羅蜜,這六門是什麼?六門是斷煩惱的,也就是遠離魔障。菩薩為什麼修布施?主要是斷慳貪的,施捨。施捨也就是放下,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都得要放下。我們是凡夫,這種煩惱習氣很重,一下放下談何容易?說得簡單,放下真不容易。可是不能不放,不放下,菩提道上就寸步難行,你沒辦法往前進,這個東西累贅。所以學菩薩修布施,讓你漸漸的學著放下。我們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有人把財看得很重,你就先布施財,把這個放下,其他就容易了;有人把名看得重,好名,最嚴重的煩惱先放,先對治它。像治病一樣,這身上病很多,哪一種病最嚴重,它會要命的先治它,把它治好了,其他的、其次的、不太嚴重的慢慢再治。所以我們自己要想,我們對於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哪一種嚴重,從嚴重的下手,得要真幹。有許多人修學非常困難,問我要怎麼辦?初學不妨把我們的愛惡做個調整、做個轉變,比較上容易。

  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世味哪有法味濃」,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世間五欲六塵的滋味,好像是給人帶來快樂,但是這個快樂是假的,我們冷靜的去觀察、去思惟,就發現這種快樂好比什麼?好比吸毒,打嗎啡,過後之後你得不償失,嘗到一點甜頭,付出代價太多,不值得,你冷靜觀察能看到不值得。中國醫學裡講得就更多,損失是什麼?傷身,傷身體;敗德,把倫理道德敗壞,一點都不假。看起來這東西真的是魔,它不是假的,不是好東西,偏偏跟它做朋友,偏偏不能夠捨離它,你的道業怎麼會成就?古人比今人好,因為古人從小就學,學習聖賢的教誨,防微杜漸,從小就知道提防,不要養成這些壞習慣。讀聖賢書,從聖賢書裡面嘗到味道叫法味,你看儒家的《論語》,《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就是法味。學習聖賢,學了之後要把所學的這些道理、教訓,都能夠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全用上了,現在人所說的活學活用,這個裡面有快樂,這就是不亦悅乎。這種快樂不是外面來的刺激,不是財色名食睡,不是這個東西,那是外面的刺激,這種快樂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

  尤其是佛法,在中國古時候講三教,這個教不是宗教,是三種聖人的教誨。儒是以孔孟為代表,道是以老莊為代表,佛是釋迦牟尼為代表,叫三教聖人。這三教都能帶給你法樂、法喜,佛家講「法喜充滿」,你能在經教裡面得到喜悅,你就能夠把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就把它斷掉,為什麼?你知道那些東西不好,裡頭有毒不乾淨。聖人教誨的典籍裡面好,這裡頭有道它沒有毒,它能幫助我們提升,幫助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成就德能、成就相好。所以佛法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就在此地。學佛沒有能學到常生歡喜心,可以說他距離道還有一段距離,他沒有嘗到味道,嘗到味道的時候法喜充滿。我是不看報紙也不看電視,跟媒體信息斷交大概有五十年,所以別人問我,我都說很好,天下太平,沒事,我都不知道。可是也有些好心同學,他們把許多重要的信息來告訴我,重要信息是什麼?災難,到處都有災難。同學們多半是從網路上看到的,下載拿來給我看看。不知道的好,不知道天天天下太平;知道了,知道怎麼樣?天下還是天天太平。為什麼?我們每天生活在佛法裡頭。要是離開佛法,我們看到這些狀況,你自然有憂慮、你會有恐懼;得到法喜之後,看到這些問題,確實就像看夢幻泡影一樣。這裡頭理事、因果,學佛的同學如果稍稍契入經藏,你心裡就明瞭,為什麼會有這些災難出現,這個災難出現之後有沒有辦法把它化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聽到、曉得了,自己加倍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些信息對我們是有利益的,沒有害處,督促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有成就。

  

  節錄自:02-039-0105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