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十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25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三十頁:

  疏【云何知先,繇生彼國,近事如來,如是大願,庶可希冀,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以求願往生為先務之急也。】

  什麼叫做知先?這一番開示非常的重要。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不要說是證果,就是開悟都相當不容易,為什麼?悟門被二障、二執給堵塞了。煩惱障不但障涅槃,也障菩提,障菩提就是障了你的悟性,障了覺性;所知障障菩提,也障涅槃。涅槃是證果,菩提是大徹大悟。這兩種障礙不容易斷除,二障不除,要開悟實在是沒法子!大師在此地勸勉我們要知先務之急,「務」就是要做的,首先我們要做的,而且得趕快去做,那是什麼?就是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所以,「知先」兩個字很重要。『繇生彼國,近事如來』。我們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彌陀如來,我們的四弘誓願才有希望真正能夠達到。正如同古人所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一段《演義》裡頭有,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講的,這幾首偈子非常有名,叫四料簡。

  演【永明四料簡云: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鐵磨,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禪淨都沒有,你要是修其他的法門恐怕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成就,那麼三途惡道是沒有法子免除的。

  演【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我們應當把開悟證果這個事情統統放在西方極樂世界。首先去往生,這是講『求願往生為先務之急』。先務之急是孟子所說的:

  演【孟子云: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

  「知」是一切都明瞭。「務」,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所作所為。我們所作所為裡頭最緊要的,這就是「當務之急」。在本經裡面講,當務之急就是求往生;要求往生,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了,這是比什麼都重要。

  下面講『守約』,前面當務之急曉得了,我們要求往生,怎樣才能真正達到往生的目的?那麼就底下守約了。

  疏【云何守約,良以觀雖十六,言佛便周。佛雖至極,惟心即是。今聞佛名,一心執持,可謂至簡至易,功不繁施。而萬法惟心,心清淨故,何事不辦。】

  演【觀雖十六,言佛便周者,十六觀經,題曰觀無量壽佛經者,以十六觀法,不出依正主伴。】

  十六種觀法都不出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主』就是教主阿彌陀佛,『伴』就是諸上善人。

  演【佛是正報,舉正足以攝依。日、地、行、樹、寶池等,無不攝故。】

  統統都包括在裡面了。

  演【佛是化主,舉主足以攝伴。觀音、勢至,乃至九品往生,無不攝故。】

  也都包含了。

  演【佛雖至極,唯心即是者。】

  至極是講地位高到極處了。

  演【佛雖是萬德果人。】

  這是證了果的人,證到究竟的果位。從理上講:

  演【實不離當人現今一念。以心外覓佛,即邪魔故。】

  那就變成魔了。魔是什麼?魔是折磨、障礙,障礙你證得一心。一心是不得已而說出這個名詞,所以叫你不可以著言說相,不能夠執著名字相,你才能夠證得。你要是著了言說、名字,那就叫著魔。佛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現今一念』。我們現今這個念頭非常之雜,許許多多的雜念都是從一念生的,一念是根本,一念是真實,二念三念叫妄想,不是真實。如果能夠把二念三念捨掉,恢復到一念,真心就現前了。

  演【至簡至易者,一心執持,至簡而不繁,至易而不難,此守約也。】

  守約,就是一心執持名號。什麼叫一心?簡單的說,我們現今不起念頭則已,一起念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叫一心執持名號。千萬不要轉其他的念頭,轉其他的念頭就錯了。所以這個方法簡單容易,決定成就,就看我們自己在二六時中肯不肯做。對於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法、無論是佛法,修淨土的人是隨分的修學,隨分就是隨緣,隨緣隨分,一點都不勉強,我們學得就很自在。為什麼要這樣學法?你才能夠保持一心執持名號,曉得這個最重要,這是求生西方淨土唯一的行法。宗門教下這些東西,我懂得,很好,不懂得也沒關係,暫時可以不要懂它。永明大師講過,「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宗門教下東西,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請教阿彌陀佛,這個就自在!何必要現在不斷的去追求,障礙了自己的一心,把自己的正念破壞,結果怎麼樣?兩頭都落空,沒有開悟,又不能往生,這才是可惜!所以要隨分。

  還有一種方式,譬如我們這個經,我過去學講經有過這個經歷,準備講稿的時候,到了這段經文講不下去了,找參考資料也看不懂,你要是苦苦的去思索,恐怕把頭腦都給弄壞,怎麼辦?統統放下,什麼都不想了,念佛拜佛,念一兩個鐘點,心念得很靜很靜,拜個一兩百拜,忽然這個意思就現前,就懂得了。這是每一個發心講經的人都有這種經驗。「淨極光通達」,心清淨極了,三寶的神力就加持上,這個意思就豁然貫通了。由此可知,一心執持非常的重要。

  演【萬法唯心者,古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

  演【心清淨故,何事不辦者。既得其本,不愁其末也。】

  『本』是清淨心,清淨心現前,世出世間法不難通達。

  演【下文六句,正釋此句之義。】

  哪六句?

  疏【剎那運想,依正宛然,舉念欲生,便登彼國,是則難成之觀,不習而成。】

  演【運想宛然者,謂三昧既成,想行樹則行樹明,想寶池則寶池現,想菩薩則菩薩在前,想如來則如來宛爾,以三昧心中隨心現相故。】

  這個意思很容易明瞭。

  演【舉念便登者,解脫長者言,我欲見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

  這《華嚴經》上我們念過的。這種功夫從念佛得來的,只要一心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這個境界就現前。功夫成片有三輩九品,上乘的功夫就到這個境界。此地講的是『三昧既成』,這個標準是事一心不亂,可是在功夫成片上乘已經接近一心,這個境界就現前,然後你自己才真正能夠證實「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把這個事情證明了。那麼要見佛,只要心一起念,佛就在現前。要見菩薩,念頭一動,菩薩就在現前。這個不是妄想,這是真實的。為什麼不是妄想?因為你不是用妄心。妄想一定用的是心意識,是用的妄心,這是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所現的是真實的境界,妄心所現的是虛妄的境界。所以,這個不是打妄想。這就說明了,你用一心執持名號的方法,可以能夠成就和《十六觀經》一樣的境界。只要你念到一心,《十六觀經》那個境界,不修,自然就現前了。如果用《十六觀經》那個修行的方法,相當的不容易,很難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好好的記住。

  疏【故以持名念佛,所守尤為要約也。】

  『故』是在此地做一個總結,我們這樣才明白,持名念佛這是在所有法門裡面最簡單、最容易、最簡約的行門,雖然它容易,可是成功高!

  疏【天如謂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是也。】

  『天如』是法師的德號,這也是位古大德。

  演【大聖悲憐者,天如云:觀法理微,眾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

  這是事實。『大聖悲憐』,大聖是指釋迦牟尼佛,特別的慈悲,憐憫眾生。我們從觀門裡面下手不能成就,不如專持名號。所以在本經『直勸專持名號』,意思在這個地方。底下說這個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疏【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

  這四個字「阿彌陀佛」,它的意思是無量覺,確確實實是把無量智慧德能統統包括在四個字之中,也可以說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統統含攝在其中,一個也不漏,所以才稱之為法界藏身阿彌陀佛。下面給我們解釋:

  疏【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

  這是說這一句名號的內涵,它所包括的一些意思。這幾句諸位看《演義》,這也是這一段裡面要緊的地方。首先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名號就是自己全體一心,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是對個人講,就是自己。如果把範圍擴大來講,這個名號就是全體法界,何以故?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一心變現之物。自己是個小法界,外面是個大法界,大小不二,自他一如,所以這一句名號是法界全體的總名稱。

  演【彌陀即是全體一心有二義:一者,阿彌陀佛即是全體一心,以佛復本源究竟覺體。】

  復是恢復。什麼叫成佛?成佛無非是恢復他的本源究竟覺體,只是如此而已。如果我們現在自己也恢復本源究竟覺體,就稱之為佛;未能究竟的恢復,這是菩薩;完全是迷惑顛倒,就叫凡夫。

  演【故起信云: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起信云」,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離念相者,等虛空界」,這是說你自己的心,如果你的心要是清淨了,你這個心跟虛空法界是相等的,一樣大,一樣的清淨,一樣的不可思議。如果你心裡面有念,有了念頭那就不行,你的心量就很小很小,不能等虛空界。「念」是什麼?「不覺念起,而有無明」,念就叫做無明,這個念,佛經裡面常講的分別、執著、妄想,起這個念,這個念也就是唯識家所講的心意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第八識落一些印象種子,使我們的心原本是等虛空法界的,現在自己畫上許許多多的界限。在理上講,這個界限是虛妄的,這個界限不是真實的,雖是虛妄,但是它起作用,這個作用障礙了你全體大用,變現出六道輪迴,在這裡面受著一些無妄之災。佛法教給我們的,就是要恢復本源究竟覺體,所以把這事實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希望我們覺悟,希望我們離一切的分別執著。《起信論》講得非常具體,「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就是離分別;離名字相,就是離執著;離心緣相,就是離一切妄想。那麼你的覺性,也就是你的真心,就與整個法界合而為一。「無所不遍,法界一相」,這就是《華嚴經》所講的一真法界,淨土裡面所講的實報土、寂光土,因為它本來是一相,所以必得一心才能夠證得,這就是「如來平等法身」。我們常在經上讀到,諸佛如來證得清淨法身。

  演【夫法界一相,是離念之心體也。】

  由此可知,我們的真心,真心的本體原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的總相。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個心就是法界。不但是法界:

  演【而即是如來,則如來豈不是全體一心。】

  這是第一個意思,跟我們解釋阿彌陀佛就是全體一心,就是一真法界。

  演【二者,阿彌陀佛四字,即是全體一心。】

  四個字,真正不可思議!諸位要是把這一段完全通達,你才真正明瞭阿彌陀佛這四字名號不可思議!你才肯真正發心一心執持,再也不會把它放鬆。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全體一心。

  演【此四字在我心中,明明歷歷。】

  明明歷歷就是現在所說的清清楚楚。

  演【迥然獨照。】

  用佛的名號,佛的名號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法界的全體。這四個字,諸位想想,與密宗所說的三密相應有什麼差別?口持咒、手結印、意觀想,三密相應。我們今天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我在《心經》裡面告訴諸位,就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念這句名號就是持咒,比密宗的持咒高明多了。諸位千萬不要再去想,我要持這個咒那個咒,什麼都用不著,哪一個咒也沒有這個咒靈,哪一個咒也沒有這個咒簡要。你念這句名號,用什麼觀想?你就想到這個地方的意思,這就是最殊勝的觀想。手結印,合掌放掌都是這個意思,合掌的時候表一心,放掌的時候表法界。

  演【四字之外無我心,我心之外無四字,豈不是全體一心。】

  這個話說得非常的明白。下面這個意思說得更圓滿:

  演【又復真念佛者,唯色唯心,唯觀唯境。】

  我剛才把這個譬喻做密宗的持咒,你看看是不是?所以這一句名號不容易念!一定要會念。會念,很快的就成就;不會念的,念一輩子都沒有消息。唯有一心執持,聲聲與觀境相應,這個功能才能夠伏煩惱、斷煩惱,才能夠破無明、證法身。所以我們在前面給諸位提示過,這四字名號裡面,聲聲都要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而且還給諸位提示過,這一句名號聲聲具足六度萬行,一點都不假,因為它是全體一心。

  演【一名一字,無非實相,豈不即是全體一心。】

  這是大師在此地說出,阿彌陀佛即是全體一心的兩個意思。

  演【心包眾德者。】

  這個『心』就是前面所講的全體一心,無量無邊的德能統統包括在其中。這裡面說了許多佛學名詞,有個簡單的註解,這個對於初學佛的人來講很重要,特別是學講經的同學。這些名相,大師在此地用很簡單的字句來註解,真是註得簡要詳明,請看這個文:

  演【以真如體中,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無漏性就是真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裡面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

  演【此心不為三際遷流曰常。】

  這是先跟諸位講「常樂我淨」這四淨德。什麼叫『常』?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就是時間,不會隨著時間改變,永遠是這個樣子,永遠不會變的,這叫常。

  演【不為二死逼迫曰樂。】

  凡夫的六道分段分死、二乘菩薩的變易生死與真性都不相干,換句話說,與一心不相干。只要你到了一心,你就沒有生死。二心有生死,一心沒生死,所以叫你一心執持名號就能夠了生死超三界。二心會被三世遷流,一心超越三界,超時間、超空間。現在西方有一些科學家、哲學家正在推斷,宇宙空間不只是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可能是無限度,這些推想與佛法所講的相當吻合。這些科學家始終在想,如何能夠突破三度空間進入到四度空間,或者突破四度空間進入到更高維次的空間,這才可以到達未來,也可以回到過去。佛法早就有了方法。這些科學家們很聰明,很可惜他們沒有緣分能夠遇到佛法,如果遇到佛法,我想他們一生當中一定能證果,一定能開悟。佛法用什麼方法突破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用一心,一心就突破了,才能真正見到宇宙萬有的本來面目。

  演【具八自在曰我。】

  『八自在』是經中所說的,自在是不是僅限於八種?不止,八自在只是略舉而已。我們限於時間,不必一條一條的說。譬如自由,我們今天能不能得到自由?一切境界當中不能夠隨心所欲,這就是不自在。我們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長生不老?一天比一天衰老,這就是不自在。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那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妄想,三心二意,亂心用事,所以把本來的自在,自在就是解脫,解脫用現在話講就是自由自在,失掉了!也是一心就恢復。所以心愈清淨你就愈自在,心不清淨,想得自在那是不可能的。

  演【離五住污染曰淨。】

  這是五住地無明,是講的三界六道的生死根本,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根本無明,你把這個全都斷盡,這叫『淨』。這是介紹常樂我淨,這在佛法裡叫四淨德,是我們一心裡面本來具足的。可見得常樂我淨是有,不是沒有,迷的時候統統失掉,常樂我淨這四種境界全都沒有。迷是什麼?二心就是迷,一心就是悟。只要你念到一心不亂,這四種清淨之德就恢復。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裡面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頭也有常樂我淨。以下幾句出自《大乘起信論》:

  演【本來妙明曰本覺。】

  『本覺』是我們清淨心本來具有的覺性,不是外來的,有沒有失掉?沒有失掉。每個人天天在用它,雖用它,自己不能夠覺知,這就是迷了。我們眼見色,古大德常說,第一眼見的時候是本覺見、覺性見,為什麼?第一眼接觸的時候,你還不帶心意識,你還沒有用分別執著妄想,都沒起來,眼睛一睜開見到外面境界,這就見性見,這是一心。可是速度太快,比電流不知道要快多少億萬倍,第二念就迷了,就起了分別執著。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始終能夠保持第一個見,保持它不變,這就叫諸佛如來。第二念就變了,這叫凡夫。你要問,無明從哪裡起來的?你自己應該知道,無明無始,沒有開始,而是你念念在迷,不是說過去起的無明把現在境界迷住了,不是的,念念迷。諸佛菩薩念念覺,不同的就在這個地方。

  演【方始出纏曰始覺。】

  『始覺』就是講修行的位次,菩薩的地位,從初發心到成佛統統叫始覺。為什麼?每天都有新的覺悟。所以佛在示現成佛的時候,你看《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講的「始成正覺」。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始成正覺,到成佛還叫始覺,他開始成佛。譬如初住菩薩,他開始證得初住;到二住,他開始證得二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都是開始。好像念書,每個學期上第一課,開始,我這個學期才開始。你再細細想想,每個月呢?每個月第一天,這一天才開始。每一天呢?我今天早晨才開始。念念都在開始!

  如果將五住地無明破盡,那時候本覺跟始覺這個名字都沒有了,因為本覺跟始覺是相對建立的。到了如來果位上,這些名相全都沒有了。再要有這些名相,那就退轉,又迷惑了。迷人才要建立這些名相,悟的人沒有。所以說:名可名,非常名。要記住!佛菩薩為什麼教我們離名字相的道理,希望用這些名字相幫助你覺悟,可不能執著,一執著就變成悟門的障礙。

  『方始出纏』,纏就是無明煩惱,超出了,這叫始覺。可是超出一定要與本覺相應,才叫始覺;否則的話這裡頭有邪覺,不是正覺。很多的外道,他們也修行,甚至於很多功夫不錯。譬如前天有個同學跟我說,他接觸一些外道,許多外道功夫學得不錯,修到靈魂可以離開身體。靈魂離開身體,他可以接觸到古人,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人,他都能見到。他問我,以佛法來講,這個功夫到什麼境界?朱鏡宙老居士寫的《八大人覺經講義》,你們看看就會覺悟。他寫了一段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是民國初年國學大師,他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相當秘書長一樣,管五個省。晚上他到陰曹地府上班,見到唐朝時候的人、漢朝時候的人,他讀書讀得多,歷史上那些人都還在,還常常見面。他自己是個學者,跟他們在一塊討論文章,他就能夠見到古人。這證明佛經裡面講得不錯,鬼壽命長。佛經上講,鬼的壽命差不多是一千歲,計算的方法,我們人間一個月是餓鬼道的一天。鬼的壽命以人間來講是幾千萬年,壽命相當長!你明白這個事情,靈魂出竅修的什麼功夫?叫鬼功夫,與佛法不相干。

  鬼功夫好的能夠到四王天去遊覽,忉利天沒他的分,四王天以下到餓鬼道,他的功夫不過如此而已,不值得一談!世間人好奇,以為能跟鬼打交道就不得了!跟鬼常常往來,將來自己必定墮餓鬼道。跟佛菩薩常常往來,你才能成佛菩薩。三界之內,孔老夫子說得很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哪一道志同道合,交往久了,他自己必定入那一道去。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明瞭通達,不為外境所迷。這個世間,《楞嚴經》上講得太清楚,妖魔鬼怪常常附在人身上作祟,被附著的人他自己不知道,以為他的能力很大,有神通。鬼神附在身上,小通!大的能力就沒有了。所以眾生好奇騖怪,不願意修學正法。

  諸佛菩薩有大神通,決不以神通作佛事,哪一個佛菩薩都是以正法教人。神通做佛事會發生誤會,為什麼?佛魔不分。魔都喜歡用神通作佛事,佛跟魔決定不一樣,佛是決定以正法來教學。一個是正法,一個是搞神通,這是佛跟魔不一樣的地方,特別是在末法時期。《楞嚴經》後面一卷半的經文講五十種陰魔,統統是以神通來表演,來攝受一切眾生。佛不如是,佛是教你修三皈依,教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教你老實念佛,修到一心不亂,教你守本分,規規矩矩,這是佛法。所以佛法一定要覺,不能迷。

  演【不妄不變曰真如。】

  妄是假的。它不是假的,而且決定不改變,永遠是這個樣子,才叫做『真如』。體是真如,相也是真如,作用還是真如,諸位細細在這個當中去體會。

  演【離過絕非曰佛性。】

  『過』是過失,無明、邪見、煩惱,一切的染污,他統統沒有。『非』是一切錯誤,全都離絕了,這叫『佛性』。「佛」是印度話,翻成中國字是覺,佛性就是覺性,覺性裡面正如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塵埃就是比喻過非,沒有過非。

  演【諸佛所得之智曰菩提。】

  『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覺」的意思,也就是經上常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將它翻譯作「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諸佛所得的智慧。

  演【諸佛所證之理曰涅槃。】

  證什麼理?一切法不生不滅。無有一法不圓滿,法法圓融,不但是圓滿的相,而且法法都是清淨寂滅相,這叫涅槃。我們先看底下這一段註解,然後回過頭來再看文:

  演【四諦者。】

  這都是最簡要的小註,註得非常好。

  演【苦集滅道也,苦為逼迫相,集為招感相。】

  「相」就是樣子。什麼是『苦』?身心受到逼迫,心有憂愁,身有痛苦,這是逼迫之相,這個叫苦。『集』是招感相,招集什麼?有煩惱,便起惑造業,業有招感性。惑是什麼?對於自己、對於境界,真相不能明瞭,這是迷惑,迷惑之後就妄動,這就能招集感應種種業報,這種相就是招感相。

  演【此世間因果也。】

  集是世間因,苦是世間的果報。

  演【道為可脩相,滅為可證相,此出世間因果也。】

  『道』是可脩相,可以修學的。「道」是理論、方法,可以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所以它的樣子是可以修。『滅』是可證相,可以契入,可以證明。「滅」是滅一切苦,滅一切集。換句話說,苦集不是真實法,迷了就有,悟了就沒有。道與滅是出世間因果。

  演【此四諦通大小乘,有生滅、無生、無量、無作。】

  四諦法在佛法裡面是根本法。生滅四諦是藏教的、小乘的,無生四諦是通教的,無量四諦是別教的,無作四諦是圓教的。《華嚴經‧四諦品》所說的是無量四諦,雖然華嚴是一乘圓教,可是《華嚴經》「四諦品」卻是用別教來說,就是講無量四諦,因為無作四諦沒法子講。懂得無量四諦,前後都能夠通達。

  演【四教不同,然四諦是境非行。今云行者,舉所觀之境,顯能觀之行也。】

  這個意思我們特別要留意,要把它認識清楚,再回過頭來看疏裡面的文,這就好懂了。

  疏【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

  這個『一名』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所有這些名字統統包括盡了,譬如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號,我們講某省某縣都沒有離開這一國。阿彌陀佛是一心全體,說常樂我淨,說法身、般若、解脫,說本覺、始覺,說菩提、涅槃,不管你說什麼,千經萬論裡面所說無盡的名相,都離不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我們應當相信。所以,這個名號攝無不盡!不但顯教所有經論法門統統在其中,密教一切經論法門也包括在其中。我再告訴諸位,世出世間哪一法離開了一心全體?你要是明白這個,什麼道都不要修!你喜歡搞外道,它也包括在裡頭,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也包括在裡頭,沒有一樣東西出了一心全體之外,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修什麼好?還是修阿彌陀佛好,因為修阿彌陀佛什麼都得到了,修其他東西只能得到一部分。修靈魂出竅,頂多修個鬼王,鬼裡頭能夠享福,比較自在不受約束,還是餓鬼道!為什麼不修阿彌陀佛?這是說出來這一句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

  疏【專持者。】

  這叫你一心專持。

  疏【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

  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行門八萬四千,不是一種!

  疏【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該之。】

  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認識。

  疏【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

  統統都包括了。蕅益大師說,只要我們把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三藏十二部經統統在裡面,一千七百則公案也在裡面。禪家講一千七百公案是講《五燈會元》,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禪也在裡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是講戒,律宗,三藏十二部教這是講教下,教下、禪宗、律宗全在裡頭。不但是佛法大小乘十宗,就是世間所有的外道,哪一樣能夠出一心之外?所以一句阿彌陀佛念熟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得到,為什麼還要見異思遷?搞這個法門,搞那個法門,那都是不懂如來真實義,換句話說,不通佛法。通達佛法的人絕不幹這個傻事情,決定是一門深入。一門就是一心執持名號,什麼都成就,什麼都得到,何樂而不為之!

  疏【故名守約。】

  這叫守約,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守約。我們講「讚經」第一個大科講完了,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我們今年就講到此地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