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習性不善,所以要教 (第九六四集) 檔名:29-519-0964
佛陀教我們修行,什麼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譬如剛才講的,一般人統統都有這三種不同的煩惱,每一種無量無邊,數不清這些煩惱習氣,你能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恢復清淨心。你看我們的經題,那就是修行的標準,第一個是得清淨心,再提升得平等心,再提升得大覺心,就是正覺。正覺就稱為佛陀,無分別是菩薩,無執著就是阿羅漢,人人可以證得。《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本來就跟佛陀一樣的,有這麼大的能量,「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說破了。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就跟佛一樣,沒兩樣,他成佛,我們也成佛了。從理上講,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一念覺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變成凡夫,這個道理大乘教講得很清楚,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承認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也有,各個人都有,沒有一個人不是,所以學佛要肯定這個理念。學佛的目標,恢復我們的智慧德相。我們中國老祖宗教學跟佛沒有兩樣,老祖宗教導我們,教學的理念就是要肯定人性本善。《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肯定這一句,人性本來都是善的,就跟佛講的,它那個善的意思就是佛家講的佛,你本來是佛,這是完善到極處,你統統都是,所以肯定這個。
可是在事上你去觀察,「性相近,習相遠」,性是相同的,就是本善是相同的,可是習性不善,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習性不善。性相近,習相遠。如果不教,「茍不教」,這個習性跟本性距離就愈來愈大,到最後本性不見了,習性當了家,這就叫凡夫。教育理念從這個地方興起的,為什麼要教?因為這個原因,他有習性,習性不善,所以要教。怎麼個教法?「教之道,貴以專」。佛教傳到中國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很大,就像英國湯恩比博士所說的,他有很多話,讓我們感覺他對中國文化有很深刻的了解。他說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異族文化就是指佛教文化,從印度傳過來,能包容。佛教豐富中國本土文化,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是個綱,沒有細講。佛教傳到中國來,把這幾個綱領詳細講清楚、講明白了,這就是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你看我們《三字經》上,這是中國本土東西,「教之道,貴以專」。佛法怎麼個教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佛經上講的,這就是貴以專的道理。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過去歷朝歷代聖賢輩出,在佛法裡面修行證果,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兩千年來,我們估計至少有這樣成就的人超過一萬人以上,這種成就實在講超過印度。
節錄自:02-039-0200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