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五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51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九二頁:

  鈔【亦無乳養者,明自然增長,非如北洲,猶待指端出乳而為養也。】

  這是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邊是蓮花化生,果報非常殊勝。在我們這個世界,佛給我們說四大部洲,北洲的福報最大,此地就是舉這個例子來說明。西方世界的福報絕對不是北俱盧洲人所能相比的。

  疏【其往生者,繇上一心不亂,作三九因;更細分之,亦應無量。】

  鈔【三九者,大本三輩,觀經九品也。】

  三九是《無量壽經》講的『三輩』、《觀經》講的『九品』。三輩、九品都是大略的區分,實際往生到西方世界每一個人的程度都不是相同的,這個差別非常之大。

  鈔【以一心分事理,事理亦復各分勝劣,後得往生,如其本因而為品位也。】

  這是略說品位的來由。實際上品位這樁事情確實是有,但是在西方世界人那個心裡面,跟諸位說,確實沒有!為什麼?人家心地清淨,從來沒有想到我是上品、中品,沒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已經夾雜,他的心就不清淨。所以在西方世界人確實沒有這個觀念,下下品往生的也沒這個念頭,上上品往生的也沒這個念頭,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其實有,但是他不起這個念頭,程度上真的是有,就好像學生上課一樣,我們辦一個佛學講座,這個講座裡有小學程度的、有中學程度的、有大學程度的、有研究所程度的,但是在這講座裡面,大家都把他的學校年級忘掉,共同在這裡學佛。西方世界就像這個樣子,這是一定要知道的。因為程度不同,所以到西方世界修行成佛早晚有異。有的人到那裡沒多久他就成佛,有些人要過很長的時間才會成佛,從這個地方就說明他真的有程度不同,從他成佛早晚就顯示出三輩九品來了;如果不從這上來看,西方世界確實是平等的。

  『一心分事理』也是大分。要是細分,譬如理一心不亂,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是理一心,這是理一心之淺者;等覺菩薩還是理一心,那是理一心最高的;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可見得理一心不亂裡面就分四十一個階級,這就是勝劣不同。事一心當然也不例外,事一心從破見惑開始,一直到斷思惑,用小乘果位來比,四果四向也有八個層次不同。我們念佛究竟能念到什麼程度?說老實話,初果我們達不到,初果向,行!方向很正確,向著初果,但是還沒到,我們的功夫只不過是如此而已。初果向就是我們一般常講的功夫成片,沒證得初果,功夫成片,這是事一心之淺者;事一心深的,那就是四果羅漢,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事一心裡面勝劣不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依修行的成績而有品位的差別。三輩九品是佛為我們說的,那個地方是真有,但是那個地方不說,因為大家沒有這個概念;在我們這個地方,因為人都是分別心重、執著心重,所以三輩九品這個概念非常強烈。

  鈔【三輩者,如大本。】

  大本就是《無量壽經》。

  鈔【謂上輩者,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一段是講『上輩』往生的因。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得特別清楚,因為九品,上三品就是大本講的上輩,中三品就是大本的中輩,下三品就是大本的下輩,我們要記住善導大師的開示。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上三品往生的是大心凡夫,這個說的我們都有分!我們是凡夫,看看我們的心量大不大?如果我們心量很大,我們往生就是上三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是持戒的,中品下生還不是持戒的,修世間的善法,臨命終時聽到這個法門,他並不是學佛的,但是是世間的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的開導發願往生,他可以得到中品下生。下三品是造作罪業的凡夫。也就是講,上三品是大心凡夫,中三品是持戒修善的凡夫,下三品是無惡不作的凡夫。九品,確實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真是度一切眾生,這個是很不可思議。極樂的殊勝,第一殊勝,特別殊勝的,實在講就是下三品。因為下三品這個人,其他法門都不能度,決定墮惡道,墮惡道的眾生還能往生,其他的人往生還成什麼問題?縱然造五逆十惡,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墮阿鼻地獄這樣的人,能夠真正懺悔,真正回頭,念佛也能往生,這是淨土超勝,一切法門都不能為比的,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要記住善導大師的話,然後讀這個文就沒有問題了。

  大本裡面講,上輩往生的人,『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就是指的大心,心量廣大,我們佛門一般講的大乘根性的眾生。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實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心。什麼叫覺悟?真正明瞭人生苦、六道苦,這是真正覺悟了。聽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相信,真願意去,這就叫徹底覺悟了。無論男女老少,也不論你學術教育程度高下,統統不問,只要你知道三界六道苦,西方極樂好,我真的想去,這就行了。所以發菩提心裡頭包括深信切願,底下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那就行了!『修諸功德』,就是講的信願持名。過去我們不曉得,從來沒有這樣做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罪業,就像地藏菩薩在《本願經》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都在造罪業。我們現在把造罪業轉過來,念阿彌陀佛,起心動念統統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把我們的心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語行持全部都轉過來,念念相續,像普賢菩薩講的無有疲厭,那就是修諸功德,真幹!『願生彼國』,有一個非常強烈的願望,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現在這個社會,整個地球,你們想想看哪個地方安全?哪個地方能安穩?沒有了。這個世界上沒有安穩的地方,這是整個世界眾生的共業所感。這幾年來,諸位如果冷靜的去觀察,眾生造罪業,現在可以說毫無忌憚,對因果報應完全不能接受,為所欲為,這怎麼得了!這個社會一百八十度的反常,這個太可怕了。過去雖然有反常,幅度很小,偶爾見到一、兩樁事情,現在普遍,這個現象實在講就是大災難之前的預兆。我們頭腦冷靜一點,觀察細心一點,就看到這個預兆,這不是一個好事情。怎樣能倖免?那就一定要老實念佛、修諸功德,我們在大劫難當中才能保全。中國古人有句老話說,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要是應劫而生,這個劫數就難逃,你來是要遭這個劫難的。如果是應運而生,你這個劫難一定可以免除,為什麼?劫難過去之後,這個世界要恢復正常的秩序,你還要盡一分心力,你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這個劫難當中你一定會倖免。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事情?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言行可以為社會做一個好的榜樣,這就是應運而來的;如果隨波逐流,那你是應劫而來的,這個劫難來臨的時候,你逃不過去。

  我們要想免這個劫難,要想在這個劫難當中還能幫助苦難的眾生,還能重新恢復良好的秩序,你把這三句做到就行了,就是「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功,持戒是功,持戒就是守法,別人不守法,我守法,別人不持戒,我持戒。你不能看別人不做,我也不做,那你是應劫而來的,這個劫難你決定逃不過去,要真做!守法、守禮、持戒這是功,你所得的是定。修定,我們念佛人修一心不亂。修定是功,開智慧是德。戒定慧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前面修的是功夫,持戒是功,禪定是德;禪定是功,智慧是德。你修功一定會有收穫的,這叫修諸功德。所以功很多,德也很多。修善得善果,修善是功,善果是德,造惡必定得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特別是在這個災難頻繁的時代,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要抓住機會;機會失掉,我們想修,心有餘而力沒有了,修不到了。要抓住機會,要有高度的智慧。佛法裡面常講要種福田,你是不是真的種在福田上?你要認識哪些是真正的福田,哪些是假的福田,你自己用智慧去辨別。我們的道場信眾很少,凡是來聽經的這些同修們,你們的財力都很有限。這個時代奇怪!真正是作大官的、發大財的,他們不要聽經。他們那個學佛是佛面前燒一炷香,他就得大富大貴了,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要積功累德才得一點小果報,不相同的。這裡頭到底是真是假是邪是正?我們要有能力辨別。所以修諸功德,要是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福報,想修還修不到,所修的全都做錯,所種的福到後來統統都落空,那叫真正可惜!「願生彼國」,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為什麼?這才真正把問題解決了。假如不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報,在六道裡面享福,這是不究竟、不圓滿,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講的修因,有因當然就有果,果報是:

  鈔【命欲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

  這一句是講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佛一定來,因為佛曾經發過這個願,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虛空那麼大,說在西方,西方也太大了,到底哪個星星是極樂世界,我們也搞不清楚,這個你放心,凡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帶我們去。

  鈔【便於七寶池內,蓮華化生。】

  這句是講生處,到達西方世界是蓮華化生。經上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我們現前真正發一念心求生淨土,阿彌陀佛講堂前面七寶池裡面就長出一朵蓮花,這個蓮花還很奇怪,有我們的名字在上面,絕對不會錯誤的。我們這個地方念佛念得很勤,念得功夫很得力,這個蓮花就愈長愈大,光色就愈來愈美。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花來接引我們,決定不會錯的。這是真實的事,千萬不要把它當作童話故事去聽,那你就誤了大事。

  鈔【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經上說得很詳細。『不退轉』是三種不退同時都得到,這是不可思議。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這裡頭特別要注意的,圓證,圓是圓滿的證得,不是證得一點點、證得一部分,他是圓滿統統證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圓證三不退,在一般講應該是八地菩薩才是真正圓證三不退。我們下下品往生,這是帶業往生,那個一心不亂只等於一個初果向,初果還沒得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受用就能跟八地菩薩一樣,這個不可思議,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靠自己是決定做不到的,這是靠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四十八願,使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八地菩薩,八地菩薩的智慧神通能力我們統統都有。當然在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不斷的修行,修到相當一個期間,我們的本能透出來,不必阿彌陀佛加持了。在我們本能沒有透出來之前,靠佛力加持,所以馬上就有受用。這種情形,譬如豪華住宅,你只要付一點點錢就買來了,你就居住享受了,然後每個月分期付款,付到三十年付清了,那就變成你自己的。在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是這樣的,這個豪華住宅我們一去馬上就得到,慢慢再分期付款。這個得到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等我們在那裡修行一個階段,自己證得理一心不亂,那就真的就變成自己的,那就屬於自力。自己力量達不到,佛力加持我們,所以一到那邊就是八地菩薩的享受,八地的境界,這個不可思議。住不退轉,圓證三不退,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鈔【所居七寶宮宇。】

  宮宇就是宮殿,是七寶所成的。

  鈔【在虛空中,去佛為近。】

  距離阿彌陀佛像鄰居一樣,很近。宮殿在空中,這是果報非常殊勝。有些宮殿在地面,實在講那個地方隨心所欲,喜歡在空中,宮殿就在空中,喜歡在地面,宮殿就在地面,樣樣都是稱心如意。那麼多人,怎能個個都接近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作鄰居?西方世界三聖應化身無量無邊,所以每一個人每天都跟阿彌陀佛見面,都不離開西方三聖。佛能夠分無量身,佛的分身跟真身完全一樣,你時時刻刻不離開佛。

  鈔【是名上輩生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者也。】

  配前面所說的,這就是事理一心他同時都修得。這是大經上所講的,跟《觀經》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顯。

  鈔【中輩者,不能大修功德。】

  或者他有障緣,環境不許可,不能全心全力修大功德。

  鈔【而亦發菩提心,專念迴向。】

  這個地方要記住,不能大修他也小修,千萬不要說「不能大修,那小修也不修了」,那就錯了,還是盡心盡力在修。不過他業障很重,不能稱心如意的修學,這就是次一等。但是他一樣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迴向求生西方,這個跟上輩人幾乎沒有差別,都是信願持名。

  鈔【命終生彼。】

  命終,佛也來接引。

  鈔【功德智慧,次於上輩。】

  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一樣有,也都是得佛力加持,比上輩的稍稍次一點。但是就佛力加持來說,不次於上輩的。像我們在銀行貸款買房子,上輩人他那個功德比較殊勝一點,他的房子十年貸款就還清,中輩的,收入比較差一點,必須二十年才能還清,下輩的需要三十年才能還清;享受方面沒有差別,付款上有差別,彷彿這個意思。所以要曉得,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裡面有差別,三輩九品是這麼一個差別法。

  鈔【配前,則得事有餘,得理不足者也。】

  事一心他很圓滿,但是理一心他還不夠,這是就修行功夫上來說。我們常說,品位高下在於念佛功夫的深淺。

  鈔【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

  下輩就是九品裡面講的下三品,是造惡業的眾生,因為造惡業多,功德當然就沒有了,所以說『不能作諸功德』。下品往生的人,多半都是在臨命終時,或者在臨終前沒有多久,才遇到善知識聞到佛法。這也不是偶然,也不是僥倖,為什麼?許許多多人我們勸他,他都不接受,臨終勸他,他還是搖頭,還不接受。這就是經上所說的,他無量劫中修積善根福德,在臨終這個時候才成熟,遇到因緣他能信、能願、能行,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他同時具足,當然往生。所以他不是僥倖,不是偶然的。為什麼他一生造作惡業?就是生到這個世間沒有遇到善緣,他是屬於不定性的眾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受環境的影響。他生在好的環境,他就學好;生在不好的環境,他就會學壞。一生造作罪業,幸虧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臨終遇善知識,這樣念佛往生的,這是下三品。

  鈔【而亦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

  他往生的條件是跟前面完全相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信願行三資糧,這三個條件。他在臨終那個時候,雖然時間很短,這三個條件他都具足,這樣往生的。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告訴我們,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能信、能願,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臨終念十聲佛號都可以往生。

  鈔【生彼宮宇,惟在於地。】

  下下品往生的,他們居住的宮殿跟上品、中品完全相同,但是上品往生的宮殿能飛得起來,下三品往生居住的宮殿雖然一樣的華麗,飛不起來,在地面上,就這麼一點差別。

  鈔【又次中輩,是名下輩生者。】

  他的智慧德能次於中輩是實質上的次於,但是在事實享受上是平等的,那是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所以平等。

  鈔【配前,則僅得乎事,未得乎理者也。】

  這個理當然談不上,他時間短,時間匆促,專在事上用功夫。這是簡單介紹大經上所講的三輩。

  鈔【九品者,觀經所云上之三品,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配前,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深淺,故成三品,例上輩也。】

  這個講上三品往生的,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四土每一土裡都有三輩九品,程度高下參差不齊,我們要明瞭,要認真努力去念佛。如果我們存一個心,一定要爭取上上品往生,這樣行嗎?那你就得仔細想想,這是什麼心?好勝心,好勝是煩惱,貢高我慢。這個心不但不能爭取高品位,恐怕還障礙往生。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所謂事理一心,無論是淺深都是清淨心,清淨的純度不相同。有一念我要爭取上上品,這個念頭就完了,恐怕都不能往生了;縱然往生,可能生到邊地,為什麼?知見不正。在世間可以跟人相爭,西方極樂世界念頭都不可以有。所以一心一意老實念佛,這樣子你的心愈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愈高,這是一定的道理。品位不高也不在乎,為什麼?到那裡去,享受一樣!我自己智慧德能沒有現前,享受阿彌陀佛的,那有什麼兩樣?有什麼好爭的?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會心得清淨。否則的話,要是發生誤會,就變成很大的阻礙。『有經一小劫,得無生忍者,有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者』,得無生法忍跟得百法明門,境界是相同的,這是什麼樣的地位?是初地菩薩,歡喜地。《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是講別教,不是圓教。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換句話說,就是經上跟我們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階層。這個階級的菩薩,要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佛跟我們講,他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到第二個阿僧祇劫才能到歡喜地。三大阿僧祇是配別教而說的,不是圓教。第一個阿僧祇劫證得三賢的果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滿是什麼地位?是法雲地的菩薩,就是我們常講十地菩薩。十地再上去是等覺,等覺是後補佛,還要再往上提升一層。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小劫、三小劫就到這個地步,在此地修要一個阿僧祇劫。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下生的,也不過是三小劫!這個時間,你看縮短多少!這是《觀經》上講的上三品。

  鈔【中之三品,有生彼國,即得阿羅漢者;有生彼半劫,得阿羅漢者;有生彼一劫,得阿羅漢者。】

  劫,如果沒有說小劫,通常都是以大劫來算的。中三品的人多半是持戒修善之人,持戒的人很固執,所以跟那個上品不能比,上品是大心凡夫。以我們現在來講,大心凡夫就是開放的,自由的。小乘的凡夫是保守的,很固執的,因此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情結打不開,就是習氣很重,他到那邊去生方便有餘土,很執著。中品上生的,生彼國即得阿羅漢;中品中生的,到那裡半劫就證阿羅漢;中品下生的,到那裡一劫就證阿羅漢。證阿羅漢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但是無明沒破,沒有見性。

  鈔【配前,則事盈理歉,亦以深淺,故成三品,例中輩也。】

  中品上生是得事一心不亂之深者,到那個地方就證阿羅漢果,時間確實是節省了很多。

  鈔【下之三品,有往生彼國,經十小劫,得入初地者。】

  這個地方也許我們看了會產生疑問,下品上生經十小劫就入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花開見佛,中品下生要一大劫,十小劫比一大劫時間短,為什麼下品往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反而比中品來得快?演義註解,「問:何中三品生,皆是小聖,下三品生,乃云得入初地?發無上道心,發菩提心者,豈中品乃皆劣器,下品反皆大根耶?」這就是疑問之所在,為什麼下品往生的成就超過中品?註解答覆很好,諸位自己去看。講「乘戒」,乘是講見解,戒是講修持。小乘人重修持,持戒很嚴,對於理論的探討並不著急,往往對這個疏忽了,所以他有很深的成見。大乘經典他根本都不看,他說「大乘非佛說」。小乘人不承認他方世界有佛存在,承認宇宙之間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並無第二尊佛。這就是乘緩,他對於教乘的探討、真理的探討,他不太注重,注重在戒定上。小乘的戒定慧跟大乘戒定慧不一樣,他的心量窄小,成見很深,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就沒有下三輩來得快。下三輩雖然造罪業,心量比他大,不像他那麼執著,所以到那個地方,進步反而超過小乘。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但不懷疑了,也懂得自己應該如何修學。

  鈔【細分者,如前階品中,分之又分,則百千萬億無盡輩品,皆以事理所得深淺,而為次第也。】

  真正細分,每個人程度都不相同,哪有那麼整齊的!大分,像我們現在讀書,我們分小學、中學、大學,好像這三類;再細分,每個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這就是細分;再微細分,每個班裡考試從第一名到第末一名,都不一樣!西方世界情形也是如此。最細的分別,每個人都不相同。所以佛給我們講經說法,總是用歸納,用大分,便於解說。

  疏【如觀經以上品上生為得無生忍,天台判屬初地;而華嚴明無生忍,自有淺深,則上上品中,信有多品,況復餘品。】

  經典當中,我們找出強有力的證明,證明西方極樂世界品位要是細分,那很多很多,確實也說之不盡,舉大經來說。天台是依《法華經》來判的,《華嚴經》是賢首大師所判的,他們兩個所判的就很顯然有淺深次第不一樣。

  鈔【淺深者,八地淨忍分中疏云: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

  『法』就是經典上所說的標準,『行』是修行的成就上所說的標準。

  鈔【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名為忍。】

  『無生』,生是生滅,無生就是講的不生不滅。《法華經》上佛跟我們說,「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常住就沒有生滅。我們今天所觀察的,萬法無常,而佛在《法華經》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萬法皆常,不生不滅。我們跟佛的看法完全不同!到底我們看法正確?還是佛的看法正確?佛告訴我們,他看的是真相,我們看的是幻相。也就是說,我們看的是妄相、假相,假相裡面有生有滅。佛所看的是實相,真實相,真實相裡頭不生不滅,為什麼?「法住法位」。我們從一個比喻上來說,凡是比喻都沒有辦法比得那麼真切,只能比個彷彿,但是從這彷彿裡面,你細心去體會,你就能得到這個意思。譬如我們蓋房子用磚,我們把磚看作「法」,法住法位,它是一塊磚,擺在地上是一塊磚,把它砌在牆上,它還是一塊磚,它並沒有變成什麼。房子將來倒了、拆掉,它還是一塊磚。這塊磚裡頭它有沒有生滅?沒有!始終是一塊磚,不管你擺在哪裡,它還是一塊磚!你們細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一切法它有它自己的本位,這個本位從來沒有改變。所以房子,我們看房子有生有滅,房子倒了、滅掉了,那塊磚沒有生滅,所有建築房子材料也都沒有生滅,「法住法位」。

  同樣一個道理,科學家發現了、明白了,所以講的是「物質不滅」,就是跟我們這《法華經》上講的這個意思非常接近。尤其是《金剛經》上跟我們講這個世界,宇宙一切萬物,真相是什麼?叫一合相,合是組合,一,《法華經》上講的法就是指的那個一,這個一始終沒有改變。「一」是什麼?我們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基本的物質。現在曉得是由這個基本物質組成電子,電子再組成原子,原子再組成分子,就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排列的樣子、形式不一樣,而由分子組成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些東西。所有一切組合在那裡變化,像這房子一樣,我們砌起來是房子,拆掉就沒有了,但是裡面這些物質根本沒有改變。所以一切法是一合相,是一種物質組合不同現出來這個現象。你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事實真相,所以說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是緣聚,什麼緣?就是這些分子、電子組合,聚集組合了。好像這個房子,我們蓋成了,現房子相,房子不喜歡,把它拆掉,沒有了。我們看起來這個相上有生有滅,實質上沒有生滅,你體會這個意思。

  物質沒有生滅,精神更沒有生滅。你把這個事實看清楚了,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我同意,佛講的沒錯,我肯定、我能接受,這叫「忍」,忍就是承認,佛所講的,我承認了。你要能承認,那恭喜你,你得到無生法忍了。一切眾生都認為萬法無常,萬法無常是佛隨順眾生說的;一切萬法不生不滅,那是佛自己見到的,這個不是隨順眾生的。所以佛說法叫依二諦而說,依「俗諦」就是隨順眾生,說起來你們好懂,你們會點頭;依「真諦」,真諦是佛自己親證的,不太容易叫你點頭,說出來你不相信,但是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到無生法忍,像《仁王經》上所說的七地、八地、九地這樣高的位次,他們見到這個事實了,佛講,他不會反對,完全承認。如果我們把標準訂低一點,那也在初住菩薩,他也見到了。他見到,當然沒有地上菩薩看得那麼清楚、明白,他也見到。所以聽佛說,他也不會反對,也可以接受。

  諸法『無起作之理』,但是要曉得,有起作之事,沒有起作之理,『皆曰無生』,萬法不生不滅。『慧心安此』,「此」就是這個說法、這個道理、這個事實,你有智慧,佛說的時候,你能夠安於這個理論的基礎上,你能夠肯定,能夠同意,這就叫『忍』。這是在法上說的。法上,我們也得了無生法忍。我們得到這無生法忍,用天台六即來說,我們這叫名字即;真用功在這上面去觀察,觀行即,還沒到相似即。所以我們今天充其量,我們的地位叫觀行即,正在修學,還沒有見道。但是對佛所講的道理明瞭,理上講得通,事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還沒有見道。

  鈔【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如渟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

  這兩段很顯然的前面是解悟,後面是證悟。我們也能解,算不算解悟?不算,為什麼不算?我們這個解是似懂非懂,這個觀念是或有或無。假如真的明白理解了,你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不一樣,完全不相同,知道一切法沒有生滅了,換句話說,一切法裡頭決定沒有得失。沒有得失,你就沒有煩惱!你今天還患得患失,還有貪瞋痴慢,所以說這樁事情你真的沒懂!真的懂了,它就起作用了。所以我剛才講,止於名字道中,有名無實,沒有到觀行道。觀行,我們的觀念就起變化,沒有生滅,沒有得失,對於念佛功夫得一心不亂那是很大的幫助。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就是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以為一切法有生有滅,以為一切法我可以得到,所以在一切法裡起無明、起貪瞋痴慢,障礙了清淨心,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所以佛不管怎麼念,清淨心得不到,不能現前,道理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理論明瞭之後,一定要在功夫上能跟理論相應。此地講的『報行純熟』,這個報行,報是果報。不說修行說報行,這個用意很深,修行是我們有心去做;報行,得到果報,那沒有心去做了。這就是我剛才跟大家講的,有心求一心不亂,求上品上生,這就壞了!無心,認真努力去修去念,無心去求,所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跟報行就有一點相應了。這個地方講純熟,那不是小熟!純熟了。見性就算純熟,沒有見性不算純熟。阿羅漢的功夫不算純熟,必須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可以說他純熟了。這個時候『智冥於理』,理是真理、是事實,他的智慧、他的思想見解與事實的真相完全相應了。

  『無相無功』,功用不用?用!為什麼說無功?不著相!像我們念佛常說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到這個境界了。可千萬不要誤會,無念就是念,我一天到晚不念,我不念就是念,那你就搞錯了,大錯特錯!無念的人,佛號一天到晚從來不中斷,怎麼說無念?就像《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他不著我相,不著佛相,也不著所念這佛號的名字相,這叫三輪體空,可是佛號從來不中斷。不像我們現在是「念而有念」,我今天念了多少千聲、多少萬聲,記得清清楚楚的。但是念佛真的要從有念到無念,功夫才踏實。一開頭學無念,那個麻煩恐怕很大,往往會落空。所以初念佛的人,一定要從有念念,念到功夫成熟了,所謂成熟是你心裡真有佛了,心裡真有了,到那個時候計數不計數沒有關係。心裡真有是什麼境界?平常我們心裡非常喜歡的事,非常喜歡的人,絕對不會忘掉的,無論在什麼時候,晚上作夢都會夢到的,那就是心裡真有了,能夠把這個有換成阿彌陀佛,那就行了!阿彌陀佛真的變成我們心裡唯一的一念,那就成功了,這是決定得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環境裡,念念總不忘這個,這是你心上真有了。這叫無相無功。

  『曠若虛空,湛如渟海』,這兩句是比喻,比喻心地的清淨,一塵不染。『心識妄惑』就是妄想執著,「妄」是妄想,「惑」是包括無明跟煩惱,統統都沒有了,這真的是得無生了。心清淨了,「心淨則國土淨」,心淨則萬法都淨了,這是你證得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