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如果十善業道都能落實,相信社會大眾對佛門弟子會另眼相看  (第一三六九集)  檔名:29-519-1369

  「不淫欲(不邪淫),止前於非妻妾淫欲之惡行,當行恭敬之善。」這是接著念老為我們解釋第二類正因裡面第一句,修行十善。十善,第一個是不殺生,第二個是不偷盜,第三個是不淫欲,這是身三善。十善業,一般學佛的人都把它輕視了,認為這是小小戒,沒有多大的過失,往往疏忽了。殊不知十善業是戒律的根基,十善都做不好,怎麼能持戒?今天佛法衰了,衰到極處,社會一般人看佛教都認為它是宗教,宗教的意味就是迷信。那再看看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我們對社會、對大眾有什麼貢獻?實際上,佛教跟一般宗教已經沒有多大差別了。一般宗教集體在一起禱告,希望能化解天災人禍。佛門也有許多法會,目的也不例外。可是世間人怎麼看法?以為你是迷信,不承認你們這些祈禱的效果。這種看法雖然不完全正確,但是也不無道理。為什麼?我們沒有做出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如果十善業道做到,都能夠落實,我相信社會大眾對佛門弟子會另眼相看,他佩服你、他尊重你。為什麼?他沒有做到,你做到了。不殺生是消極,積極的是放生。不偷盜,決定沒有意念去佔別人的便宜,這屬於不偷盜,積極的是盡心盡力幫助社會,這前面講的「當行布施之善」。不淫欲,十善裡面對在家講得多,它不是對出家人說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所以十善業道是普世的教育,在佛門裡面認為社會大眾每個人都應當要學習,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範。不是自己妻妾,就不能有邪行的行為,一定要遵守。積極的,當行恭敬之善,人與人之間要有禮節。

  今天學佛的同學,在家「十善業」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這是佛法衰微的真正因緣,第一個因素。那我們要真正學佛,對於戒律不能不重視。要從哪裡做起?還是從《弟子規》做起。前面我們學過淨業三福,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世尊告訴我們,淨業三福,福是福報,每個人都想求,這第一條是人天福報。要不要?每個人都想要,福報是果,果必有因。祖師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初學佛沒有什麼想求的,可是章嘉大師把這句話告訴我,我才曉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成佛、求成菩薩都可以做得到,求人天福報這是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經教裡為什麼這樣說法,這個說法是不是誇張,有求必應?十善、五戒裡頭都有不妄語,那佛的話不是假話,肯定能求得到。佛教我們修因就得到果報,感得果報,求財富得財富,求智慧得聰明智慧,求長壽得健康長壽,沒有一樣得不到的。老師告訴我,你要如理如法的去求就得到了。如理如法在經教裡頭,你要去讀經,明瞭經教,依教奉行,你的願望就會達到,一點都不假。財富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用財物布施,幫助別人、救濟別人,這是因,你得財富是果報。無論你經營哪一種行業都賺錢,錢財滾滾而來,那是什麼?那是果報。你經營的事業是緣,你有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佛在經上常講。

  

  節錄自:02-039-0428淨土大經解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