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三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3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五八頁:

  鈔【起信真如者,論云: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這是又舉《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的開示。《起信論》也是勸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乘法裡面很重要的一部論典。

  演【若觀彼佛真如法身者,能觀即是一心三觀,所觀即是三諦一境,謂之觀彼佛者,是託彼果佛圓明之體,顯我眾生性德之佛也。】

  這兩句很重要,就是說明為什麼要觀阿彌陀佛,「彼佛」就是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要觀他的法身。我們在《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明白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三身是一體的,舉一即三,無論是化身、報身統統是法身,三身就是一身。

  觀,能觀與所觀是採取天台大師的講法,《論》裡只說觀。古德法師用天台止觀的方法來解釋。「一心三觀」揀別不是次第三觀,是圓融的,「真假中」這是三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叫一心三觀,沒有次第的。所觀的境界也是一心三諦,「三諦一境」。由此可知,教下修觀,隨文入觀是教下用功的方法。隨文入觀跟禪很接近,止觀也是禪;千萬不能誤會隨著經文打妄想,那就錯了,那就不是教下修持的方法。教下修持方法,特別是一心三觀,真的很容易開悟,教下所講大開圓解,可見得都是要真正用功夫,不用功夫不行。

  功夫重心在什麼地方?天台大師講得很明白,關鍵就在「一心」。一心三觀怎麼修法?一心自然就具足三觀,三觀就是一心的作用。你要是沒有達到一心,三觀就沒有。沒有達到一心,怎麼修法?天台家有方便,叫次第三觀,三觀不能同時、不能圓融,同時圓融一定要到一心。由此可知,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起作用,就是天台大師所謂一心三觀。一心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們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二是二意,末那識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三是三心,就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我們常講三心二意,這個名詞出自佛經。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關鍵在一心,我們如何修一心?三觀我們暫時可以不問,單講一心,因為你得一心了,自然三觀就現前,你所觀的境界自然是三諦一境,一境是什麼?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

  我們用三心二意,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那個佛是不是住一真法界?不是的。那個佛是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他不是一真法界,他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哪一種佛才是一真法界?別教佛、圓教佛是一真法界的。藏佛、通佛都是十法界的佛,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因為他還是用三心二意。人家用得純、用得正,我們也用三心二意,我們用錯了。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他用得正,沒有用錯;我們是錯用了心,這個心就是阿賴耶識。遵照佛的教誨,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就是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所修的。今天這個法門殊勝,超越四聖,入一真法界,你才曉得一心之可貴。

  本經教給我們的方法實在是奇妙之極,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託彼果佛圓明之體」,阿彌陀佛是圓教的佛,是究竟圓滿佛,他不是藏教、不是通教、不是別教。這句名號具足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圓滿功德,果德圓滿,當然因地所修的修德自自然然也含攝在其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能看輕了,這句「阿彌陀佛」三歲小孩都會念,關鍵在用什麼心念。我們用什麼心念?我們念,真的有時候不如三歲小孩,為什麼?三歲小孩念阿彌陀佛,他會見到阿彌陀佛,他會見到觀音菩薩;我們念這麼多年,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都沒見到,用心不同。小孩的心單純,妄想雜念少,有明顯的感應;我們的心思太複雜,妄想雜念太多。我們念阿彌陀佛有沒有感應?有!這個感應叫冥加,不是顯加。顯是叫你看見,叫你聽到;冥加是冥冥當中加持,你見不到也聽不到,你覺察不到,但是阿彌陀佛確實加持你,只要誠心念就好,漸漸就能念到一心。要以真誠心念、恭敬心念,才能念到一心。

  《彌陀經》上教給我們這個原則,信願持名,我們讀《疏鈔》、《要解》,才知道「信、願」是修學的關鍵。我們有沒有信?不能說沒有信,沒有信,你為什麼會念,也不能說有信,為什麼?真有信,你念的應該有感應,「一念相應一念佛」,你念到現在沒有成就,心還是散亂的。我們這個信心叫露水道心,或有或無,這樣的心念佛,就難!也就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今天不但夾雜,而且還懷疑,有的時候信,有的時候又有疑,疑根沒斷,還想讀大乘經,還想學密宗的咒,這就是有疑。如果信心堅定,真正相信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成佛果,像阿彌陀佛一樣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一句佛號。這是大勢至菩薩與五十二同倫,我們要有他那樣的信心。五十二同倫是誰?十信位菩薩、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五十二個,妙覺就是佛。我們在不在這五十二位之一?給諸位說,你要是真正肯定了,不但世緣放下,一切佛法也放下了,我這一生就老老實實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你就是大勢至菩薩這五十二同倫裡的一分子。如果你還懷疑,還要學這個、學那個,那你不是五十二個人之內的,這五十二個人之內的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

  往生什麼條件?有人給我講:吃肉不吃素的人不能往生。我沒聽說過,經上沒有這一條。有人說不能盤腿坐的人不能往生,我也沒聽說這一條。淨宗五經一論,你去查,有沒有說不吃素的人不能往生,不能盤腿的人不能往生?沒有!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疏》講得很清楚,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素食是菩薩行,在一般中國習慣上,受菩薩戒一定吃素,為什麼?菩薩要養大慈悲心。受三皈五戒沒有限定你吃素;限定吃素,大家都不來!從前李老師在台中一生三十八年,他教導我們也是這樣的,他說我們勸人學佛,不勸人吃素,不勸人受戒,為什麼?勸人吃素,一聽學佛都要吃素,他不學了,你把人家學佛的因打斷,這個不可以。不勸人受戒!有很多人怕受戒,戒律拘束自己,這障礙他發心,障礙他入佛門。他入佛門修行一個階段,他自然會吃素,自然發心受戒,那是他個人的事情。沒受戒的人,往生的有!沒有吃素的人,念佛往生的也有!我們看過去《往生傳》跟現代往生的人,可見得佛跟祖師所說的話是正確的。

  素食是培養大慈悲心,尤其現在,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濁惡到極處,災難重重!你看全世界,真的是無緣無故一堆人就這樣死了,這是過去少有的。現在災難頻繁,這就是濁惡之極。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如何能挽救這個劫難、化解這個劫難?一定要大慈悲心才能消除惡業,他老人家提出六個字:吃素、戒殺、念佛。人人都能這樣做,吃素、戒殺能消除現業,現前的惡業能夠消;念佛求生淨土,永脫生死輪迴,這就對了。所以,吃素好。有很多人一生都沒有聞到佛法,一生都在吃肉,臨命終時才聞到佛法,他信願持名也能往生;不能說你這一生都沒有吃素,你不能往生。臨命終時聞到佛法,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真有!古時候有,現在也有。理一定要明白。我們不是勸大家不要吃素,而是說明往生最重要的條件是信願持名。我們要有清淨的信心,堅定的信心,懇切的願望,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素食的好處,不但佛法提倡,是基於慈悲心而提倡的,現在世間人,很多美國人都吃素,他不信佛,為什麼吃素?身體健康,知道素食對於中年以上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外國人吃素的很多。

  信願非常重要!而信願真正能夠到清淨、堅定,實在講,如果不是他自己多生多劫善根發現,一定對於淨宗理論有相當的了解,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信心才能奠定。這就是淨宗典籍有詳細說明的必要,真的幫助我們建立信心,使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能有正確的認識。

  依這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顯我眾生性德之佛」,這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自得心開」,「自」是自自然然的,不需要依靠任何法門的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問題在你信不信?你真信,就真的有這個效果。為什麼有效果?一心,道理在此地。你要是學幾種法門,一定落在三心二意裡,你成就就困難!所以,決定一心。善導大師勸我們「一切真實心中作」,他老人家講的「真實心中作」就是一心。

  『常勤修習,畢竟得生』,「畢竟」是決定,決定得生。「常勤修習」就是相繼,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常勤,勤是精進。我們生在現代這個社會,怎樣來修才有真正的效果?我們綜合經論、祖師大德的教誨,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憶佛念佛」不能間斷,我們才能成就。要達到這個目的,實在是相當的艱難。過去慈雲灌頂法師教我們「十念法」,許多祖師大德也肯定。十念法是早晚課,我們一生當中受持,一次不缺,符合《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註解有,過去祖師大德們承認的,能往生。最近我教導同修們的十念,十句,一天修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鐘,這個效果比慈雲灌頂法師十念法更有效,為什麼?時間很短,每隔一個時間你就想到阿彌陀佛。修的時間很短,但是那個心很真誠,確實是淨念相繼,一天次數多,時間短,很有效,諸位不妨試試看。用這個方法來修,「顯我眾生性德之佛」,大概三個月到六個月就有消息,你就會有明顯的感覺。

  演【畢竟得生住正定者,往生之人,約有三位。】

  「三位」是《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第一個是下輩往生:

  演【一如蓮花未開時,信行未滿,未名不退,但以處無退緣,故稱不退。】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不但是證三不退,而且是圓證三不退。我們在經論、祖師的語錄當中見到很多,確實是圓證三不退。何況經上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這是佛說的,還能錯得了?皆是阿鞞跋致,並沒有說下下品往生不是阿鞞跋致,沒有這個說法,「皆是」就包括上上品到下下品。阿鞞跋致是什麼意思?古德註解講,阿鞞跋致菩薩是七地以上,那個地位就高!七地以上在《仁王經》是無生忍位的菩薩,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是上品無生忍。往上是寂滅忍,那是最高的,十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佛是上品。下下品往生怎麼會有這麼高的地位?實際上並不是他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他,他確實跟七地、八地菩薩一樣,但是那是阿彌陀佛保佑他的,不是他自己證得的。當然他要在西方世界努力修行,修到一段時期,自己確實證得這個地位,佛加不加持沒有什麼大關係了。你沒有證得的時候,佛力統統加持,所以那個世界平等世界。我們把阿鞞跋致解釋到七地、八地,實在講,都不是真相,事實真相要依四十八願為準,淨土經四十八願是最標準的。四十八願裡面講完全平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四十八願裡並沒有說下輩往生除外;換句話說,下下品往生也是紫磨真金色身。下下品往生到那裡,面貌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經典上說得很明白的。阿彌陀佛為什麼要求這個世界所有一切人民跟佛都一樣?是他的本願。他看到十方世界的眾生面貌不相同,面貌美的就驕傲,面貌醜陋的就有自卑感,這個不平等,這個製造煩惱!他老人家的世界是大家面貌都一樣,沒有人驕傲,也沒有人自卑,這是他本願功德的成就。「花未開時」,這是下輩往生的,到那裡蓮花沒有開。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法忍是自己證得的;花沒有開也得無生法忍,那是佛加持的。西方世界沒有退緣,他進步快!我們個世間,成佛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進得少、退得多,這是很大的一個障礙。

  演【二、信位滿足以去,花開見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見法身,住正定位也。】

  這個地位是中輩往生的,是我們可以爭取得到,而且是不難爭取到。三輩,善導大師講得清楚,我們一定要依善導大師。中國歷史所記載,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的,我們要相信。大師告訴我們九品往生,上三品是大心凡夫,發的是大乘心,他是凡夫,不是聖人,這意思就是說明我們都有分,你能不能發大心?什麼是大心?發度一切眾生的心,發一個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的心,這就是大心。發大心,上三品往生;中輩往生,是持戒的善良的眾生;下三品往生的是造作惡業的眾生。我們在《觀經》九品裡面看得很清楚,下下品是造五逆十惡的眾生,如果不能往生,決定墮阿鼻地獄。造極重罪業的,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求生淨土,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下下品。下下品也是阿鞞跋致,不可思議!所以九品都是凡夫。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九品是怎麼來的?是我們「遇緣不同」而有九品,這個話說得太好,是我們遇的緣不一樣。如果我們遇的緣殊勝,上輩往生沒有問題。什麼樣的緣?遇到善知識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沒有疑惑了,堅定信願,這個緣殊勝!又遇到好的同參道友互相砥礪,切磋琢磨,這緣殊勝,他品位就高。遇到緣要是差一點,有善知識叫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而不能夠介紹得很明白、清楚,雖然念,心裡還有一點懷疑不能斷除。是這個緣故,才有九品的差別。

  如果我們真正能像大勢至菩薩那個堅定不疑,一句佛號他就入信位,就是五十二同倫之一。我們可以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來說,倓虛老法師在香港佛七開示那個錄音帶,我相信很多同修都聽過,他給我們說諦閑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做鍋漏匠的,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四十多歲找到諦閑法師要求要跟他出家。我們現在四十歲看起來很年輕,在那個時代四十歲就是老人。諦閑法師拗不過他,就給他剃頭了,囑咐他不必去受戒,也不必住在寺廟。在寺廟住不下去,不要說別的,出家了,早晚殿總要上,早晚殿他就學不會,人很笨、很愚痴!所以送到鄉下找一個破廟,沒人住的,讓他一個人住在那邊,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跟他講:你就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就教他這個法子。他對於老師有信心,接受這個法門,他就入了信位。換句話說,大勢至菩薩五十二同倫就有他一分,他就加入了。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人家預知時至,不生病,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他師父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那時候交通不便,他住在鄉下,他往生了,附近的護法才到觀宗寺報信,那時候沒有車,走路來回三天,他在那裡站三天,諦老很讚歎!人家能入信位,我們不行,我們懷疑!他那個成就,給諸位說,決定是上三品,上輩往生,決定不是中下。

  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入十住位」,花開見佛就是明心見性,統統講的圓教。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他的成就多麼快速!他破無明見法身了。「住正定位」就是大經所講的正定聚,他心是定的,是正定。在此地這個正定,一心一意定在阿彌陀佛,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這個名號的人很多,知道名號功德的人不多;真正知道,決定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到底。

  演【三、三賢位滿入初地以去。】

  這都是圓教,都是講自己所證得的,不是佛力加持。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修滿了,在西方世界這三十個位次的修學是非常快速,為什麼?不退轉。很快就完成這三十個位次,登圓教初地。圓初地的菩薩已經破三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掉三十一品。

  演【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來去自由,可以分身無量無邊,同時入一切諸佛的境界。圓初住的菩薩有這個能力,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都有這個能力,那是佛力加持的。我們如果自己在西方極樂世界證得圓初住,那就是自己有這個能力了。自己沒有恢復這個能力之前,世尊幫助我們,就是阿彌陀佛幫助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這是西方世界真實的利益,一切諸佛剎土裡沒有,其他佛土裡面必須自己證得圓教初地,你才有這個能力;沒有證得是決定沒有這個能力。西方世界的好處,生到那個地方,阿彌陀佛加持我們,我們就有這個能力,所以可以遍法界去供佛,供佛當然聞佛說法,這是一定的道理。

  演【如佛記龍樹菩薩等,住初地生淨土等也。】

  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是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這位菩薩弘揚大乘,大乘八個宗都是他傳的,他是八宗共祖。不僅是禪宗,密宗也是他傳的。龍樹菩薩在南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把密法傳給他,金剛薩埵是密宗初祖,龍樹是二祖。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佛在經上授記(就是預言),六百年之後龍樹把佛教復興起來。龍樹是初地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傳》上有龍樹菩薩。

  演【此中畢竟等,是後二位。】

  《起信論》講畢竟得生,是指後面這二位,就是已經入信位,入正定聚。《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入正定聚,包括下下品往生。到底以哪個為準?當然是以《無量壽經》為準。這個地方雖然是指後面二位,前面一位「但以處無退緣,故稱不退」,不退就是正定聚,西方極樂世界環境太好!決定沒有退墮的機緣。這是阿彌陀佛教導得法,到那邊人人都是精進不退。從廣義上來講,都是正定聚,沒有邪定聚,也沒有不定聚。

  鈔【又摩訶般若經云:菩薩念佛,不以色念,乃至不以四智、十八不共法念,何以故?是諸法自性空故。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是為念佛。】

  蓮池大師所舉的這些經論裡面所說的,全都屬於理一心,境界有這麼高,統統講的理一心不亂。《摩訶般若經》的註解就是《大智度論》;這部經有三十卷,《大智度論》有一百卷。經上說,『菩薩念佛,不以色念』。《金剛經》、《心經》是《般若經》的精華,能明瞭這兩經的義理,對於般若多少有一個概念。

  演【不以色念,是不念相好之色。】

  為什麼?不但佛,菩薩都沒有相。沒有相,才能隨類現相。我們為什麼不能隨類現相?我們著相,我們有相,這個相就是我,除了這個相,這不是我,這就堅固的執著,所以就不能隨類變相。《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與菩薩都是這樣的,眾生喜歡佛是什麼樣子,佛就現那個樣子。美沒有標準,中國人喜歡的面孔,外國人不見得喜歡;外國人喜歡的面孔,中國人看不順眼。佛現的相就是現眾生心目當中覺得最完美的那個相,古印度人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完美的相,一點缺陷都沒有,佛就現這個相。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有人問: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你喜歡他是男的,他就現男生相;你喜歡她是女的,她就現女生相。他沒有相!他能隨眾生心現相。所以不可以念相好,念相好就著了相。著相念佛能不能成就?也能往生,品位比較低一點,品位是隨你的心量、修行的功夫。

  演【不以四智十八法念,是不念功德之心。】

  不但色相不念,佛的功德也不念,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今天初學,說老實話,一定要著相。著相,我們都還念不成了;要是不著相,那就更糟,我們的心沒有依靠。什麼時候才到理一心境界?等你念到理一心,自然就入這個境界;不要著急、不要強求、不要好高騖遠,「我要這樣學」,那就壞了,這個不能學的。我們知道有這回事情,就行了。知道有這回事情,將來自己功夫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這個境界突然現前,沒錯!佛在經上講過,印證我們這個路子沒走錯,這一點重要。

  我們現在念佛要念色相,我們要常常想佛,這就是念佛的色相,念佛的功德。我們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證果,以至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他的智慧德能,我們都能憶持不忘,他的成就,西方世界種種莊嚴,我們要常常憶念,為什麼?念這個就會把妄想打掉了。我們不念這些,就打妄想,就會自自然然的念是非人我、念五欲六塵,將來果報是六道輪迴;常念貪瞋痴,那就墮三惡道。不如念佛的色相、念佛的功德,雖然不能達到理一心,事一心就很難得。何況無論是理念、事念,我們明瞭善導大師的教誨,就是著相念也能上上品往生,這叫遇緣不同。

  這個地方講理,不著色相,不著功德,為什麼?『諸法自性空故』。真入這個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六祖大師要是念佛,他是理念,他是實相念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對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智慧是什麼?覺正淨。他接觸外面境界確實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人家到這個境界!我們六根接觸境界,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我們唯有著相念佛才有救,不著相沒救!這一大段文字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也要認清楚自己現在的境界,應當用什麼方法來修學才能成就,不至於落空。

  演【諸法自性空者,以佛無別色心功德,唯有如如理及如如智獨存故。】

  「如如理」跟「如如智」完全是性德的作用,這是真如本性。體是理,作用是智,作用是無所不知。理是法身,智是報身;應化身是從理智裡面流出來的,是為他受用,為了度化眾生。應化身無量無邊,《楞嚴經》上說「隨心應量」,十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隨心應量,變化無窮,那是他的作用,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雖然變化無窮,做種種佛事,講一切經法,有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是這樣的境界,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我們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因為我們都是有思有議。這裡面有真正的道理,真正的道理就是「一心稱念」,不要去胡思亂想。我們一心稱念就與理智相應,二心就不相應。一心就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真的就是講這回事情。我們講這句佛號與信願相應,是方便說;真實說,是與理智相應,就是與自性相應。所以,這個法門確實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

  『自性空,則無所念』。『無所念』,這是真念。

  演【無所念是為念佛者。華嚴云:性空即是佛。金剛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華嚴經》上講的「佛」跟《金剛經》上講的「如來」是一個意思;《金剛經》上講的佛跟講的如來是兩個意思。講佛、講如來,有的時候是一樁事情,有的時候是兩樁事情。十大願王裡面,「禮敬諸佛」、「稱讚如來」,佛跟如來是兩個事情,不是一個。「性空即是佛」,跟《金剛經》上講的如來是一個意思。佛是什麼?佛是覺。如來就是本性、真心的別名。十大願王,「禮敬諸佛」,諸佛是色相上說的;「稱讚如來」,如來是從性德上說的。一個從相上講的,一個從性上講的,不一樣。「性空即是佛」,這個佛是性,這個佛不是講色相,是講如如智,覺是智,性空就是如如智。

  「若見諸相非相」,不著相,見到性了。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性?著相!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作佛像,用黃金作茶碗,用黃金作蠟台,這統統都是金。著相的人要黃金,沒有黃金,那是佛像、那是蠟台、那是杯子,金忘掉了,著了相。離了相,你要金,哪一樣不是金?統統都是。不著相了,性在哪裡?禪宗裡面,明心見性的人,問他真如本性在哪裡?他隨便在地上掐一枝草或拈一塊石頭比一比,這就是!一點沒錯。離了相,哪一法不是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哪一法不是自己的真性?那叫真的見性。道在哪裡?頭頭是道!沒有見性,怎麼找也找不到。一定要自己親證,入這個境界,那就得大自在。剛剛契入的時候,生大歡喜,初地菩薩是歡喜地,那真叫法喜充滿,無量劫來到今天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

  演【佛以無境為境,則念以無念為念也。】

  這是真念。這統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念佛,功夫是漸進,第一個階段所求的是功夫成片,經裡沒有「功夫成片」這句話,功夫成片就是事一心的第一個階段;事一心也有九品,功夫成片是下三品。下三品的事一心,我們叫功夫成片,決定得生。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心裡一天到晚所記掛的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裡,心裡一片阿彌陀佛,這叫成片,這是事一心的第一個階段。見思煩惱沒有斷,雖然沒有斷,不起作用,為什麼?他起作用都是一片阿彌陀佛,淨念相繼,把煩惱伏住了,煩惱確實沒有斷。如果煩惱斷了,那是事一心上品的功夫。功夫成片是伏煩惱,真的得法喜,往生有把握。預知時至還是次一等,不高明,高明的是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裡多住幾年,不礙事,我們通常講生死自在。生死自在,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把功夫成片分作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功夫就生死自在;這就說明,伏煩惱的高段功夫就可以做到,不必斷煩惱。斷煩惱更不必說了,還用得著說!伏煩惱的上乘功夫就可以做到生死自在,來去自如!那不是預知時至,是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其他法門要達到這個功夫非常不容易。禪宗一定要到明心見性才可以達到,明心見性在我們這地方講是理一心的境界,不是事一心;我們這地方,事一心初段功夫好的就達到這個境界。所以這個法門,我們應當重視,應當認真修學,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