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的智言慧語—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  (第一O一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09-023-0088集)  檔名:29-513-1018

  【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

  這一段的意思,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完全相應,也是說明佛為什麼不起念說法度生,從來不起念。由然是自自然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自自然然是由過去生中,往昔是過去生中,慈悲善根之力。這個慈悲善根之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發願度眾生,像我們現在依照古佛這個四弘誓願來發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因中所發的慈悲大願。成了佛之後,不但是成佛,實實在在講,從我們《金剛經》的教義裡面來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從這個時候起,就沒有念了。《金剛經》的標準,四相四見斷掉了,沒有了,就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在十方法界就跟如來果地上一樣,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眾生心目當中希望佛來教化他,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自自然然就現佛身。至於他現什麼樣的身分,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身沒有念,不作意的。「我要現個什麼身」,哪有這種念頭!自自然然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而眾生那個感極其微細,這個我們要曉得。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世尊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示現成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他成佛了,人家看這麼一個出家人,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成佛?誰去親近他,請他來說法度生?沒有人,沒有人認識。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啟請,佛立刻就入般涅槃,就走了,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佛應化在世間。由此可知,這個世間人,以後佛教化這麼多眾生,這都是機感。我們這個感連自己都不曉得,就好像電波一樣,太微弱了,自己都沒有發現,可是佛那個地方就感動了,佛就有應。可是佛現身,還是要有人啟請,世間沒有人啟請,有菩薩們幫忙,菩薩變化成淨居天人,淨居天就是四襌。四禪很特別,四禪有九層天,除了正常的三層天之外,還有個外道天,叫無想天,那是外道天,修無想定到那裡去往生的,這都是凡夫天,四層是凡夫天;除這四層之外,還有五層,叫五不還天。那裡面是修行人,大小乘統統都有,這些人他們知道,他們有很深的禪定;換句話說,極微細的感動他發現了,這一觀察,佛成佛了,這還得了!沒有人啟請,他們趕快就下來,變化成人身向佛請法,佛這就住下來,就不入般涅槃,淨居天人代我們啟請。等到他一開口說法,我們這才知道這個人了不起,這個人有學問、有道德,我們應當跟他學。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所以感應的力量在最初是相當薄弱。

  於彼有情,這些有情就是有感的,也就是講機緣成熟的,與佛有緣。我們大家與佛統統都有緣,緣的厚薄不一樣,淺深不一樣。緣淺的,這一接觸佛法,聽個幾次經就不來了,這緣淺的;一部經聽完了,欲罷不能,還想聽的,這緣深的;機緣有淺深不同,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種說法:緣深的,這一生當中就證果,這一生證果;緣稍微淺的,這一生當中開悟不能證果;緣再淺一點的,這一生當中他能夠行善,他能夠修福,他不能開悟,這又是一種說法。總而言之,與佛的緣有淺深厚薄不相同。於彼有情,隨著他的根性,隨著他的意樂,意樂是他喜歡。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說了這麼多經,說了這麼多的法門,是隨眾生的根性,隨眾生的愛好,這個意樂就是愛好。還得要隨眾生的「勝解」,他能夠理解的,有些經講得很深,許多人不能懂,只有少數的人懂;少數的人,佛也不捨棄他。有些人智慧比較差一點,根性魯鈍,佛就跟他講淺一點。這就說明,一切大小淺深的根器遇到佛,佛為他說法都能得利益。佛說法隨眾生的根性、意樂、勝解,都是自然的,都是無念,「不起分別」,不起分別是無念,皆是無念。都是自自然然,「任運濟度」,濟是救濟,度是幫助他,幫助一切眾生。「示教利喜」,這一句是說,接受佛教導的這些眾生,他們所得的利益。剛才說過了,根器大的、緣深的,得大利益;根機淺的、緣薄的,得小利益。於是佛法就有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大分,細分太多太多了。教給眾生,利是利益,使他得利益,使他得法喜、得歡喜。末後這兩句:盡未來際,無有窮盡。從圓初住開始,一直到究竟果位,他們的應化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