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節要—只要不執著,善惡、苦樂、染淨全沒有了 (第一一八O集) 檔名:29-519-1180
這些與我們有緣的眾生,裡面也有智慧的,也有愚痴的,愚痴的怎麼?懷恨,等待報復,這個麻煩就大了。有智慧的,他就算了,饒了你,不跟你計較,這個後頭沒有報復,他饒恕了你。有智慧的人,他就步步高升,他就饒恕你,他還感你恩,為什麼?因為你這個緣讓他提升境界,也就是他把你當作考試,經過這個考試,他及格,通過了,他上升了。他以他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你,為什麼?你造作這個罪業,人家饒恕你,這是性罪,你本身是錯誤的,你還是要墮落,所以他把修學功德迴向給你,你將來墮落在惡道,減少痛苦,這是他報恩。六道十法界裡面的事很複雜,你要是不冷靜細心觀察,你看不到。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才恍然大悟,這裡頭有沒有過失?有過失。實際上沒有過失,都是自己一念虛妄的執著造成的,與人不相干,與環境不相干,人事環境都不相干,到最後什麼?古人這句話說絕了,「自作自受」。你不能怪任何人,完全是你自己的意念在作祟,你的念頭千變萬化,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以意業清淨應該是放在第一,我們先要學清淨心,先要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不是真的(講十法界包括六道)。為什麼?它是識變的。相是心現的,沒錯,可是識把這些相扭曲了。相之體就是自性,四聖法界的相,體是自性,六道乃至於餓鬼、地獄、畜生的體,這個相,相之體還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染淨,沒有是非善惡。所以惠能大師見性頭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就是見到阿鼻地獄、無間地獄,那些現象,它的性還是清淨,一絲毫染著都沒有。染著從哪裡來的?染著從分別心來的,從執著心來的,特別是執著。你只要不執著,善惡、苦樂、染淨全沒有了。換句話說,它從煩惱生的,它不是從自性,自性裡頭完全沒有。
菩薩,我們現在明白了,菩薩決定不會指責別人過失。「口業不譏他過者,實由於意業之不見他過也。」意業不見眾生過,所以口業裡就沒有責備別人過失的。也就是像《三字經》上第一句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如何能看到人本性本善沒過失。所以要知道過失是習性,不是本性。習性,我們中國古人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總是遇緣不同,你跟佛菩薩在一起你就成佛菩薩,你跟聖人在一起你就成聖人,你跟善人在一起你也變成善人,你跟惡人在一起你就變成惡人,就這麼個道理。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教育就重要!我們學佛的人,我們天天跟佛在一起,佛在哪裡?佛在經典裡。佛的光明遍照,佛光在哪裡?經典就是光明。你不相信,你念著它,你覺悟了,智慧現前了,這就是放光,它在引導你,把你自性的般若光明引發出來了。你天天讀經,讀了幾十年,還沒開悟,光沒發出來,那什麼原因?肯定你有問題,問題在你自己,不在經典。同樣一部經典,為什麼那個人念開悟了,我念不開悟?你去問問他怎麼開悟的?人家會告訴你,祕訣是老實聽話,經上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教我哪些不能做,我決定不做。真幹,他真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開悟,他得三昧,他得清淨心,得平等心,覺就是開悟。他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沒有白來,即使證小果,他也非常歡喜,為什麼?這個身,身體,在這個世間叫最後身,這是什麼?業報,業報來的。下一次再來呢?不是業報身,下一次再來是乘願再來,不是凡夫了,佛菩薩乘願再來!
節錄自:02-039-0299淨土大經解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