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七十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70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0二頁:

  疏【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以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

  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以這個為主。要想了生死出輪迴,斷見思煩惱,證人空就可以了,這個目的就可以達到。小乘阿羅漢、辟支佛都是屬於這個境界。比這個高一層的,就是大乘始教,始是開始,從小乘剛剛入大乘。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佛法修學有次第,也有不依次第。正如同現在教育界也是如此,依次第像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樣念上去,按部就班往上提升;也有一些天才,他不須要依這個次第,甚至小學還沒畢業他就可以念大學,中學可以不必念,當然這是很少數的人。

  在佛法裡面確實眾生的根性不相同,雖然從大乘入,一開端就學大乘,多多少少要有一點小乘的基礎。如果完全沒有小乘基礎,那真的是要天才或是再來人,普通人做不到。像禪宗六祖大師,那真正是天才,六祖那種根性的人,六祖之前我們沒有看到,六祖以後到今天一千三百多年也沒有看到一個,所以那種例子我們不能學。六祖在五教裡屬於頓教、圓教,他一下就從這裡入了,這是我們做不到的。

  我們修學雖然一入佛門就學大乘法,而且我們今天大乘還不是始教,我們從大乘終、頓、圓,從這裡入門。因此有許許多多學佛的同修用了一生的精神苦修,不但沒能入門,連消息都沒有,這是真的。學到老了,你問他:你在佛法裡頭有些什麼心得?他說不出來。縱然學禪,沒有得禪定;學教,沒有大開圓解;念佛,沒有得一心不亂。用了一生的工夫,沒有成就!我們看到許多人都是這種現象,這是因為他不懂教義,不曉得自己的根性。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智,我們循序按部就班求學,必定能有成就。

  佛法與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修學要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循序漸進,慢慢的在求進步。佛法裡面把所有的根機分成兩大類:一個是善根深厚的人,一個是福德深厚的人。當然有善根一定也有福德,他善根厚,福德差一點,這個情形很多;有的人福德深厚,善根差一點。這兩種人都能入大乘法。什麼叫善根?善根是講信解。他聽了就相信,信是善根;他一聽就理解,所謂「一聞千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是善根厚。福德差一點,在行上比較疏忽,真正講斷煩惱,這一項他做的功夫不夠;信解他有,行上就差一些。

  福德多的人,這是善根少,他能信,解就差了,他沒有這個能力,怎樣給他講,他也不能體會,他也不清楚,可是他有福報,福報是什麼?他肯行。譬如你叫他參禪,他天天就打坐;你叫他念佛,他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離口,他能行,這個人就福報大。這兩種人都有成就,所以《彌陀經》上給我們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只要有善根、有福德,決定能成就。兩種都多,那就太好了,那就是上根利智;兩種裡面他有一種多、有一種少,都必定有成就,不會沒有成就的。怕的是這兩種都沒有,對佛法半信半疑,又不甚理解,當然更不願去做,這是不會有成就的。

  疏【二、大乘始教。】

  始教,大乘的開始,前面它通小乘,它含的有小乘教義,後面通大乘。所以在天台家判教就叫做通教,通前通後;在賢首判教叫始教,大乘始教。

  疏【繇第二時,但明於空。第三時定說三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未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復名分教。所說則廣談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數,以依生滅八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諸義類故。】

  這是簡單介紹大乘始教的教義。『第二時』說空,『但明於空』。由法相宗來說,釋迦牟尼佛最初出現是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說四諦法:苦、集、滅、道。說諸法,都是從法相上說,相是有的,這個叫第一時。在第二時裡面,依遍計所執,說一切法皆空。遍計所執,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真實的。只是一個抽象概念而已,沒有這個事實,所以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是般若裡面的一分空義。這是第二時,說諸法皆空。

  第三時,說遍計性空。唯識裡面講三種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性就是性質);依他起,「他」是外面,許許多多的條件才能現一個現象,這就是佛門所講的緣起。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現的這個現象,有沒有自體?沒有。佛給我們說,人是四大、五蘊(四大五蘊就是緣)這些種種緣聚集起來現的相;四大、五蘊要是散了,這個相就沒有了。我們想想看,人有沒有呢?人沒有,四大、五蘊有。你要是從這個地方恍然大悟,我們人沒有生死。所謂生不過是四大五蘊聚合現的相,所謂死是四大分散而已。

  四大,聚是它,散也是它,它沒有生滅;今天科學家講物質不滅,跟佛法講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沒有生滅。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都是聚,聚的時候現個相,散的時候相就滅掉了。所以相有、相無,這個是事實;如果說生與滅,這個不是事實;就是聚散是個事實,在聚散裡頭找不到生滅的意思。所以講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門講「了生死」,了是明瞭,徹底明瞭生死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搞清楚了。真正搞清楚了,生,你也不會貪生、也不會怕死,知道生死不是真實的,只是我們一個錯誤的看法、錯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產生一種錯覺,錯覺裡以為有生死。這是講依他起性。

  圓成實性,「圓成實」是圓滿成就。所謂圓滿成就,眼前這個相沒一樣不是真實的,為什麼?性是真實的,因此相也是真實的。古人舉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真的,器是假的。我有一塊黃金,我今天高興把它塑成佛像,金佛像;我明天不喜歡佛像,再把它塑成小貓、小狗;相不一樣了,金在不在?在。現的佛像是金,現的小狗、小貓還是金,沒有變,樣樣都是真實。所以佛門講明心見性,明是心裡沒有迷了,破迷開悟了,悟就是光明,你所見到一切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是真如本性。明心就見性,性在哪裡?沒有一法不是性,全是性變現出來的。好比是金與器一樣,你恍然大悟了,哪一個器不是金呢?你到銀樓看金器,樣樣都是的,沒有一樣不是的。森羅萬象、宇宙人生統統是自性變現之物,沒有一法不是自性,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個境界就叫做圓成實性。這些都是說的大乘教義。

  『第三時定說三乘』,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不許定性闡提成佛』,這是教義裡不贊成的。闡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斷了善根的人,這種人不能成佛。其實,那個沒有善根的人是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當然是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哪裡說是心外還有一法能建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佛在這個階段沒有究竟說,為什麼?眾生的根性、程度還不到;說了他懷疑,他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在這個階段,教義只說到此地為止。《法華》會上「開權顯實」,佛講真話了,一闡提也能成佛,這才講到究竟圓滿。大乘始教沒有講到這個問題,所以說『未盡大乘至極之說』,這叫做「始」,這是大乘開始。同時在這個階段當中,佛講有成佛、有不能成佛,講這些,叫做『分教』,分教就是有分別,叫大乘分教。

  『所說則廣談法相』,譬如《百法明門》所講的,「心法」講八個,八心王,「心所有法」,我們今天講心理作用,五十一種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也是屬於心理作用,但是它是間接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作用。這種間接的作用,拿現在話來說,完全是一個抽象概念,決定不是真實的。心所有法是依他起的,是依心王而起;二十四個不相應,你找不到依哪個起來的,甚至它所依的很多,但是它決定不屬於某一種法,它是從許多法裡面產生一種錯誤的概念,所以事有理無。譬如時間,我們講幾分幾秒,好像事情是有,我們約會我叫你幾點鐘到這兒來,我們現在講經七點半講到九點,事上有,理上確實沒有。時間觀念是從地球自轉一周而來的,把它分作二十四個小時,一小時分成六十分鐘,是這麼分的。就在地球上,地球自轉一周時間長短不一樣,如果諸位到南極、北極,你去看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它六個月白天、六個月晚上,二十四小時怎麼分法?你就沒法子分了。你坐上太空船,飛到太空離開地球,這個地球上時間觀念沒有了。由此可知,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

  空間也是如此,我們講四方,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現在曉得地球是圓的,我們往東方走,東方走一走回來了,從西方回家了。所以方位也不是真的。我們在台北,基隆在我們北方,新竹在我們南方;如果我們到日本,基隆也是我們南方,不是我們北方,究竟確定的方位在哪裡?沒有,沒有方位。這都是為了我們在生活上便利假設的,實際上沒有,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事上有、理上無,我們要覺悟。覺悟之後也不壞這些世間法,為什麼?大家用起來方便,我們約幾點鐘到此地,到時候大家就來了。雖然是假的東西,它有用處,可是你不能執著,你要執著一定有,那就錯誤了。像這些法,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都屬於不相應行法。色法就是物質,分為五根六塵這十一類。六根裡有一個意根,是心法不是色法,所以意根歸納到八心王裡面。所以色法只有十一類,心法有八類。這都是講的「廣談法相」當中,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

  『少及法性』,它很少談法性,縱然說法性,意思還是法相裡頭包括的,換句話說,從法相上附帶說一點法性。像《百法》就非常顯然,一百法裡面有九十四法講法相,後面六個無為法,那是屬於法性;講到法性的只佔到百分之六,講法相的佔百分之九十四,這個很顯然的它屬於大乘始教。『其所云性,亦是相數』,這剛才說了。『以依生滅八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諸義類故』,它講到生死涅槃都是依生滅八識來講的,這個講法不圓融。法相宗裡面講真如是凝然不動的;不像圓教,圓教裡面講的真如活活潑潑,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始教教義講真如就是清淨不動,它不隨緣,這就是依生滅八識。依天台家講法,八識有四種:生滅八識、無生八識、無量八識、無作八識。可見得一個名詞有許多的說法,小教有小教的講法,始教有始教的講法,終教、頓教、圓教,各有各的講法,意義不相同,淺深差別很大。

  因此它講生死與涅槃,無始以來一切法由於有六道輪迴,由於有十法界,所以才有涅槃的證得。「界」就是因。其實要是講真話,《華嚴》裡面講得最圓滿,講涅槃,涅槃是本有的;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本有的,我們今天雖然是凡夫,我們本有的涅槃沒有失掉。佛在《楞嚴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六根的根性就是不生不滅的,六識有生滅,它這個教義就建立在此地。生滅八識,因此它才建立個有涅槃可證,有生死可了,這是大乘始教。往上一層也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生死涅槃等空華」,這是平等的。這是說始教的教義。終教教義就高了。

  疏【三、大乘終教,繇出中道妙有,定性闡提,皆當作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稱實理故,復名實教。】

  這是大乘教義的最後,也是最高的說法。這才說出『定性』,定性是指阿羅漢,『闡提』是沒有善根的人,這些人都能成佛,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個教義才是究竟圓滿。佛說法實在是用盡苦心,因為一切法的真實相本來是說不出來的,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真的。如果你要從說出來的這些言語文字上去找你的真性,要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是決定得不到的,為什麼?你會迷在文字、言語裡面,你得不到真相。你要想得到真相,言語文字好像是指路碑,你尋著這個方向,但是要捨離言語文字,這樣才有可能悟入實相。這是佛教學正當的方法,真實用心之所在。

  如果從文字表面上去求,充其量你不過是止於大乘始教而已。終教的教義要悟入,要離開言語文字,但是也不能不要言語文字。好比我們走路,指路牌很重要,不能不要!但是那個路牌並不是說就是這個地方。我們從外縣市到台北,到達台北界線上「台北市」的牌子,以為自己已經到台北了。那牌子是台北嗎?不是!如果把牌子插在別的地方,那台北在那裡了,那個不是的。但是它能指引你到達目的地。佛的言語文字,經典亦復如是,你要曉得它的性質。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才能找到你的真如本性。

  『中道妙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不能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心經》文字雖然少,意思非常的深,對這個道理說得很透徹。譬如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講法相,空是講法性,這就說明法相跟法性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你要見性,在哪裡見?在相上見,離了相,哪來的性!譬如黃金,金比喻性,金器比喻相;我要黃金,你拿佛像來,我不要佛像,我要黃金;你換成一塊金磚來,我不要磚頭,我就要黃金;拿一大堆金鐲,我不要鐲子,我要黃金;你的金從哪裡拿來?你決定找不到,原來這些相就是金!你明白這回事,我什麼都要,佛像也要、磚頭也要、鐲子也要,什麼都要,為什麼?統統是黃金。

  見了性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是法性,統統是自性,叫明心見性。人要到這個境界,他心在一切萬法裡面自然就平等了,為什麼?全是自性,一性無二性。生佛平等,自己與諸佛平等,與一切眾生平等。心地清淨,為什麼清淨?他一切法裡頭沒有取捨了,他曉得都是自性變的,取捨沒有了,心清淨了。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同體慈悲心,知道一切萬法是自性變現的,一切萬法是自性建立的,他怎麼會不慈悲呢?所以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萬法與自己同一個本性,所以這個慈悲心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沒有任何條件的,這是見性,見性成佛。見了性,我們就叫他做佛,這是佛法的真實義。

  『定性闡提』,就是定性聲聞、定性阿羅漢,他也能迴小向大,也能成佛作祖。闡提是沒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他沒有遇到緣,遇到緣,他的善根也能顯發,他也能成佛。這是大乘佛法至極之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何況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說得更圓滿、更究竟。『故名為終』,這是大乘終極之說。『稱實理故』,講的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理體。

  【所說則多談法性,少及法相。】

  這是大乘終教教義,對於法性上說得多、討論得多,法相上就說得少;相是假的,性是真的。

  【其所云相,亦會歸性。】

  縱然是講法相,譬如講三世、講五陰、講世間、講出世間,這些統統是假名;又說「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這是這個階段的教義。

  【以依如來藏八識,隨緣成立諸義類故。】

  『如來藏』就是自性清淨心,『八識』就是阿賴耶的本體。「依如來藏八識」,就像《楞嚴》上所講的,《楞嚴經》是大乘終教,講到如來藏性,講到第八識,第八識的本體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的作用就是八識,體用是一不是二。從作用上講,八識;從本體上講,如來藏。所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體是不生滅的,八識是生滅的,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不生滅的。這就是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生滅裡面有不生滅,不生滅裡面有生滅;就是體裡頭有作用,用裡面有體。好像我們照鏡子,鏡子本體是不生滅的,鏡子照的那個相有生滅,中國人照是現中國人相,外國人照是現外國人相。現相有生有滅,它變化的;鏡是體,不生滅;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

  能變宇宙人生萬法的體性就是如來藏,它是真的;所變出的幻相,這個相是假有,也叫妙有,不能說它沒有,它有。有,為什麼說假有?因為這個「有」常常在變化,不是永遠不變的。永遠不變的,那就是真有,如來藏性是真有,它永遠不變。所變一切相,這相是暫有還無,千變萬化,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有,不是沒有!它不能永遠存在就是了。凡所有相都是剎那變化,不會停在那裡的。你明白這個真相之後,我們在一切假有裡面,在妙有之中,你可以受用。

  譬如我們現在得這個身,這身相是假有的,我們曉得它剎那在變化,人絕對不是一年一年衰老,不是的,是一剎那一剎那老!不過是你自己不能覺察,到你七十、八十,你才「哎呀,我怎麼這麼老!」其實不是那個時候才老的,一個鐘點比一個鐘點老,一分鐘比一分鐘老,一秒鐘比一秒鐘老,剎那剎那在老!人,說穿了沒意思,從生下來就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一條路,往哪裡走?往墳墓裡面走,一分鐘都不肯停,真叫精進!幹別的事情他會停下來不幹,這個事情他永遠不停的。你要是真正看穿了,人沒意思,這個就是覺悟。覺悟了事實的真相,不管這個世間貧富貴賤統統走一條路,生下來就往死亡這條路上走,一天一天接近,一分鐘一分鐘接近,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了生死,了是明瞭,明瞭之後要脫生死;脫生死是離開,這個高!了脫生死是兩樁事情,了是學問,脫是功夫。脫是擺脫、捨掉,那是功夫;了是學問,明瞭事實真相。了而不脫不行,一定要把它擺脫。佛法就是教我們了脫生死,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曉得自己雖然是有生滅,可是自己也有個不生滅,我們能把生滅的擺脫掉,去修那個不生滅,你就成功了。

  怎麼修法?所謂修就是應用。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我們從早到晚待人接物用什麼心?用生滅心,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用這個心。我們用生滅心,就有生死、有六道輪迴,這就有苦。佛菩薩也一樣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他不用生滅心,他用什麼?他用不生滅的心,所以他就不死,他就能了脫。不生滅的心跟生滅的心是和合在一起。《楞嚴經》上講得很詳細,「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這個,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念,真心離念;有念的,那是妄心。八識有念,真如本性、如來藏沒有念。

  所以,佛教我們待人接物要用什麼心?用真心。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真心,這裡頭沒有生滅。你說沒有生滅,我眼睛還能見,怎麼不能見?一張開眼睛一樣見,見的時候你沒有起心、你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試問問你還見不見?見!這個時候你所見的叫真見,真心見,就是見性見。境界裡頭才一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那是八識見;當你不起心、不動念,一切境界決定是平等的。才一分好、醜,好醜是什麼?是八識裡頭的,妄心裡頭有的,真心裡頭沒有。為什麼?真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曉得,我那個真心捨掉了,用妄心了,用生滅心了。

  所以佛菩薩見色聞聲跟我們用的不是一個心。我們用眼識見,用第六意識見,用耳識聽,用第六意識聽,全都落在意識裡頭。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打妄想。佛菩薩不用心意識,不用第六識就是不分別,不用第七識就是不執著,不用第八識就是不落印象,所以他那個心叫清淨心,人家那個本事就在此地。相上來講沒有兩樣,我們穿衣吃飯,佛菩薩也要穿衣吃飯;我們有應酬,佛菩薩也有應酬,跟我們現實的生活沒有兩樣。

  諸位如果再看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佛菩薩,他們表現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跟我們現實社會有什麼兩樣?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就是用心不一樣,他們待人接物,甚至做生意,不用心意識,他用真如本性。用心意識賺錢賺得不多,用真如本性賺錢無量無邊,為什麼?稱性的福報現前了,你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福德統統現前,那個寶藏是無量無邊!所以,用真心比用妄心殊勝得太多。用妄心不能了脫生死輪迴,用真心就了脫生死輪迴。

  念佛法門就是教我們用真心的方法,怎麼用法?只要你起心動念,那個妄心一發作,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給諸位說,半真半妄。阿彌陀佛不是純真,為什麼?純真,真如本性裡頭沒有阿彌陀佛,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還不是純真的。不是純真的,為什麼要它?用這一念來止一切妄念,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在理論上來講跟禪家的觀心、參話頭沒有兩樣,那我們為什麼不用參話頭、不用觀心?這裡頭又有一個道理,有一個事實,用觀心、參話頭完全要靠自己,自己不能到見性,換句話說,你就出不了輪迴,你還是生死輪迴、你還是迷惑顛倒。用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呢?我功夫到不了這個地方,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接引我到西方世界去,我至少可以脫離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它沒有六道,只有人、天兩道,沒有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比我們這裡好多了。我們這裡是六道輪迴,它是二道輪迴,何況又能常常親近諸佛菩薩,在修行上得了很大的便利。念阿彌陀佛比參話頭好就好在這個地方。

  這部經屬於頓教,裡面帶著終教、圓教。在五教裡面,《彌陀經》是屬於終、頓、圓三教所攝。

  疏【四、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說真性。】

  『頓』是頓超。馬鳴菩薩《起信論》告訴我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離一切妄念,就沒有一切法可得。這就是頓教的意思。

  疏【一念不生,即名為佛,無漸次故。】

  沒有次第。有心就是凡夫,無心就是佛。無心,你要是聽錯了意思,從今以後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念,這樣成就的無想定。無想定行不行?不行,無想定的果報在四禪天,還是六道輪迴。無心是無妄心,不是無真心!釋迦牟尼佛住世教化我們,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我們問他有沒有心?他要沒有心,這些佛法、這些道理、這些方法,從哪裡說出來的?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真心的自然流露,沒有妄心。妄心是什麼?分別、執著、妄想。無心就是沒有分別執著妄想,無這個心,跟無想定完全不相同。真正能在一切萬法當中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個人就叫做佛。

  佛心平等,凡夫心不平等;凡夫他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他心不平等。他在一切萬法裡面,他有好惡,他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這是凡夫心;佛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一切萬法當中佛心是平等的。佛看到一個恭敬、讚歎他的人,和一個毀謗、侮辱他的人,甚至殺害他的人,佛看他們兩個人決定平等。不能說「這個對我好、那個對我不好」,起這一念是凡夫,這個不是佛。修行,行是錯誤的行為,思想也是行為,心理的行為,心理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看到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只要有這一念生起來,立刻要覺悟:我錯了,這是我錯誤的行為,我要把它修正過來。

  修正過來是什麼?我對一切境界平等心、清淨心來看待。做不到呢?那就見到歡喜的,阿彌陀佛!見到討厭的,阿彌陀佛!大家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平等!沒有兩樣,統統阿彌陀佛,這樣就好,用這個方法來修。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念阿彌陀佛是最巧妙的方法。讀到經文後面,你會看到這是妙不可言。當你分別、執著、妄想起來的時候,統統用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就是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再能發願往生,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真的是一生成佛。所以在頓教裡面決定沒有次第。

  而《彌陀經》,不但是頓教,頓教裡面的第一頓教,這個話是窺基大師說的。窺基是中國法相唯識宗第一代祖師,他給《彌陀經》註解,叫《彌陀經通贊疏》,一開端判教,就判定《阿彌陀經》是頓教,而且是頓到極處,至圓至頓,為什麼?一日到七日就成就。你想想看,哪一個法門七天能成功?只有這個法門七天能成功。這個成功是講:修學這個法門,七天可以證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換句話說,用這個方法,七天可以成佛;它不是講往生,七天成佛。這個法門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快,許多人都不曉得,不了解。

  七天能成佛,七天難道不能往生嗎?往生比成佛容易太多了。成佛一定是要理一心不亂,往生只要功夫成片就行,只要這一句佛號能把分別執著妄想壓下去就行了,有這樣的功夫就能往生;但是成佛不行,這個功夫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再向上提升,到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得定,叫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是從定中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真正能救度一切眾生,真真實實的救自己、救眾生。如果你們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應當要發大心,一生專修這個法門、專門弘揚這個法門,希望把這個法門普及到全世界,讓人人都有機會能夠聞到。

  世界上有多少人想修的,沒有機會、沒有接觸到;外國人不認識中國字,沒有人給他介紹,他不曉得。如果語言隔閡能打破,把彌陀法門介紹給外國人,我相信這是外國人最歡迎的,因為簡單容易。搞禪與密,那是討好外國人,因為外國人喜歡奇怪的東西;開始一窩蜂來了,搞了二、三個月,覺得你沒有真正東西給他學,他又退心了。實在講,不如把念佛法門好好的教給他。你願意學,就這一部《彌陀經疏鈔》,從頭到尾詳細講一遍,一天講一個半鐘點要講兩年,有得學的。兩年講一遍之後,從頭再講一遍。我們這個經如果一天講兩個鐘點,講一遍要一年,講五十遍要五十年,他決定能成就。說、聽的人境界都不一樣,第一遍是第一遍境界,聽第二遍是第二遍的境界;講的人是遍遍不同,聽的人遍遍有悟處,他怎麼不歡喜?當然法喜充滿。這是頓教!禪沒有這個快,密也沒有這個快,要想快快的成就,老實念佛,抱定這部《彌陀經》就夠了。

  疏【五、圓教,統該前四,圓滿具足。】

  第五種是圓教,圓是圓滿。前面四種教義全部包括在其中,一樣也不漏。『統該前四』,前面四種是由淺而深,但是它們彼此不能互攝,所以不圓滿。圓教,圓滿的,它把前面四種統統融會貫通,都包括在一起,淺的裡面有深的,深的裡頭有淺的,這就非常之妙。有次第又有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也不礙圓融,這個就是圓教的教義。

  疏【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交參,無盡無盡故。】

  『所說唯是無盡法界』,這是《華嚴》的教義,將一切法統歸一真法界。法界只有一個,法界只有真實的,沒有虛妄,所以叫一真。一就是真,二就是虛妄,所以《華嚴》講一真。我們這個經講一心不亂,也是講一,一心能入,一真是所入。怎樣才能入一真法界?一心就能入,二心決定不能入。從這上來看,你就曉得這兩部經的關係,《華嚴經》講一真法界,《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所以證得一心不亂就證得華藏世界,就入《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跟《彌陀經》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能入、所入不二;能入是一心,所入是一真,確實是一不是二。「無盡法界,統唯一真法界,分為事理等四法界」,清涼大師把它區分為四類:「事法界」,完全講事相;「理法界」,有事當然有理;「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是大自在。我們今天處處都有障礙,為什麼?不能圓融,不曉得事實的真相,所以處處都有障礙;真正圓融自在,確實是事事無礙。

  『性海圓融』,圓融不礙緣起,法相就是法性,法法相即,法法相入,這是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的境界。『帝網重重,主伴交參』,這是比喻,帝網是講帝釋天,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宮有羅網的裝飾,網孔當中都繫一顆明珠,明珠都放光,光光相映。我們沒有忉利天宮那麼大的福報,但是現代科技也相當可觀,千萬盞燈光光互照也非常的莊嚴,跟這個意思是相彷彿的。『無盡無盡』,彼此互照,這個境界顯示出無有窮盡。

  疏【以上詳如華嚴玄談中。】

  「性海」是講理法界,「緣起」是講事法界,「圓融無礙」是講事理無礙法界,「相即相入,帝網重重」是講事事無礙法界。詳細的說明都在《華嚴》註解「玄談」當中。

  疏【恐煩不敘。】

  如果講《華嚴經》這一段的意思,那要很長的時間,在此地就不多說了。諸位要想多了解,你可以參考《華嚴經》。《華嚴經疏論纂要》,這是《疏鈔》跟《合論》的節要,是《華嚴經》入門的典籍。

  疏【言頓教攝者,如後義理中辯。】

  這部經是屬於頓教,後面在義理裡面再詳細的來討論。

  疏【亦通前後者,通前終教,以一切眾生念佛,定當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故。通後圓教者,亦義理中辯。】

  定性的聲聞,沒有善根的眾生,只要他一念回心就能往生,這是大乘終教的教義。在《往生傳》裡面,我們看到張善和,那真正是一闡提,一生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佛法,殺牛為生,天天殺生!臨命終時,他看到許多牛頭人,長的樣子像個人,牛頭,來向他討命,這是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他才真正知道有因果報應,那些牛頭人都是他一生殺的這些牛來向他討命。他喊救命的時候,剛好有一位出家人從他家門口經過,問他:你為什麼喊救命?他說:許多牛頭人來討命。這位出家人就點幾支香叫他拿在手上,大聲的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拼命大聲念,念幾聲之後他告訴家裡人,牛頭人沒有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他走了。臨終十念,念佛往生。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臨命終時回心轉意也能往生。先說這部經成就人的穩當、快速,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的。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