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二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21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三五頁:

  疏【次文有三:謂彌陀名號,是標念境;執持一心,是明念法;一日七日,是剋念期。】

  『境』是講境界。

  演【念境者,即所觀之理;念法,即能觀之智。】

  這都是用天台家的解釋。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理體的德號。我們在大本以及本經,對於這一層的意義,可以說是都能有相當的體會。這個名號的含義是深廣無有邊際,確確實實就是自性真心的全體。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開悟說出來的五句話,都不出這一句名號的含義。由此可知,這句名號確實於世出世間法無所不包。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一句是方法,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指出這是「能觀之智」,這句說得非常之好。因為有些人誤會念佛頂多可以得一點定,念到心清淨,念佛人沒有般若智慧,這是許許多多人都有這種錯覺,殊不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最上乘的智慧。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選擇這個法門,在大經裡面,我們看到彌勒菩薩也選擇這個法門。彌勒菩薩不但在《無量壽經》上他選擇,《彌陀經》上也有他的名字在其中,「阿逸多」就是他的名字。可見得這些等覺菩薩都選擇這個法門,不能說他沒有智慧。

  鈔【非境,則法無所施。】

  境界就是方向、目標,也就是我們所求的。如果沒有這個,所有一切方法畢竟是要落空,方法再好,沒有目標,那就落空。

  鈔【非法,則境為虛立。】

  沒有好的方法,阿彌陀是我們真如本性,這真如本性永遠不能證得。

  鈔【非期,則雖境勝法強,懈怠因循,功不速建。】

  如果沒有一定期限達到,這修行遙遙無期,什麼時候才能成就?時間一長,人就會懈怠、懶惰,換句話說,精神提不起來。一定要定一個期限,定一個日程表,我們在多少時間當中一定完成這樁大事。所以「境、法、期」這三個條件少一個也不行。

  鈔【三事具故,能令淨業決定成就。】

  蓮池大師在此地用的詞句非常肯定,讓我們看到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下面要詳細跟我們解釋「境、法、剋期」這三個條件。

  疏【標念境者。】

  『標』是標示。

  疏【彼佛萬德成就淨土攝生,故以阿彌陀佛四字洪名,為所念之境,依之修行,有所詣故。】

  『詣』就是方向、目標。『彼佛』就是西方教主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他最初發心修行發願建立極樂世界的一段歷史。

  演【萬德成教淨土攝生者,因修萬行,果成萬德,加以四十八願,莊嚴淨土,攝化眾生,不同餘故。】

  「餘」是講其他諸佛如來。我們要說其他一切諸佛「因修萬行,果成萬德」,這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哪一尊佛都是這樣的。但是,「四十八願,莊嚴淨土,攝化眾生」,這是其他諸佛沒有的。一切諸佛之中,彌陀的悲願不可思議,善巧方便不可思議,這是其他諸佛所沒有的,他就是用一句名號來攝受一切眾生。這裡面的理非常深,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方法非常的簡單容易,理太深了,連菩薩都搞不清楚,所以乍看這麼容易的方法,不免都懷疑,這行嗎?這能成就嗎?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理太深了,沒有辦法行,自己境界達不到,方法太容易了,不敢相信,這都是障礙。

  其實我們在此地的講席,這麼多年來,不斷反覆的來研究討論,多多少少明白了一些,於是也能夠勉強相信。信的人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多少都得一點利益,得到利益之後,信心就加強,真的有效果。從前修其他的法門,修了多少年不見得有效果,這個法門修了幾個月,果然身心就有變化,不一樣,這樣才能得法喜,才能證實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學習,這個方法沒有欺騙我們。

  演【依之修行者,眾生未能了悟自心。】

  這就說明阿彌陀佛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善巧的方法能夠普度六道眾生,這個事實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來,眾生沒有開悟!

  演【未得脫體無依。】

  沒有開悟,就得找個依靠,要找個靠山;悟後那就不必了,那才真正頂天立地,無依道人。無依道人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才是真正頂天立地。初住以前,就是沒有見性以前,包括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明心見性之前都要有依靠。

  演【必須依境發心趣向有地。】

  要依靠這東西,這是我在此地苦勸諸位同修,我們依靠這本《無量壽經》、依靠這本《彌陀經疏鈔演義》,我們就靠這個修,依靠這句萬德洪名。依靠經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心不能建立,願行就談不上,所以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佛在《金剛經》上說的,實相是真理,信心清淨,那你就能見到真理,真理是什麼?確實就是這一句名號。「趣向有地」,地是目的地。

  演【今依佛名,如龍得水,如虎靠山,有所詣故。】

  我們今天依這一句萬德洪名,我們知道只要不間斷的老實念,決定往生淨土,生到西方世界決定一生成佛。這真的是「如龍得水,如虎靠山」,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無比!能聞到這個法門,這是諸位有福,有這個緣分聽到,可是聽到之後自己是不是肯認真去做,那是諸位的福分。緣有了,沒福,沒福就是不肯認真修;沒有慧,是對這個理論不理解。沒慧不要緊,有福都能成就。我不懂,不懂不怕,我老實念,一樣往生,一樣成功。福比慧還要重要!沒有福的人真可憐,有慧都沒用處,有慧都是狂慧,懂得,不肯幹!下面即顯名號功德:

  鈔【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故以四字名號為境。】

  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莊嚴,沒有人能說得盡,《無量壽經》上講,即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證到辟支佛果,智慧神通像大目犍連,共同來計算也算不出,真正不可思議。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可以說把它所有一切的莊嚴統統都包括了。『言佛便周』,「周」就是圓滿的意思,一句佛號就圓滿了。『佛功德海』,阿彌陀佛的功德,「海」是比喻廣大,不思議的深廣功德,也是這一句名號就包括盡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沒有一個法門能跟這個名號相提並論,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你才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到這裡來受三皈,他告訴我他在五十年前就接受過密宗上師的灌頂,叫他持三個咒,「這三個咒已經念了五十多年,我不能放棄,雖然這邊皈依了,我還繼續持咒」,好!你就繼續持咒好了。不知道名號功德!名號功德超過神咒太多,不能比!咒文念五十多年還是這個樣子,這一句名號要是死心塌地去念,你念上三年就不一樣!果然認真念,三年,你得什麼樣的結果?生死自在,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想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名號功德能讓你達到這個境界。

  《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多少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是不是他壽命剛好就三年?不是的,他功夫到家,隨意可以往生,他不想在這世界上多住,他先走,不是他壽命到了才走,他是提前走的。否則的話,好多人都是三年往生,哪有那麼巧的事情?不是的,人家功夫真正念到家,兩個世界一比較,這裡太苦,那裡太舒服,誰不想去?他有這個本事。還有不去的,是這邊還有事情,什麼事情?絕對不是家裡牽腸掛肚的事情,而是弘法利生的事情,還有一些眾生與他有緣,他可以幫助他們往生,為了這個緣故,他要耽誤幾天,勸勸他的家親眷屬、同參道友,幫助他們修淨業。只有這個理由,他願意常住。那個咒沒有這個能力,這個法門有這個能力!你要是不肯幹,那就沒有法子。

  你念佛斷斷續續,若有若無,念的時候又摻雜妄想,這個樣子念三十年、三百年都不得力。果真念到「淨念相繼」,只要達到這四個字的標準,淨念相繼就是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有懷疑,你心不清淨,夾雜心不清淨。「淨念」這兩個字包括不懷疑、不夾雜,「相繼」是不間斷。若照經上講,七日就成就。可是我們業障太重,七天達不到,絕大多數的人是三年。三年成就的人,數不清!他們三年能成就,我們三年怎麼不能成就?決定能成就。為什麼不認真去幹三年,把自己的生死大事了了?這是無始劫以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這一生,為什麼天天跟人勾心鬥角,跟人家爭論是非,沒有意思!想想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一切所做的,全造的是輪迴業,輪迴業裡面還造三惡道業,多可怕!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老實念佛?

  鄭居士告訴我:埔里妙蓮法師那個地方常常打佛七,有些老太太連著打了幾十個佛七。我說:管用嗎?哪些人管用?那裡面有很老實的一些老太太,什麼事情也不知道,一天到晚只曉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罵她,她都不曉得是罵她。這樣的人會成功,為什麼?她沒有妄念,你罵她、諷刺她、侮辱她,她不曉得對她的。這種人將來決定往生,為什麼?人家真正做到「淨念相繼」這四個字。中國人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不是好事情,就是因為自己太聰明,所以才搞三惡道。不聰明的人,他不搞三惡道。

  演【言名便周者,以世間之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名實不能相稱。】

  這講我們的世界,名是假的,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唯識家在《百法》把名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這就是名實不相符。

  演【今佛名者。】

  這是給你解釋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不一樣,你要是把它當做世間名號來看待,那就大錯特錯了。

  演【名外無實,實外無名,名實不二,故言名便周。】

  這個名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子那個「名可名,非常名」,用在阿彌陀佛是用不上,阿彌陀佛的確是常名!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成住壞空,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在宣揚,超越時空!所以他這是常名、常道,絕對不是非常名、非常道。這一點很不容易認識!一般世人,實在講連權小也包括在其中,無量劫以來,虛妄的習氣在作祟,也把這個名號當作假名;當作假名,受持就不認真,一心就不容易得到。

  鈔【依於此境,而加執持,然後向往有地。詣,至也,謂至於彼國也。】

  這個世間,不要說世間,包括出世間,連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能超越這個範圍。什麼範圍?幸福的範圍。什麼人最幸福?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人第一幸福,連文殊、普賢在內,他們都念佛求生淨土,第一幸福。我們今天這個福報的確在面前,自己不願意享受,把它捨棄,一天到晚就是胡思亂想,不肯老實念佛。多可惜!有一些人,真正用功的人,沒有遇到這個緣分,不知道這個法門,這是很可憐,沒有法子!有緣分遇到,不肯認真修,這就是經典上所講的「可憐憫者」,這真可憐!別人想都想不到,你遇到了不會用;遇到了,不能把它抓緊,你說這多可惜!所以,一定要依這部經典、依這個佛號。這部經典,毀謗它的人、障礙它的人,在一切謗法當中是第一罪。你就是毀謗《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比不上毀謗這個經來得重,為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未必能一生成就!這部經遇到了,必定一生成佛,所以它功德是第一,毀謗所得的罪報也是第一,決定墮阿鼻地獄。

  我們自己不學,障礙別人學,這個罪過是墮地獄的。我們自己不學,讚歎別人學,歡喜別人學,人家成佛了,將來還可以拉我一把,我還沾光;我要毀謗他、障礙他,他不能往生,我將來墮地獄墮得更深。這些事實的真相都要搞清楚,然後你才曉得我在今生怎樣修福。修福,自己業障深,念不好!勸別人念,好,這是修大福報。尤其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真正不得了,這會集本是集五譯之大成,實實在在是一切經中名副其實的第一經。你念這個經一遍,等於把五種譯本統統念了一遍,這太難得!

  依這部經、依這個名號,『而加執持』,堅定的執持,決定不能放鬆。『然後向往有地』,向是方向,這一生你有方向,你有一個目標。一個人一生當中有方向、有目標,這人生才真正有意義、真正有價值,知道我為什麼活著的。有多少人醉生夢死,不知道為什麼而活,這多可憐!一生在努力,為誰努力,也搞不清楚。所以一個人,尤其是中年人,好好的反省,我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我天天這麼忙,為誰忙?這個忙值得嗎?忙了一生,一無所成,不知道在幹什麼!這才是可憐,這是迷惑顛倒。

  學佛的人來問我,我反過頭問他:你學的什麼佛?你怎麼學佛?他說:我修行。修什麼行?都說不出來!我念什麼經、念什麼咒,這是所問非所答,這樣學佛,會得什麼結果?這是真正的迷信。實在講,不如一個老太婆。問老太婆:你求什麼?我求西方極樂世界,我想見阿彌陀佛。這個目標真偉大!她有方向、有目標,她這一生沒有白活!目標、方向確定,身心世界就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你向這個目標沒有障礙;你要是放不下,放不下是障礙。你雖有方向、目標,未必能達到,為什麼?障礙重重。

  念佛堂主七師時時刻刻提醒你,「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執持名號,只有這一念是正念,換句話說,除這一念之外,統統是邪念,這個要記住。只有這一念是正思惟,除這一念之外全是妄想,有幾個人知道?夏蓮居老居士說:億萬人中一、二知。知道的人真的不多!所以學佛的人不能再搞其他的,要專一。弘法利生,首先取得我自己隨時可以往生。我決定有把握,然後我再弘法利生,為什麼?對我往生不妨礙,隨時可以去得了,這才行!自己了生死還沒有把握,弘法利生,度生度不了,自己也完了。我勸諸位同修,這不單是我勸你,佛法世世代代的承傳,哪一個老師對學生不是這樣囑咐?先成就自己。禪宗一定是大徹大悟才去弘法利生;教下大開圓解,這才到外面講經說法;淨宗的大德,也一定是自己往生已經取得,才領導大家念佛,這是從前的標準。現在自己什麼都不會就要弘法利生,這就是古人講的「以盲引盲」,自己眼睛瞎了,帶一群瞎子,這走路多危險!「相牽入火坑」,一個牽著一個往阿鼻地獄去。

  如何成就自己?還是一句話,「一門深入」,一部經、一句佛號,三年到五年決定成就。到自己成就了,然後你才可以博學多聞。博學多聞不是為自己,是應付許許多多的眾生。博學多聞是第二個階段,不是第一個階段,不是現前。現前是要修戒定慧,是要修根本智,要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學,實在講就是自己的生活,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就是戒定慧。「戒」學什麼?是守法,守規矩。世法佛法在原則上沒有兩樣。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記住這個,我遵守。具體,在我們中國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內修五德:溫良恭儉讓,這修自己,溫厚、善良、恭慎(恭敬慎重,無論做什麼事情小心謹慎,這就是恭敬)、節儉(決定不浪費)、忍讓。自己內修五德,外修六和,這是守法,這是守的根本法,這就要持戒。這是戒行裡面的大根大本,五德是對自己,六和是對人,與人相處。

  「定」是心裡頭有主宰,不散亂,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我心有定。「慧」是什麼?慧是外面清清楚楚,不被它誘惑,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是慧,沒有一樣我不清楚,沒有一樣我不明瞭,絕對不受外境的影響。外境,善也好、惡也好、順也好、逆也好,與我統統不相干。我在這個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所以戒定慧是生活行為,從早到晚穿衣吃飯都是戒定慧,言談舉止全是戒定慧。你才曉得佛法不是空談,不是玄學,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佛法。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生活、就是這樣做人、就是這樣處世。我們學到這個本事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

  你就曉得,方向目標是多麼重要。六和裡面「見和同解」,我們同樣的見解,這是共識,都是向這個方向努力,大家在一塊共處,他當然一團和氣,同舟共濟,彼此互相幫助;絕對不可能這裡面還有鬧意見的,還要搞是非的。鬧意見搞是非的,那不是道場。如果說那個是道場,那是地獄道的道場,那不是佛道的道場,那是大家在一堆統統準備下地獄的,搞這個的。這是我們統統要把它看得清楚。看清楚,現在在這個世間,他下地獄我不下地獄,我親眼看到他墮地獄,我也沒辦法,這不是不慈悲,拉不起來!你勸他,他不聽,你跟他講,他不懂!這就是業障太重了。看得清清楚楚他要墮落,沒有辦法救他,你要是跟他說真話,他還要加以毀謗。所以佛菩薩不能出現在世間,出現在世間,他謗佛、謗法,那罪更重!佛菩薩看他墮地獄,絕對不會幫助他墮得更深,那佛就不慈悲。所以你不能接受的時候,佛菩薩不出現,你就沒有機緣來毀謗,你墮,墮得淺一點,不要墮得太深。所以你想想看,佛菩薩出現是大慈大悲,不出現還是大慈大悲,出現不出現,不在佛菩薩分上,在眾生的緣上。眾生能接受,佛菩薩出現;不能接受,佛菩薩不出現,這真正是一片慈悲!

  「詣」是至,就是到達。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到達目標,決定可以滿足我們的願望。

  鈔【或謂心外無境,觀心即足,何以境為。】

  這一句確實有不少人學佛沒有能究竟通達,所謂一知半解,才把佛講的話誤會了。「心外無境,境外無心」,確實佛是說過。這個意思要是沒真正搞清楚,發生疑惑,誤事就大了,所以蓮池大師在此特別提醒我們。這底下都是問難的。

  演【或謂下難云。】

  或謂,就是「或謂心外無境」。

  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境,然則行人止應觀心,何為觀境乎。】

  問的意思就是這個。這的確本著佛所講的經文,看起來很有道理。禪家就是用這個道理,禪家主張觀心,能不能成功?能成功,但是不是普通人能成功的。你看《壇經》,六祖大師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才有辦法觀心,大乘人都做不到,何況中下?何況我們連中下的資格都沒有?因此要知道觀心是一個好辦法,是大乘法門的捷徑,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就是觀心。觀心到後來也沒有法子,根性一天比一天劣,祖師改用參話頭。實在講,參話頭就跟念佛很接近,就差不多。但是參話頭,能得定,不能開悟;觀心能開悟。得定的果報是生四禪天,出不了三界。何況得定還相當不容易!得到定功,心地稍稍有一點不清淨,還要墮落。

  倓虛老法師講的他的同學,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徒弟,在鎮江江天寺參禪參了二十幾年,以後做到江天寺的首座,傲慢心起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魔障現前,跳江自殺去做土地公。二十多年的禪功換得一個土地公,土地公是什麼地位?餓鬼道裡面的里長。心裡面一點點東西障礙住,不清淨了,貢高我慢,冤家債主找到他。那個冤家是他太太,因為他出家的時候,他太太不甘心,自殺了,太太的鬼魂始終圍繞著他。因為他自己修行有功夫,有護法神保護,所以鬼魂沒有辦法接近。到他貢高我慢的念頭起來,道心失掉,護法神走了,他太太的冤魂就附到他身上,他就瘋瘋顛顛的。太太是跳河自殺的,太太(水鬼)引誘他,他也跳江自殺。

  真正了解之後,你才曉得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真正執持名號,不會著魔!可是諸位要記住,念佛的人也有著魔的,我們也時有所聞,也看到過,為什麼著魔?心不清淨。所以魔障,總而言之都是心不清淨。貪瞋痴慢是內魔!《八大人覺經》講四種魔,煩惱魔,內魔;內魔做內奸,跟外面魔兩個一結合,這就沒法子。你內裡面斷貪瞋痴慢,裡面沒有魔,外面魔的力量再大,裡頭沒有給他做內應的,魔對你無可奈何,對你一籌莫展。怕的是裡頭有內奸,裡外一配合,你就完了。

  演【答云:汝但知心外無境,不知境外無心。】

  佛講的是兩句話,你怎麼搞一句話,後頭還一半,境外也無心!

  演【心者全境之心,境者全心之境。】

  你把這個搞清楚之後,念境跟念心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念心那個法不容易成就,那我們就念境,境就是心,有什麼不可以的?這就是剛才講,他只懂一半,他沒搞清楚,半吊子,才出問題!真正佛法搞清楚了,沒問題,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正確、都沒有錯,門門都沒有牴觸、沒有衝突,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能說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不好,不能這樣講;只可以說哪個法門契某一種人機,那個法門契另外一種人機,只能這樣說法。像我們這種根性,哪一個法門都修不成,都沒有法子,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多少人修到年老了才回頭。

  我上一次到屏東講經,遇到鍾老居士。他學佛比我久,學過密、學過禪,學過許多法門。那一天在東山寺碰到,「法師,我年歲大了,過去所學的統統不得力,現在我老實念佛!」我恭喜他,難得!老實念佛了,一天念三萬聲佛號,八十多歲,紅光滿面,音聲洪亮。他運動量也夠,他念佛是走著念,他到鄉下野外散步,念一聲佛號踏一步,換句話說,三萬聲佛號他走三萬步,這個運動好,對身體健康有幫助。所以,觀心、念境是一樣的。

  演【既無心外之境,為心所照,亦無境外之心,能照於境。】

  這些話都為了後頭這一句結論:

  演【心境一如也。】

  告訴我們這個事實真相,心境一如。

  演【不獨心境一如,亦復心境互發。】

  這個意思非常重要,心境不但一如,心境的確互發。因為互發,禪宗悟了性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無礙,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境,境上就通達了。換句話說,境上通達,必定要悟心性,這一樣道理。所以念佛,你千萬不要以為老太婆單念這一句佛號,看她往生站著走、坐著走,你不知道她那個時候一切通達了,為什麼?念到那時候一心不亂,心境一如,智慧開了,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她在那個境界裡一切通達。

  讀經也是如此,我們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經是境界,你只要從這個境界真正入進去,心境一如,所以一切經都通達了。這一切經通達,說實在話,不是說你樣樣不學就明瞭,不是這樣的,你不接觸不知道,一接觸就知道。像六祖大師沒有接觸《法華經》,他不知道;叫法達禪師:你把《法華經》念給我聽聽。這一念,他就都知道了。念的人不知道,他聽的人知道,而且還不要念完,《法華經》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告訴他:停止,不需要再念了,這經全部都知道,為什麼?心境一如。六祖是悟了心,這境一接觸就通達,除非六根不接觸,接觸就通達。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是這樣的,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曉得。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也曉得。功夫淺的,不作意不知道,作意就知道了。作意是什麼?我們今天講注意。他對你一注意都明瞭了,他不注意,他不知道。功夫深的人,不要作意就知道。功夫淺的人要作意,就像小乘阿羅漢一樣,他要知道你這個人一生的情形,他要入定,入定觀察他就知道了;他不入定的話,他不知道。一入定觀察,你的過去生中他都能見到,他能見到五百世。深位的菩薩、見性的菩薩不需要作意,因為他功夫深。

  祖師大德常勸勉我們,學佛開頭「一門深入」,這是一切通達的方便修學法,這現在人不知道!現在人一開頭什麼都要學,一開頭就博學多聞,學了一輩子,一樣也不知道,一樣都不通,多可惜!不知道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性。因為心境可以互發,你只要專一,專一在心上,行!在境上也行。問題就是你專不專,只要專,都行。你不想專修,想多修幾樣,那錯了,那是迷惑顛倒。

  演【先借西方假想之境,發我靈明妙心,以我靈明妙心,復發西方真境。】

  這幾句話好!我們沒有親眼見到西方境界,只是看到經上所講的,這個境界是相似的境界,是假境不是真境。但是這個假境很有用處,使我們的心專在這個境上,心真正專到一了,就變成一心,西方真境就現前,那就不是相似境界,真境見到了,經上講的統統見到了。過去慧遠大師一生見過三次,他告訴人,他所見到的境界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同。現在這個社會造謠言的人很多,有人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還提出報告,寫出這個小冊子。結果那個小冊子,我一看跟經上講的完全不一樣,這就不能相信。現在這世間假東西太多,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不要受騙。受騙的人還真不少,還有很多人發心拿很多錢去印,佛經他不相信,那個人寫的東西他相信,這很可憐!佛的「四依法」忘得乾乾淨淨,四依法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今天人是依人不依法,這就壞了。人是凡夫,迷惑顛倒,這怎麼能依?法是佛所講的經典,是從印度流傳到中國,在中國翻譯,確實有那個翻譯的人,確實有翻譯的處所,這有根據的,這個不是謠言。

  演【以境發心,以心發境,重重互發互顯,喻如磨鏡,愈磨愈淨,愈淨愈磨也。】

  心發境、境發心,的確是重重無盡。這幾個字也就是華嚴世界,重重無盡的世界。「磨鏡」,從前的銅鏡,不磨它就不能照人,所以鏡子要常常磨,愈磨愈亮。這是比喻心境互發。

  鈔【不知心境一如,亦復互發。先德謂有三昧直觀三道,顯本性佛。】

  我們先看這一句,每一句裡面都含有很深的意思。

  演【又互發者,即妙宗所謂據乎心性,觀彼依正,依正可彰,託彼依正,觀於心性,心性易發也。】

  這是引用《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裡面一段話,來解釋心境互發的理論與事實,為我們做證明。

  演【直觀三道顯本性佛者,三道即眾生惑業苦也。】

  惑業苦,這是境。

  演【本性乃三德秘藏,即法身、般若、解脫。】

  迷了,三德就變成惑業苦;覺悟了,惑業苦就變成法身、般若、解脫,這是一不是二。到真正成佛了,六祖大師說得好,只轉名言不轉境。開悟了,成佛了,換個名詞,你現在不是叫惑業苦嗎?到你覺悟了,把它換成法身般若解脫,換個名詞。境有沒有換?沒有換。譬如我們一個人在學校念書,拿到博士學位,這時給你加個博士頭銜,人還是這個人,並沒有起變化,只是在名字上加個頭銜而已。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的境界跟我們無二無別,可是受用不一樣!我們真有苦惱、真受罪,他們是真快樂,真沒有苦惱!同樣的境界當中,那個心情不一樣,苦樂的享受不相同,病根就是我們在這個境界裡產生許許多多錯誤觀念,許許多多的分別執著,沒有苦,就自找苦吃,自找苦,自己迷惑顛倒,自己造業,自己受苦報,幹這個。就像人做夢一樣,天天晚上做惡夢,苦不堪言,誰給他苦受?自己給自己的,絕對沒有說外面有個人給你苦受,沒有,自作自受。

  演【眾生迷三德秘藏,為惑業苦三道。】

  惑業苦就是六道輪迴。「惑」是迷惑、邪知邪見;「業」是造作,造十惡業;「報」就是六道的果報。所以,輪迴是惑業苦變現出來的。惑業苦是講六道輪迴的理論,六道輪迴是個現象,因為你迷惑造業才受報,才有六道的果報。你真正覺悟,六道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覺後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無大千就是沒有六道。沒有六道輪迴,那個時候就是法身般若解脫。

  演【諸佛悟惑業苦三道,為三德秘藏。】

  覺悟了就是三德,迷了就是三道。

  演【故圓頓行人,不必離此三道,別觀三德。】

  這是講圓頓根性的人,他們修行要不要離惑業苦?不必。

  演【觀苦道即法身。】

  苦是什麼?我們眼前所受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原來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

  演【幻化空身即法身故,觀惑道即般若。】

  覺悟了,迷惑就是般若;迷了,般若就是無明、妄想。

  演【貪瞋痴即諸佛不動智故。】

  心一動就有貪瞋痴,心不動就是般若。我們念佛法門求什麼?求清淨心。戒定慧三學就是日常生活,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當下就是三德秘藏,就是戒定慧三學,這是生活,不是別的。

  演【觀業道即解脫,身口所作即法性之大用故。】

  身口意三業的造作是自利利他,無量的功德,這是自性的德用,德用就是解脫。可見得生佛就是那一念之間,這個念頭能不能轉得過來,這個念頭就是迷悟,一念迷就是眾生法界,一念覺就是佛菩薩的法界,就看你這個一念能不能一下轉過來。轉不過來,老實念佛;轉過來,那就是禪宗裡面講的上上根人,一下子轉過來。六祖轉得快,聽《金剛經》,聽人家念了三分之一都不到,他就轉過來。你要問,他為什麼轉得那麼快?說老實話,《六祖壇經》裡面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我們學佛的人能想像得到,他是一個非常老實的人,心地誠懇真實妄想少,沒有貪心,貪瞋痴慢這種心都沒有,所以他一接觸就開悟。我們今天接觸,為什麼不開悟?妄念太多,貪瞋痴慢太重,這叫業障,把自己的悟門堵塞,把悟門障礙住,就不開悟,這就是中下根性。這樣根性的,只有老實念佛,念佛消業障。漸修,慢慢的把這些煩惱習氣用這一句佛號伏住,伏久了自然就斷掉,斷了之後,就跟禪宗悟入境界沒有兩樣。這就是觀境可以達到心性,用這個方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