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 (第六五五集) 檔名:29-519-0655
方東美老教授告訴我,我跟他學哲學,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才把我過去對於宗教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了。接觸到佛法,老師又告訴我:今天佛經哲學不在寺廟。我說:在哪裡?在經典。你要學佛,要從經典當中學。在過去,寺廟確實代表佛法,寺廟裡面這些出家人個個都是有德行、有學問,真的是了不起的人。但是現在他們不學了,不再學習經典,我們學佛要從經典當中學。這個指示非常重要,如果他不把這些話說在先,我到寺廟一看,一看不對,對老師就懷疑了,所以這個指示非常的明確。所以今天我們要種福田,真正知道福田在哪裡,我們看到世間有很多貧病這些眾生,他們迷而不覺,我們要去幫助他,那是種福田,救苦救難。物質上送些供養是積一點福德,但是最重要的不要忘記,要幫助他覺悟。我們給一點物質給他,他很歡喜、很感謝,很感謝他就會很用心坐下來聽你講幾句話。你要告訴他,至少要告訴他,我們為什麼這麼苦,苦是造作不善業所感得的,我們如何能夠脫離貧苦,那我們就要真正修積福德。
譬如我們沒有錢,窮苦的人,我那個時候也是這種示現,我年輕的時候是很貧窮,自己生活非常艱難。章嘉大師看到我這個樣子,過去生中沒修福,這一生你就該受苦,教我修財布施。我跟老師講,我生活都很困難,我哪裡有錢布施?他問我,一毛錢有沒有?一毛錢可以,還行。一塊錢可不可以?一塊錢還勉強,還行。你要有布施的心,就從一毛、一塊開始布施,你要真幹。我很聽話,因為老師的年齡是我祖父輩,對於我們這小輩非常愛護,我們很感恩,聽話,就從一毛、二毛開始布施。一毛、二毛怎麼施法?那個時候逛廟,以前不上寺廟,上寺廟幹什麼?找經書看。因為經書市面上買不到,只有寺廟裡頭有,到寺廟去找經書看。寺廟裡有些印經,拿著一個單子大家湊錢,不拘多少,一毛、二毛也可以,那我們就出一點;還有放生,這寺廟裡常常做的;有救濟,大家捐一點錢,我們隨喜一毛、二毛、一塊,就那麼一點點。常常做,常常遇到,真有心去幹,做到三、四年真有效,收入多了,多了就多做。
這佛法講的,愈施愈多,愈多愈要施,不能夠積,積財喪道。所以財叫通貨,像流水一樣,它流通,那邊出去了,這邊就進來了;那邊不通了,這邊也不進來了,所以古人稱它作通貨。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有多少就施多少,愈施愈多。真的孔夫子所說,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孔夫子到這個境界。我在七十歲也差不多,七十歲的時候幾乎心想事成,想做什麼事情都成功,需要多少錢不曉得從哪裡來的它就來,就把事情辦成,也不會多也不會少,心想事成,你說這多自在!佛教的真理,不但是有道理,是真理,你只要去做,決定有效果,真的是有求必應,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當你有求而沒有感應,不是不應,你自己有業障,你能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這是老師教的。怎樣把業障消除?老師教懺悔,懺悔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悔過,不是的,他說那是形式,要真的悔過。形式不重要,實質重要,實質是什麼?實質是不貳過,就是後不再造。知道自己錯了,以後再不會有同樣的錯誤,這叫真懺悔,這個管用,能幫助你有求必應。如果形式上的懺悔,痛哭流涕去懺悔,明天還照幹,那是假的,那個沒用處,那個不會有感應的。所以我們曉得,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正懺悔是後不再造。過失只有一次,不能有重複,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才能夠恢復到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我們的真心,果德那是智慧、無量壽、莊嚴,都在這個經的經題上。
節錄自:02-039-0108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