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0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09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一九頁:

  疏【稱理,則自性萬善同歸,是同會一處義。】

  什麼叫做自性萬善同歸,《演義》有註解:

  演【萬善同歸者,恆沙性德不離真如,是性善同歸也。】

  這一句解釋得簡單明確,解釋得非常之好。『性』是講自己的真如本性,佛法裡面常說「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性」也當作體講,禪家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說的自性,把父母未生之前我們本來是什麼。「性」是我們本人,性是真我,佛法裡面講「無我」,無我是講這身不是我,性才是真我。性是真正的我,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那是真我。自性本來具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所以用『恆沙』兩個字來作比喻,恆沙是講恆河沙數。佛當年在世的時候,經常講經弘法都在恆河流域。恆河是印度一條很大的河,像中國長江、黃河一樣,有幾千里長,而且寬度也很大。恆河的沙非常細,幾乎像麵粉一樣,比我們一般看到的沙細很多,你說那一條恆河裡有多少沙!所以佛講數量多,就用恆河沙來作比喻。我們本性本有的德能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這樣多智慧、能力、才藝沒有離開本性,真如就是本性,沒離開本性。所以本性起用,還歸本性,還歸就是同歸的意思,『萬善同歸』。

  演【從性起修,全修即性,則修善亦同歸矣。】

  這兩句話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因為你沒見性。沒有見性是你的心不明,禪家講「明心見性」,我們這個心不明。心為什麼不明?心有染污,有染污就不明了。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個鏡子上有染污,照就照不見了。哪些染污?有無明的染污,有塵沙的染污,有見思的染污,而且這個染污可以說是非常的嚴重。我們怎能從性起修?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佛法不僅是禪宗要求明心見性,任何一個宗派他的目的統統是明心見性,要不是明心見性,那就不是佛法,就不叫佛教。只是明心見性修行的手段不相同,目標決定是一致的。在禪家講「明心見性」,在教下講「大開圓解」,講的名詞不一樣,其實還是一樁事情。諸位想想看,要不明心見性,怎能大開圓解?「恆沙性德不離真如」,這才大開圓解,在淨土宗裡面講是「理一心不亂」,這就是說法不相同,名稱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其實是一樁事情。

  由此可知,見性很重要,不但學佛要講求見性,在從前念孔子書也講求見性,小朋友上學念《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是講真性,真性相近,真性是相同的;習性就相遠,習性就是染污,你染污有厚薄不一樣,所以它就不相同了。諸位要知道,「習」就是染污,這個才愈去愈遠。如何把習性捨掉恢復到本性,儒家也講這個道理,用什麼方法?說老實話,儒家用的方法跟佛門淨土宗用的方法是大同小異,先修清淨心,就是不要有妄想,妄想是習性,習性太久就熟了;學佛沒有別的,把生處換成熟處,熟處再變成生處,就成功了。天天打妄想,熟了;念佛,念念就斷了,就忘了,為什麼?太生疏了。如何把生疏的變熟,把熟的變成生疏,你就成功了。

  所以儒家教學生,小學生上學,先用什麼方法?先教你背書,背了還不算,背了還要背、還要念。實在講,背書對小朋友來講不困難,老師給他上一課書,他念三、五遍就會背了。所以會背,在現代應付考試就很簡單。老師督促,會背之後還要念一百遍、二百遍,而且還要念出聲;念不出聲,他在那裡打妄想。念出聲,老師就聽到,他在那裡念書,不打妄想。所以叫他一天念幾個鐘點,幾個鐘點不打妄想,訓練這個。這樣訓練五、六年,真的,他妄想少了,心慢慢清淨了。從前我們的學校,有小學,小學上面就是大學,沒有中學,小學念完就可以念大學。小學學什麼?小學就是修清淨心,他不學別的,他的課程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這就可以接受大法。所以到太學(就是現在的大學),老師給他講解,所講解的就是他小學所念的,小學念的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只念不講。到大學的時候,他心清淨,這一說他就懂,他能領會,他能開悟。現在我們大學研究所念古文也不會開悟,為什麼?他的心從來沒有清淨過一天。絕對不是現在人沒有古人聰明,現在人沒有古人福報大,我絕不承認,現在人所以不及古人是方法錯了。

  從這個地方諸位就曉得,你要想真正在佛法裡面有一點悟處,不修清淨心沒用處,聽講不能開悟,你只能聽到一點佛學常識而已。如果你真的去念三年佛,把心念定了,不要說我給你講一部經,可能給你講一、二個鐘點,你就恍然大悟,就開悟了,為什麼?與你的心相應。否則的話,講這麼多年,我講了三十年,沒看到一個開悟的。看看古時候這些高僧大德,他們講經說法沒講幾年,底下開悟的學生就有好多個,就不少了。由此可知,教學順序決定不能差錯。我們今天是把順序顛倒,現在講真的,大家不相信,不肯接受;騙你,你高興得很,歡喜得很。現在人是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現在人可憐,沒有福報。有些地區的人真正想學,條件不足,機緣不成熟!想學沒有環境,沒有好老師指導。我們這裡是條件夠,機緣有,自己不相信,這就是自己沒有善根、福德,雖有因緣也不能成就;必須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這才能成就。

  見性之後,見性我們把它的標準降低一點,心清淨之後,那個修行就不一樣,完全不相同,雖然不是真正「從性起修,全修即性」,多少與這個有少分的相應,不是真的也是相似的。天台家講六即佛,分證佛、相似即佛,他也能做到相似即,距離真實就不遠,可見得清淨心重要。諸位要知道,修行就是修清淨心,除清淨心之外全是假的,為什麼?妄心是變六道輪迴的,你就是在那裡造六道輪迴、變六道輪迴,自作自受。清淨心與淨業相應、與淨土相應。真正一個修行人,他哪有時間去管別人的閒事。六祖在《壇經》裡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真修道人哪有功夫去打妄想,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這都是不老實的人。

  不老實的人就不可能住在一個真正和合的僧團裡面,一個真正和合的僧團,裡面的成員決定沒有妄想,念佛道場二六時中心裡面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還有其他東西夾雜在這裡面,這就不和合了。禪宗道場,每天不是參話頭就是觀心,這叫會用功,這叫功夫得力。今天這個世間,我學佛將近四十年,國內國外我走了許多地方,沒有見到一個道場,這實在是很遺憾,場是有,沒道!縱使有,心不在道,道就是清淨心,心不清淨就沒有道。因此,「修善亦同歸矣」,統統歸到真如本性。

  演【不達此理,捨此惡聚,趨彼善聚,可謂棄真逐妄,東西馳走也。】

  這個話講得好!如果你不了解事實真相,「理」就是事實真相,你講娑婆不好,我們捨娑婆,極樂好,我們再去極樂,極樂是善聚,娑婆是惡聚,惡人多,我們趕快離開此地到那裡去,那裡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捨此地到那裡,這是「棄真逐妄」。你不曉得此土、彼土都是自性變現的,哪有彼此!彼此界限到底在哪裡?確實沒有界限。可是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捨此趨彼,能不能往生?能!品位下,凡聖同居土往生。

  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是不是還求往生?還求往生,為什麼?理不廢事,事不礙理。所以,不懂這個道理的人能往生,執著事相念佛能往生;懂得這個道理,他就不念佛了,不求往生,那就大錯特錯,這個理還是不通,執著這一邊,那一邊沒有了,他不知道理事圓融。等覺菩薩難道不明白這個道理?蓮池大師都懂得,難道等覺菩薩不懂嗎?等覺菩薩還是念佛求生淨土。蓮池大師懂得,他也念佛求生淨土,他不是不念佛,蓮池大師也是一天十萬聲佛號。我告訴諸位,他老人家不念經也不念咒,他就是佛號,而且只念四個字,一天到晚就是一聲佛號,這是蓮池大師修行的方法。

  你看他的傳記,他的道場在杭州雲棲寺,他一生從來自己沒有想蓋一個廟,雲棲是個山,他走到那個地方,看到這個山風景很好,環境很清幽,就自己在那裡搭一個茅篷進修。以後被人發現,看看這個法師談吐,向他請教的時候,說得很有道理。這樣法師的聲名逐漸遠播,有些人就想來親近他,反正地很多,你在這裡搭茅篷,他在那裡搭茅篷,他是茅篷起家的,沒有意思想蓋廟。到以後人多了,就有施主,在家居士有錢、有勢力的對大師非常景仰,想替大師蓋個廟。所以雲棲法師一生沒有化過緣,沒有伸手向人家要過一分錢。人家想來蓋,他老人家點點頭,好,這個地方,你在這裡蓋個大殿,那裡蓋個什麼殿,反正是有人來想蓋,你們儘管蓋好了,他這個廟是這樣成功的。所以是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你真有道,所謂龍天護持。道場自己不操一點心,操心,心就不清淨了。建道場,居士你們蓋,與我有什麼相干。你蓋好了,我到這裡來講經說法,我到這裡來跟大家一起共修念佛。蓋什麼樣子?你愛蓋什麼樣子就蓋什麼樣子。如果我要求這要這麼蓋法,那要那麼蓋法,這心又不清淨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摻著這個蓋法、那個蓋法,不就糟糕了嗎?真念佛人,「阿彌陀佛」不能摻雜一點點東西在裡頭,這就如法。這是真正修道人,這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學佛,那是標準,應當要這樣修學才會有成就。

  所以一心一意只緣西方,環境,哪個環境不好?什麼環境都好,所以不必東西馳走。你說環境不好,說老實話,是自己妄想太多,看到這個不好,看到那個不好;心清淨,什麼場合都是道場。這是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沒有福報的人,怎麼樣去選擇環境,選來選去到最後還是要受罪,還是一無所得,何必浪費這些精神與時間?道場在哪裡?道場在心地裡,不在外面。維摩居士講直心是道場、清淨心是道場、慈悲心是道場,道場在心地裡,哪裡在外面!

  鈔【百川會於一海,眾景會於一空,諸上善人,不會此之一處,而將奚會。】

  這個完全是稱性而說,他這兩句話就是「從性起修,全修即性」。『百川』是講水,中國在太平洋西方,所有河川都是往東流向東海,大小河流統統流到大海。把大海比作真如本性,把百川比作『諸上善人』,統統會到大海。這就說明一切上善都是你自性所流出來的,還歸自性,就是這個意思。『眾景』,景是景物,離不開虛空,把虛空比作真性,把眾景比作諸上善人,離不開虛空。『諸上善人,不會此之一處,而將奚會』,到哪裡去俱會?諸上善人俱會在哪裡?俱會在一個真心裡面。所以,你只要心真了,自然就眾善俱會;你心不真,那是邪惡俱會。求真心先求清淨心,心清淨了,進一步修平等心,再進一步,那就是朗然大覺,那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二起行】

  前面這一大段是勸我們發願,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最殊勝的好處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我們不能不去的。現在要問,我想去,怎麼去法?這要給我們講方法了,所以底下這一段是這部經最重要的一段。

  經【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世尊把往生的條件給我們說出來,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樣東西少一樣都不能往生。我們同修們想不想往生西方世界?如果真想往生西方世界,這一段就特別留意,能不能去,有沒有把握去,都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蓮池大師解釋得很詳細:

  疏【承上言凡群易就,善聚難親,何況最上善人之會。】

  這是說明凡夫的聚會容易,善聚就難了。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讀《阿彌陀經》,研究蓮池大師的註解,你看有幾個人參加?電影院、跳舞場,你看看那多少人?『凡群易就,善聚難親』。搞假的東西,人多!講真的東西,沒有人聽。台灣還算不錯,每次講經還有這麼多人來聽。到外國講經,絕大多數的道場,十分之八,來聽經的有二十個人就不錯了,相當多了,五十個人那就太希有,盛況空前了,三、四個人來都很正常的。『何況最上善人之會』,這到哪裡去找?不容易。

  我跟諸位同修說,我過去在台中求學,台中李老師的法緣非常殊勝,蓮社的蓮友,名冊上有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的,差不多有二十五萬人。李老師在那裡開班教學,培養講經的同修,希望大家踴躍來報名,鼓足勇氣來的只有二十多個人,其餘的人都不敢來。我在台中十年,我們自己還有個小班,這個小班把李老師所講所教的東西,我們反覆在一起研究討論,深入的體會。我們這個班上多少人?七個人。我們十年如一日,七個人在一起共修十年,現在在台中的徐醒民、周家麟都在這七人小班裡。實實在在是難!我希望將來我們也有個小團體,有十個人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一生不作住持、當家,不管世出世間的閒事,就是讀經、研究經教、講經說法,希望有十個人我們能常常在一起。哪個地方請講經,我們就去講,講完就回來。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吃得飽、穿得暖,足了,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所以,「最上善人之會」的確是難遇。

  疏【豈可以少善少福而得生也。】

  善根、福德少了,不行。

  疏【於中。】

  現在要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

  疏【靈芝以善根為正行,屬之持名,以福德為助行,屬之淨業三福。】

  這是講古大德他們的解釋,『靈芝』是宋朝時候人,他對戒律很有研究,所以有人稱他為靈芝律師。他認為『善根』是正行,什麼是善根?『持名』是善根。『福德』是助行,福德是什麼?『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他老人家認為這個是助行。

  疏【海東,則總以多善多福為正行,云是發菩提心;以少善少福為助行,云是執持名號。】

  這兩個人見解完全不相同,海東法師他認為多善根、多福德,這是『發菩提心』;少善根、少福德是『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反而變成少善根、少福德。這兩位都是淨土宗的大德,他們兩個人見解不一樣。下面是蓮池大師的意思:

  疏【二義相違。】

  他們兩個人講的完全相違背。蓮池大師也很圓融,他也不說哪個對,也不說哪個不對,他把兩個融合起來。

  疏【今雙為和會。】

  他把它和會起來。

  疏【謂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正所是謂發菩提心,而為生彼國之大因緣也。】

  他把它一和會起來,『發菩提心』是正行,『持名』也是正行,發菩提心是助行,持名也是助行,正助都一樣,統統是「發菩提心,執持名號」。蓮池大師這樣一和會,我們的疑慮就沒有了。下面《鈔》再詳細說明這個事情:

  鈔【相違者。】

  解釋二義相違。

  鈔【一以持名屬正。】

  靈芝這一派所說的。

  鈔【一以持名屬助。】

  海東這一派主張的。

  鈔【二說矛盾。而此經大旨,正重持名。】

  我們從經本來觀察,《彌陀經》勸我們執持名號,《無量壽經》也勸我們執持名號,可見得淨宗正行確實是執持名號。

  鈔【若持名為助行,則下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義云何通。】

  你把執持名號作為助行,這講不通的。

  鈔【助行持名,斷無此理。】

  這是決定講不通的,沒這個道理。

  鈔【又靈芝以觀經三福配此福德,則第三福發菩提心乃成助行,與海東菩提心為正行,二亦矛盾。】

  他們兩個講正行、講助行統統都不一樣。

  鈔【而觀經以三福為淨業正因,則助行菩提,亦無此理。】

  如果講三福之「發菩提心」是助行,也講不通。《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面,講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綱領,他老人家是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與蓮池大師這個意思完全吻合。「發菩提心」是正行,「一向專念」是正行,他這個和會會得好。

  鈔【今雙為和會者,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則雙取兩家,而和會其義也。】

  這個大意明瞭之後,底下《演義》一段要細細跟諸位講解:

  演【觀經三福,為淨業正因者,文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這三條一共十一句,就好比十一層大樓,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就好像大樓第二層一定包括第一層,第一層不見得包括第二層,因為第二層不蓋可以。你就曉得第一是根本的根本,這一條做不到,後面統統都沒有。發菩提心是在第八層,前面七層都沒有,哪來的菩提心?菩提心沒有了,念阿彌陀佛也不見得能往生,為什麼?往生的正因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那個正修行只有一半,缺了一半,往生靠不住。想到這個地方,我們的確是不寒而慄,才真正明瞭,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從前李老師講過,一萬個人念佛,天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正往生也不過是二、三個,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他一天到晚念佛只念了一半,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個明白心,覺悟的心。他心還是糊裡糊塗的,還是顛倒妄想的,這樣念佛怎能往生?菩提是覺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他雖然念佛還是迷而不覺,所以不能往生。怎樣他才覺?底下那七層沒有修就是不覺。因為覺了,下面七層圓滿,第八層蓋好了,下面七層當然蓋好了,這一定的道理。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不知道什麼叫覺心,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就明瞭。

  第一個「孝養父母」,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句話非常不簡單。我們對於父母在生活物質上一切奉養都能做到,算得上孝養嗎?你看看《論語》孔老夫子講的話,如果這個叫孝養,畜生也可以做得到。所以一個明理的人,一個讀書人要養父母之志,父母對你的期望,你能不辜負,這叫孝順。可是我們話又說回來,今天做父母對兒女有什麼期望?真的是有問題。在古禮,小孩的命名,名字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希望你將來長大名符其實。所以古人給兒女起名字,不是隨便起的。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給兒女起的名字有起成外國名字,我們一看就奇怪,他的父母希望他兒女都變成外國人。這實在是對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毫無所知,才會犯這種毛病。

  佛家講「孝」,如果父母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是大不孝。真正孝子怎麼能夠忍心叫父母來生還要墮六道。由此可知,佛子的大孝是要度父母出離三界。第一孝行是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孝。父母不肯念,父母不能接受,你要找出原因,把這個原因消除,父母就樂意接受,才曉得這個好處。父母疼愛子女,尤其年老了,兒女哪裡會騙父母?不過現在兒女騙父母的太多,搞得父母也不相信了。從前騙別人有之,騙父母的那是大逆不道,罪過滔天!所以很少會騙父母的。勸父母親念佛,這是大孝,沒有比這個更究竟的。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如何孝順父母。孝一定講「順」,順親心,兄弟不和,父母很痛心,這就不孝,妯娌不和,這也不孝。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父母心裡愉快。兒女都能修養品德,從事正當的行業,不犯法、不違規,這是孝順父母,你的鄰里鄉黨對你尊重,對你父母就更尊重,這是孝親。所以「孝順」兩個字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諸位要知道,這是學佛的大根大本,你要不做,換句話說,你就不想出三界,來生還想搞六道輪迴。真正想出三界,真正不再搞輪迴,你要從這裡做起。家人兄弟妯娌他不懂,我怎麼辦?忍讓。所以中國人講孝,一定講舜,拿舜做一個榜樣。你們看看舜王的傳記,一家人對他的態度那樣的蠻橫惡劣,他只是一個真誠恭敬對家裡任何一個人,積年累月,十幾年全家都被他感動,一家和睦了,這才叫做孝養父母。孝養父母,大舜做到了。我們不知道怎樣做,所以念佛念了幾十年,連個往生的消息都沒有,你說這怎麼得了,這多可怕;我們錯,錯在哪裡找不到,這多可憐。實在講,不讀經之過,經上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念了,念了就滑口念過去,真正的意思不懂,怎樣重要不曉得,怎麼做法那更不必說了,這個不得了。

  第二句「奉事師長」,這一句話,難!不能孝親就不能敬師,所以這是第二層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尊師重道,為什麼?因為不尊師就是不孝父母。現在師在哪裡?現在沒有了。我這個年歲還看到一點點邊緣,我在家鄉小時候念書,念私塾念了四個月,一個老師帶了二十幾個學生。我父親送我到那裡去拜老師,帶了禮物,穿得整整齊齊的,長袍馬褂。先在孔老夫子牌位面前三跪九叩首,然後再請老師坐在當中,給老師三跪九叩首,家長拜老師,這是把小孩付託給老師,求老師認真教誨。老師接受家長的禮物,接受家長這樣隆重的禮節,他要不認真教這個小孩,怎麼對得起家長,對不起!所以現在師道看不到了。

  我們學了佛,到台中去拜老師還是用古禮來拜。台中李老師有一年辦了一個內典研究班,請了六個老師,我也是其中一個,李老師請我們做老師,他代表學生家長,把我們這六個人請了上座,李老師在下面恭恭敬敬的拜三拜,我們也得要受著,受得很不自然,禮不可以失,叫那些學生跟在他後面。你想想看,我們教學能不認真嗎?現在學校不行了,老師對學生嚴格一點,就要按鈴告狀,老師還要受處分,這麻煩了。所以,老師樂得不要教。師道沒有了,奉事師長不容易做到。

  「奉事師長」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依教奉行,到哪裡去找一個依教奉行的學生?找不到。我過去一個人在外面講經很孤單,也很辛苦。我每次回到台中見李老師,我都會勸他老人家多教幾個學生,把我們這個擔子分一分。這句話我講過十幾遍,最初講,李老師點頭,是。到最後那一次,大概他聽煩了,他跟我說:你替我找學生。我以後再不說了,為什麼?找不到。到哪裡去找一個百分之百服從老師的學生?沒有了,找不到了。李老師講,師資道合不容易,一個學生想求老師,這是可遇不可求,不容易求到一個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要找一個學生,他跟我講比學生求老師還難,這是我深深體會到。哪裡去找一個那麼老實的學生?

  現在的學生程度愈高愈不聽話,為什麼?他的妄想愈多,成見愈深,愈不好教。所以演培法師選學生,他只要選老實,呆呆的,不要很聰明,初中畢業就可以。在香港他提出這個條件,很多人都奇怪,別人要徒弟都要大學畢業,得博士學位的。他說:我就是這個程度。幾個人懂得?程度愈高愈不聽話,陽奉陰違,表面上跟你點頭,背過頭來他搞他的,不能成就。程度愈低,他愈謙虛,為什麼?他有自卑感,他總覺得處處不如人,他能發憤向上,他能接受老師指導。書念得愈多,見識愈廣,貢高我慢,那個不能成就。你就想想看,現在老師找學生找不到,學生找老師也找不到,往生希望很渺茫。這兩句是根本的根本,實在是不容易。

  親近一個善知識,真正遇到老師了,如果同學當中有摩擦、有意見,這不是奉事師長,為什麼?叫師長操心,等於不孝順師長,一個意思。家裡面兄弟相聚,人數還不多,同學們相聚往往超過家裡兄弟的人數,如何能和睦相處?在佛法僧團裡面「六和敬」,六和敬做不到就不能叫做奉事師長。我們想一想,我們哪個人做到六和敬?從這個地方認真來細細思維,才知道往生不容易。可是你真正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這一生圓成佛道,你不走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再跟諸位說明,這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不管你學哪一宗,不管你學哪個法門,這十一條是大根大本。到什麼時候才分?到「發菩提心」以後才分宗分派,發菩提心以前這八句是不分的,是任何一宗、任何一個法門共同修學的科目。

  當然現在一說到這些問題,無論在家出家,在家對家庭不滿意,一肚子苦水,沒地方申訴;道場裡面也是一肚子苦悶、委屈,這個事情我都很清楚明瞭,誰也瞞不過我。你去找去,去選擇去,當然,家庭沒有法子,因為你投胎的時候你就選錯了,不好改變,但是你出家這個道場限制沒那麼嚴格,這個道場不如意,你去別的道場,去選擇,你去找!難,實實在在是難。

  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遭遇?總而言之,前生福德、因緣修得少,惡念、惡行造得多,所以今生在家、出家樣樣都不如意。應當回過頭來誠心懺悔,處處能夠回過頭來責備自己,不要求別人,這就是真正修行,這才能補償過失。還要起心動念都看到別人過失,這人就沒救了。

  所以大乘佛法裡面,不修普賢十願不能圓成佛道,淨土宗對於普賢十願特別重視,縱然此地現在現前這個階段我們不能修,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統統修普賢十願的。普賢十願是建立在平等法的基礎上,平等心的基礎上,心地真正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才能修。諸位想想,這兩句你就想到多難,難怎麼樣?一定要做。不能說難,我就不做了,馬虎一點了,那你後面統統沒有了。

  今天許許多多家庭反對兒女學佛,為什麼?學佛之後不孝順。我就見過,還來跟我說,還自己覺得很得意,他做得很對,「家裡父母今天又殺魚了,明天又殺雞了,你們造殺業,將來都要受惡報」。父親、母親說:這小孩子還來教訓我,還咒我,說我受惡報,都是廟裡把他教壞了。所以父母起一種反抗的心理,唯恐自己小孩都上廟裡,一上廟就學壞了,回家來樣樣批評。這話也聽不進去了,看到家人就像仇人一樣,怎麼看也不順眼。看到自己同修比親娘還親熱,家裡人看到多嫉妒,「我養你這麼大,你看看你對我這個樣子,那人跟你什麼關係,怎麼能對他那麼親?」我看到很多,所以我常常教人,你們把對同修道友那一份親情帶回家去對你父母,父母就高興了。你在寺廟裡面看到法師會頂禮,怎麼對你父母都不會頂禮!諸位好好從這些地方反省檢討,就曉得你家人為什麼不主張你學佛,有原因的。說老實話,這兩條我們真的沒做到!真正做到了,哪個父母不歡喜兒女孝順,接受到佛陀的教育,有這麼好的德行,家裡頭巴不得所有親戚朋友統統都學佛去。我們自己做錯了,讓家庭誤會,讓社會誤會,讓政府對佛教也誤會,這是大不孝!真是把佛祖的臉丟盡,我們還自以為得意,自以為是佛教徒,在佛教裡做了多少功德、多少好事了,丟盡了人,自己不知道。

  經文常念,這裡頭含義無盡的深廣。能夠孝親,能夠尊師,當然才能夠不殺,對於一切眾生生起慈悲之心、仁慈之心,不殺一切眾生。「修十善業」,十善業是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準則,我們要怎麼做人,怎麼處事,依這十個條目。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造作都能符合這個標準,這叫做修行。修行是修正行為,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說的話很難聽;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意裡面是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自己有能力辨別邪正、辨別真假、辨別是非、辨別利害,這叫不痴;沒有能力辨別就是愚痴。要想做到不痴,要讀書,要明理,你才會不愚痴。

  你不讀聖賢書不明理,往往把是非就顛倒了。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積非若是,大家都錯了,我們認為這很對,很難辨別,實在不容易!如果你真正有能力辨別,那要去念聖賢書,簡單的四書五經,複雜一點儒家的《十三經》、《二十五史》、《諸子百家》,要念幾十年才能搞清楚,才有這個能力,時間來不及了。來不及也有方法補救,補救是救急,是救一時。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他給我們三樣東西救急,特效藥,使我們能夠治愚痴的病。這三樣東西,第一個是《了凡四訓》;第二個是《感應篇彙編》;第三個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是特效藥,可以救急,真管用。然後再以儒佛慢慢的滋補,你才能把身體恢復,這三樣東西救命,叫你不死,不死還很樂。要用大乘佛法,儒家的這些經論慢慢的再去學。

  不讀聖賢書,後果不堪設想,這是真正的教育。現在家庭沒有教育,你的家庭兒女沒有前途;國家沒有教育,這個國家決定會亡國。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不愚痴,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這是教育。換句話說,培養你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麼?與你真如本性相應,佛是這個標準,儒家也是這個標準,這是教育。所以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現在人把佛教變成宗教,這是我們佛弟子莫大的恥辱,它怎麼會變成宗教?佛弟子沒有盡到宣揚的責任,社會、政府誤會了,認為這是宗教。我們看看,現在佛教是不是宗教?真的是宗教。它本來是教育,現在把它變成宗教了,宗教是什麼?宗教是對天、對鬼神的,天天跟鬼神打交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乃至一千年之後佛教傳到中國,佛教沒有跟死人打過交道,沒有給死人念過經,道場裡也沒有供牌位,沒有。教育的機關,教學!大殿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像,就像你們現在學校禮堂掛國父遺像、總統像一樣的意思,是紀念的意思,不是把他當神來看待,現在幾個人曉得?所以,實在講是已經把它變成宗教了,這我們都有罪過,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我們還想將來有成就,太難了。

  「三福」,今天跟諸位講了一條,因為這是我們修學的根本的根本,不得不細說。因為三世諸佛,我們將來要成佛,未來佛,都是這個正因,不修這個就決定不能成就,所以這三條要跟諸位細細的說。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