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八五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85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六0四頁:

  疏【又大本及法滅經,皆言法滅之日,獨留此經,故知此經,總持末法,如華嚴論中說。】

  『大本』就是《無量壽經》。《法滅經》,也叫做《法滅盡經》,分量不長,說明佛法衰滅的現象。《法滅盡經》裡面,用現代話來說,是佛對我們大眾的預言。預言,有從數理上推斷,譬如中國古老的《皇極經》,在佛法裡面講,這屬於比量,它的正確性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當然也有相當可靠性,但是不是絕對的。唯獨佛的預言決定正確,因為佛是用現量觀察,佛的五眼圓明,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他親自看到,他不是推想的。《法滅經》,佛說最初滅的是《楞嚴經》,最後滅的就是《無量壽經》。『法滅之日獨留此經』,此經就是《無量壽經》。法滅之日,《無量壽經》在這個世間還要住一百年,那一百年以後佛法就滅盡。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總共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其實佛法哪有運可說?這個運都在眾生這邊,眾生如果人人都能修德積善,好的運就長,眾人都不知道修善,多造惡業,好的劫運就短,這好時光就短了。所以佛的法運是就眾生這邊來說,而不是佛,也不是從法上說的。下面這句才是這一小節的中心,『故知此經,總持末法』,這句就非常重要。末法一萬年,這一萬年當中一切眾生要想「當生成就」,這一生當中,所謂成就,就是決定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小成就,如果不能超越六道就不算是成就;圓滿成佛是大成就。這個法門這兩種成就可以說是都達到究竟圓滿,所以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我們在末法時期遇到這個經能夠信受奉行,就是世尊末法的當機者,這是值得自己慶幸的。

  鈔【大本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得遇,無不得度。】

  『當來之世』,世尊滅度以後都叫做當來之世。『經道滅盡』,這是指佛滅後法運終了的時候,也就是佛滅後一萬二千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到現在才三千多年,所以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經道滅盡」,「經」是經典,經典在這世間沒有了,「道」是修行人,修道的人沒有了,這就是滅盡,人苦不堪言。諸位要曉得,佛法是一切眾生的光明,佛經上常用燈明做比喻,黑暗裡面一線光明這就是指佛法,尤其是淨土宗的佛法,實在非常可貴、非常難得。當經道滅盡,這是佛的悲願,是佛力對眾生的加持,使這部經還能延續一百年。在那個時候,眾生要是遇到《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無不得度』。大經裡面說得詳細,遇到這個因緣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心一意求往生,決定蒙佛接引,願求人天福報,當然也能如願以償,所以無不得度。

  鈔【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剎。】

  這一段也是經文,這一段經文很重要。許許多多同修常常來問,我們要怎樣修學,將來才有把握往生?佛在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得很清楚,只要我們依教奉行,決定得生。這個地方幾樁事情,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所修的。『於此經典』,這句話要緊,這就是教我們專修,專修《無量壽經》、專修《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所以蓮池大師稱為大本、小本,《無量壽經》說得詳細,《彌陀經》簡單扼要,只是文字有長短,說法有廣略,內容完全相同。這叫我們專修,專在一部經上用功夫。《無量壽經》當然方便,《彌陀經》實在說太簡略,初學的人往往在這部經中看不出它深妙的義理,等到蓮池大師寫《疏鈔》,蕅益大師寫《要解》,我們才知道《彌陀經》的內容非常的豐富。讀這《疏鈔》再加上《演義》,實在講絕不亞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在是太殊勝了。我們一心一意這一生當中就學一部經典,決定成功。學一部經典,給諸位說,好在哪裡?戒定慧三學你統統具足了。戒學,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佛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說「於此經典」,我們真的接受、完全接受,依教奉行,這就是持戒,就是守法,遵守佛的教導。專學一部經,這心是定的,定學有了;我們學得太多太雜,清淨心很不容易得到。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一切諸佛之所弘揚,一切菩薩之所遵循,我們也能夠選擇這個法門,這是高度的智慧,這絕對不是小智慧。所以,你決定選擇這個經典、法門,是戒定慧三學統統具足。

  選定之後,世尊在此地教給我們幾個修學的綱領,第一個『書寫供養』,我們看這四個字,就曉得這個法門是大乘,小乘沒有這大的氣派,「書寫」就是流通這部經典。末法的時期長,從今往後還有九千年的時間,這九千年之中的眾生都要靠這個法門得度,這個法門要是不能普遍弘揚,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成就、得度是非常困難,可以說沒有指望,所以書寫就非常重要。古時候經典的流通要靠手抄書寫,今天我們印刷經典流通就是書寫的意思,流通愈多愈好。佛法的修學,大家都知道要修福修慧,福慧雙修,不能偏在一邊,我們念佛雖然念得很好,假如沒有福報,臨命終時還有病痛,就會造成往生的障礙。修福,哪一種福報是真實而可靠?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書寫供養,下面還有一句『為人演說』,這兩句都是教給我們修真實的福報。『受持讀誦』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弘傳這部經典,盡心盡力去做,向一切人介紹,向大眾去推廣,這就是書寫供養。我們將經典、將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這是屬於財布施,也屬於法布施,對方要是接受了,生了歡喜心,依教奉行,他對於生死沒有恐怖了,這就屬於無畏布施,所以「書寫供養」三種布施都具足。

  《普賢行願品》,在「廣修供養」這一願裡面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為施財、施法、施無畏這三種供養沒有辦法達到圓滿,隨著自己的福德因緣,隨著眾生的機緣,不能做到圓滿。普賢菩薩的法供養就圓滿,經上舉七個例子:第一個是「如說修行供養」,就是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怎樣做,我們就認真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我們就決定不要做,一切都能聽佛的教誨這叫真供養,這是非常的重要。換句話說,一定要把佛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才得佛法真實的受用。尤其是《無量壽經》裡面說得多,說得詳細,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無量壽經》經文雖然不長,也是戒定慧三學具足。夏老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從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屬於戒學,真能做到了,那就是持戒念佛,所以我們把這一段定為日課,早晨念四十八願,晚上就是念這一段戒律。認真去檢點反省,佛所說的話,我們是不是統統都做到?這叫做修行。修行絕對不是每天念幾部經,念幾部經沒用處的,有口無心。讀經要解其義,要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那就真正得利益,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供養三寶、供養眾生、供養自性。這是講的法供養。

  「受持讀誦」,「受」是完全接受,佛所說的理論、所教給我們的方法統統接受過來。「持」是保持,盡形壽依教奉行這叫保持。「讀誦」,實在講就是親近佛菩薩,我每天讀誦,每天跟佛菩薩在一起。「讀」是對著本子叫讀,「誦」是背誦,念得很熟,不要經本也能念得一個字都不錯。讀誦是修行,你要是會用心,功德無量無邊。初學的人用讀誦的方法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淨心。念經要老實念,這部經從頭到尾念得不要太快,不要趕時間,也不要太慢,念得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口裡面念出來,耳朵聽進去,用這個方法讀經,讀經就是攝心,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來都攝六根。讀的時候不要求解義,不要想經裡的意思,不要去研究它、不要去分別它,讀經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樣讀經就是修定;讀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修慧。這個慧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修這個東西。所以它是戒定慧一次完成。如果我們讀一個小時,恭恭敬敬念一個小時,就是一個小時修戒定慧,這叫真修行。不能把它當作世間那些書來讀,那就錯了,那你三學沒有。這是初學人一種讀法,讀到自己已經很熟可以背誦,這個心一定有相當程度的清淨。讀多了,天天讀,天天修清淨心,不要說時間多了,一天能修一個小時就非常難得,天天修,修個三年五載,他心、情緒都定了。到這個時候,我們的讀誦就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讀的時候,跟前面這個讀不一樣,前面讀是修戒定慧,修根本智;根本智有了之後,我再讀誦,我讀誦是修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怎麼修法?古大德教給我們,隨文入觀,要把經文裡面的境界,讓我們自己的身心跟這個境界完全相結合,完全融化到經中的境界,這個就高了,變成什麼?經就是自己,自己就變成《無量壽經》。諸位想想,這個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現在念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不是我們的願!念久了之後,從自心裡面也發出來,跟他發的完全同樣的願、同樣的解、同樣的行,讓我們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換句話說,這個時候自己實實在在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這是第二種讀誦的方法。可是諸位要曉得,這是有次第的,一定是先求根本智,然後才能得到後得智;沒有根本智的基礎,心地不清淨、不真誠、不平等、不慈悲,是沒有辦法進入第二個階段。所以讀誦非常重要,讀誦就是修行。

  『為人演說』,我們迴向常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也不能天天在說空話,空話說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怎樣才能落實?那就要為人演說。「演說」不一定要講一部經,從頭到尾給人講一部經那得看緣分,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為人說四句偈」,那個功德也就不可思議了,換句話說,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遇到一些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勸他念佛,都跟他講幾句佛法,而這幾句佛法絕對不離開《無量壽經》、不離開《阿彌陀經》,那就對了,就完全相應。為什麼只說這部經不說餘經?諸位要知道,如果不說此經,而說其餘的經典,你就對不起眾生。現在我們明白,只有這部經這一生才能得度,其他的經一生當中不能得度,唯獨這部經可以叫一切眾生一生當中得度,這個經的殊勝叫「帶業往生」,所以是末法時期的眾生最有利益的。我們不介紹這個經典,去介紹其他經典,怎麼能對得起人?除非我們自己不知道,那就不能怪了。我自己曉得最好的東西,我不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別人次一等的,希望我成就,你不要成就,這叫吝法,這個居心就不好。所以一定要以第一法門為人演說。

  經上講的這五種修行具體的綱領,「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修淨土的同修們要以這五樁事情做為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其他的工作都是附帶的,甚至我們營生的事業也是附帶的,這五樣才是我們的正事,這就對了。『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剎』,這幾句話是佛對我們的保證,這是保證書,只要你前面這五樁事情做到,你就不要懷疑,也不必去問,臨終的時候佛一定會來接引。須臾是非常快速,西方世界距離我們雖然是十萬億剎土,彈指之間就到達,這是大經裡面說的。

  鈔【法滅經云:爾時首楞嚴經先滅,以次諸經,悉皆滅盡,獨留無量壽經,度諸眾生。】

  這就是《法滅盡經》裡面的一段經文,意思跟大本裡面相彷彿。

  鈔【華嚴論云:正法滅時,以總持持餘尊法,為教理流轉之因。】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第一部所講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是佛初成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定中所說。小乘不承認大乘佛法,佛在定中講的,誰知道?一般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樹下打坐,一個人坐在那裡,哪裡曉得他在定中講《華嚴經》,還有無量無數的菩薩圍繞在聽,凡夫一個也沒見到。小乘人不承認,說「大乘非佛說」,小乘人完全從事相上講的。《華嚴》是把佛自己親證的境界完全宣說出來,實實在在就是整個佛法的大綱,用現在話來說,「佛學概論」,而後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不能超越《華嚴》的範圍。《華嚴》在大乘法裡面被尊稱為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其他一切經是枝葉花果,都是從這個根本生出來的。可是《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所以《華嚴》的終結、《華嚴》的圓滿是在西方世界。我們從這個縮影來看釋迦牟尼佛整個的佛法,一萬二千年確實從《華嚴》開始,到最後法滅盡,最後的一百年是《無量壽經》,它就是《華嚴》的縮影。所以《華嚴》總持一切佛法,《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也是總持一切佛法。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八十卷,這是大本;《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這兩部經徹始徹終總持一切法門,尤其在末法時期,完全是《無量壽經》總持了。這裡面的意思非常深廣,我們要細心去體究,然後你才能夠相信,你才能夠肯定,得的利益功德那就大了,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鈔【今謂諸經悉滅,此經獨存,念佛一門,廣度群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正總持之謂也。】

  『總持』的意思,在這地方已經非常明顯的顯示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華嚴經》上常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到底是指什麼?一不是專一,專一,那就不圓融,就不是《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那個「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總持一切法,這才是《華嚴》真正的義趣。在此地,祖師似乎是專指《無量壽經》,而不是任一,這又怎麼個說法?這是為了契機。從理上講,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成無上道果,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一是從理上說的。專一是從事上說的,事上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特別是大多數的眾生都是業障深重的博地凡夫,許許多多的法門對他們來說很困難,難在哪裡?難在他自己有業障。我們天天念迴向偈「願消三障諸煩惱」,只是願,能不能消得掉?一點也消不掉。不但消不掉,這三障天天還在增長,三障是迷惑、造業、受報,惑業苦,擺在我們面前是事實。今天雖然遇到無上法門、第一法門,這是念佛法門,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在打妄想,你才曉得這個多難!難易絕對不是在法門上說的,是在眾生根性上說的。因為眾生業障習氣非常深重,一定要找一個又容易、又穩當、又快速的法門,才能適合現代業障習氣深重的這批人。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個法門,我們一切眾生要在一生得度,那就難了!在這樣條件之下,世尊跟諸佛菩薩、歷代祖師都為我們指點這個法門可以。所以佛不獨留其他經典,獨留《無量壽經》。以佛的神力,我法滅盡,我獨留《楞嚴經》一百年可不可以?當然可以,佛確實有這個能力,但是那個經對眾生太難了,不適用。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佛獨留《無量壽經》,不留其他的經典,這是應機說法。

  鈔【一切眾生,應當尊重恭敬,信受奉行,經所在處,如佛見在。】

  『見』,古時候跟「現」是通用,現在。經典要是流通得多,換句話說,無量壽佛就多了,大家見到的機會就多了。人人都能夠讀誦《無量壽經》,人人都能夠遵照經訓去修行,劫難可以轉,社會可以安定。今天我們知道社會亂了,不僅台灣亂,全世界都亂,能夠消除這個現象,減低劫運,唯有提倡這個法門。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裡面講:「世間的劫難,所有經法都不能消除的,最後還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真言可以消除一切劫難。」他這個說法使我們想到佛門裡有個術語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經消不了的業障,咒也消不了的業障,佛號能消。所以一定要勸人念佛,一定要努力令一切眾生都有機緣接觸淨宗法門,都知道念佛的好處,都會念佛,才能消災免難。現代人工作繁忙,往後的時代,隨著科技發達更是忙碌,哪有時間念佛?不念又不行,要怎樣能達到淨念相繼這個標準?所以就非常困難。最近我教給大家「十念法」,一天念九次,非常適合於這個時代。一天九堂功課,一堂都不能缺,一堂功課只要一分鐘,這個可以做得到!上班的時候,如果坐辦公桌的,坐上辦公桌還沒有開始辦公,先把身心一切放下,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這一堂課就圓滿了。十句阿彌陀佛念完,再開始辦理一天的事情。下班的時候,工作做完,收拾好,再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我教人早晨起來念一遍,吃早飯的時候念一遍,上午上工、放工各念一遍,中午吃飯念一遍,下午上班、下班各念一遍,晚飯再念一遍,晚上睡覺之前念一遍,一天九遍,一次一分鐘,這個方法實用,適合於現代人修行,而且非常有效果,因為這一分鐘確確實實是淨念相繼。念長了,免不了要打妄想,心不清淨,這十念攝心容易,時間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是十聲佛號裡確實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真的是淨念相繼。過二、三個小時又一遍。一天果然九遍不缺,三個月就不一樣,你就有感受了。這是對現代人提出一個方法。一定對經教要尊重、要恭敬,要信受奉行。知道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像我剛才跟大家講的,兩種讀誦的方法,一個是修根本智,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另外一種修後得智,心境交融,那個諸佛的感應就非常的明顯。

  鈔【問:獨留此經,此經蓋指大本。】

  獨留此經,這個經是《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有什麼關係?

  鈔【答:前不云乎,文有繁簡,義無勝劣,詳言之則大本,略言之則今經耳,非有二也。】

  《無量壽經》跟這部經是同一部。

  疏【稱理,則自性無惱,是歡喜信受義;自性無住,是作禮而去義。】

  大師每一節經文末後都有一段稱性之談,這是在古德註經體例裡面很少見的。他後頭加上往生咒,這就是顯密圓融;有稱性,這是宗教圓融,就是性相圓融。

  鈔【煩惱本寂,歡喜亦空,則苦土誰非樂土。】

  真如本性,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煩惱』是一物,『歡喜』也是一物,本來沒有!哪有穢土、哪有樂土?這是從真心本性上來看。

  鈔【來實無來,去亦何去,則往生畢竟無生。】

  古人有《生無生論》,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些話淺學的人聽到就帶來許許多多的疑惑,這法門我還要不要學?到底將來能不能往生?一定要搞清楚,這裡面有理有事,理事圓融之後,才知道我們心性是遍十方法界的,釋迦的穢土是我們心性變現的,彌陀的淨土還是我們心性變現的,離開這一個心性,哪裡有釋迦?哪裡有彌陀?統統在一個自性裡面,哪有來去?哪有淨穢?都沒有了。從性體上講,是清淨的、是一如的,萬法一如,無有一法不如;可是從事相上來說,從作用上來講,那就有差別,我們決定要往生,一定要離穢土取淨土。知道體,能幫助你開悟、能幫助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好就好在這裡,成就圓滿菩提的速度快!如果執著一定有個淨穢,不曉得心境一如,自他不二,完全執著在事相上,修證就很困難。像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小乘四果四向,從執著來的;如果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就屬於頓教,就頓超,不涉這些階級。

  鈔【以此無生,生彼國土,非生彼土,實生乎自心也。然後無問自說,世尊免付空談,獨任當機,身子不孤重託,是真歡喜,是真信受,是名真法作禮如來。】

  這幾句《演義》有註解,註的文字雖然不多,意思很清楚。這個經從開經以來,稱性之說已經說得很多,自性唯心這個道理,縱然不是十分明瞭,也不至於陌生。這一段是最後的一段開示,『生乎自心』,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從理上說的。『然後無問自說』,這是徹底的慈悲,是心性之中圓滿的大慈悲自然的流露,還用人家來請教嗎?自然的流露。我們也要學佛,在一切時、一切處,不要等人家問我們,我們就要把阿彌陀佛主動介紹給他,有智慧、有善根,他自然就接受了。『當機』就是舍利弗尊者,舍利弗翻成中國意思叫『身子』,他是我們大家的代表,經上叫著舍利弗就是叫著當機者。我們對這個法門、這個經典能生歡喜心,能相信、能接受、能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就是本經的當機者。我們推舍利弗做代表,所以佛叫他就是叫我們。這是『真歡喜,真信受』,這是真正的『作禮如來』,就是對於佛陀的禮敬。

  鈔【若其外極樂九蓮之土,別說唯心,捨彌陀萬德之名,另求自性,可謂當渡而問津,對燈而覓火者矣。】

  這一句是講一些迷執之人不懂佛法,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心性之外,不願意接受這個法門,認為《無量壽經》之外、阿彌陀佛之外還有真如自性。這個話,給諸位說,是似是而非,很能夠迷惑人。怎麼說似是而非?譬如大海,我們在大海裡取一杯水,這是海水,沒錯!我離開這裡,我到別的地方取,還是可以取到海水,那不叫多事!都是一樣的,不知道這個就是!你要說這個不是,到那邊去求,那邊決定也不是。這一個是,一切都是!一非是一切俱非。沒有說這個是那個非,沒有!一是一切是,一非一切非。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的心就定了,不會為其他種種言說迷惑了信心,動搖了求往生的願望。下面是兩個比喻,『當渡而問津』,渡河,到那個渡口還問:「我們從哪裡坐船渡過去?」這叫多餘。『對燈而覓火者』,從前的燈就像我們這蠟燭一樣,燈就是火,對著燈去找火,這個人其笨就可想而知。用這兩個比喻說明大經裡面所說的經義,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我們要找最契機、最適合我們修行的方法,一門深入,這一個得到,所有一切法統統得到了。

  今天講到這地方,我們的經圓滿了。下面是咒,咒本來不附在經上,蓮池大師特別把往生咒附在這個經後面,告訴我們顯密不二、顯密圓融。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就是《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也就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咒,不必再要去問經、問咒,牢牢抓住這六字洪名你就成就了。他老人家的意思就在此地。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