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這世間太苦了 (第一六一集) 檔名:29-519-0161
末後這一段舉本經裡面經文做證明,「又本經德遵普賢品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性,開示教化眾生,顯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品云,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佛說這個經,群萌是一切眾生,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離苦得樂。離苦得樂講到究竟處,你不離開六道輪迴,你就沒有辦法真正離苦。我幫助你生天,天福享完之後你還要墮落,這個不究竟;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沒有得到真樂。所以佛幫助眾生,真正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你脫離十法界,往生到一真法界,這個問題才真的解決。實報莊嚴土也叫做一真法界,那個地方的居民,不但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那是什麼世界?佛的世界。到那個世界真的都成佛,不起心、不動念,他們能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感應道交,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會感應道交?我們初學佛的有這個疑惑,這個疑惑搞了幾十年,我們去向老和尚、大德們請教,他也講不清楚。幾十年的學習,慢慢、慢慢的體會到,這是自性的性德不可思議。性德是常寂光,它裡頭什麼都沒有,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句話講清楚了,但是我們原先不懂,聽不懂這話的意思,自性裡頭樣樣具足,沒有一樣欠缺,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在裡頭,但是它不顯。就好像我們的電視屏幕一樣,我們沒有開開,只看到一個螢幕,裡面什麼東西也沒有。這個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一按頻道,不就出來了嗎?它是在這個境界裡頭,所以它什麼都沒有。
他應的時候會不會現?應的時候會現。怎麼現?感應。這個頻道誰去按?那個感的人去按。他應是自然的,他沒有起心動念,感的人求佛菩薩來保佑他,所以這一念心是感,他應的時候沒有心。正如同我們現在的比喻,實在講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喻得恰到好處,那做不到的。就像做的水實驗一樣,水是礦物,我們對它起個念頭,「我喜歡你、我愛你」,它接受,它反應給我們的是很美麗的結晶,讓我們看。我們給它傳另外一個念頭,「我討厭你、我恨你」,它又傳個信息來,很醜陋的東西給你看。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水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它怎麼會?佛在古時候有用鐘鼓做比喻,他說你去敲鐘,你有意思去敲它,它就會響,你敲得重,它聲音大,敲得輕,它聲音小,它有沒有起心動念?它有沒有分別執著?自性的感應就像鐘鼓一樣的,它確實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真的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這個道理,因為自性裡頭有見聞覺知,它是不生不滅的。受想行識有生滅,迷了,從自性變成阿賴耶,就有受想行識。將來轉識成智,受想行識就沒有了;色受想行識都沒有了,就是回歸自性。這個的確是很不好懂,但是它是事實真相,現的相全是幻相,千萬不要當真,當真你就錯了,當真是什麼?當真就造業,業有染業、有淨業、有善業、有惡業,果報就不一樣。所以佛對一切眾生,真的是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真實是什麼?是叫你明心見性,叫你回歸自性。
「積功累德品」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它這裡舉得好,它講了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利,住真實慧」,講了三個真實。唯有住真實慧才能夠勇猛精進,真實智慧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教給你的方法,是「一向專念」,教給我們修學就是回歸自性的方法,大徹大悟的方法,脫離六道十法界的方法,往生實報莊嚴土的方法,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真幹的人,像蓮池大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我現在明白了,懂得世尊真的意思,真實義,我不再找那些麻煩,這是住真實慧。多久能成功?頂多三年,真的一點都不假,三年你就能夠得到念佛三昧,你就能往生。證明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你去看看,這裡面差不多有一半的人都是三年就往生。所以過去有一位法師問我,這位法師也不在了,德融法師,好像過世不少年,年齡跟我差不多,曾經問我這個問題。他說:是不是《往生傳》裡講的這些人,剛剛好就三年壽命,三年的時候他壽命到他就走了?我聽到這個問題我不以為然,哪有那麼巧?二、三個人也許可能,它那麼多,幾百個人,這不可能的事情。他怎麼會三年往生?肯定是他三年得到功夫成片,他壽命不要了。功夫成片好的,我們也把功夫分為三輩九品,那個上品的往生就自在,他想走就走,我有壽命不要了,我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到那邊去修行去,他真的就走了。
前幾年深圳黃忠昌居士,三十幾歲很年輕,他做試驗,閉關念三年佛,看看能不能往生?他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圓滿他就走了,真的一點都不假,不要了,這世間太苦了。那度眾生呢?他這一表演就是度眾生,他不是用言教,用身教,做出樣子來給你看,三轉法輪裡這叫示轉,示現出來這個樣子讓你看看,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太多了,這種例子太多了,這是住真實慧,一門深入。這個功夫得到,三昧是定,定肯定生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心不清淨生煩惱,心清淨生智慧。淨宗得到這樣的功夫,一個是往生極樂世界,一個是留在這個世界度眾生。留在這個世界也就是說他有任務,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去。自己往生隨時都可以去,來去自由,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他一點罣礙都沒有。他住在這個世間才真正叫代眾生苦,他要不住這個世界他就不能幫助別人。他住在這個世界,真的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四種德,「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他幹的是這個。他代眾生苦,是不是真代眾生苦?沒有,他示現的這個樣子。為什麼?他心清淨,他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苦!所以他心裡很自在,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那都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樹下一宿,他多快樂!但是我們看到很苦,為什麼?我們受不了。他能受得了,人家金剛不壞身,所以他那個裡頭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
節錄自:02-039-0021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