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0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頁第十行:

  演【初明性者,性即常住真心,全體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初明者,恐人認阿彌陀佛在自性之外。故古云:若認他是佛,自己卻成魔。又云:求人不如求自己。】

  我們上一會講到這個地方。這個科題的註解非常重要,以很少的文字把本經理論的依據以及它殊勝的功德都給我們介紹出來,這是非常難得而希有的。我們還沒有讀到經文,對於這個經就能夠生起敬仰之心,對這個法門當然就非常嚮往。前面一段是就事上說。後半段是從理上講:

  演【但以無始暗動,障此靜明,故託彼名號,顯我自心耳。】

  這幾句話很重要。『靜明』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本人,禪家所謂「本來面目」,在《楞嚴經》裡面稱之為『常住真心』。它本來是靜的,本來是明的,「靜」就是寂靜,「明」就是明瞭;明是慧,靜是定;靜就是涅槃,明就是菩提。可是我們現在這個靜與明上面有障礙,障住了,什麼東西障呢?動。『無始』的『暗動』,這個「暗」就是無明,無始無明。無明的相是動的,真心原本是不動的,這一動就把真心變作妄心,把本明變成了無明。無明稱為「無始」,這是什麼意思?這個無始並不是說找不到開始。久遠久遠劫之前,真如本性就動了,當然這也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我們很難滿意,聽了很難滿意。實際上,佛法裡面講無始,這個無就是沒有,根本沒有開始。所以無明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無明是不覺。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就是底下講的,靜明是本有的,「不覺本無」。本無怎麼會有了呢?心動就有了。幾時心動幾時就有,幾時心不動就沒有了。所以說不上它開始!

  現在你的心要是不動了,你無明就沒有了。可是我們這個心不停的在動,這就是「無始暗動」,把你的本覺性障礙住了。這種心的妄動,我們凡夫沒法子覺察,那是說它的動相太微細了。我們今天能夠覺察到我們心裡面起心動念,這個念頭很粗,我們起了貪心、起了瞋恚心、起了疑心,我們能覺察得到,這個相非常的粗;而極微細的動相,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得到。不但我們不能覺察,你看經裡面講,阿羅漢他定功相當深,這九次第定都沒辦法覺察得到。在古印度有一些外道,他們的功夫確確實實令人敬佩,定功能夠達到四禪八定,能夠到非想非非想天,這世間定功到了盡頭,到了最高峰。在這個境界裡面,他看這個宇宙人生一片混沌,像我們中國《幼學故事瓊林》裡面所講的「混沌初開,乾坤始奠」,跟外道的境界完全相同。可見得我們中國古人的那個功夫,定功也到達非想非非想天,認為那就是宇宙人生的開端,宇宙人生的開始大概就從那個地方起了。外道把這個境界給它取個名字,叫冥諦,二十五諦第一個叫冥諦,一片無明,沒有辦法觀察得到。

  小乘能夠突破四禪八定到第九定了,但是還是沒有辦法觀察到無始暗動,這個微細的念頭不容易覺察。經上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夠看到這些微細的妄動?佛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不動地的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個時候才觀察到。換句話說,沒有觀察到就不能夠降伏,觀察到才能降伏它,才能把它息掉,一息掉就是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就是息無始妄動,恢復本有的靜明,這就叫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八地菩薩才行!這個八地指的是圓教八地。我們聽了,真不容易,真難!實在是難。真的這麼難嗎?你們自己可以細心的揣摩揣摩。我們都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夢也是妄心,你在睡覺的時候心還在動。不動沒相,動就有相。那個相就是夢境,你能不能夠覺察到你那個夢境是幾時起來的?什麼原因而有夢的?夢的境界相粗,連這個粗相我們都搞不清楚,何況那個微細相?所以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要破無明,恢復我們本有的靜明,這是佛法修學的宗旨。如果違背這個宗旨,那就不叫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儘管手段方式不一樣,達到目標一定是相同的。這個法門也不例外,也是這個目標,我們就曉得這個法門是純真的佛法。沒錯,不是邪法,不是外道。

  這個法門的修學,大主意就是底下這兩句,『託彼名號,顯我自心』,就是這八個字,這個法門修學的宗旨。「彼名號」,是阿彌陀佛,以這個名號顯自己的自心。換句話說,用這個佛號打破無始暗動,恢復本有靜明,這是淨土法門修學的宗旨。所以持名念佛,我們前面講過蕅益大師的《要解》,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這一句佛號一定是聲聲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才能夠顯我自心。一定要知道這一句佛號的意思,念的時候才能夠聲聲提起觀照功夫。

  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覺心是清淨的,覺心是光明的。迷的心是動,迷心裡面有妄念,覺心裡面沒有妄念。我們在境界裡面,心才迷就要覺悟,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就是迷,不管是什麼念頭,起念都是迷。我們一個念頭都不起了,跟諸位說,一個念頭都不起還是迷,這個事情難辦!起念是什麼?是妄念,是亂想。一個念頭都沒有是無明,這個事情麻煩。那個覺到底是什麼樣子?覺心,告訴諸位,沒有念是樣樣清楚,它不是無明。過去、現在、未來都知道,心裡頭不起念頭,這叫正念,這個是覺心。如果我們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事情一蹋糊塗,這是無明;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真心。這個地方一點都不能夠差錯,古人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那是真的,一點都沒錯。

  我們初學用功,這一句佛號不能夠中斷,為什麼?這一句佛號了了分明,非無念,有念;一切妄念都沒有,非有念。念佛就是非有念、非無念,這是開始用功要從這裡下手。這一句佛號聲聲喚醒我們自己的本覺心,所以阿彌陀佛不是外面的,不是指心外之佛,是自心之內,聲聲要把自己的阿彌陀佛喚出來。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覺而不迷,那就是阿彌陀佛。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對眼前境界要覺,對過去的要覺,對未來還是要覺,十方三世是我們覺的範圍。

  我們這個月要辦冬令大專講座,講座有兩門課程,《佛學概要》,《心經》。在這兩門課程,我們都要討論這個問題,兩門課程都結歸到阿彌陀佛,結歸到「託彼名號,顯我自心」,我們學了才真正有受用。所以這四句就非常重要,完全是從理上來說,說明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有非常高的理論依據,決不是迷信。這樣念法,念到一心不亂,叫做「理一心不亂」。一句佛號一定會念到「心開意解」,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沒有兩樣。這才是蓮池大師所謂「圓攝五宗,賅羅八教」。

  演【然西方亦實有阿彌陀佛。】

  這個『阿彌陀佛』就是指一個人,這是一個人的名號。有這個人,確實有「阿彌陀佛」這個人。

  演【而即此西方佛,亦不在自心外。】

  佛在《華嚴經》給我們顯示的最高的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心變現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整個夢境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心能現,識能變,這是佛法講到最高的原理。能現的是自己的心,能變化的是自己的識;心是真心,識是妄心。妄心會變化,真心能現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千經萬論說明這個事實。

  名號的作用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古人教給我們修學,聽經要能夠「消歸自性」,用功要能夠「轉識成智」。修行,一個是解,一個是行,解要能消歸自性,就是此地講「顯我自心」,這樣才真正有受用,真正有心得。佛的名號,菩薩的名號,統統是顯我自心的。阿彌陀佛是顯我們自心本覺,自性覺、無量覺,觀世音菩薩是顯我們自心的慈悲,地藏菩薩是顯我們自心的孝順,文殊菩薩顯我們自心智慧,普賢菩薩顯我們自心大願。諸佛菩薩名號統統是顯我自心,不僅在此地說的這一尊阿彌陀佛。你能懂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佛菩薩名號那麼多,那就是自性的萬德萬能,一個名號顯不出來!

  我們自己這個名號,與這個也要相應。你皈依或者你出家,法師給你取個名字,這個名字也是觀照,也是顯我自心,自己要覺悟。不但顯我,也顯一切眾生,為什麼?自他不二。我出家的時候,師父給我取個名字叫淨空,一提到這個名字,我就要想到,「我有沒有清淨?有沒有空?」真淨真空就是真心,就是常住真心。你們聽到這個名號,不要以為這個就是叫我,那就錯了,那你就著了相。你馬上會到自心,你的心有沒有淨?有沒有空?你就得受用了。否則的話,我們天天念這句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念他的名字,他聽了不討厭!殊不知能消歸自性是無量功德,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中國古人,在家人取的名號都有很深的意思,跟現在人取名字不一樣,在觀念上、思想上不相同。父母給子女取的名字,多半都是對兒女終生的期望,希望你將來名符其實。

  這裡說,西方確實有世界叫極樂世界,有佛叫阿彌陀佛。世界與佛,也不在自心之外。要曉得自己的心非常的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這個心不能太小,小了就可憐,心量要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把真正的自己丟掉了,在這裡面執著一點,認為那是自己,那很可憐!《楞嚴經》上有個比喻,它把大海比喻作我們真心,把大海裡面水泡比喻作迷惑顛倒的人,他執著那個水泡是大海,而把整個大海忘掉,這叫迷人,這叫凡夫。覺悟的人曉得整個大海是自己,那個水泡也是自己,水泡沒離大海。由此可知,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造成的。離開分別、執著、妄想,每一個人智慧德相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華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初成道的時候,就很感慨的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的過失,他的錯誤,就是在一切法裡面起了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因此,佛法自始至終都是叫我們打破執著。破了我執,就是正覺,佛法裡面稱為正覺;破了法執,就是正等正覺;我、法兩種執著斷盡,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是佛。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是一個有執著,一個沒有執著。沒有執著的人就叫菩薩,有執著的人就叫凡夫。沒有執著的人,心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執著,心就小了。執著的心是妄心、是無明,沒有執著的心是真心、是本明。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明瞭,要在境界裡面鍛鍊,把自己的心量拓開。

  演【即事即理,即理即事。】

  『理』與『事』是一個。「理」是真心,能現能變的心,「事」是所變所顯的現象,理事一如,理事不二。

  演【大師恐狂愚錯認,故首明也。】

  『大師』,蓮池大師。唯恐一類狂妄之人、愚迷之人錯認、錯解,所以首先說明。這一段的說明,文字在上卷第一頁,到時候我們再來研究。我們再看「通序大意」第二科的科題:

  演【二、讚經者,經即佛說阿彌陀經。】

  『經』是專指這一部經,『讚』是讚歎。

  演【以此經是一大藏中第一方便故。】

  這一段我們也要把它牢牢的記住。因為我們沒有讀過《大藏經》,我們沒有法眼,《大藏經》經典那麼多,哪一個最好,我們也挑不出來,我們沒有慧眼,我們自己見不到。現在我們藉蓮池大師他老人家的法眼,他來幫助我們,他告訴我們這部經是整個《大藏經》裡面『第一方便』,再沒有比這部經更方便的。方便不是不好,方便好!佛所說的一切經,都叫方便說。真實的法說不出!《法華經》是圓教一乘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品「方便品」,給你明白的說出來了。凡是能說出來的都叫做方便法,佛的主意是叫你藉方便悟入真實。真實法要靠自己悟入的。譬如前面講,「託彼名號,顯我自心」,託彼名號是方便法,顯我自心是真實法。你用這一句名號真正把你的心性顯露出來,那是你自己的功夫,別人幫不上忙的。

  所以一切經統統是方便法,都是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這個經是一切方便法裡頭第一方便法,你就曉得這個經的價值。我們學經,能夠抓到這一部,把那一大藏經統統捨掉,你決定成功,你這一生決定能成就。如果選擇其他的經典,還要用這個經典來幫忙,否則的話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我說這個話,不是隨便講的,不是隨便把這個法門抬高,是有事實根據的。根據什麼?《華嚴經》,也是一乘圓教。《華嚴經》裡面五十三位善知識,他是代表無量的法門,換句話說,就是代表一切經。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學哪一部經,到最後還得要跟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要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能夠圓滿菩提,換句話說,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華嚴經》裡面給我們顯示的。

  由此可知,本經是《華嚴經》的結論,是《華嚴經》的結果。可惜真正認識這部經的不多,課誦,人人都讀,人人沒發覺它是一切經裡面第一經,一切法門裡面第一法門,他沒發現。雖然天天念,沒重視它,沒把它看在眼裡面,結果都是當面錯過,太可惜了!所以這個經不能不學。我常常說,《華嚴經》可以不要聽,這個經不能不聽。為什麼?如果想一生成就,這個經太重要了。《華嚴經》說老實話,你這一生不會成就的,這是事實。尤其是《疏鈔》,把這部經的經義這樣詳盡的發明,實實在在太難得了。

  演【是十方諸佛同所讚歎故。】

  如果不是第一經,不是第一方便,怎麼會有十方諸佛大家都來讚歎?我們在其他經典上的確沒有看到過,只有這部經十方諸佛都讚歎。它要不是屬於第一經的話,不會有十方諸佛都來讚歎,不可能有這個現象,這都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

  演【以四字名號,普接三根,直通五教故。】

  『三根』是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上等根性的人,根性大利,所謂是一聞千悟,也在修淨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上上根人!還要求生淨土;中根、下根也都能往生。下根的愚人,愚痴到了極處,他只要一心持名,也能往生。淨宗常講根熟,什麼樣的人根熟?就是他這一生對這個認識了,下定決心,我就是一句名號,一生再不改變了,一部《彌陀經》,其他的經我都不看了,無需要再研究,這個人根就熟了,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往生。如果心裡還想東想西,還要想研究這個,還要想學那個,那根沒熟,他這一生可以種善根,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不住。為什麼?他在一切經教裡還三心二意,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既然是這麼說法,也許有人問我,你這個大專講座裡面為什麼不講《彌陀經》,要去講《佛學概要》、講《心經》?這是不是打閒岔?跟諸位說,是打閒岔,沒錯。這是為了方便接引初機,那些人叫他念佛,他不肯念、他不肯相信,是為了接引初機。

  不但是為了接引現前的初機,這裡頭還有個原因,接引外國的初機。國外那邊寫信來,問我要《佛學概要》、《心經》的錄影帶,我就藉這個機會現場錄影,把這個錄影帶提供國外,接引那邊的初機。慢慢還是要勸他念佛,他幾時肯相信了,他根就熟了;他不肯相信,那也無可奈何,那沒熟!我們這個影帶以及經本都要大量的供應國外,所以這個講座是非常有意義。講座期間,特別歡迎同學們提出問題來辯論,這有很多的好處,尤其在國外,他聽了之後他有疑問,有疑問他沒地方問。所以你們問的一些問題,可能這些問題都是他們的疑惑,這一問一答覆,能夠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五教』,蓮池大師註《阿彌陀經疏鈔》,採取的是賢首五教:小、始、終、頓、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賢首大師將它分為五個階段,全部都包括了,小、始、終、頓、圓,五教。

  演【以依經執持能顯自性,於一生中。】

  『經』是說的理論、方法、境界。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來修行。『執持』就是執持名號。能夠達到顯自己的自性,這一生當中就成就,這是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顯自性』就是見性。修其他的法門要想見性,的確不是容易事情;參禪可以辦得到,因為禪是佛門的捷徑,能夠辦到。除禪之外,修學其他的法門,一生當中要見性不容易。可是底下一句說:

  演【可從博地,直登十地。】

  這是禪都做不到。說個老實話,禪能夠達到初住、二住,這是可能的,如果叫他登地,這個不簡單。持名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這個法門裡面講的功夫有三等,最上乘的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相當於圓教初住到十地,統統是理一心。理一心裡面,功夫有淺深差別不同,功夫深的,登地,功夫淺的是十住十行,這都是講上等的功夫,上等的成就。中等的成就是「事一心不亂」,如果以圓教菩薩地位來說,相當於七信位到十信位的菩薩,四個階級。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從五品位到圓教的六信位,這都是屬於功夫成片,就是帶業往生,我們一生當中能成就。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以後,可以往生。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是不是馬上就走?馬上走可以,走得了,不是走不了。如果你要是真正聰明,你可以不走,我再在這個世界裡面把我的品位提升,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也是一生成佛,時間長,沒有這個世界成就來得快速。經上說過,功夫上軌道的人,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所以在此地你用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可以把自己從功夫成片提升到理一心不亂。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裡面修行,修到實報土,這個時間是相當之長。我們在這裡花個幾十年時間修成了,一往生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個多自在。

  所以自行化他、自利利他,我們決定不捨棄,只要有這個機會一定要做,除非我們壽命到了,那就沒法子。如果我們壽命還沒到,一定要利用這個時間把自己的品位提升。這些修行方法都在經疏裡面,我們要認真的來研究討論。一生當中,從博地凡夫,從我們現在這個地位,到地上菩薩,這是任何一個法門都做不到的,只有這個法門。

  演【三、感時者,時,即今末法之時。】

  特別是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

  演【感者。】

  『感』是感想。

  演【以時丁末法,根多淺薄,法門中人非愚即狂。】

  這種現象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裡面,可以說時時處處我們都能發覺。尤其重要的,我們自己要反省檢點,我們自己是不是屬於『愚』、『狂』這一類的根性。愚狂,對於這個法門都不相信。

  演【故微妙法門,或攘臂排為小教,或大笑斥作權乘。】

  這都是愚狂人的境界。第一法門,當生成佛的法門,他不認識,他把它認為這是小教、老太婆教。學佛很好,如果天天拿著念珠念佛,覺得很難為情、很丟人。認為這個法門是沒什麼知識人學的,錯了,大錯特錯!

  演【又或終日唯動數珠,或窮年但數黃荳,大師婆心甚切,能不為之傷心也。】

  一天到晚念佛,數黃荳也是念佛,怎麼樣?不曉得念佛的道理,對念佛法門是一無所知。有一類人我也聽說過,這真的,這不是假的。有些愚人念佛,他為什麼念佛?聽說念一聲佛就是一個錢,將來死了之後到陰間就得一個錢,多念將來作鬼的時候錢就多,可以作個富鬼,就不作餓鬼。所以他天天在念,他念的時候並不是希望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將來作鬼的時候錢多不要挨餓,那就糟糕了,這錯到哪裡去了!所以一定要明理,要與自性覺相應,而且要能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大師作《疏鈔》教誡後人的意思。

  演【四、述意者,意即大師作疏之意。】

  這是古德法師為我們說出來,為我們介紹蓮池大師為什麼要給《彌陀經》寫疏鈔。

  演【述,陳也,與前述字解稍異。】

  前面在人題裡面講過。

  演【大師本意,全在兼利。】

  『兼利』就是自利利他,兩重利益。

  演【欲發起眾生之真信,故極論念佛之宏功爾。】

  『宏』是宏大,念佛在功夫或者在功德上講,都是第一。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真信』,今日之下,念佛的人多,真信的人少。這些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去反省、檢討,我們不要說別人,要認真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是不是真信。真信的人一定依教奉行,換句話說,聲聲佛號一定是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聲聲佛號一定與自性覺相應,這是真信;如果與自性覺正淨不相應,不是真信。念念還是迷惑顛倒,那怎麼叫真信?念念還是非人我,念念還是分別執著,那不叫真信!真信裡面沒有這些東西,真信的心是清淨心,真信的心是廣大心。如不是大師這部《疏鈔》確確實實叫念佛人起真信,很難很難!他這個功德真是無量無邊。

  演【蓋欲以一句彌陀,遍引群生出於苦海,那容不饒舌耶。】

  這個意思,不僅是大師的本意,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意。釋迦本師的本意,說法四十九年真正的意思就是在此地,以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幫助我們超越生死輪迴,幫助我們一生圓滿菩提。蓮池大師深得佛心,不能不說!我們今天體會到這個意思,這個《經疏》、《演義》不能不講。雖然是長,長也得要講,為什麼?太重要了。一切經可以不講,這個經不能不講。我更希望同修們,大家都要認真來學習,希望諸位學了之後,到處去講,普遍的去講,幫助本師接引眾生,幫助十方一切諸佛,以這一句佛號遍引眾生出於苦海。那麼,你怎麼會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生!所以要大家普遍的來弘揚,比什麼都重要!

  演【五、請加者。】

  『請』是請求,『加』是加被。

  演【加是三寶加被。】

  『被』跟我們現在「披」是一個意思,這是一個破音字。佛的神力加持我們,沒有佛的神力,大師寫不出註解。我們在講台上沒有神力加持,這裡面微妙的意思我們也說不出來。所以一定要祈求諸佛菩薩神力加持。

  演【請者,祈請也。佛滅度後,凡有著述,皆皈三寶冥希加被。】

  『冥』是暗暗當中的加持。

  演【良以自己一人心力有限,而佛具無緣大慈,能令精誠祈請者,自得勝智,故請加也。】

  求佛加持,我們一般人講求佛保佑,要『精誠』,自然就得感應,你的智慧就開了。專修這一門、專學這一門、專弘這一門,這叫精。一心一意專入這一門,決定沒有三心二意,這叫誠。我們能有這個心,跟諸位說,西方三聖首先加持你,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十方諸佛加持你,一切菩薩加持你,護法龍天護持你,你怎麼不開智慧?你怎麼不得辯才?一定的道理!除非你不精不誠,那就沒有感應。真正做到「精誠」兩個字,不求佛加持,佛也加持你。為什麼?跟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同心同願,志同道合,哪有不幫助的事情?不要求,主動的就幫忙。我們今天在世間如果有一些人跟我們志同道合,我們聽說了,我們一定很歡喜。他沒來找我們,我們先去找他了,志同道合,太難得!尤其在這末法時期,能與諸佛菩薩志同道合,不多!希有!佛菩薩哪能不加持?這也是我們應當要明瞭的。到這個地方,把《疏鈔》通序大意這五條科題簡單的介紹完了。下一次我們就入序文,就是通序第一段明性,入了文就更精彩。今天只是把題的意思略略的介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