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十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1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十七頁,「二、讚經。初總讚,二別讚」:

  【初總讚】

  序【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惟佛說阿彌陀經歟。】

  這一段是讚歎《阿彌陀經》,也可以說把這部經讚歎到極處了。從序分以來,我們費了不少時間介紹「明性」這一段。前面這一段完全講教理,以下講教義。理,不但貫穿一切經教,貫穿無量的法門。其實,一切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自性理體。學佛,尤其是研經或者是聽經,如果能夠得其理體,這是最高明的。聽經聽教理,這是最高明的,因為教理要是明白了,那是一悟一切悟,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最重要的。教下講「大開圓解」,禪宗講「大徹大悟」,這是會聽的,可是相當不容易,要一心諦聽。一心做不到,教理就沒有法子悟入;不得已求其次,其次就是教義。教義要是明白,可以通達一部分的道理。雖然不能通達全體,能夠通達一部分,也算是不錯了;換句話說,與這個經同類的都能夠觸類旁通,也算是相當高明。最怕的是完全記句子,我在這裡怎麼講,你就怎麼記,像錄音機一樣,全部都記會了,你只曉得一部經,換另外一部經就不會了,這是最差的,算第三等的。所聽到的,都能記住、都能複講,這已經算很不錯了,其實這是第三等的。

  演【澄濁二句,先敘功夫。】

  『澄濁二句』就是澄濁而清、返背而向,這兩句『先敘功夫』,這是講修行,什麼地方見功夫呢?我們先把字面上的意思說一說,「濁」就是不清淨,我們的心現在不清淨。如果用這個佛號能把不清淨的心念成清淨,這就入功夫,這就叫「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背是什麼?背覺合塵,我們違背了自性覺,現在所顯示出來的是迷惑顛倒。假如我們能夠從違背覺性回過頭來,向著覺性,恢復本覺,這是功夫。所以念佛人要常常勘驗自己有沒有功夫,這個佛號念得效果如何?成績如何?

  演【三祇二句,次讚超勝。】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這是讚歎超勝(勝是殊勝)。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宗派都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它是超越所有的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最為殊勝。這是讚歎《阿彌陀經》,讚歎持名念佛。

  演【澄濁而清者,以佛名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淨,如水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也。】

  後面兩句比喻好懂,前面兩句恐怕不容易懂。為什麼?也許你念佛念了不少年,心裡還是亂糟糟的,佛號沒收到效果。你就懷疑了,這個佛號可以把心念得清淨,我念這麼多年了,心還不清淨,這是什麼緣故?你念得不如法。如果念得如法,決定有效用,就是這一句佛號聲聲都要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再亂的心也能到清淨,一生當中確實可以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毫無疑問的。

  通途的佛法,就是普通的辦法,必須按「信、解、行、證」這個順序來修學。解以後才修行,好像走路一樣,必須先認識路,然後才能走路。淨土念佛法門特別,它是一面走著一面認路,同時進行的。「念佛人不需要研究經教,老實念佛就好了,求解幹什麼?何必費這個事情!」這個想法就錯誤了。你看淨土宗裡面,哪一個祖師大德不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蓮池大師《疏鈔》,裡面引用世出世間的經論,人家這個學問多淵博,他不是不通!近代印光大師,你看他的《文鈔》,他念了多少書,他什麼都懂。由此可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要研究教理,行解並重,行解同時。

  老實念佛,「老實」兩個字太不簡單了。老實人,真性現前!「老實」兩個字的定義,以淨土念佛法門來說,念到理一心不亂才叫老實,明心見性了。沒有明心見性之前,決定不老實,為什麼?他用心意識,心意識怎麼會老實!老實念佛,決定成佛。可是我們首先要認清楚自己現在決定不老實,所以還要依教修行,依照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把這句佛號念好。更應當明瞭這句佛號的含義,這句佛號完全翻成中文是「皈依無量覺」;換句話說,最低限度聲聲要喚醒自己的覺性。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迷了,這一句佛號就把自己從迷那裡喊回來,又覺悟了,不迷了,覺而不迷。你要是不念,不念就迷了。這個迷的習氣太重了,念念把自己喊回來,這樣才能夠恢復清淨心。這就是第一句的意思,澄濁而清。

  演【返背而向者,一向流落他鄉,不思故國,今則迴神寶剎將覲慈尊也。】

  這個比喻也非常好,好像遊子流落異鄉,把自己的老家忘掉了;「今則迴神寶剎將覲慈尊」,現在教你回過頭,從六道輪迴這個濁世回過頭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去。換句話說,我們老家在哪裡?老家在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要堅定這個信心。如果你說「這個世界才是我的老家,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的」,往生西方就很困難,那是完全迷失了自性,這是一定要覺悟的。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華嚴會上到最後一著都成了等覺菩薩,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由此可知,極樂世界那是真正的老家,一點都沒錯!

  我們在娑婆世界住上三代、四代,把老家都忘掉了。本省的同胞,你老家在哪裡?一直追蹤下去,老家都在中原。我們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有三次大遷移:南北朝五胡亂華的時候,南宋的時候,滿清入關的時候。從中原遷到兩廣,再遷到台灣。老祖先都是中原黃河流域的人,你忘掉了。由於我們迷失了自性,在娑婆世界生死輪迴不曉得有多少劫,現在告訴你極樂世界是老家,你不相信。蓮池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我們老家在西方極樂世界。

  「越三祇於一念」,越是超越,超越三阿僧祇劫就在一念之間。三阿僧祇劫時間長,長劫的迷惑,一念就超越了,真快!一念是什麼?一念就是一心不亂。

  演【一念是智。】

  『一念是智』,二念就迷了。如何在二六時中常常保持著一念,這個很要緊。所以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就是迷惑,一定要保持清醒,就是一念。

  演【片言是境。】

  『片言』是境界,片言是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話是片言;由此可知,這一句佛號真正成為上乘的功夫,就是這一句話把你這個心念成一念,一念無二念。有同修問,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怎麼離法?我告訴諸位,這個實在太重要了。我們為什麼這一句名號不能夠成一心,不能夠成一念?就是你念這六個字(六個字、四個字是一樣的),你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所以你沒有辦法成就一念。而實在講,佛傳授這個法門是教我們用這一句佛號念到一念,這才叫功夫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一句話,這一句話是言說相,我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著了言說相。「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這是名字相,著了名字相。心攀緣名字相、攀緣言說相,這就是心緣相。你這一句佛號裡頭不止二念、三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裡面就起很多個念頭,你沒有辦法到一念,這是這一句佛號沒有辦法成就功夫。怎樣才能成就功夫?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時候,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口裡面六字洪名聲聲相續沒有間斷,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謂「三輪體空」,不但能念的我不可得,所念之佛號、境界俱不可得,這個時候是什麼?唯是一心,這個一心的境界才能現前。所以,這個法子實在是妙極了。

  這裡給我們點出來,這句佛號是境界,「一念是智」,以智去緣境,境智不二;智是能證,境是所證,能所不二。《心經》裡面講,「無智亦無得」。一念是智,片言就是得。無量覺是境界,樣樣都要覺而不迷,為什麼又說無智亦無得?你心裡「我現在有一心了」,一心上再加一個一心,二心!就是《楞嚴》上說的「知見立知」。本來是佛知佛見,現在再建立一個「我一心不亂」,你的心早就亂了。因為一心不亂裡頭再沒有一個一心不亂,只要你有個一心不亂就錯了。所以,你有智錯了、你有得也錯了,你有南無錯了、你有阿彌陀佛也錯了。再跟諸位提醒,你沒有南無錯了、沒有阿彌陀佛也錯了。這個時候難辦了,有也錯了,沒有也錯了,那究竟如何才不錯?禪宗的話說:你去參去!這個話說穿了,佛號決定不能中斷。佛號不中斷,不落空!雖然佛號不中斷,可是心地裡面念念清淨,一塵不染,能念、所念俱不可得,不落有!空有兩邊都不落,這個時候是真正的一念。落到空、落到有都是錯誤的,落到有是邪見,落到空是無明。空有兩邊都不落,這才是一心,這才是智境一如。

  演【越僧祇謂智超勝。】

  經上常講,成佛不容易!從初住算起,修一個阿僧祇劫才能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多長!一句阿彌陀佛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真是難得!

  演【齊諸聖是境妙圓。】

  『聖』是十地菩薩。功夫真念得好,用這個法門,你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到十地菩薩位,豈只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理論沒透徹,方法沒搞清楚,自己誤了自己。如果真正懂得理論、方法,一生當中可以達到這樣的成就。窺基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把它判作頓教,頓超的意思。所以這個經是一切經裡面的第一經,沒有能夠更超勝的。學佛所有的經不讀不聽沒有關係,你只要把《彌陀經疏鈔》、《演義》、《要解》這幾樣東西搞透、搞通了,你這一生決定往生,問題就解決了。《西方公據》,這本書是最簡要的,從這一本書下手,當作課本天天看幾頁,不要中斷。

  演【僧祇者,無數劫也。】

  這個我們暫時不理會它,這是有好幾種算法,最精確的算法在《華嚴經》。下面這是假設問答:

  演【問:三祇行滿,即坐道場成正覺。】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成佛了。

  演【今念佛者,縱得往生尚未得佛,何乃便越三祇耶。】

  這是聽到前面的話也許會有這個問題。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成佛!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三惡道,它有人天兩道,還是凡夫!為什麼說超越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話說得有沒有過分?底下為我們解答:

  演【答:今三祇是約信解。以三昧功成之人,雖功行未滿,而法身已明,三祇極果已解了故,亦可言超也。此約解言,不論功行。】

  前面所講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那是講的功夫,成佛了。此地講的越三祇於一念,是從「信解」上說的,不是從「行證」上說的。諸位要曉得,信解非常之難,不是普通人能接受的。「三昧功成」,三昧是講念佛三昧,三昧就是一心不亂,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此地講的這個一心是理一心不亂,因為底下他講「法身已明」。理一心不亂,這個功行沒圓滿,那是真的。因為理一心不亂,在圓教裡面講是初住菩薩,四十一品無明才破一品,還有四十品沒破,當然沒圓滿。功行沒有圓滿,法身見到了,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這就是初住剛剛證得理一心。三大阿僧祇劫,圓教的佛果,他確實是「解了」,明瞭了,決定沒有疑問,比通教佛、藏教佛、別教佛高明,所以可以講「超」。序文裡面說的這些話,用意是在信解,不是在行證。這是第一個意思,這是就通途來說的。另外一個意思,那就實在的,這個話不假。

  演【又越僧祇是實語。】

  真實語,這個意思比前面來得更精、更嚴密。

  演【不必但曰解說。】

  不必單就信解上說,行證上也能講得通。

  演【以三祇行滿,方得成佛,此是藏教果頭佛。】

  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這成佛了,成什麼佛?『藏教果頭佛』。依天台家判教,藏、通、別、圓。藏教最高的地位稱為「果頭」,藏教佛。藏教佛還沒見性,藏教佛相當於圓教七信位菩薩,比圓教初住菩薩,就是比理一心不亂還要差一等。

  演【今經是圓頓教。】

  『圓頓教』是上上乘的,是第一等的。學這個法門,就是圓頓根性的菩薩。也許我們懷疑,自己不是圓頓根性,一天到晚煩惱這麼多,迷惑顛倒,我也能學這個法門嗎?能!只要你信得過自己,相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真心顯現,唯識所變。念佛法門,必定要先明瞭自性彌陀為我們修學的根本,然後一心稱名,求願往生,這幾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你能信得過這兩句話,你就是圓頓根性。耐心的花三、四年功夫,我們把這個經詳細討論一遍,你的疑惑、障礙都沒有了,以後聲聲佛號與你自性彌陀相應,沒有不往生的!

  演【但得上生即登初地。】

  『初地』是別教初地。『上生』是上品往生,這個地位就與別教初地菩薩相等。

  演【而果頭佛上與圓教七信齊。】

  藏教佛只等於圓教七信位菩薩,他決定到不了別教初地。

  演【豈不是越僧祇於一念。】

  這個話講得不過分,這裡拿藏教佛來說,因為三大阿僧祇劫修成的佛是藏教佛。圓教佛,《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是無量劫修成的,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成的。所以,要是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的確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超越了。在此地我們簡單做個結論,理一心的確真實超越藏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他費那麼長的時間,我們在幾年當中就超過了。這麼說來,這部經,這部《疏鈔》,的確是大乘圓頓無上的寶典,我們再也不懷疑,才曉得這部經典的價值。

  有許多人發心印經,印經是好事,印經是修大福報。一切經裡面,最有價值的無過於《阿彌陀經》。我們要印《阿彌陀經疏鈔演義》、《西方公據》,流通這兩種,希望一人一本,個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誰樂意去研究《大藏經》,他去研究去,我們就這兩本決定上品上生。這是弘揚圓頓大法,弘揚第一法門,我們真正識貨,在這裡推銷最真實的法寶、最殊勝的法門,我們明白之後應當努力去做。

  『至哉妙用』,這是講本經的作用,妙到了極處。「至」是到了極處。

  演【妙用有二。】

  有兩種。

  演【在如來說經,是利生之妙用。】

  釋迦牟尼佛講經講了一輩子,所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利益眾生的妙用。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著想。希望我們同修們從今以後起心動念都要像佛一樣,希望這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個個上品上生,個個當生成佛。用什麼法子?除念佛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我們努力向這個方向去發展。要想叫一切眾生當生成就,我們自己首先要能成就;自己不能成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成就。要自己成就,那就念念都為一切眾生。所以普遍弘揚這部經典是非常必要的,比《華嚴經》還重要。說老實話,《華嚴》、《法華》一生不能成佛,雖然它是圓教一乘,你去念念看,理論上講是沒錯,但是那個方法很難修,一生確確實實不容易成就。這個經只怕你不肯幹,你要肯幹的話,古大德說「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落空。佛的妙用,用到了極處:

  演【以四字遍引眾生出於苦海,豈非至妙。】

  佛用「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把一切眾生個個超越六道輪迴,個個都超越生死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菩提,這個太妙了!查遍《大藏經》,沒有其他法門如此。念佛法門太奇妙、太奇特了,所以是難信之法。這是在佛說經妙。

  演【在眾生持名,是自利之妙用。以四字直使初心登乎智地,又豈非至妙。】

  『智地』就是初地菩薩。佛是老師,傳授我們這個法門,就四個字;我們做學生的接受這四個字,在一生當中就能從初發心證得初地。超越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一生當中就做到了。你要是問:「我現在初發心,幾時我念到理一心不亂?大概要多少時間我才可以達到這個地步?」這個問題不能問我,問我沒用處,要問你自己。你要是真肯幹,古人有例子,七天可以達到,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換句話說,一天都可以達到。

  《地藏經》裡面所說,地藏菩薩在因地為婆羅門女、為光目女,救她的母親,用什麼方法?念佛。你再仔細看經文,她是念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三昧,才有資格到地獄去觀光考察,才有這個能力;如果她沒有成就念佛三昧,她不能去。經上說得很清楚,到地獄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菩薩,一個是有罪業去受罪的人;不是這兩種人,沒有資格到地獄去。所以她是用念佛法門,念了多久?一天一夜。豈不是本經裡面所講「若一日」!就是你肯不肯「死盡偷心」,偷心就是妄念,能不能把一切妄念統統斷盡,一心就是一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一個妄念都沒有。如果你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當中,這個佛號聲聲不斷,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就成功!這也得死盡偷心才能辦得到。

  所以光目女、婆羅門女的母親能得度,是她母親有功德、有福;她的女兒能成就,是母親逼著她成就的,因為母親墮到地獄裡,她一心一意想救母親,沒有第二個妄念。她母親要不墮地獄,她也成就不了地藏菩薩。為什麼?她不會那麼專心!我們今天念佛不能專心,就是有偷心,投機取巧、偷懶,認為打個妄想沒關係。聽說念佛念一支香打五、六個妄想,總得要五年、十來年的功夫,那我一個鐘點打二、三十個妄想不是很正常嗎?這就不行!我們念佛這個心不真切,就是沒人逼我們。如果我們自己父母墮在阿鼻地獄,你一下知道了,想救他的時候,那你就什麼念頭都沒有了,一心一意去念佛。這個還得真正孝子才行!

  所以,一日到七日可以成功,還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快的?禪,七天不能成就!密,七天也不能成就!窺基大師讚歎這個法門是圓頓大法,他是唯識宗開山祖師,對於《彌陀經》這樣的讚歎,還有什麼話說!這是我們講上乘功夫。中等的功夫念到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功夫就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修學念佛法門的人,發心要殊勝、要大,古人常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們發心一心一意要成就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得不到,可得事一心不亂,還算不錯!如果你發心很小,志向很卑劣,「我下品下生就可以」,把目標訂在下品下生,可能就去不了,下品下生不及格就被淘汰了。所以,發心一定要求上品。一定要研究這個經的道理,要曉得這部經是真真實實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有機緣遇到,這是一生成佛的事情,一生超越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世間還有哪個事情比這個更重要!這是我們要認識、要明白的。

  疏【上言靈明湛寂之體,本無清濁向背,畢竟平等,唯是一心。】

  『上』就是前面一段,講過『靈明湛寂』,這就是我們自性的本體。本體裡面沒有『清濁向背』,換句話說,本體裡面一法不立。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哪有清濁向背?這四個字在此地代表對待法,就是相對的。真如本性裡面沒有相對的;沒有相對的,也就沒有絕對的,因為絕對與相對又變成相對;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在這個境界裡面是畢竟平等。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畢竟平等』。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要用平等心來念佛,要用平等心待人接物,就與一心不亂相應,這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念佛,一心不亂沒達到,連功夫成片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我們從來不肯用一心、不肯用平等心,無論在什麼境界統統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這有什麼法子!分別、妄想、執著,這個不得了!這是我們一心不亂的魔障。魔障不在外境,在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妄想。幾時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用一個真心,一味平等,一心不亂就很容易成就,很快的成就。覺心是平等心,不平等是迷惑,迷了就不平等,覺悟了就平等。禪宗公案「紅爐點雪」,那就顯示出平等,一味平等。

  再從修行例子上來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修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的,他用念佛法門念到了理一心不亂,這才出去參學。五十三參,見各式各樣的人物,聽種種不同的法門,他在這個境界裡面用什麼功夫,我們一定要明瞭,他是「聽而無聽,見而無見」。見一切人物,聽一切法門,增長了智慧,在一切境界裡面,他如如不動,還是老實念阿彌陀佛,並沒有改變,這就是增長一心,增長禪定,定慧等學。不接觸異端,見不到自己的功夫,接觸異端,自己功夫現前,異端學說不動心,一心不亂成就。又能夠了解種種異端,智慧成就了,曉得眾生什麼樣的煩惱、什麼樣的邪見,統統曉得了,你教化眾生這才契機!如如不動,契理;一切明暸,契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顯示如是的功夫,就是念佛的功夫,當生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尤其是在現代開放社會,思想言論自由,沒有法子禁止,你要不學善財童子,不學這一招,你沒法子成就。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門這些道理、祕訣,曉得善財童子這一套高明的手段,我們一生決定成就理一心不亂;即使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是穩穩當當可以成就的。我們在經裡頭要學這些東西。

  演【畢竟平等者。】

  『畢竟平等,唯是一心』,這兩句是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的。古人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念念都不離,就是《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所要問的這個問題,他提兩個大問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這個心要怎麼住?住在哪裡?這兩句就是答案,「畢竟平等,唯是一心」,我們這個心要安住在這裡。拿這兩句話來註解《金剛經》,就很容易明白了。怎樣降伏其心?《金剛經》末後有兩句話非常重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降伏我們的心;而六祖大師是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開悟的,意思都相同。平等是無所住,有所住就不平等,有所住就是二心,就是三心二意。

  演【論云: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諸名相,畢竟平等,唯是一心。】

  論是指《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告訴我們,『一切諸法』包括色法與心法,『從本以來』,這是從本體上說,從體性上去觀察,體性沒有名字相,所以一切法平等。也許諸位有疑問,蠟台與佛像不一樣,怎麼平等?我們人是活動的,跟桌椅板凳怎麼能平等?對!是不平等。從哪裡看出不平等?你在相上起心動念,所以不平等。這個平等是講你的平等心,不是講外頭平等相,你要懂這個意思。你的心在境界裡頭要畢竟平等,不是說相平等。相,五個指頭伸出來長短都不齊,它怎麼平等?如果你的心在境界裡頭一切不染著,心平等的,看外面的相也是清淨的,為什麼清淨?相不染污心。平等是這個說法。

  一切這些相統統是假名安立的,不是真實的。一切色相是依他起性,名字相是遍計所執性,都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所以一切相確確實實是平等的。這一切相,從體上去看,不但性體是平等,質體也是平等的,森羅萬象,在科學家觀察之下都是基本粒子所組成的。科學家眼睛裡面看森羅萬象,看的是基本粒子,相也平等了。這還不是我們此地講的畢竟平等,畢竟平等是要從體性上來觀察,那麼這是什麼東西?「唯是一心」,盡虛空遍法界唯是一心。所以,你的心要是一了,心要是平等了,你就入一真法界,就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是不得已而取的名字,登地的地上菩薩住的是一真法界。所以,從性體、質體上講,絕對是平等的;從幻相上講是不平等的。幻相是幻,不是真的,假的。不要被假相迷惑了,學佛的人認真不認假這才行。

  為什麼說一切諸法唯是一心?《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是本體,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它能現的理體上去觀察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心能現相,識能變化,「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識是妄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的,這兩句話把一切諸佛的佛法全都說出來了,三藏經典都是這兩句話的註解。如果我們真正體會,通達這兩句話,心當然清淨,在一切法裡再不會起心動念,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自己心變現的,都是自己心在那裡變化的。

  演【今寂照之體,無有清濁向背,正是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故云畢竟平等,唯是一心也。】

  『寂照之體』就是我們的本性。拿本經來講,就是我們的一心,一心是真心。我們今天講修一心不亂,就是恢復我們的真心。真心裡面沒有清、沒有濁、沒有向、沒有背,所以真心是一味、一如。『真如』這兩個字,「真」是從性上講、體上講,「如」是從相上講,或者「真」是從理上講,「如」是從事上講;性如其相,相如其性,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叫做「真如」。所以,性相是平等的。性現識變,所以是『唯是一心也』。這個理相當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