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九十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9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七一頁:

  鈔【十義者,具二智,斷二障,覺二諦,得自他二利,如夢覺華開二喻,合之為十義也。】

  這是解釋佛經裡面常講「佛」這個意思,說十義佛。『具二智』,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這是每一位學佛的同修都非常關心的,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這個智慧,雖然非常殷切的期望,幾個人得到?為什麼得不到?先要把這個原因找到,我們消除為什麼得不到的原因,你就有可能得到了。要曉得這根本智非常重要,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好像那個樹一樣,一定先有根、先有本才會有枝葉花果,這根都沒有,它怎麼會開花結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根本智就非常重要了。

  在我們這一代,佛學的教學完全放棄了根本智;根本智放棄了,後得智也沒有了。實在說,就像清涼在《華嚴疏鈔》裡面講的,你不研究佛學,你天天「增長無明」,你每天研究佛學,你天天「增長邪見」,這個事情很麻煩!不是長無明就是長邪見,這怎麼能有成就?這不可能的。反過來,我們看看中國古代的教育,古代不但是佛門,連世間法的教學都著重在根本智的培養。如果真正有心想在佛法上有一點成就,無論在家出家,你要特別注意,根本智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

  古時候,佛門裡面教學,一出家剃頭是「五年學戒」,這五年的時間就是培養根本智。五年學戒,不是叫你去研究戒律,不是的,你沒有資格研究戒律,戒律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就跟世間的法律一樣。五年學戒是學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是佛門裡面的新生訓練,我們今天上學,大概一到學校去,前三個月是新生訓練,佛門裡新生訓練的時間是五年,這是入伍訓練。這個訓練有兩項重點:第一個是生活教育,習慣出家人的生活,第二個就是培養根本智。根本智怎麼培養?就是背誦經典,這五年當中,寺廟裡有講堂,法師講經,你沒有資格聽。禪堂裡坐禪,念佛堂念佛,你統統都沒有資格,你除了工作之外,你自己找時間去背誦經典。

  背什麼經?這是每一宗、每一派不同。如果你是學華嚴宗,當然你要背《華嚴經》,《華嚴經》那麼大部,你要從頭到尾把它背過。如果你學天台宗,要背《法華經》,《法華經》的註解也要背,註解就是背智者大師的《文句》,那個分量很可觀,還要背《摩訶止觀》,在五年當中要把它背過。如果學唯識宗,六經十一論,六經背一、兩種,十一論裡面背三、四種,這裡面最大的一部《瑜伽師地論》要背,你要不背的話,你沒有資格學唯識。所以古人統統要背書,背書就是修根本智。諸位要曉得,背書是修戒修定修慧,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修淨土當然也不例外,不例外當中也有一點例外,淨土宗是以三經一論為主,這個分量的確就少得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往生論》,這一定要背過。如果連同註解,分量就相當可觀,你們諸位現在拿的這一大本,這就是《阿彌陀經》的註解,你想想看要把這個背過也不是容易事情。淨土宗所謂是不例外當中還有個例外,那就是什麼?如果你不背經也行,自己天賦不夠,程度很差,甚至於學淨土的,有些還是不認識字的,他也來學淨土,可以,你就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也能成功,也能開智慧。所以這個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真正是一個特別法門。

  今天,淨土法門是唯一能救度一切眾生的法門,無論是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發心把它弘揚光大。《無量壽經》裡面,就有十六位菩薩統統是在家的,賢護十六位正士,正士就是菩薩,他們的身分是等覺菩薩,跟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是同等的地位,統統現的是在家居士身。要弘揚淨土,三經一論一定要背,三經一論的分量都不多,最長的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只有兩卷。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是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裡面一共分四十八章,每一章就是一課,就四十八課,每一課的文字都不長,很容易背誦。

  《彌陀經》會背的人已經很多,可是《彌陀經》有三種版本,最好三種版本都要把它念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除這個之外,還有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蓮居居士的會集本,是我最近從美國帶回來的。《阿彌陀經》這三種本子,我們都具足了,這是非常希有的。

  背書,怎麼說是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修清淨心。背書的時候,就是修戒律,戒律的精神只有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我們念經,心裡不會想壞事,不會打妄想,就是諸惡莫作,小乘戒具足了;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我們念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你念經,一切戒律統統具足,一條都不漏,你說要修戒律,你念經就行了。

  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因為你要背誦,你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這部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顛倒,這就是修慧。念經時,決定不可以想經裡的意思。縱然在念經,忽然經裡有意思湧出來,不管,還是照念下去,一想經裡面「這句話怎麼講」,「這個意思還不錯」,那好了,你這三樣都沒有了。戒沒有了,因為你打妄想,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所以念就是老老實實從頭到尾念下去,這個念法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叫修根本智。

  所以在佛門裡面是五年的時間,可是現在一些出家人,實在講沒有善根,也沒有福德,為什麼?心不定,到處亂跑。這一亂跑,心都跑散了。你跑到外面,你接觸許多人,接觸許多事,換句話說,搞得滿腦袋的胡思亂想。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事情多,你煩惱就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問,不需要認識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們自己心定,這才是重要的事情。

  同修們要想真正在佛法上成就,非要從二智下手不可。有了根本智,然後你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自然貫通,那個智慧就現前,那個智慧叫「後得智」。我們在座同修不少讀過《壇經》,六祖大師他有那麼大的智慧,那智慧是後得智,從哪裡來的?從根本智來的,從清淨心來的。他不認識字,當然他不會看經,可是你把經從頭到尾念一遍給他聽,他都明白了,他會把這個道理一樣一樣講給你聽。這一接觸,智慧就現前了;不接觸,般若無知。不接觸外面境界,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一接觸,智慧立刻生起來,這叫後得智。所以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

  諸位要牢牢記住這句話,多多的讀誦大乘。我們今天讀誦大乘,我勸諸位就是念《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就這三部經,我們一生受用不盡,不必要搞得太多。真正在三經上奠定功夫,用個十年、二十年,二十年之後,你就是這個世界上活的阿彌陀佛,那是不可思議的成就,千萬不要搞亂了。你搞多了、搞雜了,學一輩子什麼也不是,一樣也沒學好。所以學東西要專。這是具二智,具足兩種智慧。

  『斷二障』,二障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要斷,我們不要怕煩惱起來,你愈怕煩惱,煩惱愈多,不要怕它。煩惱起來怎麼辦?古大德教我們念佛,煩惱起來的時候大聲念佛,把那個煩惱就念掉了。如果大聲不方便,你就聽,用隨身聽裝在口袋上,放最大的聲音,那個聲音灌到你耳朵去,外頭什麼聲音都聽不見。所以煩惱起來的時候,就大聲念佛,或者聽大聲音的佛號。

  如果要破所知障,用我剛才講的念經的方法。研究經不能破所知障,你研究經典是增長所知障。現在很多佛學院用的方法是錯誤的,多少佛學院請我去,我不去,我不教佛學院,為什麼?對不起學生,天天增長學生所知障,這個要不得!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破所知障就是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光明,所知障就沒有了。這是要斷二障。

  『覺二諦』,二諦就是真諦跟俗諦。你要覺悟,我們這個世界,無論是自身、無論是環境都有真有假,你明白真假,這是智慧。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假的,就不必認真,不必去計較,你煩惱就少了。你在假的裡頭認真計較,你煩惱就多了。真的是什麼?真的在我們個人來講,我們的本性是真的,外面一切法的法性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假的;理是真的,事是假的。所以對於現象,對於一切事得過且過,不必認真去計較;對於理,我們要求證,我們要把功夫放在這個地方。對於真如本性,我們要把它證得。佛說經是依二諦而說法,所以經有了義、不了義。不了義,佛隨順俗諦來講的;了義經,佛依他自己所證境界跟我們說的。譬如,淨土三經都是了義經典,都是如來自己的境界。這是要覺悟的,覺二諦。

  『得自他二利』,這句話容易懂,就是自利、利他。我們學佛人,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我們要放下,我們不求得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縱然得到,應當立刻捨棄,為什麼?我們心才清淨,你要不捨棄,名利能染污你的自性,要把它捨掉,這是自利。真正自利才有能力利他,特別是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自利,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幫助別人,勸導別人,我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是勸人念佛,我不講其他的法門,專門勸人念佛。

  念佛的利益無量無邊,尤其我們這次在《無量壽經》所討論到的,這部經實在是簡要詳明,實在符合古人文字最高的標準,它簡單不麻煩,扼要,又詳細又明白。我們這次開講,我們也編一個最簡單的講義,使人很容易看,一看就了解。將來,《彌陀經疏鈔》我們也要編個講義;《要解》有兩種註子,一個是圓瑛法師的註解,一個是寶靜法師的註解,《親聞記》,它們分量也非常的可觀,將來我們把它編成簡單的講義,簡單的註解。那麼大的分量,現代人一看就頭痛,一看他就不想再看下去,我們簡簡單單的編個幾頁,他一看這個不多,他一下就看完了。所以有這個好處,誘導大家深入經藏。

  『如夢覺』,好像作夢醒過來,這是一個比喻,好像『華開』,像蓮花開了。『夢覺華開』,就是大夢一下醒過來了,這蓮花開起來了。如果我們把它分配來說,「根本智,斷煩惱障,覺真諦理,得自利之益」,就好像這大夢忽然醒過來,這個夢是比喻這邊的。「後得智,斷所知障、覺俗諦理,得利他之益」,我們能利益別人,這就好像蓮花開了。這兩句是比喻兩邊的,每句話都有兩邊。

  鈔【六即者。】

  天台家跟我們講佛有六種,就是『六即佛』。「即」,就是。有六種就是佛。

  鈔【始乎理即,終乎究竟。】

  這當中省掉了,我們略略報告一下。『六』是從事上說的,一共有六條,『即』是從理上講的。學佛有次第淺深差別不同,所以說「六」。又怕我們產生嚴重的自卑感,所以要時時刻刻把我們提起來,所以叫「即」,就是佛,這個用意非常之深。

  什麼叫『理即』?理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這是天台家所講的六即佛。「理」是說眾生的本性,本性就是佛。佛在《華嚴》、《圓覺經》上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從哪裡講的?是講理即佛,你本來是佛,是從這上說的。既然本來是佛,換句話說,人人都有資格作佛,人人都應該稱佛,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你現在變成凡夫,就是你把這個理迷了,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你才變成六道凡夫。我們今天學佛的目的是在哪裡?無非是恢復自性而已,禪家講這個理即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講這個。這是從理上講。

  從理上講,平等的,生佛平等,生佛不二,佛法的平等觀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所以它是真正的平等,萬法平等,從這裡建立的。平等心現前,跟諸位說,那你就成佛了,因為佛心是平等心。我們要想學佛,要想早一點成佛,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盡量用平等心,就與佛、與真性相應。差別不平等是凡夫心,這是要不得的。

  第二,「名字即佛」,這是就凡夫相上講的。頭一個從理上講的,從理上是佛,沒話說,我們從事上說,事相上不是,事相上我們是凡夫。「理即佛」,一般凡夫統統都是,那是真平等,不但人是的,連蚊蟲螞蟻都是的,牠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理是真正平等。從事相上來講,就不平等。事相上講,「名字佛」是誰?是聞了佛法的,接觸到佛法,受了三皈依,現在發心學佛了,發心學佛,那你就可以叫名字佛,你是有名無實的佛。

  學佛了,學佛當然是佛了,就像你們現在有很多同修發心要去臨濟寺受戒,受菩薩戒就是菩薩了。但是那個菩薩,是名字菩薩,有菩薩之名,你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金剛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四相還有,《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你不是菩薩。你不是真正的菩薩,你是個名字菩薩。我們發心學佛了,受三皈、五戒,開始學佛了,我們是個名字佛。雖然是個名字佛,我們要嚮往後頭那個佛字,我們一定要從名字變成真正的佛,這就不辜負大師建立這六個名相的用意。

  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佛?給諸位說,念佛。六即佛用在念阿彌陀佛名號上,那真叫妙極了,為什麼?每個名詞都相應。就淨土宗持名念佛來說,發心念佛了,你就是「名字即佛」;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是「觀行即佛」,二六時中,心裡不念佛的時候,佛號自然現前,沒有別的雜念,一天到晚都是阿彌陀佛,那就觀行即佛了;念到事一心不亂,那就是「相似即佛」,就是相似佛了,功夫純熟了,見思煩惱自自然然沒有了;念到理一心不亂,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那就是「分證即佛」;功夫到了圓滿,四十一品無明破盡,那就是「究竟即佛」。

  我曾經跟諸位說過,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修什麼法門?我還是修念佛法門,我不搞別的。雖然那裡佛很多、菩薩很多,想學什麼法門都有,我什麼都不學,我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為什麼?因為我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從理即到究竟即,最簡單不過了。說真的,我不笨,聰明人走近路,聰明人找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只有笨人才找好多方法,給自己找麻煩,給自己過不去!我不幹那個事情,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你們自己好好的去想想,你果然念佛念到相似即佛,到這個時候,差不多一切經論,你縱然沒有看過,展開在你面前,你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到分證位,世出世間法不要學就一切通達了。你說,我們還要學那些幹什麼?禪家講,三藏十二部都叫葛藤,那是對愚人說的,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找自己麻煩,佛才跟他講三藏十二部,佛也不嫌麻煩,他也不怕麻煩。我們不幹這個事情,我們要直截了當。我這樣講法,諸位很容易聽得懂,這個講法一點都不錯。

  鈔【蓋始則全覺全迷,中則覺而未盡,末乃無所不覺。今稱佛者,指究竟也。】

  這是六即總結。理即佛是『全覺』,名字即佛是『全迷』,所以開始是全覺全迷。當中從觀行到分證,雖然覺,不徹底,『覺而未盡』就是沒有圓滿。末後一個究竟覺,那是成佛了,那是『無所不覺』。

  鈔【十身者。】

  十身,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

  鈔【一正覺佛,至十隨樂佛,詳具離世間品。】

  《華嚴經》一共三十九品,《離世間品》是第三十八品,這品經相當長,一共有五卷經文,完全是講修行的法門。清涼大師把這部經分為四大科,就是四大段:信、解、行、證,《離世間品》就是行,專門講修行,裡面講兩千多個法門,所以經文相當長。

  鈔【此十身佛,唯華嚴有之。然約其大要,不出覺滿之義,故曰十身初滿,正覺始成,名圓滿佛也。】

  第一是「正覺佛」,第二是「願佛」,第三是「業報佛」,第四是「住持佛」,第五是「涅槃佛」,第六是「法身佛」,第七是「心佛」,第八是「三昧佛」,第九是「本性佛」,第十是「隨樂佛」,這是《華嚴經》裡面講的『十身佛』。這個成佛,天台賢首都說,我們在《普門品》裡面,大家看到觀世音菩薩隨類化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換句話說,觀世音菩薩可以成佛了。所以要曉得,這個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現佛身,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現佛身。

  從初住往等覺一共是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人都可以現佛身。十住到初行,這十一個位次可以現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可以用這種身分來教化眾生。第二行以上一直到等覺,他可以現別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的佛,都是菩薩,他不能現圓教的佛,為什麼?他自己沒有證得,就是不是究竟佛。所以我們通常講成佛,你倒要問問成哪個佛?就好像你說「我畢業了」,畢業了,不錯,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你是幼稚園畢業的?還是小學畢業的?還是大學畢業的?還是研究所畢業的?畢業都一樣,程度不一樣!藏教的佛程度最低,通教高一點,別教又高一點,圓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佛。

  從淨土法門仔細來觀察,或者諸位細讀《華嚴》就會曉得,我們修行可以到他方世界,在他方世界修行可以證得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很難成圓教佛,為什麼?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勸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法身大士,剛才講了,包括藏通別佛都在裡面,這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他要不是去成圓教的佛果,那就沒有意義!那到西方極樂世界講不通,沒有理由,為什麼要去?我們才恍然大悟,要想成最究竟圓滿的佛,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部經是《華嚴》、《法華》的歸宿。要真正覺悟!搞其他一切的法門都是枝葉,這是根本。根本真正找到,深信不疑了,所有枝枝葉葉應該統統放下,不要再搞了。

  所以今天我印經就印《阿彌陀經》,印《無量壽經》,除這個之外,我什麼經都不印了,為什麼?我認清楚了,這兩部經就是一切諸佛所講經法的精華。我們要印最好的東西,就是以最殊勝的利益供養眾生。印這個經的功德比《法華》、《華嚴》的功德還要大,沒有任何一部經能比得上《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深深的體驗,所以我今天一切都放下了,專門修行這個法門。我自己非常有把握我能往生,我這個身在娑婆世界是最後身,來生如果再來,那是乘願再來,不會受這個果報了。你要問我,憑什麼?就憑這一句阿彌陀佛,憑這句成功!

  第一是「正覺佛」,就是示現成正覺。這裡頭有藏教、通教、別教。像觀世音菩薩,這些大菩薩們,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示現正覺身。正覺身是我們一般講的佛身。

  第二是「願佛」,隨願現身。佛有廣大慈悲的願力,眾生想見什麼樣的身,他就現什麼樣的身,佛有能力現。我們有沒有緣分看到,那是另外一個問題。

  第三是「業報佛」,菩薩萬行所感。譬如,我上次跟諸位講到,香港有幾個同修到普陀山朝拜梵音洞,去拜觀音菩薩,三個人去,三個人都看到觀音菩薩,回來大家一說,三個人見的像不一樣。菩薩能現的是他的願身,眾生所見的是菩薩的業感。有人見菩薩是金色身,有人見的是比丘相,有人見到像老太婆一樣,每個人見到的像都不相同,也有見到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是個人業感不相同,菩薩所應的也不相同,不是菩薩故意現這個身給你看,現那個身給他看,不是的,菩薩沒有分別,菩薩沒有好惡,菩薩只現一個身,眾生所看的不一樣,這叫業報佛。

  第四是「住持佛」。住持是住持在這個世間,本師釋迦牟尼佛雖然不在了,佛的舍利在,現在還有人供養佛舍利,等於佛住世。沒有舍利,給諸位說,你供養這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佛的法身舍利,有這個經典在,等於佛在我們面前一樣,無二無別,這就叫住持佛。

  第五是「涅槃佛」。佛度眾生,化緣盡他就示現入滅,入滅的這個相叫涅槃佛。佛為什麼要入滅?入滅還是為了度眾生。有一些人根機不相同,佛在世的時候,他不認真學,反正佛天天見面,我今天不會,還有明天,明天不會,還有後天,日子長得很!他不在乎。佛一入滅,給他當頭一棒,把他打醒了,他拼命用功努力,他就能成就。所以佛這一示現入滅,不曉得度了多少人。去年李老師往生,李老師要是再住世下去,實在講也度不了眾生,為什麼?大家聽他講經聽那麼多年,聽疲了,耳邊風了。雖然有那麼多人,多少人都是去捧場的,老信徒,反正一個禮拜一次,不去不好意思。你一不去了,別的同修打電話:我怎麼沒有看到你來?你是不是又病了?問長問短,你不好意思不去。甚至到那個地方去打個瞌睡也好,有這樣的人。實在講,化緣盡了。他一走了之後,大家一棒打醒了,平常不用功的人拼命的去念佛,四十九天日夜不間斷,那度好多人!他一示現入滅就度很多人,連一個老居士都如此,何況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第六是「法身佛」。三身裡面,法身、報身、應化身,跟那個法身的意思完全一樣,就是「法界一相」,一相就是實相。前面我講過作夢,你在夢中體會,夢中所有境界統統是自己,你要是體會到了,夢中境界就是我的法身,整個夢境就是法身。如果你再能夠聯想,把這個擴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你要能從這上去體會,從這上去實證,一下相應了,那你就證得清淨法身。法身常住,不生不滅。

  第七是「心佛」。這個心特別偏重在大悲心上,就是菩提心裡面的大慈大悲,願度一切眾生。

  第八是「三昧佛」,三昧是定,佛是常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學佛,第一就是要修定。我們在《竹窗隨筆》裡面看到一個公案,有一個非常用功的學人,他慕名去參訪一位老和尚,真正的善知識。老和尚看他來了,也就接受了,就叫他住在寺院裡,分配一些工作給他做。他在那裡做了三年,有一天他跟老和尚說:我到這裡求法的,承蒙老和尚叫我住在這裡,可是三年,老和尚你一句話也沒說過,我什麼也沒學到。心裡很懊悔,好像白住了三年。老和尚就跟他說:你怎麼沒學到呢?我天天在教你,天天在跟你說法,你怎麼都沒聽到?說法不一定要用言語!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老和尚傳給他的是活活潑潑的佛法,是在生活當中去悟入,怎麼能說沒有學到呢?老和尚說:你在此地三年,沒有動一個念頭想離開,這三年就是修忍辱波羅蜜,這三年就是三昧的前方便,怎麼說沒有成就呢?他經老和尚一點醒,忽然覺悟了,是不錯,三年在這裡待下去心地清淨多了。所以我們看語錄裡頭,多少學人跟一個善知識二十年、三十年,很平常!有的人一生不離開老師,老師圓寂了,他才離開去教化一方。這都是根深蒂固,功力深厚,他以後教學必定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

  現代的人學不成,主要原因是一點定力都沒有,不要說三年,三個月的定力都沒有,住了二、三個星期就想跑了,實在沒有福報。過去星雲法師跟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佛光山環境這麼好,為什麼我們畢業的學生不肯留下來,他要跑到別的地方去?天乙法師也曾經問過我這個問題,他說:我們這個道場這麼大,一切都非常好,為什麼人住不住,到處跑?這在佛法裡面講,沒福。如果拿世間法來講,大概風水不太好。實在講,福德因緣關係很大。

  第九是「本性佛」。本性佛是你的根本智現前了,證得真如本性,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你要是到理一心不亂,那你就有這個本性佛了。諸位要記住,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跟圓教初住菩薩一樣,就可以隨類化身,願以佛身得度者,就有能力示現佛身,這個時候,智慧神通德能統統現前起作用。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提醒同修一句,事一心跟理一心,我們這一生很難做到,太難了。但是功夫成片,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是我們每個人統統有分的,問題就是你去不去?凡聖同居土這個地位是不是太低?不低,歷代的祖師都跟我們說,只要你生凡聖同居土就圓生上三土,這是不可思議,古德在註疏裡頭都是這樣跟我們講法;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都沒有的,唯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這種奇特之事。所以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人,到那裡去之後,天天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上課在一起、遊玩在一起,不離開,一直到他陪我們成佛,這多自在!這是極樂世界最殊勝之處,同修們要牢牢的記住。

  所以三經要好好的念,好的註解我介紹給大家,註解要多看,看的遍數愈多愈好,看多了,看熟了,這個境界常常在你腦海裡面,《楞嚴》上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看多了,熟了,你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常常想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這叫「憶佛」,我們口裡「念佛」,完全符合淨土宗修行的宗趣,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第十是「隨樂佛」。念ㄧㄠˋ,樂就是愛好,隨著眾生的歡喜心,他來示現。

  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十種身。底下這幾句話,是把它綜合起來做個結論。『然約其大要』,歸納出最重要的,『不出覺滿之義』,覺滿,就是天台家所講的究竟佛。為什麼?不到究竟,怎麼能現十身!能夠自自在在示現十身,確實要到究竟覺滿。『故曰十身初滿,正覺始成,名圓滿佛也』。正覺始成,是《華嚴經》上講的正覺。《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就是第一品,你展開,「佛始成正覺」,那成的是圓滿正覺,不是藏教的正覺,因為他的境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做他的當機者。

  鈔【天中天者。】

  這是對佛的稱讚。我們對佛實在是無法讚歎,所以讚他為『天中天』,天中之天。

  鈔【天有四:一、世間天,諸國王是。】

  佛經裡面講四種天。第一種也叫名天,就是名字天,有名無實,就是『世間天』。『諸國王是』,像我們中國古時候皇帝稱為天子,實際上他是人,他不是天。日本國王稱天皇,他也是人,他也不是天。這都是有名無實,這叫世間天,世間人尊稱他,不是真正的天。

  鈔【二、生天,欲色無色諸天是。】

  『生天』,真的天上了。佛法講,天有二十八層。『欲界』有六層天,有男女飲食之欲。天界愈往上去,欲望愈淡薄。再往上去是『色界』,色界有四禪十八層天,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層天。這十八層天,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沒有了。學禪的同修,你自己好好的去反省一下,你還有沒有欲望,財色名食睡還動不動心?事上沒有,那個不相干,要緊是心上,心裡面還有動心,我保證你到不了色界,你還是在欲界。由此可知,修禪不容易!財色名食睡擺在面前真不動心,才能到四禪天,不簡單!那是相當功夫。我們心裡頭稍微動個念頭,就不行,那個欲還沒斷,還是欲界。

  色界再往上去是『無色界』,就是四空天,這是我們娑婆世界最高的地方,他真正覺悟身是累贅,他連身都不要了;這四層天,實在講就是精神的世界,他沒有物質,沒有身體這個身相,我們俗話說靈魂,那是靈魂所住的境界。能夠生到這二十八層天,這叫生天,真正生到天上去了。

  鈔【三、淨天,四果支佛是。】

  『淨天』,淨是清淨,不是普通的天人,是學佛的人,他煩惱還沒斷盡,但是他不到欲界來了,這些人叫三果羅漢,小乘的三果,他們住在四禪天。四禪天,一共有九層。其實四禪,平常只有三層,加上一個外道天,這個外道叫無想天;他什麼都不想,無想定修成了,修到四禪的外道天。這四種天都是凡夫,都不是聖人。除這四種之外,還有五層,叫五不還天,這是小乘三果人修行的地方,我們佛經裡面也稱為淨居天,淨居天人,是他們在那個地方修行。根利的,他直接證阿羅漢,超越三界;根鈍的,他要通過四空天再出三界。這叫做淨天。『四果支佛』,三果證四果在這個地方,支佛是辟支佛,這兩種人居住的地方。

  鈔【四、義天,十住菩薩是。】

  從欲界忉利天到四禪天,十住菩薩多半化身在天上作天王,用天王的身分來度化眾生,這叫『義天』。這個十住是圓教的十住,也就是別教的十地菩薩。

  鈔【佛並超之,是天而又天也。】

  『佛並超之』,前面講的四種天,佛統統超過,這就稱之為天中天。這是對佛的尊稱,佛全部都超越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