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一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1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二三頁:

  鈔【又海東疏引菩薩心地品云:諸菩薩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

  這是一段,他引了三種東西,我們先看這一種。『海東』是唐朝時韓國的一位法師,就是元曉法師,他在中國留學曾經親近過善導大師、天台智者大師。回國之後,弘揚佛法,尤其是淨土宗,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疏》就是註解,註解引「菩薩心地品」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證明菩提就是善根。『諸菩薩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前面講過五種菩提。古德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因為初發心的心是真心,以後長遠了,慢慢心就會變質,心就不真。初發心是真心,非常可貴,這是『殊勝善根』。由此可知,我們能把初心永久保持,成佛就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了。能保持,這意思就是不退轉!他不能保持,他才會退轉,退轉,這個時間就要長了。為什麼會退轉?發心是不難,一時興起,你心就發了,發了之後,修行的時間很長,所遇到的環境也不一樣,順境、逆境起伏不定,往往就退心。退心決定不希奇,自古以來一萬個人發心就一萬個都退心,不退心的,他就成佛了。所以,決定會退,希望你退得少一點,這就不錯了!不要大幅度退轉,能幅度退得少一點,就非常難能可貴。

  怎樣保持不退轉?一定要如理如教的修學,就不會退轉。學佛,實在講最難得的是要有法喜,人要是在修學過程當中得到法喜,覺得很快樂,他就不太容易退轉;如果學這個東西學得枯燥無味,愈學愈難,自然會退轉。要學得有法喜,實在講也不是容易事情,有法喜必定有進步,這裡面真正有樂趣、有進步。要長遠保持精進,常生法喜,實實在在說,修學的功夫上軌道了。如果我們沒有進步,得不到法喜,自己要認真去檢點,這當中一定有緣故,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然後把它消除,這才行。

  說實在,這樁事情,世間法也很重視。孔老夫子在《論語》第一章就把這樁事情說明白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法喜。古人讀書是享受,讀書樂!現在人念書多苦,是苦差事。從前讀書是樂事,為什麼?讀書明理。宇宙人生、過去未來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念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他當然快樂。佛法亦復如是,我們所修學的經論統統變成自己實際生活行為,這就快樂,這才有法喜。經典是經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這裡面怎能產生法喜?這不可能的。所以學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謂消化就是把它變化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生活行為,化就是變化,這個很重要。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志同道合,經常不斷的有同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不容易退轉。老師我們很難得跟他在一起,同學常常可以在一起,跟老師不大好意思爭論,縱然聽了不服,不服也不敢問,同學就可以吵架了,那就無所謂。所以要想道業成就,同學比什麼都重要,比老師還重要。因為老師只是指路,所謂「一日為師」,指一條路給你走,路很長要自己去走。如果一個人走,很孤單,有幾個志同道合則可以結伴一同走。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參道友。至少一個星期有一次,在道場也可以,道場如果有這個場所可以借給我們用。借不到道場,在自己家裡也行,一個星期一次,在家裡面聚會來研究討論。這個星期在張三家,下個星期在李四家。家裡面互相研究討論還有好處,因為有家人不相信的,看到你朋友來了,平常學佛討厭你,但是你有朋友來,當然不太好意思得罪朋友,你們在高談闊論談佛法,他在那裡聽聽,也有一點道理!把家人就度了。自己度不了家人,找我一些同學來度家人,家裡人度了,慢慢鄰居也會得度,這是自利利他。所以不能一個人孤孤單單在那裡學,閉門造車,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來。所以《論語》把這兩句話擺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這是講初發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進不懈。

  鈔【瑜伽第三十七云。】

  『瑜伽』是指《瑜伽師地論》,這部書有一百卷,這是第三十七卷。

  鈔【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淨妙信心,回向無上菩提。】

  前面「菩薩心地品」裡面,意思說明菩提就是善根;在《瑜伽師地論》裡也找到同樣的證據,證明經典裡面所講的菩提心就是指善根。《瑜伽師地論》說得很清楚:『菩薩所集善根,以純一淨妙信心,回向無上菩提』。淨妙信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就是覺悟,菩提心是覺悟之心。清淨的妙心就是覺心,以這個覺心求圓滿的大覺,就是回向無上菩提。換句話說,我們想求無上圓滿的大覺,以迷惑顛倒的心是決定辦不到的,要覺、要不迷。第三,他又說:

  鈔【梁攝第十云。】

  這是《攝論》,梁朝翻譯的,第十卷也有一段話說:

  鈔【所作善根,悉以回向無上菩提。】

  跟《瑜伽論》裡面的意思非常相同。

  鈔【則皆以菩提為善根,而今經持名,正回向無上菩提之善根也。】

  大師舉這一段例子,他舉的是《海東疏》裡面所引的三段經論,都是證明菩提是善根。我們這部經裡面,執持名號目的何在?我們每天念這句阿彌陀佛,目的就是在求無上菩提,這就是講的持名念佛乃善根中之善根,所以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自己常常感覺得自己沒什麼善根,沒善根不怕,你念佛就是培養自己的善根,念得愈多善根就愈深厚,這在此地我們可以得到證明。底下這結論說得好:

  鈔【以阿彌陀佛,即無上菩提故,是則善中之善,名多善也。】

  這個結論結得太詳細、太圓滿,使我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為什麼說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菩提?通常我們看到這個名號,立刻就想到西方世界的那尊佛,這個沒錯!可是這裡頭還有很深的意義在,我們沒搞清楚,什麼意思?阿彌陀佛就是自家的真如本性。因為這一句佛號它是梵語,要是完全翻譯過來,「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於宇宙人生世出世間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覺的,這叫無量覺。西方那尊佛他的名字叫無量覺,我們自己的本性就是無量覺。所以想到那一尊佛沒有想錯,把我們自己本性無量覺要是沒有想到,這就是很大的錯誤,這個過失就太大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念阿彌陀佛是藉西方世界這個佛的名號,把我們自己無量覺念出來,這就對了。所以這一句佛號乃是『善中之善』,念佛的人是多善根之人;不念佛,不念佛就少善根了。佛號一定要多念!再看《鈔》,念這個佛號不但是善中善,而且是福中福。

  鈔【福中福者,亦有二義。一者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纔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故。】

  『備』是圓滿、具足,一點欠缺都沒有。

  鈔【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則福中之福,名多福也。】

  演【釋持名乃福中福。】

  《演義》解釋得很清楚,我們沒善根、沒有福德,往生西方的條件是要多善根、多福德,不念佛怎麼行呢?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也是多福德。可是此地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向專念」才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要一向專念,也是古德教給我們「一心稱念」,最重要的就是一心。我們今天執持名號,執持名號的人很多,現在讀誦大經的人也很多,有一天念很多遍的,現在就要問,你是不是一心念?我在講席當中說過,現在開頭不要一心念,為什麼?辦不到!開頭先把它念熟,只求熟,不管你是一心、二心、三心,這個不管,等到念熟之後,就要用功了,就講功夫。現在一開端就講功夫,決定不得力,為什麼?你沒有預備的基礎。念熟是預備的功夫,預備好了之後,那就真正要用功修行,用功修行就是一心稱念。

  我念這部經,所講求的是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下來沒有一個妄想,求這個。不是我一天念多少遍,念給佛菩薩聽,那沒用處的,一面念還一面打妄想,一天念一百遍也沒用處,正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的,這一面念佛號一面打妄想,十萬聲佛號都沒用處。最重要的是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沒有了。要是真正念掉,你就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功夫淺深差別很大,我們平常講「功夫成片」,那是淺的一心不亂;念到見惑斷掉,中品的一心不亂;念到思惑也斷掉,上品的一心不亂,這是事一心。從事一心再提升就到理一心,理一心那是稱性了。就是一句佛號!為什麼人家能成就,我們不能成就?人家是一心稱念,我們是雜心稱念、亂心稱念,這就不能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念佛人確實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世間沒有什麼好牽掛的。如果你家裡這個事情放不下,那個事情是非管不可,一旦無常到了,能不能給閻王說:我這個還沒放下、那個我還沒搞妥。行不行?不行!這個要覺悟,不可以自己欺騙自己。當然自己有家業、有兒女,對兒女的撫養教育要負責任;兒女已經成立,可以自己獨立,就不要再管了,要辦自己的生死大事,這要緊!如果沒有這些牽掛的,你還有什麼好牽掛?說不過去!無量劫來生死根本,能夠在這一生解決了,這是莫大的幸運,也是第一樁大事。

  今天我下午到榮總去參加他們的學佛社,榮總是公家的醫院,正式成立學佛社,這在台灣是第一個,很難得。我今天參加他們的成立典禮,我的朋友來接送,是老同學,現在退休了,我就勸他念佛,晚年好好的享享福,認真讀書念佛,這是最大的受用。我說: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小孩讓他多吃點苦頭,培福;踏進社會,為社會服務是造福;退休之後是享福。他們現在退休之後,沒事情做,無聊,這錯了!不知道念佛這個事情重要,念佛這個事情大,這是大事!晚年,退休了,身心一切世界放下,專門念佛,把聽經念佛當做我們晚年第一樁事業。

  我說今天台灣人到美國去,日子好過!他說:我到美國去一無所長,我憑什麼過生活?我說:你現在在台灣有一棟房子,房子賣掉到美國就可以過生活了。他說:為什麼?台灣房子價錢貴!你一棟房子賣掉,到美國可以買三棟,一棟自己住,兩棟租給別人收租金,你看快快樂樂,什麼事都不要做。我去年教過一個同修,他在那裡買一個很大的房子,那是商業區開店的。那個房子有多大?差不多有我們底下這個公司這麼大,這樣大的一個店面,他的土地面積是四畝地,大概有一甲多將近二甲地。他買下來之後只有六十萬,美金只有六十萬,有人向他租那個房子,租金一個月八千塊,這個租金是你淨得的,所有一切稅收是承租的那個人他付,這個地主不要付,一個月淨收八仟塊,這多消遙自在!結果他聽了我這話之後,他說:好是好,但是沒有事情做,無聊!所以佛法裡面常講,佛門享的清福,就是清淨的福報。世間人講的是洪福,一天到晚忙,忙得團團轉,覺得那個日子很好過,一旦沒有事就覺得日不好過,就很空虛,為什麼不讀書?為什麼不念佛?一個月有這麼多收入,可以去觀光旅遊也很自在!所以實實在在講,我們台灣同胞到美國真正想通了,不要做事情,日子好過!這就講福中之福。

  『彌陀乃萬德名號』,我們常講萬德洪名,洪是大的意思。『一名纔舉,萬德齊圓』,這是講修福。

  演【一名纔舉萬德齊圓者,如前云:持名即持此一心,一心之中,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義等,何德不具耶。】

  確實是具足沒錯!雖然具足,我們念不出來,這一句名號裡頭是有常樂我淨,是有戒定慧三學、六度,統統都有,十大願王也有,可是就是念不出來!為什麼念不出來?因為我們疏忽一心,不是一心!一心念就念出來了。一心就是常,二心它有生滅,一心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就是常,一心是清淨,一心不會染污。所以一心就是淨,一心是真樂、是法喜,是從內心裡面往外面湧現出來的,這是真正的法喜。所以「常樂我淨」四種淨德,清淨的德能都在一心之中。

  「清涼不變」,那是真實的甘露法門,唯獨一心稱念的人能得到。所以一句佛號能滋潤法身,這個滋潤就是我們今天講營養,養我們的法身。既然能養法身,怎麼會不能養色身?色身離不開法身!滋養法身就是滋養我們色身。這佛號念好了,真的不生病。我今天跟榮民醫院的同修講,那裡面都是醫生,他們院長今天主持,他們是想治病。不生病!不但不生病,不死!所以清淨心非常重要,千萬不要打妄想,打妄想對我們的傷害太大了。無始劫以來到今天搞生死輪迴,就是妄想造成的。所以關鍵就在一心,一定要一心稱念,萬德具足。

  『不期於福,福已備故』,期是期望,我念佛沒有求福,福就來了,一心稱念,它就來了,不求就來了。實在講用不著求,求就有傲心,就亂心了。什麼都不求,自自然然在其中,善也在其中、福也在其中、壽也在其中,祿也在其中。所以,稱之為萬德洪名。

  『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念念都在佛號上,念念自性清淨,一切惡念自然就不會起來。一切善念都從清淨心裡面生起的,所以清淨心是善根。這樣修福才是真正的修福,「福易集故」。註解說:

  演【一心持名,則萬善普會眾惡盡消。】

  灌頂法師(就是慈雲灌頂法師),他是乾隆年間的人,晚年專修淨業,他有《觀無量壽佛經直指》註解,裡面曾經說過,執持名號是消災滅罪第一功德,跟此地所說的意思相同,災難罪業什麼方法都消不了,這句佛號能消。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不多!現在多少人曉得自己業障很重,天天去拜佛、去拜懺,去搞這些東西,能不能消掉?決定消不掉。不知道念佛可以消罪業。為什麼念佛能消罪業?你首先要曉得罪業是什麼。罪業之因,就是罪業的種子,是你過去所造的惡業,有種子要沒有緣,不會有果報,緣是什麼?緣是現在的胡思亂想。從前有罪業業習種子,現在天天打妄想,他怎麼不受果報?果報就現前。果報來了,受不了!要想消業,如果現在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縱然過去有業習種子,現在不會起現行,這就消掉了。你就曉得,什麼東西能消自己的罪業?不是拜多少部《梁皇懺》,沒用!念多少部《華嚴經》也沒用,念幾百萬神咒還是沒有用,心清淨就消掉了。所以這句佛號是得清淨心最殊勝的妙法,就用這個方法把心念得清淨,心清淨了,一切惡緣都斷掉了,這是真正的消災滅罪。

  「一心持名,萬善普會」,會是會集,一切善法都會集在這裡;「眾惡盡消」,一切善法是從一心裡面生出來的,一心裡面決定沒有罪業。

  演【以此無惡具善之心修福。】

  用這種心隨緣隨分修福,這個福不得了,這個福就大!

  演【則眾福皆趨,不勞功用故。】

  施小得大報,為什麼?你的清淨心,清淨心裡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所以一文錢的功德都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凡夫布施再多,得的福很小,原因在哪裡?有分別、執著。甚至我們拿一點錢,像昨天開董事會的時候,祥雲法師跟我說,有許多人出錢印經,經一印出來,還要去對一對功德名簿上有沒有他的名字,這個施得多,福很少,為什麼?他有分別執著。到完全沒有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福是盡虛空,他的福報跟你心量成正比。你的心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心跟虛空法界是一樣大;起了分別執著,那就劃成許多界限,你所修的超越不了這個界限。為什麼不把這個界限打破?施的人儘管去施,那個去造作的人,造作罪福他個人承當,與我們不相干。祥雲法師昨天也說:基金會跟圖書館,我們印的經書,後面數字寫三千本,確實就印了三千本。有很多地方不是這樣的,實際上他只印五百本,後面寫印一千本。我們出錢的人不要去查,那是他的事情。我修的福是圓滿的,他造的罪業與我不相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只要以真誠之心、清淨之心去修福,不要去管別人的事情;管別人的事情,我們的心就不清淨,為什麼?又起了分別執著,這就錯了。所以,福中之福是這麼來的。怎樣修善?怎樣修福?一定要以清淨心、以真誠之心去修,隨分隨力,決定不要勉強,勉強是錯誤的。有很多人愛面子,今天道場做什麼事情了,要出一點錢,自己沒有錢,背高利貸來付,這個錯了。借錢來做功德,錯了,沒有這個必要,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你勉強湊合起來的,這個功德不是圓滿的,圓滿是隨分隨力的。

  疏【因緣者,清涼以親能發起為因,假之助發為緣。今此復有二義,一者善根為因,福德為緣,二者善福各有因緣。】

  『清涼』是唐朝時候的澄觀大師,是華嚴宗第四代祖師,《華嚴經疏鈔》就是他寫的。清涼大師也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模範,他老人家一生就專弘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他一生當中把這部經講過五十遍,在中國歷史上找不到第二個人,清涼以前沒有這樣的人,清涼大師以後沒有第二個。《華嚴》,我們曉得分量大!我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一直講到現在還沒中斷,現在講「普賢菩薩行願品」,屬於《華嚴經》,講了十八、九年,算算鐘點差不多已經將近三千個小時,這個經沒講完。一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至少三千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清涼大師因為講這個經的功德很大,他老人家活了一百多歲,所以一生講五十遍。那個時候緣殊勝,寺院裡面出家人都是幾千人,寺廟大,寺廟就跟學校一樣,每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到頭不中斷!他講五十遍,學生當中有不少人也聽幾十遍的,你說,怎麼會不成就?現在這個機緣沒有了。

  這是講的因緣,世出世間法都講因緣,親能發生的叫因。譬如種子,種子是因,我們講植物,種子是因,水分、土壤、肥料、陽光、人工,這都屬於緣,因緣具足,它才能生長開花結果。清涼大師在講經的時候,常常以這個意義來給我們解釋。

  『今此復有二義』,「今」就是應用在本經上,因緣有兩個意思:第一、『善根為因,福德為緣』,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一切善根,也具足無量的福德。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講,善根、福德統統都是這一句佛號,是因也是緣。第二、『善福各有因緣』,善根有它的因、有它的緣,福德也有它的因、有它的緣。前面一個意思可以說是稱性而說的,性德;後面這個意思,這是修德。修德裡面善福確實各有因緣,這些我們統統要清楚、要明瞭。

  鈔【善因福緣者,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諸經言,不發正覺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恆沙劫,終不成佛。故知萬善之所根本,是之謂因。】

  這就是說親因種子。親因種子是什麼?是菩提心,也就是善根。菩提心就是覺心,不覺悟沒有辦法入道。第一個要覺悟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如果對兩句話認識清楚,這個人真正覺悟了,你的修學會很認真,功夫當然得力。我們今天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就是把這個問題疏忽了。今天什麼事情最要緊?不曉得,你不會想到生死,不會想到無常迅速。無常迅速是什麼?光陰過得太快,你要好好的把握。無常迅速是指時光,太快了,你要是把握不住,你的道業怎能成就?知道無常迅速的人才真正精進不會懈怠,一分一秒都不能讓它空過,為什麼?光陰太珍貴,人生苦短!我們過去時間已經浪費,不知道珍惜,我們來日還有多少?來日無多!不好好的把握,空過了,確實就耽誤了這一生。知道生死事大,警覺心提起來了。知道無常迅速,時間他就寶貴了。修行人最寶貴的就是光陰,其他東西他都可以不要,都無所謂,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對他都不要緊,那些東西他都可以放下,就是要把握大好光陰,這叫真正覺悟。

  不能精進就退轉、就墮落。什麼叫精進?精進還要一心精進,這個才可貴,在這個法門裡面就是一心持名,一句阿彌陀佛,決定沒有第二個妄念,這叫一心精進。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當中不雜妄想,真正做到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這才能成就。佛號一斷了就是妄想,沒有妄想就是無明,不墮在妄想就墮在無明,這怎麼能成就?妄想、無明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我們今天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要想在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你不把握這短短的光陰,你怎能辦得到?世出世間的大事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這叫真正覺悟。印光大師寫了兩幅字,就是講生死大事,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寫個大字「死」,叫你天天看這個,我快要死了,提起警覺心;另一個字是「生」,這生要生淨土。

  希望同修們真正發正覺之心,真正的覺悟。沒有這個心,雖然行六度萬行,經恆沙劫,終不成佛。這個事情我們在《無量壽經》讀過,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就這個事情,他們確實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跟此地講的恆沙劫差不多,供養四百億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世間,他們退轉了,去做王子、去做長者了,菩薩退到凡夫位上,前生的事情什麼也不知道,退轉,隔陰之迷,你說多麼可怕!說不定我們在座的同修,也是過去行菩薩道供養幾百億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這也非常可能。否則的話,今天你們讀這個經為什麼能生歡喜心?能在這裡坐兩小時聽得津津有味?證明你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否則的話,對這個法門不可能生起歡喜心。所以今天我們又讀到這個經典,又讀到蓮池大師的註解,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

  演【不發正覺菩提,乃至不得成佛者。如經云: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契如來不生滅果,無有是處。】

  這個經文很像是《楞嚴經》的句子,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對阿難尊者這個說法。但是我們要知道,修一切的法門,不以菩提心做基礎,不能成就。但是修淨土法門,用生滅心做本修因,欲求西方極樂世界,行!可以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如果生實報莊嚴土,那就無有是處,那就不行!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的殊勝就殊勝在這裡,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演【又經云:不發菩提心,勤修諸善根,魔所攝持,是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

  大師沒有把經名說出來,但是看這經文是《華嚴經》的意思。不發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統統是魔所攝持。為什麼說魔所攝?魔是折磨,給你帶來很多煩惱、痛苦。你過去世修很大的善根,現在你得人天福報,做了總統,總統苦不苦?很苦!你發了大財,像王永慶那樣,自不自在?不自在,苦不堪言!這就折磨,這叫魔所攝,就是你還是有煩惱、還是有苦難,你沒辦法離開。窮人有窮人的苦,富人有富人的苦,要飯有要飯的苦處,做皇帝有做皇帝的苦處,沒有一個不苦!甚至天上做天王也苦,也不自在。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比較親近的同修我都勸他,你們每天工作好苦,想想做的沒什麼意思,一天到晚為誰忙?想想的確是,你反省就慢慢的覺悟。我就勸他:你為什麼不改行?改哪一行?我說:你去做佛,做佛這一行好!別的不要做了。做佛這一行很快樂,很自在,為什麼不改行?

  因為他是修福,善根、福德是修德不是性德,假如不繼續修,「多劫終成敗壞」,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要生生世世能夠繼續修,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一個是你有隔陰之迷,前世修行忘掉了;其次,這一生未必能遇到善緣,遇不到緣就沒法子修了。像我們今天在國外看到老人公寓,差不多都是天主教、基督教辦的,佛教還沒有。中國人到那邊去住老人公寓,雖然是個念佛的,他們天天在那裡做禮拜、做禱告,時間久了也就去了,也就把佛忘掉了。這是由於環境,沒有法子。你跟別人住在同一環境裡,這就是緣的問題。遇不到殊勝的緣,往往會退轉。

  演【忘心體極,一念頓契佛家,故知菩提乃萬善之根本也。】

  「忘心」,這個心是妄心,就是分別心、妄想心要把它捨掉、把它忘掉。『體』是體會,體會真如本性,體會諸法實相,體會到極處。而後「一念頓契佛家」,一念頓契就是禪家講的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都是以覺心才能辦得到。這是萬善之根本,這是因。後面再看緣:

  鈔【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濟慧,以事實理,輔翼入道,是之謂緣。】

  不是不覺悟,環境不許可,這環境就是緣。在佛門,哪一位同修、哪一位法師,尤其是老法師,不知道培育人才的重要?都知道,老和尚見了面都掛在嘴裡,為什麼沒有看到人認真去培養人才?緣不足,這是個苦事情。我從跟黃念祖老居士認識以來,幾乎每次通信他都要把這個事情提一提,每次見面要特別提醒一下。我也跟他說:我早就有心,緣不足!不是不做,是環境不允許。一直到今天,這個緣逐漸成熟,我們在美國建的小道場,目的就是成就未來弘法利生的善知識,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們。我們現在有這麼一個小地方,只要你真正發心修學,衣食住行生活一切我們發心供養,希望你把心定下來,安心在那地方念十年書。

  十年當中,前五年扎根,根本的教育,你真正發心弘法,我們在經論當中選了七種課程:《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感應篇》、《了凡四訓》、《四書》。這七門東西,五年當中要把它背得很熟,天天去念,一天至少念十遍,一天念十遍不打妄想,沒時間打妄想。五年念下來心定了,心清淨了,根本智現前。前五年用讀經的方法,目標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把你的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斷掉,用讀經的方法來斷掉。後五年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教你去閱藏,教你去讀《四庫全書》,還要讀現代科學知識,五年當中要讀很多東西,只要你有定有慧,一接觸就明瞭,速度會非常快的。這是提供完善的一個場所,完善的圖書,來供養真正發心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底下一代的祖師大德們。

  我們的宗旨是培養人才,我們不做法會,不辦任何活動。道場成立,我們不搞開光落成,所有形式都不要,圖書搬進去,佛像請進去,在這裡面就開始念佛用功。我們的方式,我是把從前李老師教給我的方法完全再搬出來用,所以是用老方法來教學,跟現在佛學院不相同。

  這是要有福來幫助慧,以事來圓滿理論,也可以說是理想,有事實才能圓滿理想,有因有緣,這樣才能圓滿成就。這是解釋「善根為因,福德為緣」這一句。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