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的示無住以生信 (第二九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23集) 檔名:29-513-0297
【的示無住以生信】
確確實實指示出本經的修行宗旨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無住,教我們一切都不能夠執著,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是這一大段經文所說的。這一大段我們這個前面標的有數目字,這一段是第四十「結歸離相」,這個第四十,完全是依據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的分科,這樣子我們看起來非常方便。第二卷是從第九節經文到第四十節,總共三十一小節經文,這是這麼一大段。這一大段裡面,又分為三個中段。第一個中段,從第九節經文到二十三節,世尊明白為我們指示出來,也就是明白的答覆須菩提尊者兩個問題。尊者所問:發菩提心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在這裡為我們答覆,他的答覆先答覆降伏。佛告訴我們,應該要發離相之心,你要發這個心,離一切相。離相,前面我們讀了很多,不是把相不要了,不是把相消滅掉,不是的,離是從哪裡離?也不是把相遠遠的,你這個搞法就完全錯了!心裡頭不要執著;相沒有妨礙,心裡頭不能執著。換句話說,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一塵不染,就像禪宗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做到這個就行了!所以五祖跟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他就恍然大悟,為什麼?他那個心乾淨,本來無一物,跟《金剛經》講的完全相同,只說了幾句,正中下懷,那底下就不要說了,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心裡面就像垃圾桶一樣,拉里拉雜東西太多,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無量無邊,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佛教給我們離,是離這個東西。把心裡面那些妄想執著、憂慮、牽掛,把它離掉。我們道理明白了,曉得應該要這樣做。
從哪裡下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行於布施。布施就是捨,這個東西跟治病一樣,我們身上有很多病,不只一種病,一種病是好治,好多病就難治了。難治不治不行,不治要命!那應該怎麼治法?這種常識大家都曉得,先治最嚴重的,哪一種病對我們生命有威脅、有危險的,先治它,其他小病慢慢再治。我們學佛斷煩惱亦復如是。我們的煩惱歸納起來,不外乎貪瞋痴慢,還有個懷疑,對聖教的懷疑,貪瞋痴慢疑,不外乎這幾大類。如果我們這幾種病統統都有,全都有,哪一種重?如果我們貪心重,就先斷貪;瞋恚心重,就先斷瞋恚,揀重的先治。貪裡頭很多,貪財、貪名、貪色,甚至於貪佛法,貪的東西很多!哪一個毛病最嚴重的,就先對它。把財看得太重了,所有一切法裡看得第一重要,你就從這裡下手,你就捨財,用這種方法來對治。行於布施,主要是教給我們對治煩惱的方法,恢復自性清淨心的方法,這就是降伏。
佛說了降伏,實際上把那個住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因為降伏跟住,兩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你降伏了,自然你就懂得什麼叫住,住是無住。不住於相,那就叫正住。諸位想想看,你不住於相,你住到哪裡去了。不住於相就是性,真是明心見性的一條巧妙的道路。性不要去找,離了相就是性,去掉妄就是真。這是經上說得很詳細,也很透徹,也講得很有味道。我們在古大德註解當中,江味農居士將它整理歸納、分類,我們得到許多的啟示,得到許多的利益。
第二個中段講生信,這個經文也非常的清楚。須菩提尊者聽到佛的教誨,離相、布施、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正住,這就是降伏。他明白了,唯恐我們大眾聽了佛的說法,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就提出問題請教世尊,有沒有人聽到佛所說的,能生實信?他那個信重要的是真信。佛的答覆很好,教他不可以這樣說,不可以這麼說;換句話說,你不能這樣想法。也就是說,你不能瞧不起大眾。大眾當中,世尊講,如來滅後,後五百年,如來滅度後,後五百年,這是前面說過,就是第五個五百年,換句話說,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佛講有持戒修福者,他對於佛所講的,能生實信。在這個時代去佛二千五百年之後,還有人能夠真正相信,何況當時在座的那些大眾。世尊並不僅指當時與會的大眾,要說出五五百年之後,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佛要不這麼說,我們今天看了《金剛經》,是為那個時候的人,為正法人說的,不是為我們說的,我們的信心都沒有了。他說了一個後五百年,還持戒修福,還能生實信,這就是對我們講的。我們聽到這個話,信心生起來了,想想我有資格,我很老實,我很守規矩,我也肯修善,也肯斷惡,那就是世尊所講的標準。確實如此,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守法愈來愈少了。大家都不願意守法,都不願意守規矩,認為守規矩那個人,那種老實人,是沒用的人;真正是精明能幹的人,他不守規矩,那個叫聰明人,還老老實實,愚痴人!他們看我們是愚痴人。還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落伍了,現在是什麼時代,都太空時代了,你還去講斷惡修善,他們聽都不要聽。我們聽了還生歡喜心,聽了還很高興,還認真去做,佛說的,這就是《金剛經》的當機者。
世尊不但這麼給我們說,而且說出福德不可思議,這是在第二段落裡面。這個說法我們聽了之後,這經上講的,種諸善根,無量福德。凡夫沒有證果、沒有開悟,最重視的就是福德。如果我們依照這個經修行,得不到福德,那個修行的興趣就沒有了,所以世尊多說一些福德,使我們對這個經典能夠發生歡喜心,這個經典確實增加了攝受人心的功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無量的福德。不想開悟的人,不想證果的人,不想了生死的人,聽說有福德可得,他也來了,他來了,真的會得到,得到的超過他想像之外!而且得的是真實的福德,然後把它結歸到中道,這就講即非是名。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第一次看到的。後面這樣的句子就很多了,結歸中道。
佛與須菩提尊者,一問一答當中,問的話,答的話,都含無量義,字字句句我們都要細心去體會,才能夠發明;發是發現,明是明白。經義無限的深廣,從我們今天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那個意思不盡。所以大家讀誦受持,讀誦是第一個,讀誦要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讀,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讀兩遍有兩遍的悟處,那就慢慢有得悟了。悟不盡的,悟不完的,才知道這個經的妙處,都是真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他所悟出來的也是大海之一滴而已,這一滴真的給一般人來講,一生受用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