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釋迦牟尼佛,把王位捨棄了 (第一一八七集) 檔名:29-519-1187
教化眾生,世尊所講的四攝法,四攝法是攝受眾生四種方法,第一個就是布施。此地布施,「恆以布施、持戒」,這六度,六度都是布施,都是四攝法裡的第一個布施。菩薩六度是破自己六種執著的,那是六波羅蜜,四攝法裡面的布施是利益眾生的,幫助眾生的。幫助眾生,首先你要放下情執,這個裡面,「國城、聚落」釋迦牟尼佛捨掉了。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做國王;他出家了,把王位捨棄了,這是國城捨掉了。他這個國家有很大的疆域,有很多的城市、聚落,他有眷屬,確實他有珍寶,全都捨了。出家之後,過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他老人家過了六十年,他十九歲捨掉的。這個捨掉是什麼?煩惱障,煩惱放下了,這個東西都是煩惱。可是十九歲煩惱放下,他去求學,求學十二年,十二年學得不少。當時印度宗教非常發達,給諸位說是宗教教育很發達,這些宗教裡面的高僧大德,他都親近過,都跟他們學過。除這個之外,印度的哲學也是世界之冠,這些大哲、大德他統統都親近了。十二年所學的東西不少,學了這麼多,我們能想像得到,他的問題沒解決。
古印度,無論是宗教、是學派沒有不重視禪定的。所以佛經裡面所講的四禪八定,這個諸位要知道,四禪八定是古婆羅門傳下來的,佛經裡面講四禪八定是婆羅門教的,但是統統都要學,因為它是基礎,禪定的基礎。得禪定之後,現在所講的空間維次突破了,六道裡頭的,上到二十八層天,下面到無間地獄,都是你活動的範圍,你都能夠看得到,都能夠接觸得到。所以,輪迴這個說法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古老的婆羅門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一萬年前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凡是修定的人都看到過,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宗教界的人士、學術界的大德都有這個能力,都肯定承認這個事實真相,輪迴。可是六道輪迴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們深深相信釋迦牟尼佛會有這些想法,這三個問題沒人能解答,學術界不能解答,宗教也不能解答。釋迦牟尼佛就把學習放下了,在菩提樹下入定,十二年所學的放下,入更深的禪定。把這個放下是什麼?這十二年是所知障。你看十九歲放下了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兩種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證大般涅槃。這一放下,真的明心見性了,見性成佛。
出定之後就開始教學,到鹿野苑去找以前跟隨他的五個人,都有親戚關係。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出去參學,他的父親派這五個人跟隨他一起照顧他。這些人也都修行,在鹿野苑修行,他就到鹿野苑去找他們五個人。找來之後給他們講經,這五個人就接受了,而且憍陳如尊者就證阿羅漢果,僧團出現了。聽他講經就證果,別人證得初果、二果,根最利的憍陳如,他證四果羅漢。從這裡開始一直到老死,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沒休息。這他做出榜樣給我們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放下。以什麼來教化眾生?你看這個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世間法。這六度可以淺說、可以深說,對社會一般大眾淺說,對聲聞、緣覺要講得深一點,正說是對菩薩;換句話說,菩薩這個六條是他主修的功課,在前面都是預備的,預科。所以講這些東西多偏重在倫理道德方面,禪定、智慧裡頭就有因果教育。
節錄自:02-039-0301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