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4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六八頁:

  鈔【今念佛人,初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專念故,總攝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識,皆悉不行。】

  這是蓮池大師告訴我們,信願一心持名,它的效果確確實實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都能夠容攝在其中。前面我們說過禪宗,就是宗門,讀了蓮池大師的一番話之後,曉得一心稱名確實是禪宗的精華。今天這段開示是說的教下,也離不開持名這個方法。念佛是以耳識聞名號。念的方法,古來的大德常常提示我們,首先要放下萬緣,也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佛號要從心裡面生出來,從口裡面念出來,然後才從耳朵裡聽進去,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能攝心,此地所說的就是這個方法。『耳識聞彼佛名』,我們自己念、自己聽。然後『以意識專注憶念』,憶念就是心裡面想佛,聽到佛的名號,心裡面就專想,意識專注憶念。因你專注,『總攝六根』,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怎麼攝法?此地教給我們,只要你專念,就是專注憶念,六根自然就收攝了。『眼鼻舌身,如是六識,皆悉不行』,它不起別的作用了,專門在想佛,六識就不至於胡思亂想了。

  鈔【念之不已,念極而忘。】

  『念極』是指功夫,功夫深了,一般所謂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講能所雙忘,把能念的自己、所念的佛號都忘了。『忘』在此地是比喻,就是都不執著的意思,不是真的忘掉。真的忘掉,那叫無記性,那個不行,也是屬於煩惱。這個忘是比喻不著相,禪宗裡面所說的離一切相,就是這個意思。《金剛經》裡面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心不執著相的意思。此地這個忘就是不著相的意思。能念、所念都不執著了,這一不執著,能所就融成一片。因為執著,能所才對立,到不執著的時候,能所就合而為一。合一的時候,這就叫一心;有能有所是二心。一心不亂,從這個地方我們就不難體會得到,也就是初步的功夫成片。這是功夫深的時候達到這個境界。

  鈔【所謂恆審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極而化。所謂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則七識八識亦悉不行。】

  這個境界就是屬於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確實它是有層次的,不斷向上提升。首先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方法,從初發心一直到理一心、到圓成佛道,都用這個方法,絕不可以改變。境界提升了,要不要再換個方法?不需要,還是這個方法用到底。到不分別、不執著了,這是屬於事一心不亂。到『忘極而化』、『真妄和合』的時候,這就屬於理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說「明心見性」,到見性這個境界了。『其妄消焉』,這個「妄」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到這時候都沒有了。『七識八識亦悉不行』,不行就是不起作用了。八識的作用是妄想,七識的作用是執著,換句話說,妄想心、執著心都沒有了,都不起作用,這是到這個境界。

  鈔【主既不存,從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論也。】

  八心王不起作用,心王所附屬的心所,五十一個心所當然就更不起作用。

  鈔【當爾之時。】

  就在這個時候。

  鈔【巨浪微波,咸成止水。】

  『巨浪』是指前七識與相應的心所起作用,就像大浪一樣。『微波』就是阿賴耶識與相應的五遍行心所起作用,這個很微細,比喻作微波。功夫到這個時候,大浪、微波都停止了。由此可知,心地真正到了清淨,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現前就是禪家所謂「本來面目」,這個時候你見到本來面目了。本來面目就是自性,本來面目也叫法界,本來面目也叫佛性,見到了,一般就叫成佛,見到就成佛了,見性成佛。這個佛並不是究竟圓滿的佛,距離究竟圓滿還有相當的距離,為什麼叫他做成佛?因為這個時候,你所用的心跟佛所用的心完全相同。我們凡夫、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我們用的心跟佛不相同,不同在哪裡?這些人所用的心叫意識心,就是八識,所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用的是這個心。佛所用的心是真心、是本性,完全不相同。用識心是迷,用真心是覺,念佛人念到這個時候見性了,見到真心,這就是圓教所講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就是這個境界,就是『巨浪微波,咸成止水』。

  鈔【濃雲薄霧,盡作澄空。】

  這一句跟前面比喻是一個意思,『濃雲』跟巨浪是一個意思,『薄霧』跟微波是一個意思,都是講八識五十一心所不起作用了。

  鈔【唯是一心,更無餘法,故云無不一也。】

  這真正到一心了。這就說明教下,除了禪宗之外都叫教下。在中國,賢首也稱作華嚴宗,天台也稱作法華宗,法相、唯識、三論,許許多多的宗派他修學最後的目標都是這個境界。在禪叫「明心見性」,在教叫「大開圓解」,名字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換句話說,就是唯識家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教到最後是達到這個境界。我們也是達到這個境界,也是轉八識成四智,我們用的方法很巧妙,就是用一句佛號,信願持名,由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就達到這個境界。這就說明方法、手段確實有巧妙不同,所達到的目標完全是一樣。『唯是一心,更無餘法,故云無不一也』,這就講一心念佛,念到成熟的時候,心王、心所都歸一了,都歸到自性。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明白,心王、心所原來是一心它不一才變出來的,如果歸一,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心不一,就是唯識經論所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唯緣長六粗」,八識五十一心所是這麼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講的「真如不守自性」,才會變出八識來。八識這就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變現出這些東西。到最後都歸了一。

  由此可知,淨宗方法在所有法門裡面,它的確是無比的殊勝,那就是它簡單、容易、穩當、直捷,所以超過任何一個法門。但是這個法門,也確實像佛所說的,是難信之法,修行不難,行不難,信難,不太容易被人接受。不能接受的原因,我們一定要知道,本經經文裡面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就是說你的善根要是不夠,福德不夠,你對這個法門就產生很大的疑惑,疑問重重,你得不到利益。善根要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多?《無量壽經》上有一個標準,值得我們做參考,經上佛告訴我們,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這些人善根相當深厚,他們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這個數字我們要細心去想一想,一尊佛出世要三大阿僧祇劫,他能夠供養四百億佛,這是多麼長的時間。這樣的善根還不能接受這個法門,他們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生了歡喜心,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生了這麼一個心,還沒有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念頭他沒有生起來。這就說明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曾經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這善根還少,不算多,還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這是我們實實在在意想不到的。所以經上講的多善根、多福德,確確實實是像大乘經上常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跟四百億比,當然是多得太多了,有這樣的善根福德,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是因緣,這一生當中必定得生淨土,超越輪迴。

  我們從經典裡面,知道這個道理,明瞭這個事實,怎麼不珍惜自己這一生的緣分?我們這一生遇到了,我們不懷疑,我們能相信、能理解,能信、能解就是善根,這是「多善根」。我們很願意去,求生淨土的意願很強烈,我們肯念佛,二六時中淨念相繼,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常常在我們心中,我們常常想、常常憶念,時時刻刻都沒有忘掉,這叫做「多福德」,沒有比這個福德更大。這一生當中,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哪有不生的道理?這是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了,別說宗門教下,十方如來所說的無量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必多久的時間就完全通達,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之處。蓮池大師在結語講得太好,『唯是一心,更無餘法』,那就是說一切諸佛無量無邊法門都是從一心流出來的,你只要得到一心,一切法門你沒有一樣不通達,你把法門的總綱領抓到了。

  疏【故知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繇正指理一心故,如法華三昧中說。】

  這些經論裡面所說的,我們都要明瞭,然後疑慮才能夠斷除。念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如果你不了解佛前後所說的,單單看這一句,你往往會誤會了,我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念了幾萬聲,那我這個罪不統統都滅掉了?那你就看錯了。佛講念佛一聲,是理一心那個時候念佛,才有這樣的效果。我們現在是散亂心念佛,能不能滅罪?能,滅罪的力量很薄弱。不念佛就胡思亂想,念佛總好得多,就不要胡思亂想。有的人一面念佛,一念還胡思亂想,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可見我們滅罪是非常的微薄,這是功力不夠深,不是佛說的話不靈,是我們的功夫不到家。這個地方關鍵字眼就是『至心』這兩個字,我們是散亂心,至心就是一心。心裡面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個妄想都沒有,這叫「至心」,叫一心,你念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念佛貴在淨念,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淨念相繼」,淨就是一心,一就清淨,二就不清淨了。

  淨念就是至心,至心就是淨念,可見得這是關鍵的字眼,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學習。哪一個不想學?想學,學不到!妄念偏偏多,這個是自然現象。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是無始劫來的習氣,連晚上睡覺都打妄想,睡覺做夢就是妄想,沒有妄想就不作夢了。所以睡覺的時候,打妄想就做夢,就變成夢中的境界。可見得妄念確實是二十四小時起伏不定,沒有能力來控制它。佛法教人修定,定就是控制妄想的,我們用短時間來念比較容易得到淨念,時間長就難。古人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經長,要很長的時間去念,那麼長的時間,當中一定打妄想;咒比經短,時間短,幾分鐘裡面不打妄想也許能控制得住;佛號就更短,「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當中,一個字一個字相續,這裡頭一個妄想都沒有,確實是比念咒、念經效果更要殊勝。但是要叫佛號相續不斷,那就難!佛號當中也會夾雜妄想。

  有些人來找我,他說:法師,我不念佛的時候,好像沒有妄想,心很清淨,愈念佛的時候妄想愈多。其實這個問題,他不是第一個人,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祖師語錄裡面,都看到同樣的問題。祖師們的解釋也說得很清楚,這不是平時沒有妄想,平時有妄想,你沒有去覺察,你沒有去留意,到你念佛的時候,忽然發現到這麼多妄想存在,絕對不是念佛念出來的,沒有這個道理,是妄想本來就這麼多,本來就存在,沒發現,念佛發現了,或者是靜坐的時候發現了。當你真正想用功的時候,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妄想,這麼多的雜念,這才發現。發現之後,你不要害怕,我們今天念佛、參禪用功,主要就是要對付這些妄念。妄念起來,古大德教給我們,不要理會就好了,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我們把精神意志注意在佛號上;妄念起來,不關心、不理它,這樣時間久了,佛號就得力。佛號得力,妄念少了。真正用功的人,念個五年、十年,大概在一支香裡面可能還有二、三個妄念,那功夫就相當不錯。我們這長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就是一個半小時念佛當中還會有二、三個妄念;要是一個妄念都沒有了,這個念佛功夫總在十年以上,真正有功夫。如果我們念佛已經念了十幾、二十年,一支香裡還有幾十個妄想、幾百個妄想,就曉得我們念佛從來沒有認真用過功夫;認真,不可能有這麼多妄念存在。念佛如果不能把妄想伏住,往生就有問題,就相當不容易。如果念佛確實能把妄想伏住,往生就有把握,你功夫成就了,這個非常重要。

  也有人問,要怎樣把妄想消滅?如果你想消滅妄想,就又多了一個妄想,不但妄想沒消滅,又增加一個妄想。剛才說,不要理它就好。但是這裡面還是有方法技巧的,方法就是要把世緣看淡,所有一切妄想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執著就是放不下,這個東西要命。有一位同修說:我其他的都可以放下,我那個孫子放不下。那完了!你只要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就沒有辦法脫離輪迴。放不下的那樁事情就是一根鎖鍊,把你栓在這個地方。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看破!看破之後,你自然就能放下,你這個念才能達到淨念;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那個念就不是淨念。不是淨念,換句話說,你在這個法門裡面,這一生當中又種一次善根,沒有成熟,不能往生,就跟過去無量劫來一樣,生生世世種善根。真的放下,徹底放下了,你的善根成熟,你這一生決定得生。

  一般人不明瞭,佛經上常講迷惑顛倒。放不下,這是貪愛,貪愛的這些對象不外乎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家親眷屬,貪戀這些東西。最難捨的是親情,像剛才講的,他孫子放不下,親情!真正要想愛護家親眷屬,那你就決定求生淨土,到西方世界成佛成菩薩,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一道,你都有能力去照顧他,這叫真正愛護。你不能作佛、作菩薩,你是個凡夫,你能夠看到他、愛護他,不過短短的幾十年而已,過了之後,你就無可奈何,這叫愛嗎?這不叫真正愛護。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多,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有能力很快的回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但這一生的父母我們能照顧,我們有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生,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姊妹眷屬,在那個時候你統統都認識,統統都明瞭,你有能力幫助任何一個人,這叫真正的愛護,永遠不捨棄!這不是一世。世間人實在說眼光太淺,只看到眼前,沒有看到將來,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歎說「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可憫。真正能看破,自然就能放下,看破、放下,心就清淨了。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以這個基礎信願持名,那就是萬修萬人去,各個都成就。

  這個地方所講的,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蓮池大師在《鈔》裡面把這個意思再詳細為我們說明:

  鈔【人有疑言。】

  疑惑。

  鈔【罪既多劫。】

  我們過去生中是無量劫,無量劫所造的罪業太多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如果這個罪要是有形相的話,哪怕這個形相再小,小得像微塵一樣,無量劫到今天,我們所造的罪業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這是真的。我們造業從來沒有停過,身造、口造還有中斷的時候,這個意,就是念頭,念頭造沒有停過,日夜不間斷,生生世世從來沒有間斷過,你就曉得這個業確實無量無邊。

  鈔【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

  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久』是要長劫的時間,譬如佛講一個人從初發心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久;『勤』是勤奮、精勤;『懺摩』就是懺悔。《行願品》裡面,將一切大乘經論修行的綱領,歸納到最後兩個法門,第一是懺悔,第二是迴向。把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成這兩門,你曉得這兩門是修行的重點,修行的樞紐。「久勤懺摩」,也就是說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斷的修懺悔法,這才漸漸累積功德,把無量劫的罪業消掉,要這麼長的時間,這是佛在一般經上所說的。在《華嚴經》上講的,那就不是三大阿僧祇劫,還要長,佛說要無量劫。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對權教菩薩講的,對小菩薩說的。說太長,怕他退心,「這樣長,算了!我不學了」,就說短一點,說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上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可以講真話,要無量劫!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不是騙人?佛不妄語,三大阿僧祇劫確實成佛,成什麼佛?天台家判教判為四教:藏、通、別、圓,四教都有佛,三大阿僧祇劫所成的佛是藏教佛。佛說成佛沒錯,沒騙人,是藏教佛。藏教佛跟圓教佛差的等級就太多。藏教佛還沒有見性,還比不上圓教初住菩薩;通教的佛比藏教高一些,也到不了初住。所以是這麼一個階段。別教佛相當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距離圓教的佛還有三十個位次。所以佛並沒有說假話,佛講成佛,你要懂得他說的成什麼佛。久勤懺摩,才能把業障消除。

  鈔【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

  人家懷疑在這個地方,難信在這個地方。

  鈔【因微果巨,固所不信。】

  念佛一聲,這個『因』似乎太容易,太小、太少了,它能滅那麼多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好像『果』太殊勝,因跟果不成比例,這是很不容易叫人相信,很難叫人接受。

  鈔【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

  這不是普通稱念,是一心稱念。一心裡面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還沒有這麼大的效果。

  鈔【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

  何況我們現在連事一心都沒有!我們今天如果不認真,向一心上努力,這樣散亂心念佛,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句話就是批評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佛號的人,有口無心,口念佛號心散亂,這個念佛沒有用處!念佛就是要把念頭歸一,把散亂心收拾,那就有了效果。所以有會念、有不會念,不會念的,沒效果,沒有效果也就是種種善根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也不能滅罪。念到『事一心』,事一心最低限度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面確實有阿彌陀佛、有西方淨土,心裡面真有。換句話說,世間所有一切事情我都不牽掛,我都放下,我心裡面專門牽掛阿彌陀佛,這叫事一心。因為你心裡牽掛阿彌陀佛,這是事,事專一了,只牽掛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什麼也不牽掛,什麼都放下了,這叫事一心。事一心,雖然功夫很淺,就能往生,滅罪雖然不多,能滅少少罪業。事一心功夫淺的,消的業障消得少,往生的時候還有病苦。如果事一心功夫深的,業障消得多的人,臨命終就不生病,生病是業障現前,他不生病。到時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都是事一心。

  念佛人念到生死自在,那是最好的功夫。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界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就叫生死自在。這要到什麼功夫?還是事一心裡面功夫比較好的。我們通常說這個功夫分做三等,初級的功夫叫功夫成片,中等的叫事一心不亂,上等的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地方只講事一心跟理一心,就是把功夫成片跟事一心合在一起,功夫成片是事一心的淺者。事一心深的,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沒斷,只是把它伏住,都叫功夫成片,就是伏煩惱。如果把它分為九品,上上品的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就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在這個世界想住多少年就住多少年,決定沒有妨礙。我們要問,我們這些人能不能做到?各個人都能做到,就怕你不肯幹;你肯幹,沒有一個做不到的。如果講上等的事一心,的確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得到,為什麼?見思煩惱要斷盡,很不容易,理一心就更難。由此可知,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只可以聽聽,沒分!這是理一心,我們做不到!到什麼時候做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就做到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悟無生」,那個時候就是理一心不亂。在西方世界,花沒有開,是事一心不亂,花開了,是理一心不亂。花開見佛是見報身佛。讚佛偈所講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是阿彌陀佛的報身,花開見佛是見報身。花沒有開也見佛,是見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在蓮花裡面,佛菩薩也給你說法,也有海會大眾圍繞,那個完全是化身,不是報身。

  說到這個地方,諸位要細心去體會淨宗的殊勝處。有人問說: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在華藏世界修行成佛,不是一樣的事情嗎?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教等覺菩薩,他為什麼要發願求生淨土?這問題問得很好,諸位聽了我剛才講的一番話,你應該會答覆了。他方世界要滅罪,要久勤懺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很難斷,要很長的時間。粗的煩惱容易斷,細的煩惱難斷。佛講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菩薩可以證得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愈往上愈難;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是十地滿了,成了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最後還有一個生相無明,還有一品,我看最低限度,佛雖然沒有說,恐怕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他才能成就。所以愈往上去愈難,要很長的時間。所以菩薩聰明,到西方世界去,很短暫的時間他就成就了,這是真正的因緣。他為什麼要往生西方世界?他往生西方世界、到達西方世界,他就證得了。等覺菩薩去往生,那是上上品生實報莊嚴土,一去就花開見佛,不需要等待的。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他的業障就消除盡了,你說這個多快!他在華藏世界還要用一段長時間,沒有西方世界快速,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我們怎麼曉得快?《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在一切大乘經上說成佛,從初發心證到佛果,不管他是哪一等的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是天文數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那不是別的佛,是圓教佛,須要多少時間?頂多十二大劫。十二大劫跟阿僧祇劫不成比例!一個阿僧祇劫好像是一年,十二大劫就像十二分鐘。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圓教佛就十二分鐘,在這個世間修成藏教佛需要一年,怎麼能比?不能比!十二劫從哪裡來的?《觀無量壽佛經》說,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十二劫華開見佛,十二劫從這裡來的。由此可知,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十劫,在第一劫下下品往生的人,再過二劫他就成佛了。下品中生的人,成佛久矣!因為下品中生六劫成佛,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已經第十劫,他已經成佛五劫,他在第六劫就成佛了。這才曉得,西方世界這個成就跟他方世界一比較,那就太殊勝了,你從這個地方去看。中品下生,在西方世界成佛是七天。這就說明,為什麼一切菩薩都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原因在此地。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那個時間不知道縮短了多少,殊勝在此地。所以一切諸佛都讚歎不可思議,阿彌陀佛本願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法門不可思議、成就不可思議。諸位要是細讀三經,這些事情都明明白白擺在我們面前,怎麼能不覺悟?

  鈔【此之至心,正屬理一。】

  《疏》裡面講的「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至心是講理一心,不是事一心。

  鈔【一心既朗,積妄頓空。】

  理一心是明心見性,至少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才是理一心不亂。《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以我們淨土宗來說,就是屬於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也有淺深次第不同,淺的是圓教初住,深的是等覺菩薩。我們從菩薩的位次來算,理一心又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淺深次第有四十一個階級,都是叫做理一心。『一心既朗』,朗是明朗,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心性透出來,跟佛的用心沒有兩樣。佛在經上常常用月亮做比喻,這個比喻很好,佛的心像十五的滿月,初住菩薩的心像初三、初四的月牙,光明透出來了。滿月的月光與月牙的月光是相同的,統統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不過一個大、一個小而已,都是真的。這就講初住菩薩用心是用真心,雖用真心,不圓滿,沒有像佛那麼圓滿、那麼自在,但是他已經是用真心,跟權教菩薩不一樣。權教菩薩以下是用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不是真心。他用的是真心,跟佛相同。『積妄頓空』,積是累積,無量劫來累積的妄想煩惱到這時候統統消掉,統統沒有了。

  鈔【喻如千年闇室,豈以一燈,闇不速滅?】

  這是個比喻,為什麼無量劫累積的這些罪業會一下消失?『千年闇室』,千年比喻無量劫,比喻時間長;闇室,黑暗比喻煩惱、妄想、惡習氣。『豈以一燈,闇不速滅』,千年闇室,你在那裡點一盞燈,那個黑暗就沒有了,就破除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你真正覺悟了,所有一切習氣、罪障統統都消除了。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真實就不能消滅,它是虛妄的。覺悟,就沒有了;不覺,它統統存在。見性,這才算是覺悟;沒有見性,不算是覺悟。沒悟,就要搞六道輪迴,就有六道、十法界;悟了之後,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所以覺悟的人,理一心不亂的人,他住哪裡?《華嚴經》上講,他住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之中。十法界裡面那個佛是藏教佛、通教佛,別教的佛就不在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

  鈔【故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不獨妙法蓮華有之。】

  《妙法蓮華經》裡面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要曉得,那一稱南無佛是至心稱念,屬於理一心,才能成得了佛;不是理一心,念,別說一稱,萬稱、十萬稱、百萬稱也沒用處,也達不到這個境界。《妙法蓮華經》所講的一稱南無佛,跟大師在此地說至心念阿彌陀佛是一個境界。

  鈔【法華三昧觀經云。】

  這是一部經的名稱。

  鈔【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惟一大乘,無有二三。】

  這一段說明念佛的功德是『惟一大乘』,經的意思沒有很明顯的說出,指的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一稱,關鍵在「一」,決定不能疏忽。這個「一」不是數字,不是說念一聲南無佛,不是的,是一心稱念,這個一是一心的意思,而且是一心達到極處,那就是理一心,我們這個經上講的理一心。換句話說,用的是真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我們這裡講的理一心,用這樣的心念南無佛,那就成佛了,『皆當作佛』。這也為我們證明《觀經》三福,最後一條所說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跟普通的因果不相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稱南無佛」是因,「皆當作佛」是果。所以這個法門是「惟一大乘」。《法華》跟《華嚴》,古大德都判作一乘教,還在大乘之上。佛法把它分作等級,有小乘、有大乘、有一乘;一乘是講成佛的法門,大乘是講成菩薩的,小乘是講成就聲聞、緣覺的,我們通常講阿羅漢、辟支佛,成就這個果位是小乘法。成就菩薩果位的是大乘法,教你直接成佛的叫一乘法。《華嚴》跟《法華》都是屬於圓教一乘,這個地方講惟一大乘。『無有二三』,二就是二乘,大乘、小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個法門不是三乘法,不是二乘法,是唯獨的一乘法,唯一大乘就是講的一乘法。

  鈔【一切諸法,一相一門。】

  底下有五句都是《法華三昧觀經》的經文,這是第二句。這兩句說明,為什麼念佛的因果這樣殊勝,道理在哪裡?把道理說出來了。

  演【一切諸法二句,出其所以。】

  說出它的所以然。

  演【謂:何故一稱佛時,皆當作佛,唯一大乘耶?】

  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下面是解答:

  演【曰:以一切諸法,唯一相不二相,一行不二行,故唯一乘。】

  解釋得非常好,真正跟《華嚴經》上所說的相同。《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是什麼?就是一心。一切是一切法門、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是從一心變現的,一切法門也是從一心裡頭流出來的。宗門常講「萬法歸一」,就是一心,禪宗裡面修行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一心。我們淨宗也是直接從一心來修的,念這句阿彌陀佛,目的就是一心不亂,直接修一心。一心統攝一切法門,一心包容一切法門,一心涵蓋一切法門,所以你只要得一心就統統都得到了,這是原理。如果從事上說,《華嚴經》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不是專一,而是任一,任何一都統攝一切法門,為什麼?因為任一都是一心裡流出來的。所以大經裡面才說,一毛端,毛端是事,一毛端是我們汗毛尖端,很小,有佛在那裡轉大法輪,一毛端裡有佛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海會雲集,這就是小大不二。一毛端裡面能容寶王剎,大千世界可以裝在毛端裡,毛端沒有擴大,大千世界沒有縮小,為什麼能容?毛端是一心變現的,大千世界也是一心變現的,一心跟一心裡頭沒有妨礙、沒有隔閡,所以小可以容大,大也可以容小。我們小大不能相容,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本來相容的變成不能相容;你要是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打消,這個境界就現前,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

  現在的科學家也曉得這樁事情,但是他不能證實,不能證明,從理論上推想有這個事實。他說的名相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他們說的是多維次的空間,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科學將來進步到無限維次的空間同時呈現,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境界,那時候你真的會見到毛孔裡面有如來講經說法轉大法輪,你就真的看見了,決定沒有障礙,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在面前,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所以時間跟空間都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正的事實。科學有這個理論,但是不曉得怎麼實現,佛法裡有方法能實現,就是叫你修一心不亂,到理一心,這個境界完全現前,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