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二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27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四七頁:

  疏【釋此四字,先總明大意,次乃詳陳事理。大意謂一亂是正反語,正語一心,反語不亂。】

  這四字就是「一心不亂」,這句是《彌陀經》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句開示。總明大意,「一」是一心,「亂」是講不亂,講「一」、講「亂」是從正面說、從反面說,從正面講是『一心』,從反面講是『不亂』。

  鈔【一則不亂,亂則不一,有其一心,無其亂心,故云正反。如言純一不雜,精一無二之類,是也。】

  念佛能不能真正生淨土,關鍵就在此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有信有願,這是決定往生。往生的品位,西方淨土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深的就是心清淨,功夫淺的就心散亂,這個與信願有密切的關係。真信切願,心常常專一,為什麼?他一心一意專求淨土,世出世間法他都不攀緣,這才叫信;信西方淨土,又信參禪、又信持戒、又信念咒,這不是真信,那不叫信;又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願現前的名聞利養,這不叫願,你的願太雜、太多。這個地方要講專一,『精一無二』,講求的是這個。

  人真正專一其志,的確萬緣自然放下。科學家全部精神貫注在做實驗,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忘掉,時間也忘掉,工作的時間不曉得。西方科學家肚子餓了去煮雞蛋,結果把自己的手錶拿到鍋裡去煮,從這個地方看到他用心之專。我們的信心、願心要這樣專才行。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一個真正修道人,他心貫注在道上,世間什麼事情他不關心,他沒有時間去過問,是非人我他統統都不曉得,他心專注在功夫上,這是一個真正的修道人。修淨土的人,心就專注在西方依正莊嚴,二六時中起心動念想的想西方極樂世界,思的思西方極樂世界,念的念西方極樂世界,這叫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具足,這個人決定往生。善導大師所謂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漏的。這個心還雜、還亂、還打妄想,這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千萬要記住的。

  有些同修來問我:業障深重怎麼消?怎樣才能懺除業障?諸位想一想,他的業障能消得掉嗎?消不掉。為什麼消不掉?一天到晚在增長業障。什麼是業障?打妄想就是業障,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那就叫業障。業障怎麼消除?念阿彌陀佛業障就消除了。因為阿彌陀佛這一句不是業障,不念阿彌陀佛就打妄想,那就業障現前。你們想想看,什麼方法是最有效消除業障?就是念佛。念佛、讀經決定消除業障。讀經不准研究,一研究又變成業障。經怎麼能研究?經是如來真實義,我沒有成如來,我怎麼懂得如來真實義?根本就不可能!所以你就老老實實念,念經消業障;研究經是增長業障,這事不是我講的,這是清涼大師講的。你心還是亂心、雜心,還是染污心,染污就是心裡有貪瞋痴慢,你所懂得的佛法全是邪知邪見,因為你煩惱沒斷。斷了煩惱,你所懂的佛法叫正等正覺,那就不一樣。見思煩惱斷了,這個知見才叫正覺;見思煩惱沒斷,都是邪知邪見,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見思煩惱沒斷,老實念就是消業障、就是破無明、斷邪見。

  這個「一」就太重要,純一不雜。有些人覺得一本經、一個佛號太簡單,念一段時期之後他懷疑,恐怕這個不行,這個不可靠。不要緊,你覺得哪個可靠就選哪個去,你不怕麻煩,《華嚴經》多,去學《華嚴》去了,那個不簡單:唯識東西多,六經十一論,加上古來祖師大德的註疏,總有幾百種之多,那不簡單。喜歡從哪個門入就從哪個門入。如果認為這個法門太簡單,不太可靠,你就去搞這些大經大論。所以佛法無量法門適合各種不同的根機,讓你自由選擇。實在講,我們是怕麻煩才選擇這個法門。我們頭腦簡單,所以選擇一個簡單容易不費什麼功夫的,我們是走這個路子。你要是不怕麻煩,喜歡繁瑣,佛門裡麻煩繁瑣的東西多得很,這是佛的大慈大悲。

  這個法門講求的是純一不雜。純一不雜是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這叫修行。從早到晚常一其心,他的心只有一樁事情,阿彌陀佛,人家說我長、說我短,我統統都沒有聽到,我只是阿彌陀佛;人家講我是、講我非,與我不相干,我還是阿彌陀佛,這就對了。稍稍被境界動搖,我心就亂了、就雜了、就被污染了,那就不是念佛人,就不是修淨土了。修淨土的人要修什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跟別人在一起,點頭應付應付,他講什麼就點頭,是是是,是了半天,人家問:他講什麼?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了。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真的是如此,不能不敷衍!這就是古德教給我們「敬而遠之」,我們的態度相貌很恭敬,「遠」是他講的東西我沒聽見,而不是離他遠遠的。常常保持自己的心地『純一不雜,精一無二』,真正修淨土的人要從這裡修。所以,會修的人很少,大多數人不會修。雖然念佛,聽到一點點聲音,心裡疑神疑鬼,聽到別人講幾句話,是不是說我的是非?這個糟糕不糟糕!不是說他,他也攬過去,他也認為是說他的是非,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怖的世界當中,這個人很可憐!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找自己麻煩。

  僧團,說實在話,本身就很複雜,不要說現在這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那個僧團,六群比丘是不聽話的學生,在僧團裡製造是非、挑撥離間,釋迦牟尼佛在世就這個樣子。所以團體是龍蛇混雜。佛在世的時候,當然佛是我們絕對的標準,那個挑撥是非怎麼說的,他們可以不聽,聽佛講,佛說的是真話。佛不在世了,這些人更多,怎麼辦?佛教給我們方法很妙,對付這些惡比丘,就是專門找麻煩惹事的,佛用一個方法叫默擯,默擯就是不理他。他跟我說話,說的是非長短,恭敬是是是,是了半天,一句沒聽進去,這就是默擯的方法。或者聽了決定不傳,我絕對不告訴第二個人,他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僧團真正要維護和合,這個很要緊。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以正法影響他,慢慢他也會改邪歸正。他要不改邪歸正,這僧團大家都不理他,他變成孤家寡人一個,只好從多數、從大眾。再不然的話,他自然會離開僧團,你也不要趕他,他就住不住了,沒有人理他,他自然就離開。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決定不得罪人。由此可知,「純一不雜,精一無二」非常的重要。

  鈔【華嚴十回向第四文云。】

  第四迴向的經文。

  鈔【所謂不亂回向,一心回向。】

  『不亂』是迴向,『一心』是迴向。諸位把這個意思參透,才能體會古人所講,念佛法門叫「不迴向法門」,用不著迴向,為什麼?因為一心就是迴向,不亂就是迴向,不必要再特別去迴向。底下這解釋很重要:

  鈔【釋云一心者,專注正境也。】

  念佛的人『正境』是什麼?就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總而言之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的心『專注』,就是我們常講的,對這一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專注,這就是一心。所謂「一心稱念」要這樣念法,這個念佛是功德,這個念佛是真正在修淨業,是修一心不亂。

  鈔【不亂者,不生妄念也。】

  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絕對不會有第二念。因為你有第二念是妄念,不管起什麼念頭都是妄念,你想釋迦牟尼佛也是妄念,想毗盧遮那如來還是妄念;叫你念阿彌陀佛,你怎麼想別的菩薩、佛?那都叫妄念。連想諸佛菩薩都叫妄念,何況其餘?這事情要沒搞清楚,我們平常念佛的功夫怎麼會得力!

  鈔【專注不妄,即正反意。】

  「專注」是從正面說的,「不生妄念」是從反面說的,這是解釋一心不亂。這一段是總說大意,下面給我們詳細解釋。

  疏【次明事理者。】

  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

  疏【如來一語,事理雙備,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

  佛的一句話,不但有事、有理,有體、有相、有用、有因、有果,法法圓融,面面俱到。所以,要想解如來一字一句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只能用極清淨的心去體會,思惟想像言說都沒有辦法講得圓融,只能講一部分而已,沒有辦法了解它的全體。此地是略舉一個事、一個理。

  演【事理雙備者,如來以權實二智,證真俗二諦之理。凡說法時不離二諦,依俗諦說法故有事,依真諦說法故有理。所依之諦,真俗不二,故一字一語,事理雙備也。】

  這是重要的佛學常識,所謂「佛依二諦而說法」,你要是不曉得這個說法的原理原則,你就很難懂得佛究竟說的是什麼,往往把意思錯會了。錯會了意思還埋怨佛,毀謗三寶,這個罪業就造深了。佛說法,在什麼場合說?對哪些人說?這個關係很大。佛當年在世說法是應機說法,什麼人提出問題來,佛的神通能力殊勝,這個人生生世世的事情佛都知道,所以說法很契機。另外一個人再來問,這兩個人宿世的根機不一樣,同樣問一個問題,佛可能是兩個不同的答覆,我們看起來就莫名其妙,為什麼佛對這個人這樣說,對那個人那麼說。不但佛如此,孔老夫子也是如此,《論語》裡面學生問孝,孔老夫子給每個人答覆的不一樣,問仁,答覆的也不一樣,到底哪個對?當時來問,孔老夫子給他講都對,應機!佛法是契機契理,所以這個不容易。

  我們今天展開經本來看,有的時候不契我們的機,為什麼?不是我們問的。假如佛陀在世,我們一問,佛一定為我們來開示,這個經是為我講的,所以契我的機。其他是替別人講的,就好像大夫治病,哪個病人來,他一把脈再給他藥方,第二個人來,同樣的病,他把脈開方子這個藥就有些不一樣,份量就有增減,哪裡會有相同的藥方?兩個人害一樣的病,那個病一樣重,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人的體質不一樣,有的人抵抗力強,有的人抵抗力弱。這種道理我們要明瞭。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你把佛法看成定法,佛怎麼不喊冤枉?「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佛菩薩說法尚且如此,我們說法,被人冤枉就更多了。這情形要知道,要曉得說法的依據。

  「權智」是方便智,就是善巧方便,「實智」是真實的智慧。簡單說,實智就是清淨心,權智是清淨心所起的作用。講經說法種種示現幫助別人開悟,這些手段方法都叫做權智。權智從哪裡來?從實智來的。「如來以權實二智,證真俗二諦之理」。「真」就是實相,一切法的真相。實相也叫真如本性、法界、第一義諦,名詞有幾十種,說的是一樁事情。俗諦是講現象,是一切眾生意識形態,他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思想、見解、作為,這是俗諦,佛沒有不知道,統統清楚明瞭。佛說法根據他自己所見的真相,根據你們大眾所有的錯覺。佛說法的目的就是破除你的錯覺,幫助你認識實相,認識實相叫開悟,破迷開悟。

  迷了苦!痛苦,悟了樂,悟之樂你們體會不到,為什麼?因為你從來沒有開悟過,你不知道那個悟的樂趣。「迷」,你心裡有妄想、有執著、有分別、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你怎麼樂得起來?你縱然有樂,樂是假的不是真的。悟的人,他不迷、不執著、不分別,沒有憂慮、牽掛、煩惱。迷悟的差別就在此地。聽經之後還有一大堆問題來問,這個人決定沒有開悟,悟了就沒有問題了。李老師以前講經說法,沒聽懂就算了,問了也不講,講過一遍不要再講,不懂就不懂,這個方法很好!你下次想聽懂就注意聽,聽漏掉了,決定不重複說第二次。這是李老師一生講經教學,他老人家手段在此地,真的省很多事。

  「凡說法時不離二諦」,佛一生四十九年說法沒有離開這個原理原則。從大眾常識見解上來講,有事,為什麼?這些都是大家分別執著認為一定有的、一定存在的,佛隨順你們說,佛並不反駁你們,反駁,你們決定不承認。我們凡夫說這個是我,佛說「無我」,兩個非打架不可。佛有的時候說法隨順眾生的知見說,這種說法就叫做不了義,不了義的說法很多很多。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佛為什麼要說不了義?說不了義,你們才懂;說了義的,你們不能接受。愈是了義,程度就愈高,愈是不了義,程度就愈低。如果從講五乘佛法來講,人乘就是最不了義,天比人就算了義;天要跟聲聞來比,天是不了義的,聲聞了義;聲聞跟緣覺比,聲聞是不了義,緣覺是了義;緣覺跟菩薩比,菩薩是了義,緣覺不了義;菩薩跟佛比,佛是了義,菩薩不了義。佛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希望我們的程度逐漸向上提升,不要守在不了義的層次當中,佛是希望我們要精進、要純一進步,佛不贊成你守在現前這個階段,要天天求進步。

  「依真諦說法故有理」,理是事相的根由。為什麼有這個事,為什麼有這個現象,總有個道理。實在講,事上看容易,理難!我們每天穿衣吃飯,這是事,大家習以為常,你要是研究為什麼要吃飯,這個理可就麻煩大了,怎麼說恐怕也說不清。人的面目很清秀,五官很端正,你要問:人為什麼長兩個眼睛?為什麼長一張嘴?為什麼不長兩張嘴?不長四個眼睛?這個事情就麻煩,道理就很深,都有個理在。理論通達,事上的問題都解決了;事通達,理論也明白了,理與事相輔相成。科學研究也是如此,往往從理論上發現,循著理論去找,結果事就發明了。今天科技上許多發明多半是先從理論上發現,然後依據這個理論找出新的科技發明。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每一字、每一句裡都有事、都有理。

  「所依之諦」,諦就是真理,諦是真實的意思,絕對不是虛妄的,「真俗不二」,理是事相的本體,事相就是理之事相,是本體的事相,體相用是一樁事情,一而三,三而一,真俗不二,這樣才是法法圓融,頭頭無礙。《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從這個道理上來說的。理上是如此,事上是如此,事上也是無礙的。今天我們事上為什麼會有礙?這個礙是起迷執,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障礙就變成重重的障礙,這個病是從這裡生的。到什麼時候才入真正無障礙、大自在的生活?《華嚴》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以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就入無障礙的法界。《四十華嚴》的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解脫是真正自由自在,就入那個境界。無明沒有破,入不進去,總是有障礙。我們念佛法門這個方法實在是巧妙到極處,就是用這一句佛號使我們達到這個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究竟圓滿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我們同修應該不懷疑,因為《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皆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就是無障礙的法界,經題上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講「一字一語,事理雙備」。

  疏【如大本云:一心繫念,正所謂一心不亂也。而事理各別,初事一心者,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這是給我們解釋事一心的樣子。《無量壽經》講『一心繫念』,比我們這個經上講的好懂,這個經上講『一心不亂』。《阿彌陀經》的梵本也是一心繫念,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鳩摩羅什大師是意譯,不是直譯,是照意思翻,不是從文字翻的。玄奘大師的譯本是直譯,文字怎麼說他就怎麼翻,這是兩種翻譯的方式不一樣。玄奘大師的譯本就是「一心繫念」。「繫念」就是牽掛,一心一意牽掛什麼?就是掛念著阿彌陀佛,其他統統不要掛念,統統放下了,從今之後,一心只掛念阿彌陀佛,這聽起來就容易懂得多,容易學得多了,這就是小本講的「一心不亂」的意思。可見得大本經上講的「一心繫念」,這個繫念確實是一心不亂的意思。羅什大師用意譯,『正所謂一心不亂也』。一心不亂的範圍很廣,究竟什麼叫一心?什麼叫不亂?這裡面的標準很多,假如沒有這麼多的標準,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就不可能有四土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統統是一心不亂,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也是一心不亂,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的還是一心不亂,名字相同,那裡面程度不一樣,有淺深之別,這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功夫淺深,就是一心繫念的功夫,一心不亂的功夫。

  這裡面有理有事,這是大別,大的差別是理與事。現在先給我們說明,什麼叫事一心。事一心著重在事相上,好懂,換句話說,是我們凡夫常識、思想、見解能夠達到,佛說了我們很容易接受。「理」是如來境界,我們沒有見到,不太容易相信,比較難接受。

  『事一心』怎麼講?這是從淺講到深,先說最淺的,『如前憶念』,像前面講的憶念,「憶」是想,『念念相續,無有二念』,這個才行,這個念要一個接著一個,不能間斷。間斷就有妄想摻雜在其中,斷的時候也不打妄想,不打妄想是無明夾雜在其中,無明跟妄想都是大障礙。由此可知,這一句佛號要緊,要念念不斷,斷了之後一定不是妄想就是無明,這兩樣東西都是心性上的大障礙。凡夫之所以不能明心見性就是這兩大障礙,妄想是屬於所知障,無明是屬於煩惱障。其實這兩樣東西可以互用,也可以說妄想是煩惱障,無明是所知障。無明的本意就是對於一切萬事萬法都不明瞭了,這就是無明,很難懂。

  曾經有一個講經的人,他講經的時候聽眾問他無明是什麼,他引經據典講了很多,結果那個人還是沒聽懂。演培法師說了個公案,古時候有一個宰相,一個法師在念經,他請教什麼叫無明?這個法師不理他,一直念下去,問了二、三句都不理。結果他就發脾氣,「你好大的架子」,法師回過頭來,「這就叫無明」,他馬上就頂禮,知道什麼叫無明了。法師正是教他體會這個意思。他是不是真的體會?他體會的無明是無明火,實在講還是沒搞清楚。我就補充一句:「沒明白就是無明,聽懂了就明瞭,沒聽懂就是無明。」我講了半天你沒聽懂,這是無明。「明」是對於一切萬事萬法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明瞭通達;你沒有這個能力,就是無明。

  不是無明就是妄想,這東西很麻煩,怎樣把無明、妄想都破掉?佛號妙!《大勢至圓通章》講「淨念相繼」,你只要做到這四個字,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淨念」,淨是清淨,你心裡懷疑,心不清淨,那個念就不叫淨念;你還有胡思亂想、還有夾雜,心不清淨,你這個念不是淨念。「淨念」是不懷疑、不夾雜,「相繼」就是不斷。我們平常講,講得很白,「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九個字在《楞嚴經》只用了四個字「淨念相繼」。這樣念佛,功夫得力,這樣念佛叫做相應。

  『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蓮池大師這句說得好,這才算是信仰淨宗,才算是信阿彌陀佛。我們有沒有信?我們不信!天天念佛發願求生,天天跟阿彌陀佛做對頭,跟祖師大德做冤家,為什麼?夾雜、懷疑、間斷,這就是做冤家、做對頭,不信!我們講的信願行,嘴皮上的信願行,實際上信願行統統沒有,這怎麼能往生?真正往生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力成就」,這才叫「事一心」。這個事一心不是高的,起碼的事一心,也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條件,有這個條件就行了,就往生了。

  這樣看起來好難,不容易!是,如果那麼容易,念佛人不是統統往生了嗎?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中,只有三、五個往生」,你就曉得原因在此地。那三、五個往生的,實在講,真正叫老實人,你罵他、打他、侮辱他,他都不知道,甚至你在旁邊罵了半天,他不曉得你在罵誰,他在那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種人能往生,為什麼?他能專一不二。

  演【信力成就者,事一心人,不修理觀。】

  這個法門的理論太深、太妙,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不解沒有關係,一樣可以往生,從事相上下手就行,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演【唯憑信力。】

  他相信!《彌陀經》上中心的兩句開示,「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要緊!用什麼方法達到?「執持名號」。這三句話十二個字,一部《彌陀經》就講完了,整個淨宗法門也講完了;不但整個淨宗法門講完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教、一切法門也講完了。才知道諸佛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最精要的開示就是這三句話,你這三句話要是真正掌握到,沒有不往生的道理。能夠一心受持,從事一心自然就念到理一心,因為事一心會得定,定了之後就開悟,一悟了就入理一心,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兩樣。「唯憑信力」,所以我們要相信。什麼人真正相信?從今而後,再沒有是非人我、再沒有妄想執著,這個人信了。還有胡思亂想、還有是非人我,這人還是不信。不信的人多,信的人少,一萬個人當中,真的三、五個相信,大多數人聽聽經,只不過是種一點善根而已。由此可知,信根之建立,確實大本經上講得詳細,這個人是無量劫來行菩薩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現在蒙十方諸佛加持,他的信心成就,不是普通人。

  演【如水清珠,能清濁水。】

  這從比喻上說,「水清珠」是寶珠,水混濁,這個珠子投下去之後,水之濁污自然沉澱。清水珠有沒有?有,很普通,街上都買得到。水污濁,我們曉得用明礬,明礬下去之後,水自然就沉澱、就清了,那就是水清珠。所以這個東西並不是什麼神通奇怪的,它裡面起化學分解作用,把水裡的渣子沉澱到底下,恢復到水的清淨。

  演【古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這一句是比喻,下面是正說。

  演【佛念投於散心,散心不得不一。】

  他自自然然就會念到一心,怕的是你不念。初念佛的人來給我講:我不念佛的時候,心很清淨,沒有妄念,愈念妄念愈多,這佛不能念!是不是這個樣子?是的。不但他有,很多人都有,這是一回什麼事情?實在講,平常他妄念就這麼多,沒有發現,他不知道,以為自己沒有妄念;現在一念佛了,想收收心,這才發現妄念這麼多。發現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發現之後用什麼方法對治?就是這句佛號對治。念佛的方法,妄念再多不要去理它,妄念跟佛號同時起來沒關係,你把注意力注意在佛號,妄念就不管它,自自然然佛號凝聚,有力量了,妄念自然就減少。千萬不要去照顧妄念,我妄念這麼多,愈想愈多,那個麻煩大了,永遠也沒有辦法斷掉。最好的方法,不想。這是屬於懺悔法門、懺除業障的法門,自己有業障、有罪業,不要去想它,因為你想一遍等於又造一遍,想二遍就又造二遍,唯恐業障還不夠多,這是愚痴!

  真正覺悟的人是從此以後我所有的一切過失不想,想阿彌陀佛,從今天起我改想阿彌陀佛,業障就消除。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這真正消除業障。從今而後,什麼妄念都沒有了,這樣你這一句佛號的功夫才有力量伏住煩惱,到最後把煩惱斷掉。「佛念投於散心,散心不得不一」,真正會到一心。一心就是恢復到心地清淨,妄念自然就少,妄念少就是自己功夫得力,自己念佛功夫進步,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覺察到我功夫有沒有進步。念經也是如此,目的也無非是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給念掉。有的人開始念佛,妄念很多,改念經就比較好一點,這也是個辦法,不求解義就是念經。換句話說,統統是為達到一心不亂的目標,念經、念佛都是手段、方法。

  演【屬定門攝者。】

  成就了,都叫做念佛三昧,三昧是屬於定。

  演【定有世出世,與大小乘,及事理諸禪定不同。】

  在佛法裡面講「定」,定有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四禪八定這是屬於世間禪定,也相當不容易。今天修禪定的人,他們的功夫到什麼境界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有沒有能力修?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擺在我們眼前,還動不動念頭?如果動念頭的話,你還有欲,你欲沒有斷。欲沒有斷,你在欲界,色界天沒分;色界天起碼的是初禪,換句話說,你初禪都修不成功。初禪修成功,五欲六塵斷掉,五欲斷掉了,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就把你拉下去,何況還五條!你有沒有能力斷掉?沒有能力斷掉,就沒有資格修禪定。從前禪家度人,往往有人參學,他叫他回去,你沒有資格出家,為什麼?你的塵緣未了,從哪裡看?就是欲念斷不掉。欲念斷不掉,沒有資格學禪,你出家學禪沒用處,一生不可能成就,所以還是叫你回家去。不如在社會上將來做做官,或者做做事情,替老百姓做一點好事,修福去,定修不成就修福去,這要懂。所以參禪不容易,裝模作樣坐在那裡,行,坐那裡滿腦袋胡思亂想,那個沒有用處,騙人可以,沒有辦法騙自己,這個我們要曉得。

  「與大小乘」,小乘到第九定,超越三界,那叫出世間禪定,《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阿羅漢證九次第定,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天,第九定超越了,出了三界。阿羅漢、辟支佛是證得第九定,那叫出世間禪定,但是他還是小乘。大乘禪定就更多,像念佛法門這是念佛三昧,佛在《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三昧」,在華嚴上講的「獅子奮迅三昧」,這都是屬於大乘的。

  「及事理諸禪定不同」,有的是事定,有的是理定,事定是著重在事相上的,理上的定事事無礙。《華嚴經》鬻香長者,他是修禪定的,修十波羅蜜裡面禪定波羅蜜,他到哪裡修?到市廛去修。市廛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的百貨公司、市場,最熱鬧的地方,他天天到那裡去逛,他修禪定。在一切塵緣之中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是定,上上乘定。他那個不是事,他是理,那是真定,樣樣東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是定慧等學。在哪裡學?市場上學,那是他的道場。戲院是道場,跳舞廳是道場,那個很了不起。《華嚴經》上很多善知識,他們的道場就是我們今天講歡樂場中,他在那裡面修定修慧,成就他的無漏學,那是屬於理定。

  演【而要之定者無散之謂。】

  不管是世間定、出世間定,大乘、小乘、事定、理定,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統統把它概括,心不散亂就是定。

  演【今念念相續,無有二念。】

  現在我們念佛的人,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一句接一句,不間斷,絕對沒有一個雜念,佛號念得精純,不會有第二個念頭摻進去。

  演【則心不散亂,故屬定攝。】

  功夫念到這個,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事一心不亂最低的,有這樣的成績,凡聖同居土往生就決定有把握。凡聖同居土的品位高下,就看你定功的淺深,深的品位就高,低的品位就下。

  演【然彼體究無間,至如靜夜鐘聲,澄潭月影。】

  這幾句話是形容他心地的境界,他這個心清淨不亂,功夫綿綿密密,體究無間。體究就是禪宗所講的參究,不落在心意識裡頭,佛號一句接一句接一句,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妄想是第八識,不用心意識這叫體究,不間斷。他心地的境界像「靜夜鐘聲」,因為他有佛號,他那個佛號清清楚楚,就像夜晚很安靜的時候敲鐘,念佛的音聲像鐘聲一樣,心地那麼寂靜。又像「澄潭月影」,澄潭比喻心清淨,月影比喻佛號,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事一心不亂的境界,他怎麼不快樂?真快樂。

  演【若未得冷灰豆爆,(囗力)地一聲,亦屬定攝,亦即是事一心。】

  前面所講的「靜夜鐘聲,澄潭月影」是功夫成片,功夫剛剛成片也就是事一心不亂的下下品。如果他不斷的功夫往上提升,提升到見思煩惱都斷掉,事一心不亂的上上品,功夫等於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可是沒開悟,沒見性。「冷灰豆爆」是比喻見性,豆在熱灰裡才會爆,熱灰爆不希奇,冷灰裡頭爆那才希奇。「(囗力)地一聲」是形容豁然開悟了(註:「囗」裡有「力」這個字,音ㄏㄨㄛˋ,指牽船聲,或出力所發之聲,或驀地尋見失物時所發之聲。禪籍中用於表示禪僧頓然大悟時不覺發出之一種聲音,意謂失物得見,慶快平生。「(囗力)地一聲」為禪林表示徹底大悟之常用語)。「未得」,他沒到這個程度,沒到這個程度還是事一心,上上品的事一心。如果到這個程度,他就叫理一心,就不是事一心,他見性了。所以淨,淨到極處,但是還沒有通達;《楞嚴經》上講「淨極光通達」,到光通達,那就是理一心,那是明心見性,破了無明。由此可知,先要斷妄想、雜念才有能力破無明。無明是要用定功來破的,知見破不了無明,那是障礙。一定要用定功,一定要念佛念到心真正清淨之極,見思、塵沙統統斷掉,豁然開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沒有到這個境界,亦屬定攝。

  演【而疏鈔專以事一屬憶念,亦一亂言耳。】

  「一亂」就是正反,也是從正面、從反面說,《疏鈔》是蓮池大師的意思,「專以事一心屬於憶念」,他的意思也是從正反兩面來說。

  『未有慧故』,沒開悟、沒見性。

  演【未有慧故者,以即就憶念無間,念到連念脫落,頓入無念即屬慧門。】

  從有念念到無念,這才是屬於慧。可是有些人在念佛,他說「我念,念到一個時期把自己也忘掉,到了念而無念這個境界」,他來問我,我給他說:你的功夫不錯,很難得。其實怎麼樣?他還曉得他是無念,還曉得他身體怎麼沒有了,他怎麼知道?這還是妄想執著。到了這個境界,他來給我講,他是炫耀自己的功夫了不起,這都叫妄想。真正用功夫的人到這個境界,絕對不會跟人家說的,說了人家也不懂,他們沒有這個境界。慧遠大師在生的時候,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絕口不提,到臨終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臨終往生的境界又現前,佛來接引,佛與大眾,蓮社從前往生的人都跟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這個時候才向大家宣布,這個境界過去已經見過兩次,這是第三次,他要往生了。

  這功夫是「憶念無間」,真正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不是說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念了,還照樣念!無念是什麼?從前有個心在念佛,有心有願念佛,這時候心與願都沒有了。換句話說,從前是有心意識在念,現在心意識沒有了。心意識沒有了就成佛,就轉識成智,還念不念?還念,不是不念。大勢至菩薩天天念阿彌陀佛,從來沒有間斷過,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這個佛號永遠不間斷,不是說到「念即無念,無念即念」,我不念就是念了,沒這話,那是錯解了意思,這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念到破無明、見本性,頓入無念,這是慧門。

  演【古云:只一直念去,亦有悟日是也。】

  古人這句話是經驗之談,這是真實語,確實是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句話的註解,只要這句佛號一直念下去,自自然然有一天會開悟、會明心見性。不必用第二個法門,這是這個法門絕勝之處,所以十方諸佛讚歎。

  演【今工夫始成片段,尚未契入本心,故止屬定門也。】

  這是結歸這一段「事一心」的境界。功夫剛剛成片,沒有見性、沒有明心,它屬於定,這個定就是念佛三昧,初得念佛三昧。但是雖然不高,決定往生。換句話說,這樣的程度,我們自己努力一點做得到,人人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做,你要肯做,人人做得到。如果說上品的,見思煩惱斷了,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這樣的功夫是人人能做到,可是要緊的,從今以後不再搞是非,這才能做到:還離不開是非人我,你就做不到。我們這一生究竟為的是什麼?我為的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得認真來學,我就不能跟人家一般知見,我不能跟別人走,我要跟佛走,這就對了。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