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三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37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九七頁:

  鈔【道場樹,即菩提樹。如釋迦佛,亦坐樹下而成正覺,是也。十六億由旬者,王氏大本云:一千六百由旬。夫行樹尚及八千,佛樹何得反劣。今所引,寶積本也。即行樹攝者,以道場樹,亦復根莖枝葉華果,行行相次,故行樹足以攝之也。】

  這一段是解釋《疏》裡面所講的『道場樹』,我們正好也讀到《無量壽經》這一段,兩個經合看,這個境界就更能清晰明瞭。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一個真實稱性的世界,不但佛菩薩不可思議,那個世界裡面沒有一樣東西是可思可議的,確確實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絕對不能用我們凡夫心理去猜測、推測,那是推測不到的。因為他那邊是法性土,是真如本性所現的相,跟我們這邊不一樣;我們這邊,十方諸佛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相彷彿,我們這邊物相是阿賴耶的相分,他們那邊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換句話說,能變的不同,所變的境界當然不一樣。

  經裡面講的,幾種本子所講的樹的高度都不一樣,我們不必執著,只明白這個樹非常高大就可以了,不必執著一定有多少由旬這個數字,那我們就死在字裡行間了。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我們明白這個意思,語言記錄下來這些文字,這個無關緊要,像這些地方沒有太大關係。

  蓮池大師這一段說得很明白,道場樹就是『菩提樹』。我們這個世界的菩提樹是印度的畢缽羅樹,因為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樹底下示現成佛的,我們就叫它作菩提樹。他成無上正等菩提,在這個樹下,就叫它作菩提樹。十方諸佛示現成佛不一定都是坐在畢缽羅樹之下,他坐在哪一棵樹下,我們就稱那棵樹為菩提樹。所以菩提樹的種類就很多,每個世界不一定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菩提樹是寶樹。

  樹高『十六億由旬』,這是大本所說的。他又引『王氏大本』,就是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說的是『一千六百由旬』,一千六百比十六億那差太多了。當然龍舒居士這個會集也是有根據的,他所會集的是根據四種原譯本,唐譯的《大寶積經》他沒有見到。現在我們的《五經讀本》已經印出來了,這個本子裡面,五種原譯本與四種節會本都齊全了,所以《無量壽經》一共有九種本子,大家在這一本書裡面全部都看到,這實在是我們這一代的人福報非常之大。像這樣整齊完備的經本,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都沒有辦法完全見到,王龍舒還有一種沒看到,他要看到他一定依據五種本子會集,不會依據四種。這個本子印出來之後,希望能大量流通,有助於建立對於淨土的信心。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只要信心建立,我想都會有成就,這是功德利益無量無邊。

  下面大師就有一點議論,他說『行樹尚及八千』,前面講行樹高都八千由旬,道場樹一千六百由旬,道場樹矮了、低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道場樹決定比一般樹要高要莊嚴。「行樹尚及八千」,這是根據《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所以大師在此地說明,這個講法一定會叫我們起懷疑。『今所引,寶積本也』,就是《大寶積經》的「如來會」,是唐朝時候翻譯的。換句話說,也就是王龍舒居士沒有見到的本子。十六億由旬是《寶積經》上所說的。《寶積經》裡面,有很多內容是其餘四種譯本所沒有的,所以它也非常的重要。

  『即行樹攝者』,這是與行樹一樣的,性質作用或者功德是相同的。道場樹也是有根莖枝葉華果,也是『行行相次,也是葉葉相當,跟前面所講的是一樣的,所以它是行樹一類的。

  鈔【功德草者。】

  論中講:功德草,亦樹中攝;大本其樹有香,這個香是寶中攝。後頭就解釋這兩句:

  鈔【論云: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勝』是殊勝,『勝樂』就是殊勝的快樂。

  鈔【今不言者,以木攝草故。】

  經上沒有提這個,講到西方世界的樹木,花草都包括進去了,這是省略,在大經、論文裡面,這有補充的,看到更為詳細了。

  『迦旃鄰陀』是梵語,它是一種很細的棉織品,這是衣服的料子,在印度是很高級的,但是它不是絲織品,它是棉織品。雖是棉織品,非常柔軟,印度人非常喜歡。用這個來比喻草的柔軟就像細的棉布一樣。甚至於講,這裡當然是超過我們這個世界這些物質,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非常的殊勝。

  鈔【樹香者,大本法藏願云。】

  這是在四十八願裡面。

  鈔【我作佛時,國中華樹,俱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今不言者,異寶必有奇香,以寶攝香故。】

  這都是給我們做補充說明,這個經簡略,有許多地方都沒有說到,我們看其他的本子說得比較詳細。所以大師註解《彌陀經》,把《彌陀經》裡面所沒有講到的,其他經論上所說到的,統統都在註子裡面給我們補充出來。實在講,讀這一部《彌陀經疏鈔》就等於讀淨土所有的經論,它統統都摘錄在其中。特別是這經上講的『其香普熏十方世界』,這是以妙香而作佛事,這個意思前面講過,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同時我們要將佛的香光輾轉發揚光大,這才是一個真正修淨土的學人。輾轉發揚的方法,一個是自己依教修行,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境界來修行。

  「修行」這兩個字非常的重要,希望大家要特別的留意。「行」,最主要的是我們的見解、思想,就是平常我們所想的、所見的,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說老實話,我們所有的思想見解統統是錯的,只是看錯的大小有差別,統統是錯的。為什麼?從八識生的,這八識就是錯的!嚴格的講,到什麼時候才不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是真正不錯了,那才叫做差不多是高級的正等正覺。因為正等正覺從圓教初住菩薩就可以稱正等正覺,正等正覺一直到等覺菩薩。八地、九地、十地、等覺,你看看與等覺菩薩非常接近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承認,自己的看法、想法是錯誤的,這才有救!

  一般人,我的見解沒錯,這就沒法子,為什麼?他就不會改,不會把它修正。如果知道自己錯了,這就有修正的機會了。如果堅持我的沒錯,你們說錯了,這永遠不會修正了。所以要從見解思想上去修正。怎麼修正法?從哪裡修起?跟諸位說,讀經。說老實話,讀經就是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讀經要不要解義呢?不要。你要解義,那讀經的效果沒有了。正確的思想見解是沒有思想、沒有見解,這才是正確的,六祖說得很清楚,「本來無一物」。你有一個念頭就是有一物了,有一物就錯了,本來無一物!所以,這個經只管念下去。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叫真正修行。

  念什麼經?我們修淨土的,我們的期望是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讀經最好讀《淨土五經》,五經之中,你喜歡念哪一部都行,功德都是一樣的。讀經的受用就是在讀的時候,我們所有一切妄想雜念統統都沒有了,這就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經從頭到尾念下去,這一段時間一念不生。讀經,我們還是覺得古老的方法是正確的,這個古老方法用了幾千年!多少祖師大德都是這個方法出來的,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他那個方法就是讀一種。

  五經裡面選一種,不要統統都念。因為你念一種,你心是定的、是專的;念五種,每個經有每個經講法,一面念一面會疑惑,怎麼這個經上這麼說,那個經上那麼說,你反而會起疑惑,這不好,所以選一種。這一種經念到心清淨了,我們不講念到開悟,念到得定。所謂念到得定就是念到一心不亂,最低限度你要念到功夫成片。什麼叫成片?妄想的確沒有了,不能完全沒有,已經很少很少了,這個就有效果了。一面念經一面還在打妄想,甚至愈念佛經妄想愈多,那是反效果,那是你這個功夫完全不得力,換句話說,你念的不得法。

  你真正念的得法,這個經念下去妄想一定會少,妄想愈來愈少,心愈來愈清淨,心清淨就生智慧,智慧愈來愈進步,會有這個現象。到這個時候,那就可以多看一些經典,不拘束在一門了。古德通常就是一部經要念三年到五年,念這麼久,他用意在哪裡?心定了,我三年五年當中不想看第二部經,心就定了。定能生慧,佛在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五年就是把心控制在一個處所,一處就是定,世出世間一切事情你一接觸就明瞭,你不會把事情處理錯誤,你有定功,也就是說你有智慧。可見佛法訓練人,它的確是有一套善巧的方便。我們要明瞭、要接受,你自然就得這個利益。

  你要不相信,運用現代西方人這種科學方法,那很糟糕!西方人,諸位要是到國外去住時間長久一點,你就會曉得,西方那個教育教出那個人愈來愈笨,那個聰明人有,極少數的天才,大概百分之九十都很笨。我們跟他在一塊相處的時候,的確看到很可憐,比我們台灣同胞差太遠了,我們台灣最笨的人到他那裡最聰明。所以我們的華僑子弟學生,考試都是前幾名。他們外國人也是看到眼紅,佩服得不得了。可是前幾名的學生,考第一名的學生,到台灣來考學校考不取,這是真的,跟不上台灣程度。如果採取佛法這個方法,那我們的人更聰明,更有智慧,更了不起。這是我們不讀佛法的人不知道,讀了佛法,你不妨試試看,你能夠制心一處,讀一部經讀三年,你看看你智慧增不增長,三年之後完全是兩個人。

  這是說「西方世界香光為佛事」,所以我們擴大,把佛法的香光發揚光大就用這個方法,真正依教修行,真正弘揚這個法門,這是佛的光明!尤其是我們現在《五經讀本》印出來了,希望能大量的流通,這是阿彌陀佛的香光莊嚴。實在也是三寶加持,非常可喜的現象。下面這一句經文是總結:

  經【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疏【結前例後。】

  鈔【結前者,繇此欄網行樹,清淨莊嚴,所以珍域別於泥沙。】

  『珍域』是說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區域統統是珍寶顯現的,別於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到處是『泥沙』。人家那個地面上是七寶,我們處處是泥沙。

  鈔【瓊樹異於荊棘。】

  我們這裡荒山都是荊棘,一不小心,身上總要受傷。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都是寶樹,你所聞的是寶香,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叫你身心清淨。所以不要說見阿彌陀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見性了,為什麼?全是法性變現的。

  今天下午有兩個出家的比丘尼到這裡來看我,從陽明山來的,來向我請教。她修禪,我說:你目的何在?她要明心見性。我就老老實實告訴她,我說:我看你這一生不可能。我就舉一個例子告訴她,參禪明心見性,那真是億萬人當中才有一個,你像嗎?我們所知道的,近代虛雲老和尚以後就沒有聽說再有一個見性的,可見得這個東西太難了。她要聽我的《圓覺經》、《楞嚴經》錄音帶,我勸她不要聽了,何必浪費時間。我句句講的老實話,不可能,做不到的。我說:你就碰到最好的老師,你遇到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你也見不了性。為什麼?能大師當年會下跟他參禪的有幾萬人,見性的多少人?四十三個。他那時候在曹溪教化三十七年,幾萬人跟他學,成就的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最殊勝的一會;其餘的這些祖師大德會下,一生當中有一、二個就不得了。五祖在黃梅教化,也是一生,有幾個見性的?就是惠能大師一個,神秀都沒見性。他那個道場幾千人,就一個!所以不容易,走這個路子太難太難了。你自己要真正去想一想,有沒有這個能耐?你還得遇到真正高手,善知識。你遇不到善知識,以盲引盲,哪裡會有成就?

  講到念佛往生,我們台灣這四十年來,確確實實知道,念佛預知時至有瑞相而往生的,差不多三、四百人,這個地方叫寶島是有原因的。你看看世界上哪一個地區,四十年當中有這麼多往生的人?沒有!密宗,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在《華嚴念佛三昧論》裡面所講的,把這實相念佛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最難講的了,他就提到大陸上學密的,大陸上十億人,四十年學密的只有六個成就,一億人當中都沒有一個,你看看這個多難。所以他不傳密,極力的弘揚淨土。

  大陸上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的也有不少,但是沒有台灣多,他的人口比我們多得太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不多。所以在這個時代,從台灣學佛往生的人數比例上最多,這個殊勝。淨土教到今天,可以說從台灣傳到了全世界,最完整的典籍統統具備在台灣,台灣人有福報不是偶然的。我們曉得自己有福,還要努力來種福,希望這個福報增長,這是三寶加持,龍天保佑。這社會當然造惡業的人有,但是真正積功累德的人也有,所以這個世間相才能夠穩住。如果這個地方沒有人積功累德,這個地區的前途就不堪設想。大陸上還是有少數真正修行人,所以還是有佛菩薩護持。如果連這些人都沒有了,那不得了!那情況真是不堪設想。這些事情我們自己心裡明白就好,遇到真正的同參道友勸勉他。雖然業報有共業、有別業,但是我們的別業可以影響共業,尤其是學佛人多,真修的人多,決定影響共業。這是比喻這兩個世界之不相同。

  鈔【無一切苦,有一切樂,名極樂也。】

  這是極樂世界的來由之一。不但沒有苦,連苦惱的名字都沒有,何況有實?這是結前。

  鈔【例後者,後文功德莊嚴下,雖無名為極樂之句,義則有之。此中名為極樂下,雖無功德莊嚴之句,義亦有之,文互見也。】

  這個意思很好,佛經裡面經文往往有這些情形,文句有簡略,但是意思是完整的。《彌陀經》文字雖然少,無異《無量壽經》,蓮池大師說《無量壽經》是大本,廣說,只可以說文字有多少不同,意思沒有兩樣。不但與《無量壽經》沒有兩樣,實在它的義理不僅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超不過《阿彌陀經》;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一切眾生所說之法,也超不過這部《阿彌陀經》,這個經不可思議。不僅不能超越《阿彌陀經》,實在講總不能超越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

  所以你不能往生則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就是見性成佛,你見到西方世界這些樹木花草就是見性,禪家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性、就成佛,比參禪好多了,又快速、又穩當。所以禪宗的大德覺悟了之後,趕緊念佛。永明延壽大師就做了一個榜樣,他是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回過頭來專念阿彌陀佛,專弘阿彌陀佛,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

  你要真正搞通、搞明白了,原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無異於參禪。夏蓮居居士的《淨修捷要》,他講得清楚,不但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禪,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無上的密咒。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禪也修了,密也修了,教也修了,所有一切法門統統都修了,一個法門都沒漏。你修別的法門是掛一漏萬,這個法門是統統都包括了。實在講這個意思,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頭也講得很清楚,我們一定要相信,相信的人都是有福之人。

  疏【稱理。】

  稱理就是見性,《疏鈔》每一節經文註解的後面,都跟你講見性的話,這是蓮池大師的苦心。因為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當時禪風非常盛,他提倡淨土不容易,受別人排斥,受別人打擊。所以《疏鈔》裡面處處引用《華嚴》,處處引用宗門來解釋,使大家真正覺悟到念佛法門無異於《華嚴》、《法華》,《華嚴》、《法華》是大家公認的一乘圓教。無異於參禪,實在講不但無異,比那些還要殊勝;因為那些法門必須有特殊的根性才能學,不是一般人都能學的。這個法門是任何一個人都能學,成就絕不亞於宗門教下,所以真正是暢佛度生本懷。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縱橫,是欄楯義。自性包羅法界,是寶網義。自性長養眾善,是行樹義。】

  實在這些文章都是從《華嚴經》上變現出來的,全是講的華嚴境界。《華嚴經》處處講求表法,看到『欄楯』就是『自性萬德縱橫』,縱的是楯,橫的是欄,要會這個意思。所以它是自性的德能變現出來的,欄楯是性德,見到欄楯就是見性。羅網,『自性包羅法界』,它的羅網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用銅絲這些東西做的,他那個羅網是以鄰陀、珍寶、瓔珞而做的,這些東西做成的『寶網』,也是性德變現的。『行樹』,寶樹一行一行整整齊齊排列,這是『自性長養眾善』。樹從地上生的,漸漸長大、茂盛、開花結果,所以有長養的意思。

  在此地,把大經合起來看,我們才了解極樂世界的形相,極樂世界一切法,不管是有情無情一切法,跟諸位說,不生不滅,沒有漸漸長的。我們生到那個地方,那個相一現的時候就是那個樣的相;如果要有像小孩慢慢在長大的話,跟諸位說,那就有生住異滅,就有生老病死了。所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形相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不生不滅,永遠也不會衰老。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的物質,不像我們這地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沒有這個氣候的變化,永遠長春,它是這麼一個世界。你們不要以為說,我們到蓮華化生,大概現在是小孩,慢慢長大,那就有生有滅了。那個世界非常奇妙!

  而且個個都是無量壽,這個無量壽是真正的無量壽,絕對不是那個有量的無量,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過,那是真正的無量;不像他方世界,他方世界雖然講人壽無量,是有量的無量。這些我們統統要搞清楚。

  鈔【縱橫者,六度萬行,不離自性。如自性本無慳貪,是名布施,以施為縱,施無染心,則橫成戒度;施無傲心,則橫成忍度;施無倦心,則橫成進度。禪定智慧,亦復如是。】

  這個意思很重要,實在講六度每一度裡面都容攝其餘的五度,這才真正叫波羅蜜多。不是說『布施』只有布施,布施裡頭沒有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這個只叫布施,不能叫布施度,不能叫布施波羅蜜。如果稱為布施波羅蜜,裡頭一定是圓攝其餘的五度。任何一度都攝其餘五度,這是性德,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文裡面所講,用一個「布施」來說明,六度舉一個。布施有三種: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告訴同修們,印經布施,這是三種布施同時具足。印經要錢,這財布施;經典是法,法布施;人家念了之後就破迷開悟,他遠離一切顛倒恐怖,這是無畏布施。

  布施『不離自性』,自性裡面一法不立,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所以說『自性本無慳貪』。慳貪是煩惱,這煩惱從哪來的?從妄想執著裡頭來的。佛在《華嚴》上給我們把病根說出來了,妄想執著裡頭來的。離開妄想執著,一切法都沒有了。沒有慳貪,這才叫究竟圓滿的布施波羅蜜。

  所以我們修布施的時候,教下講求「三輪體空」,不要想到有能布施的我,不要想到有接受我布施的人,不要想到我布施的這些物,叫三輪體空。我這個布施心才清淨,才沒有染污。心沒有染污就是戒律,有染污那就是惡,戒律是度惡業的。我心裡不染,戒圓滿,戒品具足了;布施裡面沒有貢高我慢,忍辱度也修了,也在其中;布施裡面沒有倦沒有厭,永遠不疲不厭,常行布施,這就是精進;布施的時候心不亂,不散亂就是禪定;布施的時候你心不迷、不愚痴,那就是般若。可見得一度圓攝六度,六度就在一度裡頭圓滿了,不管哪一度都是圓滿六度。『禪定智慧,亦復如是』。

  鈔【餘之五度,例上可知。】

  就不要一條一條的說了。下面講:

  鈔【眾妙畢具,是即美觀,諸妄不干,是即防損。】

  欄杆有美觀、防止損害這兩個用意。從稱性上說,美觀就是『眾妙畢具』,這是講稱性的德能,沒有一樣不具足。正是六祖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你自性裡面一樣都不少,一樣都不缺。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性德整個的顯現。我們人人都有自性,我們的性德今天為什麼不能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統統自在的顯現出來?就是我們自己有障礙,把自己的性德障礙住了,它透不出來。這個障礙,佛經上常講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障把我們障住了,所以雖有如來一樣的性德,透不出來,這是我們真正要慚愧的地方。為什麼他沒有障礙,我有障礙?如果障礙是真的,那也沒話說,情有可原。障礙不是真的,障礙就是一念迷。一念迷,你還不懂,什麼叫一念迷?再告訴你,一念分別,一念執著,這個你好懂了。就是因為你有一念執著、一念分別,所以你的性德不能現前。如果你一切法裡面離開了分別、執著,你的性德就現前了。

  這個地方,聽經要會聽,不要把意思聽錯了,這不分別、不執著是從你內心,外表怎麼樣?外表還是要分別,還是要執著。如果外表不分別、不執著,那你馬上就變成白痴了。我問你這是什麼?不曉得,那變成白痴了。內心裡面確實沒有分別、執著,外面怎麼樣?你分別,我隨你分別,你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這個叫隨緣。裡面怎麼樣?不變,裡面決無分別、執著。所以凡夫跟佛不相同地方,凡夫是裡外統統分別、執著;佛菩薩是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外面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所以他也講經說法!如果隨他自己的話,他經也不要講了,法也不要說了。所以他是外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裡面如如不動、常住真心,佛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這是講性德之美。『諸妄不干』,一個妄念他也不會起來,這就是防止損壞的意思。這顯示欄杆是性德。

  鈔【包羅者,自性彌滿清淨,包法界故。】

  這是真的,自性就是真心,真心有多大?太大了,沒法子說,沒有法子想像。《楞嚴經》上有個很好的比喻,佛把太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把我們的心量比喻作太虛空,你說哪個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現在你想想看我們多可憐,兩個人在一起都不能容納,這是妄心。這什麼心?分別心、執著心。你要是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你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盡虛空遍法界,在哪裡?在我們心裡面。佛法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法統統是在自心之內。所以沒有遠近,十萬億佛國土算什麼?一念就到了,為什麼?沒有離開,不是在心外,在自己心裡面,心怎麼想就到了。想西方極樂世界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想琉璃世界就到琉璃世界;想哪一尊佛國土就到哪個佛國土。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念之間,不但一個一個都遍到,同時都到,他沒有離開自性,這是事實的真相。這是華嚴境界,也是本經所說的境界。

  鈔【長養眾善者,如華嚴離世間品云: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

  這是《華嚴經》上的幾句話。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得非常的精闢,這是華藏世界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的境界。我們今天是博地凡夫,如果明白這個境界,就我們眼前這個景觀當中,六根接觸境界時候能作如是觀,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為什麼?能夠開發自性功德。同時我們也明白,西方世界這些東西從哪兒來的?今天一般人都講科學,追根究柢,這個世界從哪來的?這一切萬物從哪來的?怎麼追究也找不到根本,也找不到它的源頭。真正它的源頭統統在《華嚴經》上,變現出來的。佛菩薩殊勝的境界是從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我們娑婆世界是從染污心變現出來的。所以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世間,一切污染,到處是雜亂,這是我們自己心不清淨,心淨則土淨,這大家不知道!世間人不曉得那個病真正的根源在哪裡?真正的根源在一切眾生心地上。確實我們這一代人的心比前一代差很多。我們讀古書看到古人一生雖然知識見聞不廣,但是他的生活好像都在詩情畫意裡面,文學、詩歌都是寫實的作品,所寫的都是那個時候一般人生活的寫照。從前人生活多美,現代人生活好可憐。懂得佛法的人明白,他那個時候生活為什麼那麼好?心清淨。所以古德說:「知事少時煩惱少」,你不要曉得事情太多,知道多了煩惱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沒有必要認識的人,不必,用不著!才能常常保持你的清淨心。你今天真正想保持清淨心,換句話說,你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心清淨。今天一天,什麼事都沒有,天下太平,心很清淨,很自在。如果你一看那些,這個世界太亂、太骯髒了,你這些分別執著妄想統統都生起來了,內有煩惱,外面是緣,這些東西都是緣,這個緣勾引著你裡面的煩惱,內外統統都亂了。

  所以學佛的人,念佛的確不容易成就,為什麼念這麼多年,還不能到功夫成片?不要說一心不亂了。你要追究原因,就是因為你知道的事情太多,你認識的人太多,所以你念佛,你沒有辦法念到功夫成片,你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道理就在此地。你才曉得我們這個活動的圈子愈小愈清淨,才真正能達到我們理想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目標。

  『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這是說明佛菩薩淨土裡面,這些東西從哪來的?大家要知道,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是菩薩,《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所說的。雖然經上講有阿羅漢、有天人,《無量壽經》後面有經文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那是比照他方世界所說的,並不是真的。古德註解有兩個說法,一個比照他方世界斷惑的品數,他統統是菩薩,也就是說,從初信位菩薩到等覺菩薩五十一個階級;這五十一個階級從斷惑上分。譬如見思煩惱,初信位斷見惑,思惑要到七信位的菩薩才斷盡。極樂世界講阿羅漢,等同他方世界七信位的菩薩;講天人,等同他方世界未斷見思惑的天人,是這個說法。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三惡道,三善道也沒有,它沒有六道輪迴,它是純一菩薩世界,而且是普賢菩薩的世界。

  那些寶樹從哪來的?從菩薩直心裡面生的。到那個地方,每一個人都是「直心正念真如」,這《大乘起信論》上說的。直心正念真如,怎麼念法?我們今天是一心,一心就是這個心裡決定沒有一個妄念,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其他宗的說法、做法很難,很不容易;淨土宗容易,真的是易行道。古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這一句佛號是本覺,念佛的時候始覺合本覺,這就是究竟覺。我們以古德這句話來解釋《起信論》上講的「直心正念真如」,我們一心執持名號,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就是始覺合本覺,跟諸位說,這個在禪宗裡頭是上上禪,在密宗裡面這是大圓滿,普通法門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的。所以這個法門之殊勝,不是真實的善根福德遇不到,這是真的。所以這個樹是「生於直心地」。

  『信種慈悲根』,種是種子,種子是什麼?是信。「信」為根本,特別是這個法門。不僅是這個法門,大乘法門都是以信為第一個條件,《華嚴經》上所講「信為道元功德母」,是道之源,根源,是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所以「信」是種子,「慈悲」是根。

  如果沒有慈悲,縱然有神通、有三昧,跟諸位說,都是魔。你要能辨別什麼是魔、什麼是佛。現在這個世間有神通的人很多,中國、外國,身上放光,離地三尺,這不是假的,確實有這個事情。他沒有慈悲心,那就不是佛。佛菩薩念念利益一切眾生,決不會欺騙一切眾生的。妖魔鬼怪對眾生沒有利益,他那個利益是有一些特殊的對象,那個特殊對象實在講,那是他的工具!他要利用你了,用得上你了,他就給你一點利益,到哪一天用不著了,他就把你丟掉,這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諸位要曉得,現通,現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是妖魔鬼怪附在身上,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他喜歡這個來騙人的,魔利用他,他利用魔,兩個彼此互相利用,利用完了,魔走了,他所有能力都失掉了,所以他這個能力不是他修得的。佛菩薩有慈悲心,決定不害人。

  『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智慧是根本智,《般若經》所講的「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叫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我們要到什麼時候,才無所不知?到一切無知了,才會無所不知。我們今天拼命去求知,這個求知就把你自己的智慧門塞住了,所以你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永遠學不完。你要想能真正證得一切智,那有一個方法,先學無知,無知以後一起作用就無所不知,這是真的。為什麼?本性顯露出來了。因為一切法自性變現的,哪有不知道的道理!

  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我們的本能,這應該的,你應當有的。現在我們把這個能力喪失了,這個喪失是迷失了。如果我們不迷,一覺悟了,這個能力馬上就恢復。所以這不是真正失掉的,因為自性本具的,永遠不會失掉,只是一時迷了,迷了不起作用。你看這個身,身是主,教給我們般若。『方便為枝幹』,方便這起作用了。

  『五度為繁密』,前面「智慧、方便」都是般若,「智慧」是根本智,「方便」是後得智。起作用就是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學這個。你能夠常常用這些提醒自己,我們現在叫提醒,在佛門叫觀照,那你的生活就是菩薩的生活,你從凡夫一變就變成菩薩。生活的確沒有兩樣,在意識形態上不相同。所以你在生活當中有真樂,為什麼?你不迷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破了,苦就沒有了,一覺悟了,樂就來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真樂。這真樂就像極樂世界那個極樂,真樂。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瞭。

  『定葉神通華』,樹有葉,葉是定,華是神通,「通」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超越一般人的常識。『一切智為果』,果是果報,無上菩提。所以你曉得它那些物質怎麼來的,這是舉一棵樹。為什麼你見樹,觸到樹的光影、聞到樹的香、嚐到樹的果,你都會開悟,你都會明心見性,這有道理!

  我們不讀佛法,的確不曉得一切萬物從哪兒來的。佛法真念通達,大而世界、小而微塵,知道它怎麼來的,知道它怎麼有的,知道它的真實相,這才真正得自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