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四十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4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十三頁:

  疏【回向菩提者,凡所修為,咸願往生,是名回向。而向無他向,回向西方者,回向自性也。】

  這幾句是註解序文「有願皆回向菩提」這一句。學佛為什麼要回向?有哪些事情應當回向?回向給誰?這些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凡是真正學佛的人,無論做什麼善事,大善、小善,你修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都要回向。這裡說得很清楚,『凡所修為』,「為」就是你的造作,「修」是你的修行,『咸願往生』,不管做什麼,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個念頭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做一切善,做善事修福,這個福修了做什麼用?幫助我往生。

  往生也要靠福報,經論裡常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就是大福報。所修的一切善法,絕對不求現在的善果,不求這個福,修福不願意享受這個福報,願意在什麼時候享受?臨命終時沒有病,這是大福報。世間人講五福,福有五大類。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五福之一,而且是五福裡面最重要的。為什麼?大家都曉得有六道,死了之後就去輪迴了。凡是惡道,都是迷惑顛倒才去的,哪一個人清清楚楚的會到惡道去?人在臨命終時害病,不認得家親眷屬,甚至不省人事,這個很危險!在這種情形之下,縱然我們幫他助念,這是盡到我們的心力,他有沒有受用很難講!假如他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我們幫他助念,這個很有效果。可見得臨終那一著關係到來世的福報、來世的因果,所以非常的重要。因此我們今生在世,無論修大善小善,都希望資助在臨命終時正念現前,佛號念得清清楚楚的往生,這叫「回向」,回向的意思就是在此地。

  回向更有一重意思,就是破我執。世間人我執相當重,起心動念決定不把我忘掉,凡是做一樁事情,與我有沒有好處,這是第一個念頭。這種念頭是與生俱來,用不著學的,總是與自己要有利益。由此可知,我執是天天在增長,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源。沒有我執,煩惱障就破了;沒有法執,所知障就破了。所以這是兩重障的根本。無論做什麼事都肯回向,我執就淡得多。我做的善事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我有福報,不要自己享,給眾生去享,讓大家享,這就把小我化成大我,這樣就好。

  『而回向無他向』,這是特別對修淨土人來說的。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你念念都要回向西方,不能回向到別的地方去,就是念念不忘西方極樂世界,念念都修西方。『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這個經上這麼說的,《華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因為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做這麼多好事都替別人做的,最後一樣也得不到,我幹它做什麼?不幹了。所以末後告訴你,回向西方就是回向自性,圓圓滿滿,整個還是自己得到的,那是真正得到的。如果現在為了小我,為了自己現在這個身體,結果是一樣都得不到!因為這個身體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它,你就上當,就吃虧了。要為自性,自性是真我。這個身是生滅之我,自性是不生不滅的真我。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懂得回向是應當要修學的。

  疏【末二句。】

  末二句,就是序文「展此精誠,乞求加被」這兩句。

  演【躡前起後。】

  總結前面的,發起後面請加。

  疏【欲興善事,必仗佛加。】

  這個意義很深,也非常的真實。如果沒有三寶的加持,我們要想真正做一樁善事很難,為什麼?魔來擾亂,很不容易做一樁善事。古大德也常說,以講經來說,如果沒有三寶加持,這個經講不出來,一定要靠三寶加持;沒有三寶加持,你講的頂多是文字而已。像學校裡老師教國文一樣,教文字,義理沒法子,說不出來!佛經的意思幾乎全部是意在言外,文字表面上看不出來,一定要求三寶加持。

  許許多多講經的大德們,你去問他:你這個經怎麼講的?他自己不曉得!諦閑法師當年在世講經,蔣維喬居士、江味農居士都是他會下的聽眾,這都是民國初年了不起的大居士。《圓覺經親聞記》,蔣維喬筆記的,他隨聽隨記,記了之後都送給老和尚看一看,請老和尚修正一下。老和尚看了他的筆記,就把他叫過來問:你記的這個,是我講的嗎?他說:是。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他自己都不曉得的。三寶加持!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自己也有準備,他有《圓覺經》講義,結果所講的都是講義之外的東西,連他自己都不曉得!這是上講台有神力加持。

  台中李老師也是這個情形,李老師講經是充分的準備。他星期三講經,這一天不見客人。一天心定下來,在那裡準備晚上講經,可是上了講台之後,他所講的跟他準備的不一樣,他準備的都沒有講到,上台講的都不是他預備的,神力加持,確實是如此。我在台上講經也是如此,我下了台,你問我講些什麼?我不曉得。通常我講這些東西都沒有準備,尤其是這部經講了好多遍,可是每一遍都不一樣。所以,沒有神力加持不行!一定要靠三寶加持。這是舉一個例子,這一個例子如此,一切善事沒有例外的。所以諸位一定要發菩提心,要修菩薩道,才能感應得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念,龍天擁護。這是一般人所求的,求不到,一定要靠感應。所以此地講,「必仗佛加」,就是佛力加持。

  疏【菩薩且然,況復凡品。】

  菩薩尚且要求佛加持,何況我們凡夫呢?凡夫更是要求佛菩薩加持。他做這個註解,求佛加持。

  疏【精者無二,誠者不虛。古謂精誠之極,鬼神與通,而況三寶大慈,憫念眾生,猶如赤子。】

  這幾句是給我們講感應的。如何求感應?要『精誠』,所謂誠則靈。《了凡四訓》裡面講,從前畫符念咒,符籙家能跟鬼神往來,他畫的這個符靈。其實他畫的符靈,你們任何一個人畫的符都靈,只要守一個原則:誠,誠則靈。所以平常要練習,符要畫得很熟。畫的時候,這筆一點下去到一道符畫成功,心裡不起一個念頭,這個符就靈,誠心畫的,一念不生;如果有雜念在裡頭,這個符就不靈。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靈,有人念咒不靈。這個咒從頭到尾念下來,裡面沒有一個雜念,一氣呵成,當中不起一念,這個咒就靈;只要起一個妄念,咒就不靈。由此可知,長的咒不如短的咒,長咒不容易攝心,容易打妄想。念「阿彌陀佛」時沒有妄想,就很靈。如果念阿彌陀佛還打妄想,這一句佛號也就不靈。道理就這麼簡單,可是你得要會做。所以,以至誠心就能與鬼神往來。與鬼神都能往來,何況佛菩薩?佛菩薩的能力比鬼神大得太多了。古人說:「精誠之極,鬼神與通。」這句話出在《管子》這部書上的。

  演【鬼神與通者。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

  這一段在《管子》裡也是很有名的幾句話,講感應道交之事。我們希望求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希望佛菩薩常常加持我們,唯一的一個條件就是至誠恭敬。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保持自己心清淨,心清淨就得感應。如果在順境裡面,心裡歡喜,這就不行了,清淨心裡頭沒有歡喜。逆境裡有煩惱,你這個心又被染污,又不清淨了。不清淨就是不誠,誠心裡面沒有喜怒哀樂,這心永遠是清淨的。那個法喜不一樣,法喜不是喜怒之喜,喜怒哀樂之喜它是相對的。法喜是從內心裡面自己生的,這個不一樣!這個不是對外面境界的反應,是從內心裡面生的。所以說法喜充滿不相同。法喜的時候,心還是清淨的,心裡面不會有波浪、不會有起伏,心是清淨慈悲平等,這裡面有無量的歡喜,它不礙事。

  『三寶』,這是佛菩薩。大慈大悲,『憫念眾生,猶如赤子』,這句是比喻,比喻佛菩薩沒有不慈悲眾生的。慈悲跟愛護是一個意思,為什麼佛經裡面不講愛而講慈?這裡頭有一點差別。愛是從情生的,這裡頭帶著有情,染污;慈悲是從理智裡面生的,從智慧裡面生的,不染污。換句話說,清淨心的愛就叫慈悲,不清淨的慈悲就叫愛,慈悲跟愛是一樁事情,就是一個是迷心,一個是覺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起作用,我們叫它做慈悲,迷心就叫它做愛情,愛情跟慈悲是一不是二。這是說明,佛菩薩對於眾生非常的愛護。

  『但有利於眾生,精誠求之,寧不加被(這個字念破音字,與「披」字意思相同)』,佛菩薩念念要救度一切眾生,像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現在發心要度眾生,他怎麼不歡喜!等於說你幫他的忙。你幫他的忙,他也會幫你的忙;你不肯幫他忙,那他沒有法子,他想加持給你加不上。這也是啟發我們的信心,真正是發利益眾生的心,佛菩薩沒有不保佑的,沒有不加持的。如果是為自己或為家庭求佛菩薩加持,這就比較難!那是另有因緣,才真正能求得到,如果沒有另外的因緣,不太容易!如果是為利益一切眾生,佛菩薩加持就很容易,而且是理所當然,決定得佛菩薩加持的,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能夠信得過。

  下面就是大師請加的偈子,請求佛菩薩加持,給他智慧、給他能力,來為《彌陀經》作一部好的註解,利益一切眾生。偈子有四首,一首四句,四首十六句。

  ◎【五、請加】

  序【歸命娑婆說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議佛護經,舍利文殊諸聖者。】

  第一首是皈依。再看第二首:

  序【二土六方遍塵剎,過去見在及當來,無盡三寶咸證知,惟願慈悲攝受我。】

  『見』跟現在的「現」,同一個音,同一個意思。前面一首偈是說本經的三寶,本經說經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這都是我們的本師。第二首是講無盡的三寶,特別是在本經後面「六方佛讚歎勸修」,這是講十方一切三寶,都是我們應當要皈依的。末後這兩首偈是正示的請加:

  序【我今妄以穢土見,蠡測如來清淨心。】

  這是當然是大師謙虛,如果對佛來講也是真實。我們生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穢惡之土,不是一個清淨的世界,心地都為六塵染污,對經典裡面的義趣只是在那裡猜測而已,怎麼能夠了解如來的真實義!所以,先把自己眼前的境界說出來,這意思就是非常之勉強。

  序【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

  這就是求加。承蒙三寶威神加持,使我們凡夫也像佛菩薩一樣有殊勝的智慧,這才能夠弘經,才能夠替這個經作註解。

  序【使我言言符佛意。】

  『言言』就是字字,所作的這個註解字字都能夠符合佛的意思。

  序【流通遐邇益含靈。】

  這是他的本願,註經不是為名利,不是為自己,是為了利益眾生,幫助別人勸修淨土。

  序【見聞隨喜悉往生,同證寂光無上果。】

  目標如此而已。可見得他願願都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

  演【偈中初八句,是先皈命。】

  前面兩首是先皈依。

  演【次八句,是正請加。】

  次八句就是後面兩首,是「正請加」,就是正式請求佛力加持。

  演【初中又二。】

  『初中』就是前面皈依的兩首偈,這兩首偈是兩個意思。

  演【初四句。】

  就是第一首。

  演【就本經三寶。】

  剛才我提示給諸位了。

  演【後四句,指無盡三寶。】

  就是十方三寶。第三首:

  演【次中有三,初二句,先出請加所以。】

  就是說出求佛加持的理由,我為什麼要求佛加持。

  演【中三句,是正求加被。後三句,是回向菩提。】

  後三句是從「流通遐邇益含靈」到「同證寂光無上果」。

  演【娑婆,此云堪忍。佛具三緣慈名大慈,此經聲聞眾中舍利為首,菩薩眾中文殊為首,故特標出。】

  這是解釋第一首。『娑婆』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就是『堪忍』,這個世界太苦了,而這些眾生在這個世界都能忍受得了,而且很習慣這邊惡劣的環境。有好地方要他去,他不想去,所以才有這麼一個名稱,叫堪忍世界。這個世界非常不好,比起十方諸佛淨土差得太遠了,可是此地眾生真正想發願、想捨離這個世界的,實在不多!

  佛稱為『大慈』,是佛具三種緣慈。緣慈通常我們講「愛緣慈」,愛緣慈,佛沒有。愛緣慈,眾生有,我喜歡他,我就對他很慈悲,我不喜歡他,我就對他不慈悲,這是愛緣慈,佛沒有。除愛緣慈之外,其他的三種緣,佛都具有: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愛緣慈完全是出於自己的感情。「眾生緣慈」就是理智,所謂推己及人,這個人雖然與我沒有關係,但是他是個人,他有苦難的時候我也應當盡義務幫助他,無需要任何報酬,這是屬於眾生緣慈。眾生緣慈,在我們人間像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在古時候講聖賢君子,他們能夠做到。但是法緣慈,他就做不到,他就不懂。

  法緣是什麼?這個範圍比前面兩種廣大得多。菩薩才具有法緣慈。他憑什麼對一切眾生行慈悲?憑法。憑什麼法?我們現在所講的法是最容易理解的,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法,他因為要修十大願王,他對一切眾生一定慈悲。「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那個境界都是無量無邊的。你為什麼要對一切情與無情眾生那麼慈愛?我要修這個法。菩薩修無上菩提之法,他一定要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個與前面不一樣,境界也非常廣大,同時也是用真心。

  到如來果地,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就是法緣慈達到究竟,達到圓滿,到這個時候對一切眾生的慈愛是無緣,就是無條件的,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情與無情跟自己完全是一體。敬他就是敬自,敬自就是敬他,自他不二,自他是一體,這是如來的慈悲。所以佛具眾生緣、法緣、無緣三種慈,這個叫做大慈。所以我們稱佛、稱大菩薩都稱大慈大悲。此地稱「大慈尊」,就是稱本經裡面所說的釋迦牟尼佛與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這是專門稱他們兩位的。

  『不可思議佛護經』,這句是指我們這部經,這部經的不可思議,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本經經題原來的題目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什麼人稱讚?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稱讚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稱揚這個法門。你們查遍《大藏經》,哪一部經是一切諸佛護念?沒有,找不到!只有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你們如果真正懂得這個意思,你在八萬四千法門,你就曉得選擇了。一切諸佛所護之經,你要是依這個經來修學,換句話說,一切諸佛都要護念你!你不求他護念,他也要護念,因為他要護念這部經。你天天讀誦這個經,依照這個經修行,他怎麼不護念?你要是希望一切諸佛都保護你,一切諸佛都護念你,沒有別的,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就行了。這種殊勝的利益到哪裡去找?找不到。真正通達佛法,如果他不修淨土,不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是大傻瓜一個,不可能有這種人的。除非他不通,他對整個佛法沒有見到,見到某一部分,見到這一部分,那一部分沒有見到,他不能相信。如果整個都見到,非去這個地方不可,沒有理由不取淨土法門,因為它太殊勝、太不可思議。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而且那個六方佛,真是妙極了!六方,每一方佛的數量經上講「如恆河沙數」,其實不止恆河沙,一條恆河到底有幾粒沙?諸佛太多太多,沒有法子計算,恆河沙算什麼!這些諸佛沒有一尊不讚歎的。釋迦牟尼佛每一方佛舉幾個名字,提幾個名字舉例,那麼多的佛,到底釋迦牟尼佛要舉哪幾個好?舉這個把那個漏掉,舉那個把那個也漏掉,總是掛一漏萬,到底舉哪個好?隨便舉幾個,不可以,佛沒有隨便說話的。佛說話不隨便說,他都有用意的,都有很深的意義。他舉的那幾個佛的名字,含義很深。

  我今年春天在香港講《彌陀經要解》,講台上講到這段經文的時候,忽然之間發現的,因為經講熟了,不需要預備,忽然看出來那個佛的名字有不可思議的意思在裡頭,所以一直講下來,聽的人很歡喜,講完之後我再做筆記,我覺得這個講得沒錯,統統是表法的。佛的名字,從東方「阿閦鞞佛」到末後「如須彌山佛」,全部是表法,代表一個修淨土的人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整個的歷程。所以他不是隨便舉的,就跟《華嚴經》上味道差不多,《華嚴經》上以善財童子來表演、來表法,《彌陀經》就是用六方佛的名號來表法。這個意思,愈看愈有道理,絕對不是我猜想的,但是這種說法古人註子裡沒有,《疏鈔演義》與《要解》也沒這個講法。如果不是三寶神力加持,我也不曉得!講台上忽然之間發現的,這一口氣講下去,講得沒錯!所以這是諸佛所護念之經,我們要重視它。所以在一切經裡面,如果諸位問我:整個《大藏經》只准你學一部,你要哪一部經?告訴諸位,我要《阿彌陀經》,其他的我都不要,再可以要一部,那我要《華嚴經》。

  『舍利文殊諸聖者』,序分有十六位尊者,四位菩薩。十六位尊者裡面,舍利弗擺在第一位,四大菩薩,文殊菩薩擺在第一位,所以舉出他們兩個人做為代表。

  演【二土句,是橫遍一切處。】

  這是講「二土六方遍塵剎」這一句。『二土』是指娑婆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土」是國土,是諸佛的國土,也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我們曉得,佛在經上常說的,講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每一尊佛教化區域都叫做大千世界,或者叫三千大千世界。雖然都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並不是一樣大,大小不相同。為什麼有大小不相同?佛在因地所發的願以及種種業力因緣不相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比我們娑婆世界就大得太多了。他那是個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娑婆是個小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要比較就不相同了。當然太虛空裡面比阿彌陀佛那個大千世界還大的也有,不是沒有;比我們娑婆世界還小的大千世界也有,所以大小不等。正如同我們夜晚看到天上的星星,每一個星球大小也不相等。「橫遍一切處」,橫遍十方,這是講空間。

  演【過去句,是豎遍一切時。】

  「過去現在及當來」這一句是豎說,是從時間上來說。時間有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所以是「豎遍一切時」,前面是「橫遍一切處」,這就把整個時空說盡了,一個也漏不掉,十方三世完全包括在其中。這個境界之大,跟我們在《普賢行願品》裡面念的沒兩樣。境界非常廣大,可見大師心胸之大!

  我們今天做一點善事範圍都很小,哪裡會想到這麼大的範圍,只想我這一家好,佛菩薩保佑我一家平安,保佑我的親戚朋友,這就不得了!如果再大一點,保佑我們這個縣市,保佑我們台灣,其餘都想不到了。有幾個人能夠做一點善事,祈求希望全世界的人好?這種人很少,這種念頭很少。跟蓮池大師比,還差得遠!蓮池大師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一個星球都沒有漏掉。所以我們學佛,常常讀經的時候,從這個地方想一想,我們的心量太小了,有什麼資格作佛?所以作佛,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把心量放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要大。

  『無盡三寶咸證知』,世界無盡,每一個世界都有三寶,所以三寶也是無盡。無盡的三寶都為我做證明,證明我發心是真實的,確確實實是為利益一切眾生,求佛給我做見證。『惟願慈悲攝受我』,不但要給我做證明,而且還要蒙佛神力來幫助我,大慈大悲來攝受我。為什麼要求佛攝受?底下請加裡面就講得很清楚,是我自己有這樣大的願,沒有能力!我有願,希望個個眾生都能認識《彌陀經》,都能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發願求生淨土。但是我現在沒有能力,我做不到。我很想做,很想做又做不到,不做又不行,這怎麼辦?求佛幫忙。我願意做,求佛幫忙我把這個事情做圓滿,自己能力真的太有限了。

  『我今妄以穢土見』,見是見解,就是凡夫的見解。凡夫如何能理解佛的境界?凡夫如何能測度佛的知見?當然是不可能的。『蠡測如來清淨心』,蠡是小管子,一點點,你要看外面也只能看到局部,看不到全體。這是比喻自己見解見聞非常窄小,沒有辦法入佛之知見。

  演【如來清淨心者。】

  就是佛知佛見。

  演【如來從實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故此經即是如來清淨心。】

  一切經都是如來般若智慧當中流露出來的文字。《華嚴》說得好,「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經一定要有人說,如果沒有人跟你講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也不懂。為什麼不懂?佛是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世間人是分別心、執著心、染污心,他跟佛心不一樣,所以接觸到佛法必定會曲解意思,他憑自己的知見來解釋佛經,這就錯了。「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錯會了意思。所以,不能夠依文解義。

  那麼,要什麼人說?要有修有證的人說,因為有修有證的人他心清淨。清淨心與清淨心就起感應,才能夠體會到這個經裡面真正的意思。所以不清淨的心去講佛經,沒有這個道理,講不出來的。你要求與佛菩薩感應,也要用清淨心才能得感應;心不清淨,想求也求不到,這個事情不是勉強的。不是說我多燒幾支好香,天天點燈禮拜,多巴結巴結,佛大概就慈悲對我了,你要認為他可以感情用事,那就大錯特錯了。佛菩薩沒有感情,純粹的理智,不講感情的。你這條件不合,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果然心地清淨了,你一天到晚不燒香、不磕頭、不禮拜、不燃燈也有感應,為什麼?淨與淨感應。

  為什麼教你這些儀式?儀式,時時刻刻叫你提高自己的警覺,提示你的覺正淨,是這個意思。心地果然清淨光明,燃不燃燈無所謂。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地太黑暗,所以常常看到燈,想到我們要光明,我們要覺悟,是這麼一個意思。所以,清淨心才能得感應。因此,佛經就是如來清淨心,是他清淨心變現之物,特別是這部經。這部經比其他的經清淨,為什麼?純一講一心不亂,沒有拐彎抹角的,其他的經還是拐彎抹角,慢慢才轉到這裡。這個經是直截了當,所以說特別的清淨。

  『仰承三寶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勝智』,沒有如來菩薩殊勝的智慧,這經義沒有法子發明。要想發明經義,又要符合佛智,像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真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沒有三寶加持,決定做不到的。底下陳說出自己的願望,『使我言言符佛意』。末後三句就回向,也就是目的之所在,是幫助佛流通大法。『流通遐邇』,遐邇是遠近,這個遠近裡面有時間也有空間。時間是講現在、未來,過去不必說了。空間是由近到遠,就我們凡夫來說,我們現在活動的空間,充其量是這個地球。

  從他老人家住的杭州雲棲寺,從一個地區慢慢流傳到其他地區,從中國流傳到外國,這是由近而遠,從我們這個世界流通到他方世界,這是大師的願望。希望這些眾生,凡是見到這部經、聽到這部經的,能生歡喜心。聽經聞經,並不一定要從頭到尾都聽到,能聽完整當然好。可是諸位要曉得,這一部經講下來,能夠從頭聽到尾,這是很大的福報。特別是大經,幾乎不可能!像這個經,過去我在台北講過兩遍,第一遍在蓮友念佛團講,四年圓滿,第二遍在我們圖書館講,五年圓滿,一共講了三百三十五次,哪一個人每一會都來聽?不可能!所以一會不缺的只有我一個,沒有缺席,其餘找不到一個。所以你們要想將來一會不缺,上台來講經,你就會不缺。聽眾總會有一些事情打閒岔,一次、兩次沒來的,這是常有的,尤其是這麼長的經,會缺席的。聽一次也好,一次有一次的利益,一次有一次的感受,能生歡喜;果然能夠信受奉行,發願往生,一次也不算少,無量無邊的功德。最後的目標,「同證寂光無上果」。

  演【寂光無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證寂光而非無上。】

  『四十一位』是《華嚴經》上的,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華藏海會的諸菩薩,四十一位是從初住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每一位裡面的人數是沒辦法算得盡的,不知道有多少初住菩薩、二住菩薩、等覺菩薩,數量太多了。總而言之,不出這四十一類。統統生西方淨土,這是《華嚴經》上所看到的,他們是生寂光土,而寂光土跟實報土是同時證得,生實報土就生寂光土,寂光是理,實報是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境界,但不是無上。

  演【唯妙覺一位,乃為無上果也。】

  『妙覺一位』,這是『無上果』,無上果是佛果,妙覺就是佛,是圓教的佛,沒有在他之上,他到頂頭了,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學佛到這個地方才算是真正圓滿,等覺菩薩還不是真正圓滿,一定要到妙覺位才是圓滿。這是註子裡面把這段「請加」的文,給我們簡單的說出來。下面大師自己有一段註解:

  疏【歸命,如波羅密例,倒語法也。】

  這個句法是顛倒的。因為這個經文是從外國文翻成中國文,裡面用的名詞術語有許多是梵文所譯的句子,有很多倒裝句還是保留著梵文的形式,但這種情形不太多。

  疏【歸義有二:一者歸投義,言世人至重者身命。】

  世間人大多數都把身命看作最重,沒有比這個更重的。如果把身命看輕了,把其他看重了,這種人不多,那是少數,絕大多數是把自己身命看得最重。

  疏【舉身命而歸依,誠敬之至,無二心也。】

  這個歸依是誠到了極處,所以用歸命,就是以身命來歸依。歸命有兩種含義,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

  疏【二者歸元義,舉身命而歸依,即是總攝六根還歸一心也。】

  『元』就是元本,就是我們的根本,根本是一心。佛門合掌表什麼意思?合掌表一心。十個指頭表散亂,能夠把散亂的心收起來,收成一心,表這個意思。所以掌一合,一看到掌合,心要收起來。心與外面這個行要相應,如果掌合心裡還在打妄想,這就錯了,表裡不一了。外面形式上好像滿恭敬,裡頭還在打妄想,這不是真正的恭敬;表裡一如,這才是真正恭敬。「總攝六根還歸一心」,註解有:

  演【還歸一心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返六和合,還歸一精明也。】

  這是《楞嚴經》上的句子。『一精明』是自己的一心,『六和合』是六根。就是你的真心在六根上起了六種不同的作用,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嘗,其實都是一心的作用。如果這個意思你不能夠體會,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就容易了解。譬如電,發電廠送來的電,這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兩樣。可是電在燈上它就放光,燈是一個器具,它在這上起光明作用。在錄音機,它把我們的音都錄下去了。在電熱器,它能夠發熱。隨著器皿不相同,它起不同的作用,雖然起不同作用,統統是一個電流,絕對不會說放光的電跟錄音的電是兩種,不是一樣的,沒這個道理。我們六根作用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就是一個真心。我們這個眼就好比燈一樣,耳就好比收音機一樣,電流在裡面它起作用。這就叫「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在六根上起六種不同的作用,雖然起六種不同的作用,要曉得全是一心。

  『今返六和合,還歸一精明』。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把六根裡面的六條心,合而為一,這就是誠心現前了。一心分散在六根門頭,這是散開來,現在再把它歸一,表至誠、表恭敬,這是「還歸一心」的意思。

  疏【娑婆言釋迦,西方言彌陀。先釋迦者,教所繇興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聖,豈得辜恩。古有臨終焚香先供養釋迦者,正此意也。】

  這個地方是解釋為什麼大師歸命偈裡面先說「歸命娑婆說法主」,其次再說「西方接引大慈尊」。把釋迦牟尼佛擺在前面,阿彌陀佛擺在後面,這是不忘本。你怎麼知道有西方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介紹的,不能把這個大恩人給忘掉了。如果你對於釋迦牟尼佛不禮敬,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把你趕出來。介紹人這麼大的恩人,你把他忘掉,這怎麼可以?不可以的。所以人不能忘本,佛門重視,儒家也重視,這也是我們中國文化的特色。所以中國人祭祖先,沒有一家人不祭祖先的,祭祖先就是報本反始,紀念我們最遠最早的祖先,雖然隔了許多代,幾千萬年了,我們也不曉得他面貌是什麼樣子,但是心裡面總是紀念著我們的始祖,有這個意思在。這一段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先釋迦者,教所繇興也』。「教」就是特別指《彌陀經》的淨土教,他教給我們的。『孺子封侯,尚不背本』,這有典故,是漢朝陳平的一段故事。陳平封侯的時候,他想到最先推薦他認識漢高祖的魏無知這個人,如果不是他的引薦,他也沒辦法親近漢高祖,今天他封侯,這個介紹人一定要得到封賞。所以漢高祖對他很讚歎,說他不忘本。這是舉這麼一個故事。

  『凡夫入聖,豈得辜恩』,往生西方淨土就是聖人。普通我們講,法身大士才稱聖人,摩訶薩才稱聖人,菩薩稱賢人,摩訶是大,見性的大菩薩才稱聖人。我們凡夫縱然是下品下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稱聖人,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去作佛,為什麼?一生成佛。今天密宗所強調的即身成佛,未必可靠!往生西方即身成佛是絕對可靠。而且禪與密裡面岔路很多,魔障很多,老實念佛決定沒有障礙,穩穩當當的成就,這不是那兩宗能夠相比的。所以,不能辜負本師介紹的恩德。

  『古有臨終焚香先供養釋迦者』,這是臨命終往生的時候,他先燃香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報恩,意思是在此地。什麼人?劉遺民。這個人也是真正往生,一點都不假。他是東林蓮社的,跟慧遠大師在一起。慧遠大師在廬山最早建蓮社,他們一共有一百二十三人在一起念佛,個個往生。當然往生不是同一天走的,有早去,有遲去的,可是的確是個個都去了,後去的看著先去的人跟著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同來接引,每一個人都有非常好的瑞相。這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最光輝的一頁,因為個個成就,是最多人成就的道場。

  其次,禪宗成就最多的就是六祖的道場,六祖在南華寺教學三十七年,總共成就的四十三人。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共四十三人,這在禪宗史上任何一個祖師沒有辦法跟他相比的。但是他要是跟遠公大師相比,遠公大師成就的人比他多得太多了。即使在禪裡面大徹大悟,不究竟,並不圓滿,往生淨土則是究竟圓滿,這一點我們應當要曉得。劉遺民往生時,佛來接的時候,他看到西方三聖來接引他,趕緊燒香,他先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要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經介紹的,他怎麼會有今天?拜完釋迦牟尼佛,再拜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去了。所以有這麼一段事情,這個意思就是說要報本師的恩德,這個介紹人萬萬不能夠忘記,人不可以忘本。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