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 (第二三九集) 檔名:29-519-0239
底下這一段,「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這是暗合般若。《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什麼?是根本智,它是根本,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我們這個世間人,現在求的是什麼?就是要求有知。那不是般若,那求的是什麼?知識,知識有知,有所不知,它不是圓滿的。無知是什麼?無知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有知是什麼?妄想雜念,佛法裡面講所知障。所知障生什麼?生知識,不是智慧。清淨心生智慧,分別執著心生煩惱,不一樣。所以知識跟智慧是兩樁事情,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能解決一些問題,可是後遺症一大堆。現在這個社會,普遍在追求知識,智慧沒人求。求智慧的人,身心清淨,你看他的現相,淡泊名利,他的心是定的,他的言語是定的,他的行動是定的。佛經上形容他,「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永遠是靜觀法界,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以在中國古代,這些達官貴人遇到難題了,不能解決,找誰去?找道長,找和尚,向他們請教,他們真的能幫助他解決問題。這符合中國一個諺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這些人旁觀,旁觀是什麼?沒有利害得失,他看得清楚。你為什麼看不清楚?你有利害得失在裡頭,你的思考裡頭夾雜這些東西,夾雜利害得失,所以你就看不清楚了。那些人利害得失與他完全不相干,所以他是純客觀的看法。你看不清楚,你主觀,主觀就是你有成見;他沒有成見,所以他看得清楚,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這不是迷信,也沒有什麼玄妙,很簡單。持名暗合道妙,就是甚深般若,根本智。
「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清淨心現前,萬緣放下了,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除了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他所生的心,念念是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心相印。「此本眾生行不到處,茲以念佛故,暗合道妙」。你說一般凡夫怎麼能跟阿彌陀佛接通?現在講熱線,這個熱線怎麼跟阿彌陀佛接通?這一句佛號念到純熟就通了。它所以不通,是因為你有懷疑、有夾雜、有中斷。大勢至菩薩講的這個念佛方法,一點都不錯,「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眼所見的放下,不放在心上,耳所聞的也不放在心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不要向心裡面放,這叫都攝六根。不是叫你不看、不聽,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凡夫見聞覺知都放在心裡頭,一放在心裡頭,心裡頭立刻就起了分別執著,心就被染污了。要學的是什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也就是說,決定不要用心意識,那就跟菩薩沒有兩樣。心是阿賴耶,心是什麼?記住了,落印象了,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不用心意識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叫離心意識。離心意識是菩薩,菩薩做到了。佛法裡叫參,叫參究,不叫研究,研究裡頭是有心意識,就是有分別執著,參究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是屬於直覺。這叫無住生心。
節錄自:02-039-0034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