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念頭有很大的影響力 (第二八一集) 檔名:29-519-0281
使我們想到古籍裡有一段記載,蓮池大師傳記裡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年杭州乾旱,蓮池大師住在杭州。他的道場我去看過,現在不是道場,現在變成茶館,我們看了很痛心。大殿改做茶室,賣茶的,以前供佛那個地方現在擺起長桌子,是唱歌、跳舞表演的場所。還算不錯,表演的都是古典音樂,中國的民間藝術。杭州太守求蓮池大師幫助這些農民求雨,蓮池大師當然義不容辭,他說我也不會求雨,我只會念佛。於是就帶了家裡面的一批出家、在家眾,自己拿著引磬、拿著木魚,帶著一群人到田地裡面去念佛,在這裡面繞佛。很奇怪,他念過之後,這個地方就下雨了。跟外國人這個實驗是一個道理,真誠的愛心跟大自然、跟天地鬼神通了,溝通了。人愛大自然,人敬神明,神明跟大自然也愛人民,為什麼?一個生命共同體,不是兩樁事。所以我們極其微細不值得一道的那個念頭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小,影響你自己身心健康;大,影響外面的環境。
祈禱有效,一時,短暫的,治標不治本。治本的是什麼?治本的是講經教學,為什麼?講經教學開發人的智慧,智慧現前,根不就找到了嗎?智慧現前,究竟方便就出來了。要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話來解釋這三句,根是什麼?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根是父子有親,中國文化的根。親是什麼?親愛,父子的親愛是沒有條件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父母,在什麼時候看?嬰兒,最明顯的時候三、四個月,你看父母對小孩的愛,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你看他對父母那個表情,表達他的愛非常明顯。我有一年在日本開會,有十幾個淨宗的同學他們跟著我,我們在路上,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媽媽,她的小孩四個月,帶了一個小車。我們走在路上,我就叫大家每個人你們來看,你們來看父子有親,你從這裡就看出來了。中國的教育就扎根在此地,教學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這種親愛一生當中永遠保持不變,這就是大悲、慈悲,永恆不變。大悲表現在父子就是父慈子孝,大悲心在做父親這個位置上怎麼做?就是慈愛,就是親愛。在兒女分上怎麼做法?就是孝順,方便,這就是講方便。對領導就是忠心,你就是慈愛,領導對下屬仁慈,這都是屬於方便。可是這裡頭最重要的是智慧,沒有智慧你就不知道怎麼做了,你就做不出來了。所以教育是求智慧的,智慧開了,根找到了,也知道這個根怎樣去運用。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宗他們真懂得,真有智慧,跟我們講得那麼清楚,簡單扼要,清楚明瞭,一點都不含糊。父親的慈悲是什麼?兒子的慈悲是什麼?兄弟的慈悲是什麼?朋友的慈悲是什麼?都從方便上教你了,那就是一個慈悲。在五倫裡面講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講了五個字,總綱領,總原則!細心去體究這個中心概念,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
在佛法裡面講得更徹底、更究竟,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所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們自己一個觀念、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影響到遍法界虛空界。這是《華嚴妄盡還源觀》上說的,賢首大師舉的例子是一塵,一微塵周遍法界。一微塵什麼周遍法界?一微塵的振動,這個波動周遍法界,出生無盡,一微塵的量含容空有,一微塵的波動周遍法界,一微塵的作用出生無盡,一體。所以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我跟他認識那一年,到現在十年了。他告訴我,宇宙的核心好像就是愛。我說沒錯。我告訴他,世界上所有宗教教義的核心也就是愛。你看佛教講慈悲,基督教、天主教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伊斯蘭教說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仁慈博愛,我說這四個字是全世界所有神聖教學的核心,它就是自性、就是性德、就是根、就是菩提、就是方便。
在中國古聖先賢,根找到了,智慧也有了,在方便上舉了幾個例子,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如果我們把這十二個字全落實了,這個人就是聖人,這個人就是佛,這個人就是神,這一點不假,東西方稱呼不一樣,實質是相同的。他把慈悲做到了,做得那麼圓滿,佛法講什麼?慈悲為本。佛家講方便是講什麼?十大綱領,這個十大綱領就是《十善業道》,十善裡面每一條都具足十條,這就一百條,一百條裡頭每一條又具足十條,重重無盡。所以它在小乘,小乘三千威儀是十善業道展開的,三千條;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還是十善展開的,三千威儀是方便究竟,八萬四千細行是菩薩的方便究竟。我們如果用中國的這十二個字,十二條德目,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加禮義廉恥,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展開是不是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是的,一點都不錯,就看你有沒有智慧去用它。有智慧去用它,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不是慈悲在展現,這三句就是我們扎根的教育。
節錄自:02-039-0042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