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四十八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48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六十二頁:
疏【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這一小段的意思是別指「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在法華會上說出這句話之後,各宗解釋都不相同,換句話說,各宗有各宗修學的方法,有它成佛的次第。可是究竟來說,我們以最客觀究竟來說,確實無過於本經,為什麼?這部經修行的方法就是叫你『一心持名』,著眼就在「一心」兩個字。我們現在持名,為什麼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我們持名都是用散亂心持名,不是用一心。如果一心持名,沒有不成就的;這一點,如果自己真正想要早一天成就,那你不能不注意。何以曉得是散亂心?譬如我念佛了,還想參話頭,還想念咒、持戒,甚至還要看別的經,聽一些佛學講演,心就亂了,就不是一心了。
我們看古來許許多多的大德,他們的成就,這一生修行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他的佛堂裡只供一尊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尊佛像,他專一,經就是一部《彌陀經》,不看第二本經,這才叫一心持名。我們今天房間裡佛經堆一大堆,散亂心,那不是一心。所以念佛念了十幾年、念了幾十年,連個消息都沒有。不能說這個法門不靈,是你自己搞錯了,你自己沒有能把握原則。所以現在修行成就的,說老實話,出家不如在家,年輕人不如年紀大的人。年紀大的人,他什麼都放下了,年歲老了,不求往生不行了,他經也不聽了、也不看了,一天到晚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成功了。由此可知,真正成功是在一心稱名,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淨土宗有許多位祖師,一生就講一部經,《彌陀經》一生講二、三百遍,他第二部經都不講,這個與他自己的修行決定相應,他能成為一代祖師不無道理在!
法門的殊勝從哪裡看?這就叫殊勝,為什麼?沒有人打閒岔,沒有其他的知見滲透在裡面,這叫最為殊勝。最殊勝是心地清淨,專一,無比的殊勝。道場之殊勝,不在乎人多,在乎專一。遠公大師道場只一百二十三個人,不算多,個個往生,為什麼?他做到專、做到一,這叫做殊勝。今日道場三個人、五個人,決定不算少,三、五個人在一塊共修,將來個個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真正的莊嚴佛國土。所以最忌諱的是亂心,亂心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
果然是一心稱名,那就跟經上講的一樣,「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根利的一天就成就,根性鈍的、業障重的、罪業深的,也不過七天。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許多往生的公案,那都是我們的證明,確確實實他往生了,他做到了。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這個七天不是假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打個佛七,進來的時候是這個樣子,出去時還是老樣子,那你這七天都是散亂心持名,所以沒有用處,不得力。這是講修因,一心持名這是修因。
『即得不退』,這是講果報。這果太殊勝了,所以立刻就能證得不退轉。不退轉是個很不簡單的事情,我們不能把它看輕了。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學佛不是這一生,尤其是你能遇到這個法門,那正是經上所講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才能遇得到。既然生生世世都修學,可惜我們功夫不得力,常常退轉,進進退退,不能成就,也就證明了生生世世念佛都是用的散心念佛。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心散亂了,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佛法裡面對於一切經論法門放不下,總想多聽幾部經,多看幾部論,多去參學參學。
說到參學,善財童子也參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參學?說個老實話,我們沒有善財那個資格。你想想看,善財童子什麼時候出去參學的?以念佛來說,他得理一心不亂的時候,才出去參學的。所以他已經具足參學的條件,有了參學的本事。我們今天憑什麼?人家去參學,他是一心持名去參學的,絕對沒有破壞他的一心,他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一參學,心就亂了,沒有辦法接受外面這個境界,一接受就亂了,一接受心裡面就起妄念,就打妄想。這是沒有資格參學,而想效法菩薩外面參學,這是過失,這一點一定要明瞭。古大德出去參學,都要大徹大悟。禪宗是大徹大悟以後才有資格參學,老師一定叫你參學,不會留你的。淨土宗裡面要證得理一心不亂,才有資格參學。但是淨土宗參學不多,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直截了當成無上道,用不著參學,這也顯示出這個法門的殊勝。
『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這句話出在《華嚴經》上,《圓覺經》也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問題就是我們自己能不能信,我自己能信,能信還是凡夫!如何能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禪家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佛,怎麼恢復?就是一心持名,用這個方法就能恢復。可是你要信得過,因為你自己沒有自信心,所以你才動腦筋去參學。『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你要搞這一套,信不過!那就沒法子了。你愈是這樣搞法,對你自己修學時間上來講愈是耽誤,沒有那個專一的人成就快速、成就殊勝,因為智慧是你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是你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來的,不是說我去念了《大般若經》,我般若智慧就開了,沒這個道理。你要是散心念《大般若經》,你念上一百遍,你還是糊裡糊塗的。
經有沒有用?有用,經是幫助你開悟的,它確實有用。要怎樣讀?要以清淨心去讀誦。每一部經都是幫助你開悟的,所有法門你只能取一種,一才能悟,二就悟不了。一心能悟,二心就不能悟了。你仔細去看看《高僧傳》、《居士傳》,人家開悟得一心的,就是一個法門裡頭所獲得的結果。他修很多法門,讀很多經典,你看看他有沒有悟處?沒有,自古以來沒有這個例子。但是古來大德也有許多著作,也有許多經的註解,那是怎麼回事情?給諸位說,那是悟了以後的事情。悟了以後才有資格參學,可以多看、多聽、多接觸、多講,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大徹大悟就沒有資格參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他在沒有悟之前決定是一門,悟了以後這才開花結果。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相信自己清淨心就如六祖所說:本來具足、能生萬法。自性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是真心,與佛最接近,與佛能夠相應;散亂心是凡夫心,與佛不相應。用散亂心,這才要經歷多劫,時間長;用一心,時間就短了,所以一日到七日就能夠成就。此地講『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拿這個來解釋《法華經》裡面「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講這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實在是再好也不過了,就各宗的說法也是最為殊勝。
我們再看《演義》講的念佛心,「念佛心入佛知見」,對自己現前的修學非常重要:
演【念佛心,即最初事理二持之心。】
一心持名有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叫事持,一種叫理持。事持裡頭沒有理持,理持裡頭有事持,諸位必須記住,有理必有事,有事未必有理。有理沒有事,會落空的,那不是持名。什麼叫事持?依照經上講的方法,二六時中執持名號,這句佛號不要間斷,這就叫事持。一般像下根這根性比較劣的,不認識字,也聽不懂佛法的,你叫他念阿彌陀佛,行,他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念!你叫他一天念十萬聲,他就老老實實念十萬聲。你問:什麼意思?不曉得,他不懂。念了有什麼好處?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佛真來接引他。諸位可不要小看事持,事持持久了會開悟,為什麼?他一心,他心清淨沒有妄念,所以念久了會開悟,會得定,這個叫事持。事持也能念到事一心、理一心,並不比理持差。
什麼叫理持?對於這個道理,淨土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通達,真正了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他曉得這個道理,這是明理。念不念佛?也念,跟事持的人一樣的念,這叫真正的理持。如果曉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就是不念,不念就是念,我一天到晚不念,不念就是念,那就大錯特錯了。結果必定落空,這是惡取空,那就是誤會了。諸位一定要記住,理持不離事持,事持不見得明理。這兩種方法,只要一心去做都能入佛知見,入佛知見是證果。
演【入佛知見,乃最後寂光無上果。】
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講圓滿的『佛知見』。如果講部分的佛知見,你從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佛知見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入一分佛知佛見,那是分證。此地講的,這是圓滿,是無上正等正覺。
演【即此事理二持,皆從有念而起。】
兩種持名都是從『有念』開始,所以這個法門好處就在此地。這個理明不明瞭沒有關係,明瞭很好,不明瞭也行,這跟其他的法門不一樣。其他的法門一定要先明理而後修行,它的過程是信解行證,一般法門統統是依照這個程序。這個法門則不然,它可以不要解,它就有行,行後面就有解有證,或者我們講它行與解可以同時,不分先後;八萬四千法門,其他的法門都是先解後行。淨土法門特別容易、特別簡單,道理就在此地。
可是你要記住,要專一才行,不專一沒用處。說老實話,無論是鈍根或者是利根,真正要這一生當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訣竅,唯一的就是一心。我不看一切經,不是那個經不好,它會打閒岔,會使我分心;我不聽別的法師們講經,不是說他講的不好,而是我聽了會起妄念、會打閒岔,換句話說,破壞了自己的一心。古人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聽經,我是一個修念佛的,一心持名的,聽他講禪,聽他講密,我的心也動了,我這個修道的心被他破壞了。他講經,他沒叫你來聽,是你自己去的,他沒有破壞你的道心,是你自己甘心情願到那裡去,把你道心給擾亂,那有什麼話說呢?這是我們自己錯了。自己果然能夠把握得住,不動心了,那個可以,什麼道場都可以參學,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自己沒有這個把握,還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那你自己要當心。所以,開始修學都是從有念。
演【念之既久,根塵自空,諸念自落。】
這是講你功夫得力,得力怎麼樣呢?得力是『根塵自空』,就是我們一般講:你看破了。『諸念自落』就是你放下了,你真正看破了,看破了怎樣?你就不取相,就不著相。像《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放下了就不動心,就如如不動,這是功夫成就,念佛三昧現前。這個境界最低也是事一心不亂,到這種功夫了。
演【若復精進不已,和念佛之念亦復脫落,頓入無心三昧。】
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就是『精進不已』,精進不已,要不要念?要念。雖然是外不取相、內不動心,這一句佛號還是繼續不斷,就像《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一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念佛那個佛號一聲一聲相續沒有中斷,二六時中佛號不中斷。雖然這個念佛之念也沒有了,也不執著了,可是佛號還是念,這個時候的念真正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而念,不是沒有念,還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聲聲不絕,既然念了,為什麼又說無念?無念是講他自己的境界。念是從形相上講,形相上確確實實他是在念佛,佛號沒有斷。從他的境界上來說,他的境界高,真正入了三輪體空,你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不可得,當中執持的名號也不可得,三輪體空,這是講境界。
廣欽老和尚往生了,他是真正的往生。他老人家臨走之前說了兩句話,「不來也不去,什麼事也沒有」。什麼事都沒有就是境界,就是三輪體空,這兩句話的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怎麼知道他決定往生?諸位曉得,他是參禪的,最後修淨土法門,自己念佛,開念佛堂勸大家都念佛。有許多人見過老法師,向老法師請教,老法師都教他念阿彌陀佛,他自己當然是個念佛人。念佛人走得這麼自在,決定往生,那沒有話說的。
所以我們自己,尤其是出家人,更要提高警覺,你現在這一生當中,你還沒死,可以招搖撞騙,可以想一些花樣,俗話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可是到你最後這一著,你的馬腳全露出來了,你是真的是假的,騙不了人!最後這一著不能騙人,大家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是糊裡糊塗死掉,必墮三途。
在家同修修行,念佛自自在在往生的,我看到很多,出家人當中,我就看到廣欽老和尚這麼一個。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剛才說了,年輕人不如年老的人,年老的人真放下了,沒有妄念了,什麼法師講經他不聽了,他在家念佛要緊,不打閒岔:年輕人喜歡跑道場,喜歡到處去參學,參得一腦袋的胡思亂想,邪知邪見,所以不如年紀大的人。年紀大的人有成就,年輕人很難有成就。聽經的目的是斷疑生信,果然不疑惑了,相信了,我要聽它幹什麼?不要聽了,回家老實念佛就好,決定成就。
下面講的這幾句話,這就是開智慧了,得事一心之後一定般若智慧現前。
演【自然五陰俱消,圓明發化。】
『圓』是圓滿,『明』是光明,就是般若智慧發起來了,現前起作用了,正如《心經》裡面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可是諸位要曉得,般若智慧是要從無心三昧裡面才能夠現前。無心是真心,換句話說,有心都是妄心,有心念佛還是妄心。初學的人都是從有念而起,就是從妄心修行起,修到功夫成片還是妄心、還是有心,到事一心不亂還是有心,要到理一心不亂才入無心三昧。所以理一心不亂,無心是無妄心,不是無真心。無心三昧,無心是無妄心,換句話說,真心現前了。有了妄心,真心就不能現前;無妄心,真心就現前。真性裡面透露出來的般若智慧,就能照見五蘊皆空。由此可知,《大般若經》是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你要想修大般若,你一定要修清淨心。
今天有一個居士問了我一個問題,說:觀音菩薩念了一遍大悲咒就頓超十地,大悲咒很靈,不能不念。好,你念了多少遍?一天總念個十遍,念了有好幾年,怎麼樣?超十地沒有?還是凡夫。你為什麼超越不了?因為你念的跟觀音菩薩念的不一樣,不是音不同、不是調子不同、不是字不同,那些都同,用心不同。你用的什麼心?你用的是妄想心。不但是個妄想心,還是最大的一個煩惱心,你用的是貪心,我要趕快登十地,我多念幾遍,我就會登十地了。你看,你是貪心去念。佛法都是斷貪瞋痴的,你用貪瞋痴來修學,增長貪瞋痴,你怎麼能成功?觀音菩薩這一遍大悲咒念出來,把大慈大悲的心念出來了,所以才能頓超十地。我們念上一萬遍都是自私自利,沒有用處!諸位要曉得,大悲咒是講的大悲心,大悲心不能現前,大悲咒也白念了。可見得如何用心,這是修行人的關鍵。向下這段文就講他的作用:
演【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
這個可真正了不起,這個理與事實,諸位要曉得,千經萬論裡頭查不到的,沒有這種說法的,修行的位次一定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你才能成佛。一下就超過,哪有這種事情?不可能的。可是,只有這個法門特別。今天有許多人自稱:他已經開悟,已經證到須陀洹,證到阿羅漢,證到菩薩位次。你把這段念了之後,那有什麼了不起!你就證到等覺,你還不如我!我已經超過了。千萬不要被別人騙了。
這個法門的確在現前你是沒有超越,你是凡夫,如果你一往生就超越了。不管你往生是哪一種品位,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圓證三不退。我常常提醒同修,你要注意那個「圓」字,為什麼?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他是真正超越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金剛十地,他真超越了。如果講三不退,在圓教裡面講,十住菩薩才證三不退;在別教裡面講,初地以上才證三不退,可是不圓滿,到等覺才圓滿。這個等覺要圓教的等覺,別教的等覺不行,別教的佛也不行,要圓教的等覺才能說是圓證三不退。這是淨土殊勝不可思議!所以任何一個人往生,只要真正往生,我們就可說他成佛了。這是成佛的大道,成佛的捷徑。
演【入於如來妙莊嚴海。】
這跟《楞嚴經》講法完全一樣。
演【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這兩句話也是引用《楞嚴經》,你的真如本性體、相、作用完全顯露出來了。
演【是之謂入佛知見也。】
這一段解釋『入佛知見』,解得非常的圓滿,是一種入圓滿佛的知見。
我們從上面這一段讀下來之後,我們會感覺到,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遇到這樣的法門,這是應該值得慶幸的。遇到這個法門之後,如果不能夠一心受持,那真是當面錯過,太可惜了!如果諸位說:我現在年紀還很輕,我可以多學一點,多看一點,多聽一點,當我年老的時候我才來專搞,這不也很好嗎?是的,也不錯,我告訴諸位,我就是這樣搞下來的,我年輕的時候什麼也看,《大藏經》一部還不夠,我收藏的《大藏經》有七、八部,想要博學多聞。可是我看你們年輕人走我這個路子,我就覺得非常惋惜,為什麼?我今天是後悔莫及!
如果當年真有個好老師來指點我,不過說老實話,那時候也很頑固,要真正叫我修一門,也許我不甘心,我不肯幹。那個時候我要是一門深入,給諸位說,我今天縱然不能到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決定證得,確確實實可以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喜歡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喜歡在這個世間再住幾年就住幾年,真能做得到。把大好光陰浪費在這些經典裡面,太可惜了。我是把自己這個經驗、自己這個錯誤說出來給諸位做參考,你們要是願意走我的老路子,那活該,沒話說!你們要肯聽我的話,那你們的成就不可思議,那是遠遠在我之上。你們走我的老路子,那你決定趕不上我,你要落在我後面很大的距離,你沒有辦法超越。
演【本欲度生成佛者。】
這是解釋疏文「本欲度諸眾生,悉皆成佛」這一句。
演【法華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這是引用《法華經》的一段經文,說明世尊出世的本懷,也就是他的本願。『佛自住大乘』,要是說穿了,究竟圓滿的大乘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曉得呢?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如果我們說《華嚴經》是究竟圓滿的大乘法,你相不相信?當然相信,沒有話說的。《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華嚴》是究竟圓滿的大乘法,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麼極樂世界不是究竟圓滿的大乘是什麼呢?由此可知,佛講《彌陀經》勸大家念佛直截了當求生淨土,這是真正的暢佛本懷。可是眾生不相信,成佛哪有這麼簡單,一句阿彌陀佛就成佛?你不相信!不得已再拐彎抹角,你喜歡繞圈子就讓你兜圈,這是沒法子的事,不得已的事情。所以首先說出佛自己度眾生的本願。
這幾句話完全說的是華嚴法會,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二七日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個意思,就這幾句。『如其所得法』,《華嚴經》上完完全全講佛自己所得之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這是五時說法裡頭華嚴時。如果佛真的以小乘法、人天法來教化眾生,那佛對不起眾生。所以佛自己講,『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就是一個人,我用小乘法來教他,那都對不起,佛就墮了慳貪。『此事為不可』,佛決定不會做這個事情的。
由此可知,所謂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是方便法。法華會上才給我們說出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佛方便說的,真實法就是一乘法。我再告訴諸位,什麼叫一乘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乘法。幾個人明瞭?幾個人肯相信?他真正能聽懂,真正能相信,這個人有大福報,這個人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人一生要作佛,一生要成就,當然不可思議。
演【不得已權說三乘者。】
這個地方統統引《法華經》原文說明。
演【法華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眾生諸根鈍,云何而可度。】
佛講的法,大家不相信,懷疑!甚至於排斥、毀謗。佛不願意眾生造罪業,怎麼辦?把一乘法收起來,不得已再應機而說,你喜歡人乘給你說人乘,喜歡天乘給你說天乘,喜歡聲聞給你說聲聞,喜歡緣覺給你說緣覺。這是不得已,所謂是委曲求全,善巧方便,這才有所謂三乘、五乘,這是眾生根性鈍。佛說這個也有例可援,古佛教化眾生用這種方便法。
演【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華嚴》以後,暫時把真實法放在一邊,以善巧方便來接引大眾。可是到法華會上,眾生根性成熟了;既然成熟,換句話說,他有相當聰明智慧,也有很大的雄心毅力,這個時候應該要開權顯實,要說真實法了。
演【後至機熟會三歸一者。】
佛一生的教化到末期的時候,學生成熟了,再給他說一乘法。
演【法華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這把真實法說出來了。二乘是大乘與小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五乘是再加上人、天,這些統統是方便說。
演【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跟你講大乘、小乘都不是真的,唯有一佛乘,這是真實的。
演【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最高原則,佛也真正對得起一切眾生。
演【方酬本意者,法華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
佛希望我們跟他一樣。我們應該謙虛的時候不謙虛,不應該謙虛的時候太謙虛了。平常待人接物應該謙虛,你貢高我慢,瞧不起人;現在對釋迦牟尼佛應當不要謙虛,你又太謙虛了,「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好了,我怎麼敢跟佛比!」佛希望你跟他一樣,不要太客氣了,這才是佛的本願。如何快速的能跟他一樣?給諸位說,唯有往生西方淨土。這一往生,雖然不是真正成佛,可是你已經與佛差不多了,為什麼?圓證三不退,那個境界不可思議。你要說他是佛,他不是,他是凡夫,他是帶業往生的;你要說他是凡夫,他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的地位是等覺菩薩;他既不是等覺菩薩,又不能算凡夫。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西方世界的殊勝處。所以這部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所讚歎,道理就在此地。
這種境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所沒有的,唯獨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圓滿具足。這部經,我們可以肯定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而且在弘揚當中這是最重要的一部經,最殊勝的一個法門。換句話說,其他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補助的法門,輔助他的,幫助他的,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的主法門。可是今天,有幾個人能夠認識這部經?能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他真明白了,他就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下去。真正明白了,什麼都不要了,教你看什麼經?就這一部經夠了,不要再找第二部。修什麼法門?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古大德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不念經也不念咒,他就是二六時中十萬聲佛號不間斷,這就是他的課誦,天天如是,上品上生。那是對這個法門真正認識的人,他才能做得到,所謂是「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的全部透徹了,他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下愚的人,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事情也不曉得,你跟他講他也聽不懂,他一句阿彌陀佛也念到底,一天十萬聲佛號他做得到。他說這個好辦,為什麼?不要用腦筋!他能成功。所以上智之人容易成功,下愚之人也容易成功,最難辦就是當中的半吊子,說上也不上,說下也不下。
演【種種法門淺深不一者。】
這就是佛為當中這一類人說的,這是最麻煩的一些人,最難度的人,真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的「剛強難化」。這就是中等根性的人,剛強難化。上智與下愚很好度化,佛不操心,那是佛的好學生,最麻煩的就是中等根性的人。
演【如阿含保證,方等彈呵,般若淘汰等。】
這是佛教學的三個過程。『阿含』可以說是佛教的小學,就是小乘法,聲聞、緣覺都是根據《阿含》的經論。《阿含》也是有三藏,就是小乘的三藏,它有經律論,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你能夠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小乘的初果,這個時候就保證你不墮三惡道,『保證』意思是在這裡說的,同時又有一個保證,從此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果。也許諸位要問,如果到第七次來的時候,這個世界沒有佛,怎麼辦?沒有佛也不要等第八世,沒有佛的時候,自己能證果,那叫獨覺,是緣覺的一種。如果遇到佛,證阿羅漢;沒有佛出現在世間,就證辟支佛,辟支佛叫獨覺,自己開悟而證果的。雙重保證,第一個保證你不墮三惡道,第二個保證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一定證果,那就超越三界了。
到『方等』的時候,這時佛就呵斥了,勸勉這些修小乘的人發菩提心,迴小向大。佛呵斥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是焦芽敗種,沒出息!小學畢業,他就滿足,不再想念書,這很可惜,應當鼓勵他去念中學,鼓勵他升學。阿含等於小學畢業,阿羅漢、辟支佛在佛法裡面等於小學畢業,沒有開智慧,沒有見性,戒定慧裡面他只得戒與定,沒有智慧。我們一般講,他所成就的是九次第定。因為前面的八定都是在世間,沒有超越世間,叫做世間禪定,四禪與四空叫世間禪定。第九定超越了,超越三界,超出生死輪迴,這是阿羅漢與辟支佛,但是沒有見性。這個境界對念佛人來講,如果單講斷煩惱,從這方面來說,跟事一心不亂的境界完全相同。因為阿羅漢、辟支佛已經斷盡見思煩惱,而事一心不亂的人也斷盡了。可是諸位要曉得,念佛人在這一方面跟辟支佛、阿羅漢是平等的,等齊的,其他方面比他高得太多了,無論在智慧上、功德上,絕對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夠相比的,高得太多了。所以在方等時,佛特別呵斥小乘人,鼓勵修學大乘。
第三個階段,就是般若時,如果要算華嚴,這就是第四個時期。『般若淘汰』,是不是像學校把學生都淘汰?不是的,是淘汰自己的分別執著。為什麼?因為在方等教學當中,確確實實講許多經,你會有許許多多的分別執著,怕你死在名相裡面,怕你執著在境界裡頭不肯捨棄掉。所以,「般若淘汰」是淘汰自己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般若講空,最著名的就是《大般若經》裡面「金剛般若」這一分,我們現在讀的《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裡面的一卷,特別提出來單獨流通的,把我們的凡情淘汰盡!這是講一個修學的過程,凡情淘汰盡,那就可以入一乘。所以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入佛知見,這是有這麼一個經歷。
演【何須遍歷三乘者。】
你要是一心持名,用不著搞這一套。這一套相當辛苦,的確要耽誤很多的時間,要費不少的精神去修學。如果你真正能夠信得過,這就是解釋前面「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你直截了當就修一乘法,不必繞圈子,不必找這些麻煩了。
我印經就是三本,《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鈔》、《彌陀疏鈔演義會本》、《西方公據》,其他的書我不印了。我印這三種經,講這三種經,自己修行也照這三部書,其他的都不要了。為什麼?再不專一,恐怕我將來往生也會露出馬腳出來,那就很難為情了。我希望將來往生在講台上,因為我一生講經,到往生的時候,講完經大家念佛,我跟諸位告假我往生西方世界去了,這個多自在,在講台上走。古人有的,有幾位講經法師在講台上走的。我將來希望在講台上走,所以現在一心一意要搞這個事情,其餘事情都是小事,雞毛蒜皮,誰愛搞誰去搞去,我不幹那個傻事。傻事不能再幹,要幹正事。所以一定要專,一定要一。
將來我要是在國外,諸位同學要記住,如果你們功夫不間斷,繼續努力的時候,大家一三五照常來,來念經,念這個註解。大家在一起敲著木魚敲著引磬跟著一起念,那個功德也非常的殊勝。你念得熟,你聽我講的時候,感受不一樣。你一個人在家裡未必肯念,也許家裡人打閒岔,你不如到這個地方來念。所以我們這個功課決定不要間斷,念經的功德不可思議,也會開悟。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