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智言慧語—經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第一三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09集) 檔名:29-513-0139
【經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這也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狂心就是妄想,就是妄念。妄念,凡夫妄念不歇,妄念很多,這就叫凡夫。如果這個妄想沒有了,歇了,那就叫菩提。可見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狂心是波,菩提是水,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因此,真正修行用功在哪裡?我們修真就在妄處。我們修清淨心就在染污處,我們修平等心就在極不平境界之處,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修慈悲心,就在一切沒有慈悲心之處,在這裡頭修。撇開這些境界,你到哪裡修?沒有,沒有真!真在妄處,覺在迷處,正在邪處,淨在染處。這是真的智慧,這是教我們真正用功的方法,真正得受用之處,是在此地,不可以錯會了意思。大乘經典,世尊這樣的開示很多很多,雖然言語不相同,名相用的不一樣,旨趣沒有兩樣。在《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都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人,多讀大乘經能開智慧,多讀是什麼?經與經當中可以互相來註解,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釋,以經解經。看多了,你就明白、會通了,圓融貫通。
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這是在家學佛當中的一位大德,他對於佛教貢獻很多。他也編了不少註解,都叫做箋註。他所用的方法,都是用經文註解經文,他以經註經,不用自己的意思,都是引用這個經上怎麼說的,那個經上怎麼說的,這個祖師怎麼說的,那個大德怎麼說的,沒有用自己一點意思。以經註經,所以他那個箋註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這些書在台灣都有流通,不難得到,我想我們這邊圖書館一定有,這是一種註解的方法。但是初學的人,一定要曉得,首先要一門深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你閱讀大乘,才能夠觸類旁通。如果你沒有基礎的話,你看多了,愈看愈亂。他不能夠會通,愈看愈亂,愈看信心愈沒有了。佛在這個經上是這個說法,那個經上是那個說法,到底哪個說法對?一會兒他講這個是空的,一會兒他講是有的,到底是空、是有?反而懷疑釋迦牟尼佛說話沒有一定的,那就壞了,你就完全錯會了佛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然後看一切經有受用,能觸類貫通,不會錯解佛的意思。這是現代一般學佛,確實在此地,都沒有在一部經上下死功夫,所以我們這一代的人比不上古人,就連民國初年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我們都比不上。江味農居士、丁福保居士,為什麼人家能成就?人家的基礎非常深厚,有儒家深厚的底子,又有佛法深厚的基礎,所以他們能成就。這個基礎都是從背誦下手的,要是不肯背書,你要把根紮穩,很難很難。現在人都不喜歡背書,不喜歡讀書,這個很糟糕,他不曉得背書的好處。
我們佛門,我只在香港看到一位老法師,他教學生還用老辦法。我看了之後很佩服,我特地去禮座。海仁老和尚,他是一九八o年往生的,那時候他九十多歲,我去看他的時候,他九十五歲,第二年他就往生了。他在香港號稱為首楞嚴王,因為他是專門學《楞嚴》,專門講《楞嚴》。因為我那個時候到香港,他們也請我去講《楞嚴經》。我是後學,去參訪老法師。老法師只有六個學生,這六個學生不但要背《楞嚴經》,還要背註解,經跟註解統統都要能背得很熟,他才收你作學生。這個門檻很高,所以只有六個學生,但是真有成就。佛法教學一定要這樣,才能扎根。現在佛學院,很多佛學院,現在也沒有佛學院請我教書。在過去還有佛學院來找我,我不敢去,因為我也受老師的影響。介紹我佛法的方東美先生,那是個好老師。方先生常常跟我講,他在台灣大學教書,混日子,他說誤人子弟。那樣的學者,真是道德學問都是令人佩服的,還說誤人子弟;實在講,他並不誤人子弟,學生不肯聽,學生不肯接受教導;我們聽了之後很感動。如果教導學生,學生不能真正得利益,不能開悟,怎麼對得起學生!學生不聽話,我就只好不教,退出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