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為什麼做不到沒有牽掛 (第一四四八集) 檔名:29-519-1448
修學能有悟處,這就是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隨機應緣,故曰善巧」。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文句》裡面講得非常好,如果自己不能自覺,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你就不可能隨機應緣,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如何能夠自覺?心地一定要清淨。自覺是生智慧,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生智慧,他不生煩惱。如果在順境、善緣,你生貪愛、貪戀,這就錯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惡緣,你有瞋恚,這也是不清淨。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境界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最能夠磨鍊清淨心。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順境多,逆境少,有沒有?有,有逆境,也有惡緣,善緣惡緣都有。我們細心去觀察,善財童子如何應對,如何在這些不同境界當中成就自己。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是磨鍊自己的,你在這個經教裡學習的,你不通過磨鍊那不叫修行。
清涼判《華嚴》信解行證,你能信,你能夠解,你不能行,修行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練隨緣不著相,不著相就是妙用,就隨緣妙用。不著相,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一著相,煩惱現前,怨恨現前,不平現前,這個東西現前。這些東西現前,使你往下墮落,你的信跟解到此地完全瓦解,完全墮落到六道裡頭去,所以還是個輪迴心。修行沒別的,如何把輪迴心轉變為菩提心。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地方轉不過來,這修行功夫不但是不得力,完全垮掉了。前面跟我們講的,菩薩以金剛智慧,金剛什麼意思?絕不會改變,絕不會動搖,絕不會為外境所轉,這是真功夫。凡是禁不起環境考驗,風吹草動自己心就穩不住,這個難,這一生不能成就,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人天福報,念佛不能往生。往生,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個最高永遠不變的一句話,那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三個標準,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後頭那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標準都在經題上。我們平等跟覺達不到,一定要做到清淨,如何清淨?放下,放下便是。放下裡面最重要的是情執,情執是最難放下的,情執能放下,還有什麼放不下!
現在我們居住這個環境,對真正修行人是有好處的,讓你覺悟這個世間可以離開,應該離開。但是佛法不是消極,佛法是積極,古人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個意思就是,我有一天這個生命,我這一天要盡職、要負責。盡什麼職?負什麼責?護持正法久住,幫助有緣眾生,就做這兩樁事情。用什麼手段?自己讀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什麼境界他都經歷過,比我們現在更苦,我們現在這個環境跟他相比,我們是天堂的生活。佛在世要想到,他每天居無定所,樹下一宿,世尊自己規定,樹下只能住一晚上,不能住兩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別的樹下。為什麼?怕你對這個樹下起貪戀,這個樹大,樹蔭大,坐在底下很舒服,明天還到這裡來,貪心起來了。所以佛這個戒律是這麼定法的,讓你每天換新地方,不要在舊地方,讓你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沒有絲毫牽掛。我們今天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功夫不夠,體力不夠。人家天天在樹底下,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他不怕,所謂是金剛不壞身,身體好。我們在野外如果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到加護病房,這找麻煩。但是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這種精神,我們永遠記住,常常念著,感佛陀的恩,講經教學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他是徹悟,字字句句都是從自性流出,所以他也不需要準備,他也沒有講義,連個大綱也沒有。四十九年,不容易!
節錄自:02-039-0486 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