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三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3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五五頁:

  鈔【又觀經第九,觀佛相好疏,直謂觀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號何非實相。】

  這是大師引經給我們作證明,名號無異於實相。

  演【直謂觀佛法身者,謂六十萬億那由他由旬之身,是實報身,名為尊特,亦名勝應;而特名法身者,為成行人圓妙境也。良以報應屬修,法身是性。若漸教說,別起報應二修,莊嚴法身一性;若頓教詮報應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舉體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也。】

  《觀經》跟我們說彌陀的報身,諸位要知道,說彌陀報身,實際上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大眾的身相,因為西方世界身相是平等的;那個世界很大,依我們的身量、心量來觀察,那就非常殊勝奇特,這些都是法界一切眾生果報不相同。我們人身不大,如果一隻螞蟻來看我們人身,就像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身相沒有兩樣。你能從這一方面去觀察,就知道身的相好、受用無非是果報。西方世界因殊勝,所以果報也殊勝;我們這個世界因劣,果報也就劣。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五戒十善」,儒家講「五常八德」,這都是得生人天之因。我們雖然修,很難修得圓滿,很難修得純淨,總是夾雜,不清淨、不圓滿,因此得的人身也就不圓滿,身體不圓滿、相貌也不圓滿、生活環境一切受用都不圓滿。什麼原因?是我們修的因不圓滿。

  外國人對生活艱難苦痛的感受與我們沒有兩樣。他們多半是基督徒、天主教徒,他們每個星期天上教堂,在教堂裡面提出很多現實的問題,神父、牧師都不能跟他圓滿的解釋,只是告訴他「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他聽了之後也無可奈何,回家想想,為什麼上帝的安排這樣不公平?雖然上教堂,這心是半信半疑,甚至有人不相信,從此再也不上教堂,西方宗教逐漸沒落。佛法裡面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不是上帝給你安排的,也不是佛菩薩、閻羅王安排的,而是自己給自己安排的,這是正確的理論事實。

  我們要想得到一切圓滿,你所修的因要善要圓,果報才能殊勝。西方世界因緣果報都圓滿。我們今天發願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能老實念佛,老實是非常難得,怎樣才算是老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妄想都沒有,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妄想,這叫做老實。這樣念佛,決定成就!可以不必聽經、不必研究教理,為什麼?經上所講的一切道理,一句「老實」就全都包括了。經教第一個目標是勸信,勸我們相信;第二個目標是叫我們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三個目標是教你依著經典的理論、方法真修。真修是什麼樣子?就是老實念佛。那些老太婆們一句彌陀念到底,她是進入第三個目標,前面兩個不要,第三個目標就達到了;後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後面。我們信了,未必理解,理解了未必肯做,還是做不到;一定要做到才能往生。信與解都不能往生,這是同修們必須記住的。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真正念到「一心不亂」,念到「信心清淨」,因就殊勝。《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就與這個地方講的相應,得這樣殊勝的報身。

  這是真實的報身,也叫做尊特之身,「尊」是尊貴,「特」是殊特。「亦名勝應」,「勝」是非常殊勝的感應。實在講的是報身,為什麼不講法身?法身是理體、本體。「而特名法身者」,《觀經疏》裡面,這不是經上講的,祖師大德們把報身、應身都稱為法身,能不能講得通?實在講是講得通的,不能說講不通。古德在講席上往往用比喻給我們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金就比喻作法身,器就好比是報身、應身。我們如果說這個器就是黃金,能不能講得通?當然可以講得通。不但這個身是法身,隨拈一物,哪一物不是法身?一切物相總不離本體,體是法身,法就是一切萬法。所以這個是說得通的。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一體三身」,現前我們這個身是應身、報身,也是法身,講得通的,你要知道他所說的真實義。這樣說法是把體相用圓滿的說到,實體、實相也是作用,這是便利我們初學人作觀,就是修觀,觀照、照住、照見。這也是大乘佛法通常講功夫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觀照,第二個階段是照住,第三個階段是照見。《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修到最高的階段。「為成行人圓妙境也」,「成」是成就,「行人」是修行的人。幫助修行人成就他圓妙的境界,圓妙境界是所觀的,能觀是智。

  「良以報應屬修,法身是性」,報身、應身都是修得的;法身是本性,不是修得的,無修無證、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垢無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無論報身、應身都離不開本體,離開本體無有一法可得,也沒有一樣事相可以成就。譬如「以金作器」,離開金哪有器?不管做什麼金器它都要金,金是質料,沒有這個質料,怎麼也做不成功。所以一切萬法都離不開本體,這個性就是本體。在一切有情分上,我們叫它做「佛性」,佛性就是法身,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必當作佛,所以一切眾生是平等的。這個平等從哪裡看?從本性上看。在無情眾生(植物、礦物)分上,我們叫它做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在有情跟無情給它建立一個假名而已。正因為它是一個性,《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我們跟有情眾生平等,跟一切無情的植物、礦物也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這叫真正平等。

  這個平等的心,給諸位說,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你的真性、就是你的佛性。諸位要知道,原本是平等,變成不平等了,是什麼變的?不是我們的身相變的,而是心變的。身相是器,「器器皆金」,它不會變,會變的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佛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你那個性迷了的名稱,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真性。覺悟了叫它做法身,迷了叫它做阿賴耶,就這麼回事情,一變成阿賴耶就愈迷愈深。所以真相要認識,認識之後,我們才知道修清淨心、修平等性的重要。佛叫我們修,我們要問:為什麼要修?不修不可以嗎?把事實真相搞清楚,就曉得為什麼我們要修,這才歡喜去修學,不會懷疑,發歡喜心了。

  「若漸教說,別起報應二修」。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疏鈔》是用華嚴宗教義;蕅益大師作《彌陀要解》是採取天台教義。賢首跟天台雖然講五教、四教不同,但是漸、頓這個觀念可以說是相同的。漸修就是方便修,由淺而深,按部就班來修學,像我們現在學校念書,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這樣的修學就叫做漸修。念佛法門不是漸修,是頓修,這一生就成功,這是不按順序的,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法門。漸教,報身、應身兩種修學,兩種修學都講因緣,修成之後「莊嚴法身一性」。

  「若頓教詮報應二修」,頓教的看法、想法跟漸教大不相同,為什麼?它確實見到事實的真相,「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不但我們這個身,隨便拈一物,哪一物不是性?有情是佛性,無情是法性,這叫「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有這樣的觀念、思想,說實在話,許許多多的葛藤、雜念統統會斷掉,所以他成就快。知道一切萬法原來是同一個本體,一切萬法就是自己的真性。初學的同學不容易體會,你就常常從夢境當中去想、去觀察,佛在經上常用這個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與這個相似。夢有沒有?不能說沒有,做夢的時候,確實有夢境現前,但是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醒來之後什麼也沒有了。夢怎麼來的?夢是心變現的。換句話說,心是做夢的本體,夢是依心而起。你的心像什麼樣子?心沒有樣子。這個心要是做夢了,我們問一問:心有沒有樣子?有。怎麼有?它變成夢境,夢境就是心的樣子。又問:你的心像什麼樣子?整個夢境就是心,所謂全心即夢,全夢即心。

  依照這個例子來看我們的本性,我們本性在哪裡?本性就是心。不管真心、妄心,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問阿難,心在哪裡?阿難怎麼找都被釋迦牟尼佛反駁,怎麼找都找不到。其實,一切法皆是!不必去找。實在講是阿難迷了,沒有覺悟。盡打妄想,妄想、執著那就找不到。如果把妄想、執著放下,六根接觸六塵之處無非真性、無非法身,哪有找不到的!我們的真性沒有形相,現在變現出有形相了,我們眼睛見到的,是眼識所變現的,這是心變現的;眼睛閉上,沒看見色相,但是耳朵還會聽,耳朵聽的,耳根可以接觸的對象,還是心變成的。六根接觸的對象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六種境界,如果我們六根壞掉一根,那個境界也就沒有了,根境是相對而生的,沒有境就沒有根,沒有根就沒有境。可見得它真的是虛妄,就跟作夢一樣。境界不是真的,你要是把境界當真的,虧就吃大了,這就迷了。身心世界無非虛妄,《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相是虛妄,身相也是虛妄,鼻根所對的香也是虛妄,舌根對的味也是虛妄,乃至你心裡胡思亂想的統統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真的東西在面前,你怎麼想也想不到,不想就統統得到,就圓滿了。愈想就愈迷,愈迷愈深,你怎麼能得到真相?

  這些事情明瞭之後,才曉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是怎麼念的?念佛是「全性起修,全修即性」,老太婆對這些道理一竅不通,但是她就跟這個相應,古大德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講「暗合道妙」,暗合,雖然不知道,暗中她就相應。她念到心地清淨,豁然貫通的時候,她比我們了解得更清楚、更真切,她是真正見到了。心地清淨到相當一個程度,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淨極光通達」,淨極,以淨宗的尺度來衡量就是理一心不亂,宇宙人生的真相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頓漸的確不相同,淨宗是頓法,這不是隨便說的,報身、應身兩種修學的方法,「全是性具法身一性」。

  「舉體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見了法身就叫成佛,禪家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要問,見性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實在說,見性的樣子,我也能說得出來,諸位也能體會得到,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很親切的真正見到。我們從比喻上說,見性的樣子,就像你在做夢的時候,忽然一下覺悟了,「我這在做夢!」曉得自己在做夢,整個夢境都是我自己!夢中的身是我自己,夢中所有一切人也是我自己,夢中的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見性了。曉得一切境界是自性變現的,除自性之外,別無一法可得。這個時候,你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一切大眾、對一切萬物?你對於這一切有情眾生還會有是非人我嗎?還會有嫉妒傲慢嗎?完全沒有了。曉得自他不二、身土一如,你的心清淨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是見性的樣子。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心態看這些眾生、看這個世界?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分別執著,這就告訴你,你現在在作夢,但是還不知道自己在夢裡,還不能接受,還不敢說這是在作夢,我們現在是在這個狀況當中。幾時能親證這個境界,這叫證果。真正證得這個境界,佛經上常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樣也沒得到,那是你真正證得,真正開悟了。

  《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隨便拈一法,「多」就是全體,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一就是任何一法都是盡虛空遍法界。《華嚴經》講一毛端含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不是一個佛世界,為什麼?毛端是法性,剎土也是法性,性與性圓融,性與性無礙,就是此地講的「三身融妙,一即是三」,就是這個意思。

  演【是知圓人修行,無行不圓。】

  這句阿彌陀佛,就看你用什麼心去念?你用漸教的心去念,功德就很小;以圓頓的心來念,功德就大!同樣是一聲阿彌陀佛,果報不相同。有人把阿彌陀佛當作錢來念,念一聲在陰曹地府就儲存了一塊錢,天天念,將來死了以後到陰曹地府有錢用,那個心量就太小了,會不會變成錢?會變,為什麼?萬法唯心,唯識所變,它確實會變,「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就變什麼。

  所以你的知見要圓,你念這一句佛號果報也圓。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圓不圓?不是純圓。為什麼?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包括盡虛空遍法界。念佛往生,為什麼有人生實報土?有人生同居土?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大致是生方便土跟凡聖同居土,為什麼?知見不圓。你要是曉得這句阿彌陀佛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包,你這個心態去念是生實報土、常寂光土。四土、九品也是唯識所變,這個要知道。

  諸位要曉得,心量大的人果報殊勝,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一樣。還有人我之爭、是非之爭、好惡之爭,這個心量很小,念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會把西方極樂世界攪亂。那裡是淨土,心量都那麼大的,你跑到那裡天天去鬧事,天天去搞是非!所以,阿彌陀佛那個門檻你進不去。心淨則土淨,這是同修們一定要記住的。絕對不是說「我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我一定往生」,靠不住!果然心地清淨,一天念個一聲、二聲也必定往生。叫你淨念相繼、叫你念佛不間斷,原因是什麼?是你心不清淨,你妄念很多,所以這樣勸你一句接一句,把妄念念掉,不容許妄念起現行,目的在此地。

  《疏鈔》這一段是整個《疏》的精華之所在。這一段文很長,就是給我們解釋一句「一心不亂」。這是圓人,圓是心地裡面沒有妄想、執著就圓;有一個妄想、有一個知見就不圓。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圓了。如果你心裡還有「我無一物」,你並沒有圓,因為你還有「無一物」,那也不圓。我們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亂,可是常常想著「我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我幾時得到一心不亂?」這就不圓了。為什麼?你心裡有一個「一心不亂」,這是妄想、妄念。

  我們講席中也常常提醒同修,有願不能有心。這個不太好懂!有願又不能有心,因為有心是妄想,願確實有,但是決定沒有妄想。起心動念就是妄想,願不是妄想,這個要搞清楚。把妄想當作自己的願,那就錯了,變成障礙。

  演【圓人對法,無法不妙。】

  「法」就是萬物,妙在哪裡?眼見的是色性(或者說性色),耳聽的是性聲,講性聲或者講聲性,意思都一樣。佛在《楞嚴經》上說,六根所接觸的是妙性,這叫「見性」。眼見性、耳聞性、鼻嗅性、舌嘗性、手觸性,無一不是性。通常我們用一個字來作代表,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成佛就是成就真實的智慧,《無量壽經》上講「住真實慧」,這就是見性成佛。上面四句是講圓修圓悟,圓證妙果。下面是合在我們念佛上來看:

  演【即一句彌陀,當體即空即假即中。】

  這是天台家講宇宙萬法的體相作用,他教給我們三觀: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講一切法的本體,本體了不可得,所以說它是空。「假觀」是講現象。譬如作夢,空觀是講能做夢的那個心,那個心了不可得,六根接觸不到,我們叫它做空;假觀是夢境,夢中這個境界是清清楚楚的,這個相是假相,不是真的。佛法裡面講真假,假相就是有生滅的;不生不滅,那就是真的。我們放眼看宇宙一切萬象,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乃至星球有成住壞空,確實萬法無常,無常就是有生滅,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

  你仔細去觀察,我們這個心是妄心,妄心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它有生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個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沒有生滅、沒有念頭了,那個心就是真的。有念就是妄心,無念是真心。「我無念,什麼念頭都沒有了」,這心是真的還是假的?還是假的,為什麼?因為我有個「無念」,那個無念過不多久又沒有了,又變成有念,無念跟有念還是生滅。這個要很細心去體會,千萬不要認錯了,認錯了就麻煩。

  《百法》講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色法統統是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曉得有為法所包括的範圍非常大。無為法有六個,超出「有為」的定義。但是,它是不是真的是無為法?不見得!所以無為,有真無為,還有相似的無為。譬如「虛空」,亙古至今虛空沒有發生過變化,虛空是無為法,是不是真的無為?不是真的無為,它是屬於相似的無為。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覺後空空無大千」,禪家常講「粉碎虛空」,虛空可以粉碎,當然不是真的!真正的無為只有一個,《百法》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是真的。定中境界也是無為法,但是不是究竟,出定就沒有了,還是一樣恢復到生滅。

  這就說明,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虛妄的。每天搞這些虛妄的、搞這些假的,搞得很累,也搞得很苦,有什麼意思?這要覺悟。可是你不能不搞,我很想不搞,不行!自己做不了主,念頭一個接一個就來了,想不起心不動念,辦不到!這叫習氣。唯識經論裡面所講的,像《楞伽經》、《解深密經》所講,習氣種子就像瀑布一樣,止不住!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麼厲害。佛給我們說許許多多的法門,這些法門都是對治的,怎樣把習氣減少、消除,這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修什麼?就是修這個。

  在所有法門裡面,如果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去體會,確確實實念佛法門巧妙,就叫你一天到晚記住這一句佛號,盯在這一句佛號上,念頭起來,起來就是佛號,不容許其他雜念現前。禪是這個原理,密也是這個原理,淨宗跟他們沒有兩樣,這樣的念佛跟參禪觀心參話頭、密宗的三密相應有什麼兩樣?確實沒有兩樣,但是在方法上比他們容易多了,比他們方便多了,這就是念佛的好處。觀心、參話頭、密咒伏滅不了的煩惱,念佛這個方法有辦法降伏。念佛的功德殊勝,確確實實是第一!何況這一句佛號,你要是真正了解,知見圓了,這句佛號也圓,一句阿彌陀佛圓修圓證。

  「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中是起作用,用中。儒家教學用中,中庸;佛法也是講求用中,既不偏有也不偏空,偏有是錯誤,偏空還是錯誤。小乘人偏空,凡夫偏有;凡夫執著這些假相以為是真的,小乘人執著那個空的也以為是圓滿的,這都是錯誤的見解。小乘人墮偏真涅槃,佛說他們「墮無為坑」,不起作用了,那也是苦,沒有樂。凡夫把假的當作真的,在這裡面迷惑造業受報,苦不堪言,錯了!唯有佛菩薩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有體、有相、有圓妙的作用,他在這裡面離苦得樂,一切法當中他很自在的享受;雖然享受,他心地清淨,決定不染污。小乘人心地清淨,不敢享受;凡夫享受,心不清淨;佛菩薩享受,心很清淨,不一樣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薩最快樂。人家問你:為什麼要作佛、作菩薩?快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換句話說,凡是真正快樂的就叫佛、就叫菩薩;不快樂的就叫二乘、就叫凡夫,就這麼回事情。

  演【當體即念自性天真之佛。】

  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本經所講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這個境界。菩提心是覺心,菩提心這一句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對於一切萬法體相作用完全明瞭,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用這個心一向專念就是念自性天真之佛。阿彌陀佛就是自己天真之佛!你不要誤會了,「我已經成了天真佛」,你迷到哪裡去了?怎麼迷?你起心動念了,你有分別執著了,你妄想起來了。這是告訴你,自性天真之佛是誰?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的,就好像在夢中作夢一樣,夢到阿彌陀佛了,曉得阿彌陀佛是我自性變現的,是這個意思。阿彌陀佛有沒有?確實有。在哪裡?確實在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自性天真之佛,確確實實有一尊佛在那裡,有報身、有應化身,這樣就沒錯了。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正如同在夢境當中恍然大悟,知道一切萬法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生活更舒服、自在,在這裡面確實可以享受像《華嚴經》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無礙?無礙自己的法性,無礙自己的清淨平等覺,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確實有這個能力,有這種善巧方便,就是有方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演【而念實無念,是無生滅相。】

  雖然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你說有念還是無念?有念、無念是生滅,相上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無念,心裡是清清淨淨的,一塵不染,這個功夫就高了。我們不能學,一學就壞了,為什麼?有口無心。我們是有口無心,這樣念佛決定不能往生;人家是有口無妄心,他有真心。我們今天要是學他,我們沒有真心,有妄心,糟糕不糟糕?我們那個妄心是虛妄分別執著。所以這個東西,給諸位說,學不來的,不是學得來的。因為你有學,這就是妄心,就落在意識裡,這怎麼能叫稱性?性裡頭沒有東西好學的,性是法爾如是,自然而然。《無量壽經》連續給你講了八個自然,那是稱性的,是自自然然的;有一念想學,就決定學不成功。「而念實無念,是無生滅相」,不生不滅。

  演【寂照難思,是無空有相。】

  念實無念,它沒有生滅相;寂照難思是沒有「空有相」。「寂」是心之體,「照」是心之用,心裡面雖然「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可是法界全體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照,不可思議。

  演【如智不二,是無能所相。】

  「如」是如如之理,理就是理體,理體與事相沒有兩樣。佛經一展開第一句「如是我聞」,佛經給你講什麼?就是講如如。「如如」這兩個字,第一個「如」是體,法界、真心、本體;第二個「如」是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用比喻來講,第一個如是「金」,第二個如是「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器如金,金如器,如是不二。「智」是什麼?對於這個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知的智跟所知的這些理事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是一?智是自己本性裡面的智慧,理是本性之理,相是本性現相,一而三,三而一,真心之外無有一法可得,能所就沒有了。如果是兩個,兩個就有能所,有能知的智、有所知的對象,能所就對立,對立是二法,就不是一法。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這是講到真正究竟圓滿之處。萬法一如,怎麼知道萬法一如?就是有般若智慧。你了解萬法一如,一是自己、是不二。所以,這是無能所相。

  演【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總結不生不滅、非空非有、無能無所,不可思議。所有一切對立的,我們今天講相對的,統統不存在,這就沒法子思、沒有法子議。因為能思、能議都是相對的,相對才可以想,才可以研究討論;離開一切相對,就沒有法子思議。

  演【是無言說心緣等相。】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就是起心動念。這三樣統統離開,那就叫實相,真相就現前了。

  演【名號何非實相也。】

  會念佛的人是這樣的心、這樣的方式來念,我們聽了之後,念佛不簡單!像這樣念佛,就是四種念佛裡的實相念佛,實相念佛生實報莊嚴土。我們聽了之後做不到,也學不到。可是,很想自己這一生當中也能達到這個境界,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人人都能做得到,只要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就行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得過且過,不要跟人計較、不要分別執著。學佛好像是愈學愈笨,這是功夫得力;愈學愈聰明就壞了,聰明反被聰明誤!愈學愈聰明是妄想愈多、雜念愈多、是非愈多,這就壞了,都不相應。所以要學糊塗,鄭板橋寫的「難得糊塗」,聰明難,糊塗更難,從聰明轉入糊塗那是難中之難。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然後才曉得,我們怎樣才真正有把握把這句佛號念好,真正有把握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實相。

  這個註解是為我們說明《鈔》末後一句:『相好既即法身,名號何非實相』,大師這兩句話說得很深,很不容易體會。古德法師這個解釋,解釋得好,他這麼一解釋,我們讀了之後對蓮池大師這兩句話才真正能體會到它的意思,對於名號功德進一步的認識,真正有認識,才不會被其他法門所動搖。你遇到修禪的人,「禪好」,遇到學密的人,「密比你這個好,即身可以成佛」,往往我們聽了動心,這都是對於法門認識不清楚。學了一段時期好像沒有效果,他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效果,沒有把真正原因找出來,就捨棄,去學別的法門去了。說老實話,念佛得不到效果,可以說學任何一個法門都不會成就;學其他的法門學不成,回過頭來念佛能念得成,這是真的。為什麼?其他法門的修學,不見得適合他的根性,未必契機。這個法門是普契法界一切眾生的根性,沒有一個人不契機的,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這個法門的當機者,那還有什麼話好說的。連文殊、普賢,人家修了多少法門?到最後尚且統統放棄,專門念佛求生淨土。這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們是八萬四千法門的過來人,最後還要修這個法門,顯示出這個法門無比殊勝,真實第一。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