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一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17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五二頁:

  ◎【三、總結】

  經【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這句是總結前面菩薩眾。

  疏【結上例餘同前,就當經,則表信行願三,成淨土因故。】

  這一段我們在《鈔》裡面來解釋。

  鈔【同前者,結上文殊彌勒等。例餘,則普賢觀音一切菩薩也。】

  與會的菩薩們數量是很多的,為什麼沒有提他們的名字,而只在此地提文殊、阿逸多、乾陀訶提、常精進這四位菩薩?提名是表法的,這與前面聲聞眾十六位尊者的意義相同。除這四位菩薩之外,與會的菩薩眾相當多,所以說『與如是等』,「如是」就是指前面四位菩薩,像他們這樣的大菩薩們很多很多。

  鈔【信行願者,妙首表信。】

  文殊菩薩代表『信』。

  鈔【求生淨土,信為最先,經云若有信者是也。】

  第一個就是要建立對於西方淨土真正的信心,決定沒有懷疑,這個樣子往生才決定有把握。凡是念佛人念到最後沒能往生,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到最後信心動搖,到臨命終時不相信了,或者捨不得這個世界,這都造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因此,平時我們為什麼要深入研讀淨土的經論,目的就是斷疑,使我們內心裡面確實沒有疑惑,信心清淨。

  鈔【精進表願行,精者不雜。】

  就是不夾雜。

  鈔【進者不退。】

  就是不間斷,此地講的『不退』,不退轉。

  鈔【不雜者,經云一心不亂。不退者,經云不退轉菩提是也。】

  乾陀訶提菩薩他就是代表這個意思。信了以後,這才真正的發願。信心不堅定,願力不強,所以他修行不努力,容易懈怠。凡是我們看到修淨土並不是很認真,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事情,我們知道他那個病根都是信心不堅固。信心果然堅固,願力自然強大,他一定把念佛當作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飯可以不吃,覺可以不睡,佛不能不念!我們曉得,他真信了,他真願往生,真是在拼命去做,這樣的人決定有成就。深入經論,第二個好處就是幫助我們接引眾生的能力。我們自己得這個利益,這個利益是無比殊勝的利益。古德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利益,我們今天得到了,得到之後,當然自己成就。

  可是我們要想想,這個恩德佛給我們的,祖師一代一代傳遞給我們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佛說,沒有祖師代代相傳,我們怎麼能得到?這個恩德怎麼報?沒有法子報!我們替佛蓋個廟,佛不要住我們這破廟。我們拿什麼東西供養佛,不要說佛吃了,佛聞都不會聞一下。唯一能報佛恩就是弘揚這個法門,遍法界弘揚,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覺悟。覺悟才肯念佛,這真正是大徹大悟!修學這個念佛法門。有願之後就要精進,就要認真要努力,要真正精進,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不退』、『不雜』,也就是經典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不退菩提。

  鈔【不休息者,即不退義。】

  如果說我們要做,要修這個法門,一天到晚都不休息,人精神支持不了!這個『不休息』是講你一生,一生當中我們念佛,累了,你就去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這就是不休息。決不是我今天念一天佛了,明天忘掉了,後天想起來,我再補一補!這個就不行了,這個就錯了。所以念佛人這個課有定課有散課,定課就是早晚課,決定不能缺的,這個缺就叫退轉。因此我勸大家早晚課不要定得太多,定得太多,怕你事情忙你就會缺,缺了,你的功夫間斷,這就不能叫功夫了。因此,我們早晚課愈少愈好,你能夠保持一生不間斷。

  古大德告訴我們最簡單的「十念法」,一生不間斷,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這個經義,我們沒有違背,要遵守經典,依教奉行,我們才能成功,違背經義是不可以的。在寺院道場裡面,大家在一塊有一定的作息時間,那個課誦長一點沒有關係。諸位在家學佛,你家庭事情很忙,你要是課誦很長的話,免不了有間斷。今天太忙,早課不做了,我明天來補。到明天又忙了,好了,我後天再補,再忙上三天,算了,不做了,就退轉了。反而不如十念。

  這十念時間短,五分鐘的時間就夠用,這個時間,我想任何人都能抽得出來。你早晨洗臉漱口之後,就修十念法。晚上睡覺之前,少睡五分鐘,早晨提前五分鐘起來,這個做得到。所以就是要有恆心,要有耐心,這個非常的重要。除了定課之外,那就散課,散課就是隨時隨地你能提醒自己念阿彌陀佛。總而言之一句話,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講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是什麼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始終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什麼叫清淨心?阿彌陀佛,你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心。這叫做專修!這種修法就是古大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

  因此,在我們工作的時候,需要用思考的,我們就把佛號放下,認真去做事情,事情做完了,我們要恢復念佛。念佛最重要是心裡有佛,口裡不念沒有關係,心裡念。口裡念累了,口就可以休息,心裡頭不能間斷。再跟諸位說,我們讀經也是念佛,我們讀《彌陀經》、《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這還是念佛,因為經上講的統統是西方極樂世界。你念淨土三經,或者念淨土五經、念《往生論》,那個統統叫念佛。你可不能念別的經,你說我念《華嚴經》、念《法華經》、念《金剛經》,那不是念佛,那是夾雜了。那個經上沒有講阿彌陀佛,沒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點諸位要搞清楚。所以我們口念,念累了,我們換換,我們來看經,看經還是念佛,可以調節我們的生理,使我們做到不疲不厭。這方法隨著我們自己適時適中的去運用,念佛才會念到法喜充滿。

  鈔【又彌勒慈行,乾陀梵行。】

  彌勒菩薩表大慈大悲,乾陀訶提菩薩表持戒清淨。

  鈔【觀經云: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是也。】

  『慈心不殺』就是彌勒菩薩代表的,『戒行具足』就是乾陀訶提菩薩代表的。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教給我們修三種淨業,菩薩所表的意思都在其中。第一種淨業就有「慈心不殺」,培養慈悲心;第二種淨業裡面,「具足眾戒」;第三種淨業裡面,「深信因果」,文殊菩薩表信。

  鈔【成淨土因。】

  這三種淨業,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是十方諸佛成佛的正因。『淨土因』,這是淨土的正因。

  鈔【則列諸菩薩,非無因故。】

  這個經典前面列的這四位菩薩,不是隨便列的,有表法甚深的義趣在裡面。我們看末後這一段,這是稱性而說:

  疏【稱理,則自性無不照,是文殊智義;自性無不容,是彌勒慈義;自性無窮無盡,是不休息常精進義。餘可類知。】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三個「自」字,世自在王答覆法藏比丘,答覆得非常高明,禪宗裡面講禪機!佛法要到哪裡求?要到『自性』當中去求。蓮池大師在這個經的註解裡面,他註得非常的好,就是每一個段落裡頭他都有稱性之談,就是把它消歸自性。我們常聽說,看經要消歸自性,修行要轉識成智。究竟怎樣才算是消歸自性?蓮池大師每一段稱理,這一段就是消歸自性,這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換句話說,這一段就是蓮池大師讀《彌陀經》的心得,真正的心得,他所得到的。所以一切會歸到真如自性。

  『自性無不照』,自性裡頭有寂照之意,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指自性,就是指這個東西。要你自己去悟!六祖開悟的時候,他悟什麼?就是悟自性。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我們今天講:你染污了。實際上,不是你自性染污。自性要會被染污,那怎麼能叫真如自性?不能叫自性,自性沒染污。染污的什麼?是你八識染污了。

  八識怎麼會染污?八識被五十一心所染污,並不是我們真如本性染污了。譬如,我們眼睛看東西,我們把眼睛比作自性,我們戴上眼鏡,眼鏡好像就是八識。眼鏡上落很多灰塵,塗很多顏色,都看不清了,你眼睛染污了沒有?沒有,原來是眼鏡染污了。佛門裡面常常講染污就是這個意思,本性沒有染污!覺悟的人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你成佛了,它是這麼清淨,縱然你墮在三惡道,它還是那麼清淨,它決定不會隨著外境所染污。就好像我們戴這個眼鏡一樣,你眼鏡擦得很亮,我的眼睛清淨的,你的那個眼鏡上塗得一塌糊塗,我眼睛還是清淨的,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本性是真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這有真有妄,那妄心就好像眼鏡一樣,它不是真心。

  六祖又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智慧、德能,乃至於福報,都具足。華藏世界那麼莊嚴,極樂世界那樣富足,那是大福報,從哪裡來的?不是阿彌陀佛修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福報為什麼沒有?我們自性迷了,所以福報不能現前。自性要是覺悟了,福報就現前,這個福報是稱性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用不竭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福報修來的,修來的福報不稱性,它用得盡。稱性的福報享受不盡。所以聰明人,覺悟的人,他求什麼?求明心見性。在我們這個法門就是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

  我們在這一段看到,是本性的功德透一點點光芒而已,這一點光芒實在講就受用不盡。「自性無不照」,這是文殊之智,文殊菩薩代表我們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光明智慧,他代表這個。

  彌勒菩薩的『慈』,就是自性無所不容。中國人塑彌勒菩薩像是塑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特色是面孔笑咪咪的,肚皮很大,這就表示能容,肚量大,能夠包容,取這個意思。這個造像,因為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出現在中國五代後梁的時代,出現在浙江奉化。他走的時候,他自己說出他的身分,他說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他就走了,生死自在!以後中國人造彌勒菩薩像就造他的像。

  他教給我們修行,是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他一天到晚沒事,都到外面去化緣,化了也沒用,每天扛一個大布袋,人家也不曉得從哪裡來的,不知道姓誰名誰,也不曉得他叫什麼名字,連出家法名都不知道,人家看到他每天拿個大布袋,就叫他布袋和尚,這布袋和尚就出名了。人家給他東西,他就往布袋裡一裝,他也不看,就裝在布袋裡面去。別人問他佛法,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兩隻手這麼一擺,這什麼意思?叫放下。放下布袋能入佛法,別人也懂得這個意思。放下以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著就走了。放得下,提得起;放下的是塵勞,提起的是普度一切眾生。這示現做出來給我們看,大慈大悲!『自性無不容,是彌勒慈義』,什麼是慈悲?慈悲要能容忍,要能包容。

  但是這個經裡頭,諸位仔細看,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第二個是彌勒菩薩。這就說明,慈悲要理智,要依智慧;沒有智慧的慈悲,那就天下大亂。佛家的宗旨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佛家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怎麼回事情?如果慈悲方便要沒有理性,那就是禍害,就是下流。所以慈悲心跟容忍、方便法,都要建立在大智慧的基礎上,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我們佛門現在衰了,衰到極處,為什麼衰?理性沒有了,統統是感情用事。我喜歡了,就慈悲;我不喜歡了,理都不理一下。慈悲、方便那要看個人高興!他不是理智的,他是感情的,所以佛門墮落了,佛法在這個世間被毀壞了。我過去在法華寺講《禪林寶訓》,講了六、七次,就有人來給我提出警告,他說:法師,你最好不要再講下去,你要講下去,恐怕有人要修理你了。什麼人來找麻煩?出家人找麻煩。《禪林寶訓》內容講什麼?就是檢討我們出家人的得失,哪些毛病應該要修正過來的。我們是講的是古大德的著作,沒想到聽的人,他也許聽到好像都在罵他,他不服氣,他要來找我麻煩。現在人是一身的毛病,不許人批評的。不但不許人批評,你講經犯了他的忌諱都不可以,這有什麼法子。經上講的這個我們都要迴避,這還能講什麼經,經都不能講了。佛門哪有不壞的道理!這是眾生沒福,講經都還要看聽眾的顏色,哪些話可以講,哪些話不能講,連經義都不能真正的顯露出來,怕遭嫉妒,怕找麻煩,這真是叫人痛心!

  兩位菩薩代表的,一個智慧,一個慈悲,是連起來的。『自性無窮無盡,是不休息常精進義』,自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包羅法界,無所不容。

  鈔【類知者。】

  『類』是比類而知。

  鈔【自性廣大是普賢義。】

  我們看《華嚴經》,清涼大師的註解,他對普賢菩薩這個名字有一個簡單的解釋,什麼叫普?「行彌法界曰普」。我們的行,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菩薩行的什麼?六波羅蜜,上求下化,那個境界廣大無有邊際,這是『普賢義』。「賢」是說他的地位僅次於佛,佛是聖,聖人底下是賢人。我們的真如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謂「豎窮三界,橫遍十方」,我們自己的自性沒有邊際,這就是普賢義。由此可知,所有諸佛的名號,所有諸菩薩的名號,統統歸一個自性,顯示出自性無限的光明,無限的德能。這樣,你才能入佛門,才入得了。

  如果你把這一切菩薩看到跟我對立了,「我是某人,那是觀音菩薩,那是普賢菩薩」,你跟他兩個對立了,你學佛的境界就有限度。你可以證得阿羅漢,可以證得辟支佛,可以證得權教菩薩,再往上去你就沒分,為什麼?你不能稱性,你不能見性。在念佛人講,你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你的功夫再好,只能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為什麼?理一心見性了,見性之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你看這個地方講的,文殊菩薩是自己的智慧,彌勒菩薩是自己本性的包容,普賢菩薩是自己自性的廣大,沒有一條是外面!阿彌陀佛是自性無量覺,釋迦牟尼佛是自性能仁寂默,沒有一法是在自性之外,法法都會歸自性,這叫見性成佛。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是真正修行人的功夫,他跟一切萬事萬物合而為一了。

  王陽明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他在佛教裡學了不少東西,創了一個「陽明學說」,講求知行合一,天人合一。十法界裡頭,他兩個法界合了,還有八個法界合不了,所以他沒有成佛,他也不能成菩薩,他只有天人合一;除天人之外,還有三惡道,六道以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他統統沒有合一。所以他的佛法還沒有圓融,真正圓融,十法界合一。十法界合成一個,就不叫十法界,叫一真法界。

  諸位沒有見性的時候,你住的是十法界;見性之後,你所住的是一法界,一真法界。覺悟了,法界是一真;迷了,一真就變成十法界。所以十法界是對立的,一真法界是圓融的。圓融到裡面,痕跡都找不到,像水乳交融,像這兩盞燈的互照,我們看燈光,哪個光是這個燈,哪個光是那個燈,分不出來,整個融成一個。這是自性的圓融,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為什麼?一切分別、執著、煩惱統統沒有了,無上的菩提、涅槃、般若融會成一體。這個境界裡,說什麼都不是,說什麼也都是,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

  鈔【自性圓通是觀音義。】

  觀音菩薩所說的就是『圓通』,耳根圓通。一根圓通是根根都圓通,他修這個法門,所以非常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文殊菩薩選擇圓通就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佛當年到處講經說法是用音聲,講了叫大家聽,那時候沒有書本,沒有文字。孔老夫子在世教學的時候,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也是天天講解,沒有教科書。孔老夫子死了以後,這些弟子把孔夫子平常的教訓一條一條的記錄下來,現在的《論語》。佛陀也是如此,佛陀入滅之後,弟子們把佛陀從前所講的這些,也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現在的經典。但是孔子之徒記孔老夫子的言行,記得太簡單,分量不多。佛的這些學生很勤快,把佛一生所說的原原本本的統統記錄下來了。今天佛教有這麼豐富的經典,這是以後記錄的,不是當時記錄的,也不是當時佛寫的。

  一直到今天,我們覺得還是耳根利。為什麼?看,不見得能看得懂,聽,容易聽明白。所以,讀誦不如聽聞,為什麼?聽聞的時候專心,心是靜的,我念經的時候,心是動的。心清淨了,體悟得深;心在那裡動,入得就淺。我想這個道理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同修們在一塊共修的時候,一個人念經,大家專心的聽,這個聽裡面有悟處,這個聽裡頭有心得,一遍一遍印在腦海裡面,在佛法裡面講,一遍一遍印入八識田中,時間久了,它就會產生力量。這個力量就能破迷開悟,斷疑生信。所以我們自性圓融通達,無有障礙,就是觀音義。

  鈔【如上隨舉一門,以標名字。若各具者,即名字互通,故謂心即名也。如是解者,即於正觀心中,見一切菩薩也。】

  這是真的,不但見一切菩薩,也見一切諸佛。不但見一切諸佛,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剎土的依正莊嚴你統統見到了。『名字互通』,因為所有一切名字都是代表自性的功德,自性是一不是二,所以這些名字統統融通。譬如,從「自性無不照」,我就是文殊菩薩;從「自性無不容」,那我就是彌勒菩薩;從「自性廣大」,那我就是普賢菩薩。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是誰?統統是自己,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因此佛法無上正等正覺到哪裡去學?到自性裡面去求。《般若經》上說:佛不度眾生。真的,佛不度眾生。

  佛不度眾生,佛在幹什麼?實在講,我們的自性就像金礦一樣,這裡面埋藏不知道多少的黃金,但是沒有開採出來,一文不值,你不起作用!佛給我們講這些經典,講這些理論,就是教我們認識哪個地下有礦,叫你認識。佛教給我們三皈五戒、六波羅蜜這些修行的方法,乃至於念佛,那是開礦的工具。我們既然曉得哪裡有礦,佛又給我們這麼多工具,開礦這個事情是要你自己動手,他不幫你忙了,得自己動手!我們自己依照戒定慧,依照三皈五戒,依照信願持名,就把我們自性的寶礦開顯出來。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與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無二無別。佛幫助我們只是這些,我們要清楚!這個恩德就非常大了。所以這是互融互通的意思。無不照當然就無不容,廣大當然就具圓通。

  『心即名也』,菩薩無名,諸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號是因眾生分別執著而建立的,如果眾生沒有分別執著,說老實話,你請佛來說法,佛一句話沒得說。禪宗說:口掛牆壁。牆壁上釘個釘子,掛在那裡,沒用!因為眾生有分別執著妄想,那佛就有法可說了。分別執著妄想是病,因為你有病,大夫才可以給你開藥方,用藥來對治;你沒病,大夫對你就沒法子,就不要藥,就沒事了。由此可知,佛法是跟世間法相對建立的,沒有眾生也沒有佛法了,這才是本來面目,我們要知道。

  「名者」就是「人人自心」,「離自心,別求菩薩」,這個人叫「行邪道」,《金剛經》上說,不能見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自性。你不能見性,你信邪道,邪道是什麼?心外有法。依照這個標準來說,我們現在學佛的人,一百個人當中有九十九個都行邪道,哪一個人不邪?我們雖然講三皈依,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也不過是口頭上念念而已,誰皈依了?還是迷惑顛倒,還是求邪道,哪能清淨!佛必須要說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自心。我問你,什麼叫做覺?覺就是正知正見。什麼叫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這三個互相解釋的。三方面看清楚了,我們才曉得自心的樣子是什麼樣的。

  念佛法門在這三方面是偏重在清淨上。只要我們心清淨,我們的知見決定是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從你清淨心裡面顯出來的。我們想想,我們現在心清淨了沒有?自己以為「我心很清淨了」,其實還有我、還有人、還有眾生,《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具足,你的心不清淨!你這個心裡頭有人我是非,怎麼會清淨?你的心裡面還有分別執著,你怎麼會清淨?你心裡頭還有貪瞋痴慢,你怎麼會清淨?清淨心裡頭這個東西統統沒有,這個心才算是清淨。

  這是淨土所走的道路,「心淨則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藉的就是這一條,這一條真難!太難了,怎麼辦?這就要大開方便之門。方便之門是把你所有一切煩惱執著妄想統統換成阿彌陀佛,你心也算清淨,為什麼?心裡什麼都沒有,只剩下一個阿彌陀佛,可以,這叫帶業往生。如果我天天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心裡面貪瞋痴慢沒有斷,是非人我沒有斷,行不行?不行,不能往生。那真是古德所講的,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大家特別要記住的。

  真正能往生的人,最低的條件是伏惑,煩惱沒斷,就是這一句佛號的力量能把它壓住,把它伏住,這叫帶業往生,功夫成片。他的煩惱確實沒有斷,他確實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但是怎麼樣?它不起作用,他念頭一起馬上換成阿彌陀佛,表層統統是阿彌陀佛蓋住的,底下根沒斷,這樣行,這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功夫往上進一級,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不會再執著有個我,這樣的人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如果功夫更要高一層,這叫見性,稱理了,這就是理一心不亂,往生就是實報莊嚴土的上品上生。所以功夫是在內心裡面做,不是在表面。看表面往往會看走眼,會看錯了,這個看錯了與我們自己的關係很大,為什麼?我們有樣就學樣,就看樣子去學,結果他那個樣子是個錯的樣子,我們也就錯學了,統統學成一個表面,學成一個外表。外表是裝得滿像,裡面煩惱是一點也沒斷,不但沒有斷,還是一樣起現行。這樣的人,念佛修行都會變成來生人天福報,不能成功。

  我們看到經典上,佛給我們講蓮華香比丘尼,那就是一個例子,前一世一生念《法華經》,這在《法華經感應》裡有這麼一段故事,一生念《法華經》,念得很勤,前生是個出家人,天天念《法華經》,到第二生還是一個女身,就是女身轉男身很不容易轉過來。她這是什麼?習氣,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女身,並沒有想到自己是男身,所以她生生世世轉都是女身。第二生轉女身,緣就不好,長大之後做妓女,口裡頭有蓮花香,那口裡蓮花香就是她前生念《妙法蓮華經》的果報。由此可知,不能伏煩惱,不能求往生,來生還是堪慮,這是我們要真正覺悟的,要真正警惕的。這一生遇到這個機緣,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成功。

  『如是解者,即於正觀心中,見一切菩薩也』,「解」是理解,像上面所講的,完全融歸自性,這種見解就是佛見,佛的見解,佛知佛見,也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入佛知見」。我們可以說,蓮池大師註解這部經,每一段後頭稱理的這一段都是入佛知見,統統講的佛知佛見。不像前面,前面所講的,隨順我們凡夫知見來解釋這部經。而這一段不隨凡夫,完全是佛知佛見來看這部經,統統是稱性之談。他之所以這樣註法,就是顯示彌陀法門無比的殊勝,在一切法門之上,大乘中之大乘,了義中之了義,顯示這個意思,是極圓極頓!我們遇到真正是幸運。「正觀心中」就是真正明瞭通達,自性無不照,這就是文殊現前;自性無不容,那就是彌勒出世;自性廣大,那你就常常見到普賢;自性圓通,那你就天天跟觀世音菩薩在一起,這統統歸自性了。

  鈔【今見凡夫不見菩薩者,以失正觀故。】

  我們現在只見到凡夫,沒有見到一個菩薩,也沒有見到一尊佛。實在說,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不認識,我們不曉得。過失在哪裡?過失在我們自己迷惑顛倒。我們要認真去反省檢點!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許許多多的罪過我們在造作,自己不覺得,自己以為我們做的都很正確,做錯了不知道。天天在滅佛法,自己還認為在興佛法。滅佛法造的這個業,是三途的業、阿鼻地獄之業。我天天又拜佛又誦經,我怎麼滅佛法呢?這個話我也不多說,將來如果真正你墮地獄了,閻羅王那裡有一本帳,有得算的,你去算去。你才曉得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事情。

  所以出家要慎重,不是隨隨便便的,為什麼?你一出家就兩個路子,一個是興佛法,一個是滅佛法,必然是如此。你要不能興佛法,那你就是滅佛法。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譬如我們台北市市長,我們選他,他作上市長,人非常的好,真是個好人,作市長怎麼樣呢?天天不做事情,他也沒做好事,也沒做壞事。他有沒有罪過?當然有罪過,沒辦事!沒有替全市老百姓謀幸福,那就是他的罪;他為老百姓謀幸福,而沒有盡心盡力,那是他的過,他可以做到十分,他只做到八分,他有過。

  所以,一個出家人出了家,就得興隆佛法。我們的言行舉止給人家看了,是叫人家稱讚佛法?還是叫人家毀謗佛法?如果我們到外面,人家都稱讚佛法,這佛臉上就有光,給佛就貼金了。如果我們走到外面,人家來罵我們、毀謗我們,那好了,我們罪過就大了。所以出家不容易!在家居士一樣可以發心弘法利生,他這個過失就小,為什麼?他不代表這個形象,出家是代表這個形象。形象要壞了,這個就對不起佛陀,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歷代的祖師,佛法在你這一代要滅亡,這怎麼得了,這個罪過就無量無邊!你不要說「我天天念經,天天拜佛,我沒有做錯事情」。

  我再舉一個例子給諸位說,一個道場,什麼叫道場?必然有道有學。我們今天這個地方是一個跛腳的道場,不健全,為什麼?只有一半,行雖然有,行不健全。真正一個健全的道場,天天講經,天天念佛,這是健全道場。古時候叢林寺院,那個修行人他沒妄想,為什麼沒有妄想?他沒有時間打妄想,他每天要到講堂去聽八個鐘點經,已經聽得很累了,還得要到念佛堂去念八個鐘點佛,他已經搞了十六個鐘點,搞得精疲力倦了,他只好乖乖的去休息,他什麼想都沒有了。所以那個道場住上三年,比我們現在這樣修,恐怕我們修三百年都不如人家三年。這就依眾靠眾,你沒有時間打妄想。

  經上常講:二時講經。二時就是現在的八小時,印度一天是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我們中國從前這個時辰是十二個時辰,晝夜十二,子、丑、寅、卯。所以現在我們用的時辰單位用西洋的,我們稱它作小時,它比中國小,中國時辰比印度又小。印度時辰一個時辰等於我們中國二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四小時。

  「二時講經」就是一天是講經八個小時,在寺院叢林裡面就等於上大學一樣,每天八個鐘點課,你一定要去聽,無故不能缺席,不准缺席的。行門裡面這是兩個,一個念佛堂,一個禪堂,隨你選擇。你選擇禪堂,禪堂你一天是八個小時;你選擇念佛堂,你就到念佛堂念佛八個小時,解行相應。剩下八個小時,實際上睡眠的時間大概只有四個小時,因為你還要吃飯,還得洗衣服,還得做自己一些雜事。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天睡多少時間?四小時,他不會打妄想,他也不會作夢,比軍隊的訓練還要嚴格,這才能成就得了人才。

  過去方東美先生在世的時候,跟我談過好幾次,他說:佛教要興,非恢復叢林制度不可。這個話說得是很有道理,我們想想他這個見解很對的。現在整個癱瘓,整個鬆懈,這就是破壞佛法,這就是在消滅佛法。我們自己在做破壞、在做消滅,自己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做得很正當很正確。這樣搞法能往生嗎?很難!我過去也曾經在這裡說過,我說的話是語重心長。現在念佛人,我看到許許多多的往生瑞相,在家人。就是近代,我們看到在家人念佛的時候,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的。我們看到出家人都是一個個病苦走的,走的時候都糊裡糊塗,你看他走的那個樣子,你就曉得他的果報,值得我們警惕!還要再這樣下去,自己三途有分,往生是決定往生,到阿鼻地獄去往生,不是到西方世界。

  所以凡夫不見菩薩有不見菩薩的因緣,他心迷,迷惑顛倒,心被境轉,沒有觀照的能力。古德說,縱然他持戒修善,或者他還有一點禪定的功夫,但是他都是有為法。所以說有為法,他心不清淨,他還有能有所,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這就不叫正觀。正觀這個境界很高,正觀是「直心正念真如」。如果在禪宗裡面講,正觀就是明心見性,沒有到見性,不能叫正觀。此地講稱理,在這個法門裡面特別,所以比其他一切法門要殊勝,一切法門要方便,在哪裡?就是這個法門我們不見性也可以做到正觀。正觀是什麼?你二六時中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正觀。這個不要斷煩惱,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行了!這可以帶業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見阿彌陀佛,這個觀不能算錯誤,可以算正觀。

  那麼你就曉得,念佛要怎麼念法,如何去用功夫,就是要把念念那個念頭都要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對了。所以這個念佛不在乎念的多少,在乎我們心裡一起念頭馬上就是阿彌陀佛。第一個念頭起來,不怕!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決定不能叫念頭繼續,念頭一起來馬上換成阿彌陀佛,你要換得快;你不換得快,你的妄念一個接一個就起來了,要換得快!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佛人的正觀。我們如果得到正觀,給諸位說,文殊、彌勒、普賢、觀音沒有不加持你的,沒有不保佑你的,十方諸佛護念!所以我們今天這缺點就是把正觀失掉了,『以失正觀故』。

  鈔【故曰: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這四句話妙絕了,確確實實把見性的境界描繪出來了,描得非常的逼真,只要我們自己心清淨,我們自己心清淨到一塵不染的時候,這個塵就是妄念,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但是諸位要曉得,沒有妄念要有正念。如果妄念沒有,正念也沒有,那也壞了,變成無想定,搞成外道了,果報在四禪的無想天,大錯特錯了。所以沒有妄念要有正念。修其他法門那個正念很難,修我們這個法門正念容易,我們這個法門什麼是正念?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正念,淨土三經是正念,我們念這個經,我們想經裡面的境界,這是正念。

  想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像想我們自己的家鄉一樣,這樣才行。在世間這個家鄉,要曉得那是假的,不要去想它。想世間這個家鄉,想世間親愛之人,果報都是六道輪迴,為什麼?增長貪瞋痴。因為你想親愛之人,增長貪心,增長愚痴心;想不到,心裡難過的時候,就增長瞋恚心。這是搞三途,造三途之業。應當把這個世間法捨掉,專想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造淨業,不造三途六道之業,我們這一生才能真正脫離苦海,真正的超凡入聖。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