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七十八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78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二五頁:

  ◎【四、所被階品】

  『階』是階級,就是等差的意思,『品』是品類。這在介紹全經大意的時候,也是一項重要的項目,意思是說這部經是什麼樣的根器、什麼樣的等級才可以學,才能得到這個真實的利益,所以必須要探討,明瞭之後,自己才曉得適不適合我們現前這種根性、程度來修學。這裡面分兩段,第一段是「料簡」,第二段是「總收」。第一段是揀別,就是區分、分別。

  玄義【已知此經,文略義豐,言近旨遠,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階等?先明料簡,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前面兩句,這是敘說上面所講的,我們讀了之後,曉得這部經經文雖然簡略,可是裡面的含義非常的豐富。語句看起來簡單,意義非常的深遠,這是大概能體會到一些,可是不知道對於什麼樣根器的人,對於哪一種階級、品類的人,才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這是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之前應當要知道的。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了,首先來揀別,來料理、揀別一下。說前面三種『非器』,不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這個根器,佛經裡面常常用器來作比喻,譬如器皿必須完整它才有作用,好像我們有個茶杯,這個茶杯是好的,稱之為器;如果這個茶杯破了,就不能稱為器,裝了水就漏掉,就不能用了。

  哪三種是非器?就是不適合修學這個法門,此地說得很清楚。第一個『無信者』,他不相信,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帶業往生他不相信,那他學這個沒用處,得不到好處。第二個『無願者』,沒願,雖然相信,他不想去,他對西方極樂世界不懷疑,但是他並不嚮往,沒有意思求生西方,這個人也沒有辦法,這個經的力量對他不發生作用。第三個『無行者』,雖然有信有願,他不念佛,不肯念佛,這個也沒辦法,也不能成功。除這三種人之外,換句話說,統統都有分,『反是皆器』,可見得這個門廣大!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你相信,你願意去,你肯念佛,就行了,就是這個法門的根器。

  疏【先明根器,有是有非。】

  『是』,這個人是修念佛法門的根器;『非』,這個人不是念佛法門的根器。

  疏【次別階等,有勝有劣。】

  階級、等差這裡面差別很大,經疏上都給我們說得很明白。

  疏【欲令捨非從是。】

  這個法門人人都有分,你不信那就沒法子。只要你具足信願行,你對於西方淨土就有分。所以說,捨非從是。

  疏【棄劣取勝。】

  這是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問題。

  疏【信,謂信生佛不二,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

  這是我們首先要相信的。諸位從經論裡面去觀察,或者從祖師語錄上去看,你就曉得學佛一定要問,學問學問,一定要問。你要是不肯問,有很多意思聽了之後,你未必把那個意思真正聽到,可能你把意思聽歪了,曲解了,那才叫冤枉。我沒有曲解,也得問問是不是這個意思。佛在世的時候,弟子們對每一會總是提出許多問題。理解的完全沒錯,也要請教佛陀,佛陀給他印證一下,如是如是,你體會的不錯!如果錯了,再給他修正。現在我們學佛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不問,他自己要是錯解了,他到外頭也錯說。當然他自己不知道他錯,知道他錯,那就不錯了!自己錯了不曉得,又不肯發問,那有什麼法子!所以說是沒辦法了。所以在台灣,我們講經只是講,講完了就算了,這是在台灣普遍的這麼一個風氣,在國外不行,在國外講一個鐘點,至少要留半個鐘點讓大家發問,有的時候發問的時間比講的時間還要長,他們肯問,問得非常熱烈,跟我們這邊的風氣不一樣。我們這邊的風氣就像孔老夫子讚歎顏回一樣,顏回聽孔老夫子從來不發問的,但是人家真懂。

  第一要相信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眾生,覺悟了就叫佛。迷的是什麼,悟的是什麼,這要搞清楚。迷悟不在外面,迷悟在內,在心!什麼迷了?心迷了。什麼悟了?心開悟了。心不迷,就叫做佛;心不悟,就叫做眾生。佛是心地覺悟的眾生,眾生是迷了自心的諸佛。古人說:「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流轉」,在六道輪迴,「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所以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迷的是這個心,悟的還是這個心。再跟諸位說老實話,心哪有迷悟呢?心要有迷悟,這個心就不能叫真心!心確確實實沒有迷悟。所以這個迷是虛妄,不是真實。雖不是真實,它確有此事,它有這麼樁事情。

  學佛,無非是去了迷情而已!一學佛,這一開端是傳授三皈依,三皈依是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傳授給你。第一個就是「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佛就是自心覺,覺而不迷就叫佛。皈,回來,皈是回來,從哪裡回來?從迷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皈依佛」。從邪,邪知邪見,就是你知識、見解、思想那個錯誤的回過頭來,依正確的,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自性清淨,從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清淨,這個叫「皈依僧」。佛法修行總綱領就是這三條。

  佛法改不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跟諸位說,不改變。就在你現前生活方式裡面,佛需要改的什麼?改你那個心,把你這個迷的心改成覺,邪的心改成正,染心改成淨。換句話說,你心地如果是覺正淨,你現在這個生活就是佛法,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是教你覺正淨,因此佛當年在印度,印度人那種生活方式並沒有特殊的給他改變,只加上覺正淨而已。佛法傳到中國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意識形態,也是教我們在生活習慣裡面、處事待人接物,學覺正淨就行了。這樁事情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尤其顯示得明瞭。五十三位,那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真正是大經所標榜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覺正淨而已。我們今天跟佛不一樣,就是佛覺,我們不覺;佛正,我們不正;佛清淨,我們不清淨。除這個之外,我們跟佛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

  講到信,第一要先信自他不二。不但蓮池大師在此地這個說法,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信,他老人家講了六條:第一個就是「信自」,信生佛不二就是信自己。第二才相信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話不是妄語,不是假的,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真的,這是「信他」。我們這裡信願念佛,將來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這是信他。頭一個是信自己,相信自己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這一生必定成佛,要有這個堅強的信念,這叫信根本,信自心。

  這是佛法講信與一般宗教講信不一樣。一般宗教裡第一個信,他信神,一切都要依賴神;佛法不是的,佛法第一個信自己,第二才信神,佛菩薩能幫我們的忙。第一個是信自己,所以與宗教確實不相同。除建立根本的信心之外,要緊的就是要信三寶:信佛、信法、信僧。佛在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講六種信。三寶有自性三寶、住持三寶,一定要從住持三寶啟發自性三寶,這才叫做信三寶,決定不能被外境所轉動,這點很重要。

  講到根本、自心,淨土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兩句話意義實在是很深,但是它是事實,這是建立信心的根本。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換句話說,不是外人,根本就是自家人,關係非常的親密,那哪有不能生的道理?哪有臨終他不來接引的道理?我們基本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所以說『眾生念佛,定得往生』,這個語氣非常的肯定。『究竟成佛』,成圓教的圓滿佛,圓教佛。佛有藏通別圓四種,唯獨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

  疏【如經所云。】

  底下引《彌陀經》上的話來說。

  疏【汝等皆當信受我語,是也。】

  『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相信佛的話,這人就有福了。

  疏【願,謂信非徒信。】

  『信』之一字,不是說我信了就完了,這個不行,信了以後要發願。

  疏【如子憶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

  這就是願。『如子憶母』,這句話是出自《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講:「十方諸佛憐念眾生」,也就是牽掛眾生、懷念眾生,「如母憶子」,像慈母想念他的兒子一樣,用這個來比喻諸佛念眾生。佛念眾生,可惜的是眾生不念佛,這個沒有法子。經上講「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是講感應,兒子想念母親,像母親念兒子一樣,這兩個人就有感應了。大勢至菩薩用這個理論,來說明眾生與阿彌陀佛當中感應的關係。現在是佛念我們,我們把佛忘掉了。我們要是像佛念我們一樣的念佛,你這一生決定往生。所以讀了這個經,聽到這個法門,就要生起一個嚮往之心。『瞻依』,瞻是瞻仰,依是依靠。『向慕』,慕就是像小孩愛慕他的父母一樣。必定要求往生,必定要求見佛,這就叫發願,這就有願。

  對於這個世間樣樣都能放得下,都能捨,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給諸位說,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得到,全是假的。眾生得不到以為得到,這就叫迷,心迷了;覺悟的人曉得,沒有一樣能得到。要想真正能得到,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去,那你就樣樣都得到了。所以在這個世間,你所親愛的人,你所不願意離開的人,實在說,不願意離開,到後來還是要別離,不能不別離,沒有法子!唯一的一個辦法勸他念阿彌陀佛,勸他求生淨土,將來你到極樂世界,他也去了,這就常常在一起了。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辦法,人死之後六道輪迴,曉得誰到哪裡去!以後再碰頭,恐怕是百千萬劫之後可以碰一次頭,碰頭不見得有好結果。所以唯一的好辦法,就是大家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疏【如經所云。】

  這也是引《彌陀經》裡面佛所說的。

  疏【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也。】

  前面勸我們相信他的話,此處勸我們發願求生淨土。真正深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弟子。《無量壽經》講的,釋迦牟尼佛最好的學生是最聽話的學生,真正能相信老師,不違背老師的教誡,這是第一弟子,最好的學生。

  疏【行,謂願非虛願。】

  虛就是不實。願是真實的,不是假願。

  疏【常行精進,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故。】

  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這是真正的精進念佛。說二六時中不間斷,我們聽了這句話,就不要死在這話裡頭;死在這話裡頭,那就錯了。你聽了這句話,好!從現在起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什麼事也不要做了。有沒有這樣的人?有,那是福報特別大的人。他不需要工作,有人供養他,這像一般閉關念佛,那是有大福報的人。你現在天天要工作,天天要為生活奔波,好,你也拼命在念佛,一天到晚都在念佛,又想著還要工作,結果是佛沒念好,工作也沒做好,世出世法樣樣都不是,這就錯了。古來這些淨土宗祖師在佛前發願,信願持名,除了睡覺吃飯之外,這個功夫不間斷。在家同修有許許多多工作,當你工作的時候要把念佛放下,專心辦事。

  一心不亂,不能錯解了。「一心不亂」就是處事待人接物、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心,就是專心。我在念佛上得到一心不亂,要把它運用在社會上,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這才管用。你一面開車一面一心不亂念佛,好了,出車禍了;如果這樣念佛的話,念佛這個法門會被整個社會批評,會被整個社會揚棄,為什麼?不合人情。大家都學佛了,整個社會癱瘓了,這還得了嗎?你學佛了,你家裡人也不要吃飯了,你的太太、兒女天天挨餓,他們一定到外面宣傳:千萬不能學佛,學佛不得了,都變成神經病!所以一定要懂得這道理。做什麼事情專心去做,那就叫一心不亂。吃飯就一心不亂的吃飯,穿衣就一心不亂的穿衣,接待客人就一心不亂的接待,世出世間法樣樣圓滿,念佛對於整個社會才有貢獻,大家才覺得這是真正需要的。不能搞錯了,這句話聽錯可不得了。

  再跟諸位說,念佛「念念相繼,無有間斷」,念念是什麼念?是覺念、正念、清淨念。「阿彌陀佛」這句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阿」是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我樣樣都覺而不迷,就是阿彌陀佛。我不念這句佛號也是念佛,我覺而不迷,樣樣都覺而不迷。處事待人接物,我統統不迷、不邪、不染,一句佛號也不念,這個人叫真念佛。咱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提醒自己覺正淨,提醒自己!

  諸位一定要明瞭,你能把佛號放下,辦事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辦事還是念佛。「我在辦事,沒念佛!」你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所以,二六時中真的沒有間斷,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搞錯了。所以有疑惑一定要問,決定要學佛,不要搞旁門外道。

  疏【如經所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也。】

  我剛才跟諸位說的,都是一心不亂的大意。念佛人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專心的,都是一心,自己能成就,也能感動別人。有些人很執著的,譬如他在念經的時候,有人來了,理都不理,決定不打招呼,決定不接待,給諸位說,這是小乘人,小乘的戒律確實是如此。大乘則不然,菩薩在誦經,有個客人來了,他立刻合起經本去接待客人,等到客人走了繼續再念。團體課誦時另當別論,那是要注意大眾的威儀。個人做早晚的時候,如果有事情來了,他課程放下,他就見客。

  過去台中李老師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說是不見客,等到課誦完之後再見,在我們一般推想應該是如此。他老人家給我們解釋:菩薩道利益眾生是第一。眾生的事情擺在第一優先,人家老遠一定有事情來看你,你要他在那裡等半天,也許他還有別的事情,他沒有那麼多時間等待,所以一到立刻就要見。不要叫人家說:學佛的人架子很大!給人反感。尤其是那個不學佛的人來見你,看到你這個樣子裝模作樣:這個人可了不起,架子真大!他起反感,他毀謗佛法。正在誦經的時候,人家一來了,立刻放下就接見,人家那個感覺特別親切,覺得這個人非常慈悲,「你看他念經,我有事情要找他,他經都不念了來招待我」,他受感動!這個感動是正面的,他對佛教永遠有一個感恩之心。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度眾生,叫一切眾生對佛法有一個好印象,不要給他留一個壞印象。這都是講到要專心、一心。

  疏【此之三事,號為資糧。】

  『資』是資本、本錢,『糧』是糧食。『資糧』是從前出門必須要帶的,現在交通方便,身上只要帶錢就可以了,從前帶錢不一定能買到吃的東西,必須帶乾糧、帶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資糧就是「信願行」,這三樁事情具足,往生極樂世界條件就夠了。

  疏【資糧不充,罔克前進。】

  資糧不足,沒辦法走。三資糧具足,這就是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路上精進。

  疏【又復此三,如鼎三足,或俱無,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

  用『鼎』做比喻,鼎是三個腳才能站得住,少一個也不行,少兩個也不行,三個沒有也不行。就是告訴你,這三個條件一樣都不能少。

  疏【又以喻明。】

  底下再舉個比喻來說明。

  疏【譬之五穀,其無信者,不信即種是穀,栽培此種,定得成穀者也。】

  這是拿『五穀』來做一個比喻,我們現在講植物。首先你要相信那個種子就是的!我們講稻米,這種子就是稻米,你要相信它。種子種下去之後,它將來就長出稻米出來,你得要相信。你要不相信,不肯下種,那就沒有法子,這個稻米永遠也長不出來。

  疏【信而無願者,雖知佳種,無心求穀者也。】

  相信,不錯,這個種子的確種下去會種出稻子,但是他不種,不種也不行,也不會有收穫的。這是比喻信而無願。

  疏【願而無行者,雖望得穀,不事耕耨者也。】

  雖然他想相信,也肯發願,但是他不行。就好像種那個種子,他相信這個種子能長得出來,他也去種了,種了以後他就不管了。種下去之後,除草、施肥、灌溉這些他都不去做,那還是長不出來,那個種子會枯死的。你有信有願,你沒有行,那決定不能成功。

  疏【準上可知,此三者,皆羸劣破漏之器,不堪承受甘露法味,故名非器。】

  這個意思就是說,拿這個比喻來說明,這三個條件缺一個,修這個法門都不能成功,所以都叫他做『非器』。為什麼?『羸劣破漏之器』,沒有用處的。我們對於這一點要特別的注意。因為非器,這底下也是用比喻說,『不堪承受甘露法味』。甘露法味是比喻,出自《楞嚴經》。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意思很深,所謂純無漏,這是真正法器。譬如,這個茶杯很乾淨,這裡面盛著甘露,這是上味,如果這裡面有一點點毒,整個甘露都變成毒水了。換句話說,一絲毫的毒都不可以摻雜。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斷惡要斷得乾淨,修善要修得圓滿,比喻這個意思。決定不能以為那個小小過失無所謂,沒有關係!小小過失無所謂,就是你這個器皿那個毒沒有洗得乾淨,還殘餘一點在,這一點殘餘之毒必定會變成致命的傷害。

  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煩惱習氣太重了,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哪一個煩惱習氣最重,就從這個最重的下手,先斷最重的,再斷其次的。就好像治病一樣,大夫治病,這個人他很多病,病裡面有一樣病是要命的,這個病應當先治,先把命保住,然後再治其次重的病。先對治最重的毛病,最重的毛病每個人不一樣,每個眾生根性不相同,貪瞋痴慢疑,很多不相同的,自己明瞭,別人不知道!佛陀在世,佛是五眼圓明,不但看到你這一生,看到你過去、過去的過去,無始劫以來你的思想、行為他都知道,所以佛說法對症下藥,一下就把你治好了。

  現在末法時期,那些法師大德沒這個本事,沒有神通,看不到你的過去世。因此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明瞭,我有哪些毛病,這些毛病當中哪一種毛病最重,最重的這一條毛病先改,要想方法改。改過就叫做懺悔,懺是發露的意思,懺是印度話,懺摩,就是把我所做的錯的事情,統統說出來讓大家知道,不隱瞞。不隱瞞自己的罪過這叫懺,悔是後不再造。有一些同修來告訴我,過去做了好多錯事情,現在好難過,常常在追悔!他以為這個叫懺悔。這不得了,這叫罪上加罪。為什麼?你每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你怕你自己造的罪業不夠多嗎?每想一次阿賴耶裡面那個印象又深一層,又加一次,這怎麼得了!這不是懺悔,懺悔是能把業障消除掉,你這是天天把那個業障再增加,唯恐它力量不大,唯恐它不厚,這怎麼得了!這個學佛學顛倒了。

  佛法,決定不懊悔過去,過去事情做了就算了,不要再去想它。懺悔法門就是:我做錯事情,我向大家表白,從今以後不再做這個錯事情,這叫真正懺悔。決定不去想它!你有那個想,為什麼不想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阿彌陀佛?去念你那些罪過,這個真是糟糕。你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想那個罪過,念那個罪過,哪有不墮地獄的道理?那是修地獄法門。要覺悟,要真正覺悟。所以千萬不要把佛經裡頭那些名詞術語意思搞錯了,那就麻煩了。

  經上講說,必須把自己這心地裡面的污穢洗刷得乾乾淨淨。這個懺悔就是洗刷的方法,把心地洗得乾乾淨淨,這樣才成為一個法器,才能夠承受甘露法味。甘露法味也有比喻,這個時候心地真正清淨之後,這一聞法,一接觸佛法,他就會開悟,就法喜充滿。你接觸佛法不會開悟,是你心不清淨,清淨心沒有不開悟的。所以諸位千萬不要後悔,不要想從前那些罪業的事情。因為你愈想,你的心決定不得清淨。我們念佛是要求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成天胡思亂想,怎麼能得成片?功夫不會成片,也得不到一心。

  疏【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

  這就講世間的善人雖然行善,乃至於講學佛的人雖然是深入經藏,依教修行,修得很好,很有功夫,但是他不相信淨土,他不願意往生,這種人還是叫『非器』。「三生石」的故事,學佛的同修都聽過。圓澤禪師,唐朝時候人,這個人是修禪的,功夫實在是高明。他有個護法李源居士,李源那個時候做很大的官,護持他。圓澤禪師跟李源交情非常深厚。有一天李源提議去朝峨嵋山,兩個人志同道合,好,一同朝峨嵋山去。但是選的路程,兩個人意見分歧。禪師希望走陸路,李源講:我們坐船,舒服多了,從水路去。到最後圓澤禪師拗不過李居士,就跟李居士坐船去了。船走在一個河邊上,看到一個懷孕的女人在那裡洗衣服。船從她那裡經過,圓澤禪師一看就流眼淚。李源居士說:路上見到懷孕的女人洗衣服的很多,你都不流眼淚,為什麼見到這個人流眼淚?他說:我之所以不願意走這條路,就是怕見到她,她懷孕已經三年,就等我投胎,如果不見還可以免掉,現在見了,逃不過,一定要去投胎了。

  其實,他真的是有神通,在離開廟的那天,遺囑就寫好了,寺裡所有事情應該怎麼處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是李源以後回到寺裡,才知道他老早就曉得。他說:我到那裡去投胎,你把我的後事辦了,然後你到這村子哪一家,你去見我,我們見面,我對你笑一笑為證。小孩剛剛出世三天,你想想看,一敲門他見到這老朋友給他笑一笑,引證。而且又告訴他,十二年之後,八月十五月圓的晚上,約定在杭州一個寺廟的外面見面。你想想看,比現在活佛轉世高明多了!這個轉世,他什麼都不曉得,一塌糊塗,這個清清楚楚,而且跟老朋友約好十二年之後,咱們在哪裡再見面,真不簡單!所以轉世是真的,不是假的,不希奇。你們想想,哪個不是轉世來的?沒有一個不是轉世來的,一個就是轉世他清清楚楚,一個轉世不清楚就是了。

  圓澤禪師這樣的能力,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還免不了三界受苦。功夫比他更高的,也不過就是到四禪天享天福而已,要想出三界了生死不容易。三生石這個故事是真的,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會法語》也提到這樁事情,勉勵我們一定要發願求生淨土。不求生淨土,即使修得像圓澤禪師一樣,還是要輪迴,這是因緣果報。這些我們都要明瞭,要真正覺悟,要發心。

  這就說明修其他宗,顯教也好、密教也好,不信西方淨土,不願意往生,統統是非器。下面說,善人,修行得很好的,都不行。

  疏【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

  這一點諸位特別要留意,你造了什麼樣的罪業呢?《觀無量壽佛經》說的,你造五逆十惡要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都不怕,你遇到這個法門了,「我相信,我發願,我念佛」,你還是一樣往生。所以你做那點小小的過失,又怕什麼?何必一天到晚耿耿於懷,不肯放棄呢?這個糟了。你雖然造罪業,沒造五逆十惡,沒有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咱們沒幹這種壞事,沒有這麼大惡!這種大惡的人,念佛都能帶業往生,何況其餘小小的罪過,那算什麼?問題就是你要真正相信。

  有心去做的,做這個惡事,這是罪;無心做的,那是過,過失,罪業跟過失不相同。我們今天雖然是念佛了,可是罪過依舊免不了,大大小小總是有。這是什麼道理?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我們今天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才會有這個現象。煩惱要是伏住,就是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就不會再造罪過,這是一定的。換句話說,只要還有小小過失在,就證明你的功夫沒有成片。功夫真正成片,沒有過失了,因為你確實能伏住煩惱習氣,你有這個能力。到事一心不亂,煩惱習氣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到理一心不亂,那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講到這個地方,我還有一句話要奉勸諸位同修。五逆十惡裡頭,還有一條重罪是墮地獄的,就是大妄語。什麼叫大妄語?我自己沒有證果,我對人說我證果了,這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我自己沒有開悟,我跟別人說我已經開悟了,沒有證道,自己說證道,這個罪過非常的重,這不是普通的妄語,這叫大妄語。所以千千萬萬要謹慎。有一些妄語叫增上慢,不是他有意的,他無知,愚痴!我過去就遇到一個同修,修行念佛念得很不錯,他來告訴我,他證阿羅漢果了。他沒證得,我怎麼講他都不相信。我說:真正證到阿羅漢果,六種神通就具足了。那時我們在他家裡,他家裡有牆,我就問他:外面有車走過,有人,你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他說:我看不見。我說:我心裡現在在想一樁事情,你知不知道?不知道。我說:你沒有天眼通,沒有他心通,你沒有證阿羅漢果。他才服氣了。雖然不是有意打妄語,是他無意的,他自己以為是這樣的,錯了!大錯特錯。

  所以我們常常檢點自己,自己心裡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決定是凡夫,什麼也沒得到,慧也沒有開。沒有定,哪來的慧?沒有定的慧叫狂慧,那個會害死人。真正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你心沒有得清淨,哪來的智慧?這是一定要曉得,千萬不要造這些罪過。

  疏【反是皆器,如下所明。】

  『反是』,與前面所講的相反,換句話說,就是他有信、有願、有行,那就是淨土法門的法器,就可以承受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有不思議的成就。我們今天就講到這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